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地處浙南東南沿海,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森林濕地資源。全市林地面積73.71萬公頃,森林面積71.07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 58.73% ,森林蓄積超4.28億立方米,濕地面積22.33萬公頃,擁有國家(國際)級重要濕地2處,省級重要濕地8處。近年來,溫州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通過“三綠\"舉措推深做實林長制,走出了一條具有溫州特色的林業高質量發展新路。溫州市成功上榜“國際濕地城市\"認證名單,在2025年7月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上得到正式認可,代表全國唯一濱海濕地城市類型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列入全國5個濕地總量管控制度研究試點城市之一,并獲批全國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市。先后被評為高質量森林浙江建設目標責任制考核、林長制專項考核優秀單位,林業重點工作成績突出單位,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正式授予“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稱號,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評為全國松材線蟲病防治先進單位。
堅持規模\"擴綠”
繪濃詩畫山水、溫潤之州的強城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增綠就是增優勢,植樹就是植未來”。近年來,溫州量質并重推進國土綠化工作,持續改善森林生態系統,全力厚植\"強城行動\"的綠色基底。
拓寬綠色空間。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空間規劃,積極克服造林“找地難”的困難,科學確定造林綠化空間,適地適樹、適時適法創新擴綠方式。20年來,全市完成國土綠化面積超120萬畝,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獲浙江省關注森林活動15周年成績突出集體。
提升森林質量。統籌沿海防護林工程、百萬畝國土綠化、松林主動改造試點等工作,開展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提前一年完成千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超175萬畝,有序啟動美麗林相提升行動。高質量完成第二次林草種質資源普查,進一步摸清全市重要林草種質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態、性狀等家底,為林草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扮靚城鄉風貌。深入開展國家森林城市、浙江省森林城鎮建設,推進森林步道系統、綠道網絡和生態服務設施建設,全市共創成省森林城鎮101個。扎實推進“一村萬樹\"五年行動,累計創成“一村萬樹”示范村超210個,全面提升鄉村生態宜居水平。深度挖掘古樹名木資源,加強古樹后備資源掛牌認定,永嘉1株古柏和泰順木古樹群入選全國\"雙百\"名單,18個古樹文化公園獲得省級命名。
堅持常態“護綠'
打造共建共創、三生融合的示范標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近年來,溫州始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著力構建資源豐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結構穩定的生態屏障。
深化“林長制”,推動高效治理。以林長制 1+7 制度體系和四級林長體系總框架,不斷迭代升級“林長 + 警長 + 檢察長 + 田長 + 河長”等聯動機制,切實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在全省率先出臺“青年林長\"制度,組建第一批青年林長隊伍,激發森林資源保護民間力量。全市設立各級林長3452名、警長720名,恢復組建林業站29個,發布市、縣兩級總林長令35個。近3年連續在林長制考核中獲評優秀,其中2024年入圍全省林長制機制創新典型案例。
全域修復,建設濕地潤城。市級總林長親自謀劃、部署、推動國際濕地城市創建,將濕地保護格局系統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開展濕地資源本底調查,發布《溫州市濕地保護辦法》。創新實施“濕地 + ”綜合治理,將濕地修復與“五水共治”“藍色海灣”等工程相結合,除治互花米草5.18萬畝,推進濱海、海島和城市濕地系統修復。成立全國首個地市級紅樹林研究中心,開展紅樹林種植和藍碳開發,累計種植紅樹林402公頃。南麂島成功申報國際重要濕地,龍港紅樹林濕地成功申報國家重要濕地,公布一般濕地102處,逐步形成“三江碧水千里海岸萬頃水鄉”濱海濕地城市風貌,推動溫州創成全球城市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方面規格最高、分量最重的“國際濕地城市”,在《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上獲正式認證授牌。
管護結合,守牢安全底線。啟動南北麂列島國家公園創建,加快名山公園建設,推動溫州城市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落地,系浙江省除杭州之外又一個國家級城市生態觀測站。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市域自然保護地陸生野生脊椎動物資源調查和沿海濕地國家級重點保護水鳥種群監測,完成溫州珍稀瀕危植物資源梳理,實施10個珍稀瀕危物種搶救保護行動。不斷加大候鳥保護力度,有效保障了東亞一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在市域內的暢通,推動“濕地觀鳥\"等科普品牌出圈出彩,三垟濕地、洞頭南北片山相繼獲評浙江省觀鳥勝地。創新以“林長 + 檢察長\"推動松材線蟲病防治責任,實現疫區、疫點、疫情小班數、發生面積、病死松樹數量及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六下降”。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中期評估得分列全省第一位,獲評全國松材線蟲病防治先進單位。加大森林火災防控力度,2024年全市發生森林火災1起,森林火災發生率保持在歷史低位。
堅持產業“興綠”
增進生態為民、生態惠民的綠色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近年來,溫州聚焦森林的多元功能與多重價值,進一步激活政策,強化支撐,不斷提升森林經營能力。2024年林業總產值超550億元,是2010年的6倍多。
積極培育林業碳匯新業態。編制《溫州市林業碳匯中長期規劃(2023一2035年)》,在全國率先出臺林業共富碳匯計量方法學,建立“林業共富碳匯”微信小程序和浙里辦交易平臺,出臺林業共富碳匯項目開發和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破解計量難、交易難、購買主體缺位等核心問題。通過對首批納入試點的山區5縣20個低收入行政村進行碳匯核算,碳匯量超12萬噸,將為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超1200萬元。
持續擦亮森林康養金名片。立足溫州“山、海、城\"的自然格局特征,不斷加快“內陸遠郊型、都市近郊型、沿海靠山型”三大森林康養板塊發展,將森林康養基地與自然教育基地、文化旅游路線相結合,深度融入中醫、美食、運動等元素,打造各具特色的項目品牌。目前,溫州已建成市級森林康養基地55處,其中9處入選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數量居全省前列。建成省級森林康養名鎮5個、省級森林人家和森林氧吧超60個,森林康養和生態旅游對山區縣農民增收貢獻率超 20% 。2023年11月,溫州被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確定為全省首個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市。
不斷壯大林下經濟土特產。深化\"一畝山萬元錢\"科技富民模式,實施林業科技推廣共富行動,發展林藥、林菌、食用筍、油料作物等土特產,完成\"千村萬元\"林下經濟消薄增收工程105個,成功打造雁蕩山鐵皮石斛、文成造型綠化苗木和林菌等地理標志產品。入選省級林業共富試點項目4個,投資額近2.7億元,扎實推進現代林業經濟示范區建設。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溫州將繼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綿綿之力鑄久久之功,持續拓寬\"兩山\"路徑,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群眾幸福生活的金山銀山,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溫州力量。
(作者系黨委書記、局長、二級巡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