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載春華秋實,這一光輝理念已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結出碩果。作為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衢州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是衢州最大的比較優勢,最響亮的品牌”的殷殷囑托,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關鍵抓手,奮力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有機統一的綠色發展新路徑。
破題\"單家獨戶”
以系統化林權改革重塑林業發展格局
南方集體林區普遍面臨林地碎片化、經營分散化的“單家獨戶”困局,制約生態資源向經濟財富的有效轉化。衢州以問題為導向,以“三權\"分置為基石,以“一股份兩平臺\"為核心引擎,系統集成改革舉措,構建林業發展新生態。
“一股份\"聚零為整,喚醒沉睡資源。創新引導林農以林地經營權入股村級合作社,變分散資源為聚合資本。全市6個縣(市、區)均成立國資流轉收儲平臺,統一收儲整合閑散林地。目前,全市林地規模流轉面積為252.18萬畝,占可流轉林地 71.9% ,實現“小山變大山”,為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奠定堅實基礎。
“兩平臺”貫通市場,激活資源價值。依托數字化手段,貫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與林業強村富民系統,健全林權資產評估和價值發現機制,打造集成化交易增值服務平臺。江山市創新制定全國首個林地流轉評估指數,實現評估通俗化、透明化,保障流轉公平公正。常山縣芳村鎮通過平臺流轉13個村近3000畝林地打造的油茶“共富綜合體”,使流轉價值顯著躍升。

“多舉措”集成發力,夯實改革底盤。系統集成林業標準地建設、共享林事服務、共富園區打造等15項突破性舉措。如打造水電路設施齊備的“四有 + ”林業標準地1.5萬畝,江山市峽口鎮柴村村600余畝油茶標準地流轉價值提升至520萬元,單價增長 180% 。開化縣創新“兩次入股、三項收益\"模式,龍游縣在流轉協議中明確鄉鎮政府為糾紛調解機構,有效保障林農權益、化解基層矛盾,構建起“政府引導、國資搭臺、項目驅動、聯農帶農\"的系統化改革路徑。
聚焦\"產業興林”
以全鏈條融合提升生態產品價值
衢州堅持像經營城市一樣經營林業,推動林業產業“接二連三”,全鏈條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價值實現水平。
產業集群強筋骨。市委、市政府將油茶、茶葉、“雙柚\"列為“三大百億\"產業重點培育。專項整合資金6000萬元支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與產能提升。依托\"油博士\"工作站、浙江大學聯合研究中心等載體,構建服務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的\"五鏈\"融合格局。2024年全市林業總產值突破600億元,油茶全產業鏈產值超40億元。柯城區林文旅融合、龍游縣竹產業、常山縣“兩柚一茶\"等特色模式蓬勃興起。
服務升級提效能。針對山區勞動力短缺、林事服務薄弱等痛點,常山縣首創市場化運行的共享林事服務中心。依托“U林事\"數字平臺,采用\"線上 + 線下\"訂單式服務,組建5支專業隊伍提供全鏈條服務。該中心覆蓋14個鄉鎮53個村,服務面積2.3萬畝,擁有23支專業隊共計600余人,累計為林業主體節約成本約400萬元,有效推動傳統林事向標準化、集約化、數字化轉型,解決了“誰來種地、誰會種地\"難題。
價值拓展開新局。創新探索生態價值多元化實現路徑。實行保護地役權、林下空間開發權、林業碳匯開發權等經營權分層賦能。作為全國林業碳匯試點市,建立林業碳賬戶43.16萬個,參與開發全省首個CCER項目,探索“國儲林 + 碳匯”模式。建立跨區域補充林地指標調劑機制,建成指標庫5萬余畝,與嘉興、寧波等地交易2000余畝,補充山區建設資金約3.6億元,實現生態要素市場化配置。
落腳\"強村富民”
以共建共享機制托舉山區共富夢想
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讓“綠水青山\"的守護者成為“金山銀山\"的受益者。衢州著力構建緊密聯農帶農富農機制,使林業成為山區共同富裕的堅實支撐。
“鄉村合伙人”引活水。實施“鄉村合伙人\"計劃,招募寓外能人、“新頭雁\"回鄉創業,打造林業\"共富工坊”。構建\"新林人引領 + 集體人股 + 百姓受益\"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資源變資產、林權變股權、林農變股農。常山縣芳村鎮7名能人回鄉運營油茶工坊,帶動村集體年保底分紅9萬元,600戶林農年均增收2萬元。
多元收益保增收。在林地流轉和經營中,固化“一公開、兩簽約、三公示\"流程,保障林農知情權、監督權、受益權。通過股份合作、勞務就業、保底分紅、二次返利等多種方式,確保林農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2024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林業收入增長 8% 以上,重點林區增收效應更為顯著。
基礎優化促均衡。通過林地指標交易、項目驅動,爭取各級資金超20億元,撬動貸款超百億,落地涉林重大項目30余個。強力推進林區道路(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發展條件,縮小城鄉差距。公益林補償標準提至43元/畝,年發放補償資金2.04億元,惠及林農15.9萬戶。
強化“法治保障”
以林長制統領筑牢綠色發展根基
衢州深刻認識到,改革行穩致遠、生態永續利用離不開法治護航和高效治理。以全面推行林長制為總抓手,深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責任體系嚴實。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總林長”,構建覆蓋市、縣、鄉、村四級責任體系。將森林資源核心指標納入政府考核和領導干部審計,連續3年獲省考優秀。新一輪機構改革恢復設立正處級市林業局,6個縣(市、區)均設置林業部門。
保護修復有力。科學編制實施系列規劃,依托中央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以及浙西丘陵、懷玉山區等林業“雙重\"項目,系統推進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持續加強森林災害監測預警和防控力度,森林火災持續保持低發平穩態勢,松材線蟲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和采伐限額,嚴厲打擊涉林違法,森林督查案件較2022年下降 43% 。
支撐體系健全。建立常態化森林資源監測和“天地空\"碳匯監測體系。強化執法協作,完善林地經營權流轉登記等配套制度。深化普法宣傳,提升全民護綠意識。保障林業投入,創新金融服務,全市林業貸款達100.7億元,有效破解融資難問題。
二十年篤行不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在三衢大地化為生動現實。衢州通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初步破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難題,探索資源增值與農民共富的有效機制,螳出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綠色發展新路。站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二十周年的新起點,衢州將繼續勇擔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使命,持續迭代改革舉措,奮力書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壯麗新篇,為全省、全國提供更富生命力的“衢州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