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首次創造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內涵和要求不斷豐富和完善,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標志性創新,為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徑。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安吉余村考察時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
浙江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萌發地,是“兩山”理念的發源地和率先實踐地,并把林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20年來,浙江踐行“八八戰略”,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全面推進高質量森林浙江建設、打造林業現代化先行省等決策部署,奮力推進生態林業、富民林業和人文林業建設,充分釋放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多功能價值,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的林業現代化發展之路。
大力發展生態林業
讓綠水青山底色更靚、綠意更濃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是浙江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20年來,浙江始終踐行“兩山\"理念,堅持生態保護、科學綠化,全面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厚植生態底色。
突出制度固本,擎起林長制之“盾”。率先探索并逐步構建起涵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的林長制管理體系建立。全面推行林長制,充分發揮總林長牽頭抓總作用,堅持體系、機制、措施聯動聯控,各級林長既“掛帥”又“出征”,著力推動森林濕地資源保護發展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確保每一片森林、每一塊濕地、每一株古樹名木都有明確的責任主體和守護者。
推動擴綠提質,描繪綠色畫卷。堅持科學綠化,持續推進國土空間綠化美化。從“千萬工程”的村莊綠化起步,到平原綠化、新植1億株珍貴樹、珍貴彩色森林建設,再到新增百萬畝國土綠化、千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美麗林相提升、林業碳匯發展,浙江大地持續增綠、提質、添彩。加強種苗基礎建設和病蟲害防治,培育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林木良種基地和保障性苗圃,打響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攻堅戰。20年間,全省森林覆蓋率穩中有升,居全國前列,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提高到2.3倍;森林結構持續優化,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比例從38.6% 提高到 73% ,森林的“顏值\"更高、“體質\"更強。
強化系統保護,筑牢生態屏障。持續強化林地用途管制,優化林木采伐管理,逐步建立大規模遷移砍伐樹木規范管理制度體系,保障重大項目用林需求,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組織開展“一張圖\"統籌耕林園草空間治理試點工作,解決一批自然資源和林業領域管理難題,打造省級示范樣板。積極推動濕地保護工作,率先開展全省域省級重要濕地生態補償,建成國際重要濕地2處、國家重要濕地3處,杭州、溫州榮獲“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大力推進公益林天然林建設,實現面積公布、管理政策、補償資金并軌管理,全省省級以上公益林占比49% 。持續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開展珍稀瀕危物種搶救保護行動和生態廊道建設,朱鶚、普陀鵝耳瀝、百山祖冷杉等“明星物種\"種群穩步恢復,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全力籌備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展示浙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踐成果。創新開展“路林共建”“林水共建”,有力推進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自然保護地面積占比近 10% ,積極爭取設立錢江源一百山祖國家公園,推進名山公園建設和培育,打造一批大花園耀眼“明珠”。
大力發展富民林業
讓金山銀山路徑更寬、動能更足
林業一頭連著生態,一頭連著民生,是資源富集的“聚寶盆”,是推進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陣地。20年來,浙江積極推動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探索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的多元路徑,努力實現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良性循環,不斷釋放強村富民的經濟效益。
深化集體林改,推進“兩山”轉化。敢為人先,以“一股份兩平臺\"創新集體林地適度規模經營新模式,推動林業標準地建設,吸引社會資本“上山入林”。搭建強村富民平臺,開展配套政策試點,發展特色林業產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壯大規模經營主體,林業對林農增收貢獻率達 19% ,部分重點山區縣林農收入 50% 以上來自林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林業額度超6100元,林業改革讓“資源變資產、林農變股東、葉子變票子”。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創新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和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全省林權抵押貸款余額突破100億元,有效破解林業經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推進林業政策性保險增品擴面提標,開展GEP核算應用試點,建立林業碳匯交易市場,推動生態資源向資產、資本轉化。
發展綠色產業,鍛造金山銀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2024年全省林業總產值達6611億元,為2005年的6.2倍。開展“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工程,惠及林農超107萬人,人均增收2.72萬元。推進油茶、香榧、山核桃等木本油料全產業鏈發展,糧油保供能力不斷提升。推動國家竹產業研究院落戶安吉,加強“以竹代塑\"研發應用,推進竹木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竹木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方向發展。推進花卉業高質量發展,開展林苗一體化改革試點。每年舉辦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近5年累計成交額達77.98億元。
科技創新賦能,點燃綠色“引擎”。大力實施“科技強林、機械強林\"行動,加強林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以省部共建國家林草裝備科技創新園和國家林機裝備示范基地試點為載體,不斷加大先進林機裝備研發推廣力度,先行確定首批國家林草機械裝備創新試驗示范基地試點4個、認定省級基地12個,綜合機械化率 70% 以上。深入開展省院合作,發揮全國重點實驗室等68個省部級創新平臺優勢,強化林業關鍵領域科研攻關,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獎2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65項。著力推進全國林草生態網絡感知系統試點省建設,完善林業“一張圖”,初步建成“林業大腦”。加強機器狗、無人機等設備在資源監測、森林防火等工作中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建立全省林業技術推廣體系專家庫,創新“四聯\"科技幫扶機制,深入實施共同富裕科技推廣服務專項行動。
大力發展人文林業
讓綠色福祉更有溫度、更具質感
森林是人類文化的源泉,林業是傳承和弘揚生態文化的重要載體。20年來,浙江積極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建設生態文明,弘揚生態文化,樹立起“愛綠、植綠、護綠\"的生態文明新風尚。
推進身邊增綠,優化人居環境。以“關注森林\"活動為重要抓手,持續優化城鄉生態環境,全省“國家森林城市\"18個,數量位列全國第一,省森林城市和省森林城鎮中心鎮創建實現全覆蓋,建成國家森林鄉村447個、省“一村萬樹\"示范村1998個。持續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每年組織開展省、市黨政軍領導義務植樹、珍貴樹種進萬村等主題植樹活動,帶動全省每年超800萬人次參與。
傳承森林文化,共建共享生態。古樹名木是歷史的“活化石”鄉愁的“守望者”,每一棵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記憶和情感寄托。實施“一樹一策\"古樹名木專項保護行動,建立檔案、掛牌保護、復壯養護,救治復壯古樹名木4.6萬余株。加快推進森林古道保護修復建設,認定一級古道127條,開展詩路文化帶項目古道保護修復50條。依托豐富的森林、濕地、自然保護地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業,加快打造長三角一流、國際知名的森林康養基地。據最新統計,僅森林公園游客接待量就達8266萬人次,旅游年收人超276億元。千島湖、雁蕩山、天目山、四明山等成為人們休閑度假、親近自然的首選地。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到森林中去”成為追求健康生活的新風尚,推動實現從“砍樹”到\"看樹”再到\"賞樹”的轉變。
開展宣傳教育,講好林業故事。建設一大批自然保護宣教基地和生態文化場館,積極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建成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6個、全國生態文化村50個、全國自然教育基地41個,省生態文化基地164個、省自然教育基地107個。廣泛開展世界濕地日、愛鳥周、植樹節等主題宣傳活動,選樹宣傳“最美林業人\"等先進典型。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20年來,“兩山\"理念已從余村的\"小盆景”成長為浙江的\"大風景”,從浙江的“地方實踐\"升華為全國的“國家戰略”。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持續踐行“兩山\"理念,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對照\"提質、興業、利民\"的要求,充分發揮森林\"四庫\"功能,在護綠上更用心,在用綠上更用力,在愛綠上更用情,不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先行示范,努力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愿景在之江兩岸綻放更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