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山是中國首個以群島建制的地級市,森林覆蓋率40.21% ,先后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近年來,舟山市林業部門以“林業 ?+ ”美麗生態廊道建設為牽引,有機串聯“城市、山體、海岸、海灣、海島”,深度融合生態、歷史、文化和鄉村,實現山、海、人、城相連相融。目前,建成生態廊道主線367千米,沿線建成森林城鎮3個、“一村萬樹\"示范村(森林村莊)20個、生態文化基地5個、“森林氧吧\"8個、“森林智眼\"230個,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走出了一條“綠富美\"協同推進的海島特色路徑。
山海之間的綠色突圍
規劃引領,全域統籌。一是全景融合發展。首創\"島鏈式”布局落子,按照“因地制宜、島島串聯”原則,打通連接海岸、山林、河流、道路、城鄉等各類生態廊道,以“山海鏈、景觀鏈、產業鏈”三鏈融合為理念,構建“一軸三帶多環\"空間格局。如在普陀山一朱家尖區域打造“禪意生態島鏈”,在嵊泗列島構建“藍海休閑島鏈”,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景觀廊道體系。二是優化產業布局。編制《舟山市山體林間經濟發展規劃》,創新林下種植、林下養殖、苗木培育、林下產品采集加工、水果和茶葉六大發展模式,新增林下種植面積超1000畝,茶果產業規模保持在4萬畝左右,產量達3.6萬噸。三是筑牢生態底色。實施“花海彩林”三年行動,開展城市主通道兩側森林景觀提升工程,累計提升森林景觀3.2萬余畝。擁有省級以上重點公益林面積65.2萬畝,占全市林地面積的 68.6% ,累計發放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3.44億元,構筑海島生態安全綠色屏障。
產業融合、全鏈發展。一是\"生態 + 旅游”。鼓勵扶持企業(合作社)發展森林康養、森林研學、休閑農莊等綠色產業,培育旅游新熱點新業態,打造普陀東極島“生態步道 + 精品民宿”集群,旅游收入年增 40% 。二是“生態 + 科普”。加強舟山五峙山列島鳥類自然保護區建設,以保護中華鳳頭燕鷗、黃嘴白鷺等鳥類為重點,全面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統一。保護區近5年成功繁育幼鳥76只,成為全省首個成功繁育中華鳳頭燕鷗幼鳥地。三是“生態 + 文化”。深入開展關注森林活動,創新推進“互聯網 + 義務植樹\"模式,建立生態聯勤警務工作站、珍稀樹種及古樹名木巡查守護中心,設立古樹名木及文化古跡司法保護基地,協同推進生態文化保護發展。依托古樹名木保護、生態文化基地建設,梳理出沿線主要人文景觀節點,廊道沿線形成一批如\"覓林”“古樟驛”“古禪林\"等網紅打卡點,實現人文煥新、價值提升。
賦能鄉村,奔向共富。一是強化林長引領。由市總林長掛鉤聯系,頂層謀劃“微改造、精提升”等工作,探索植入多元化業態,拓寬林區共同富裕實現路徑。二是開設共富集市。在“東海云廊”“東海文廊\"沿線布局共富工坊83家,吸納勞動力1500余人,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搭建鄉創平臺,通過挖掘景觀、人文資源,建設鄉創空間,讓一批有格調、有溫度、受青睞的鄉村新空間落地生根。三是催生“網紅林長”。開發“山豐物\"等小程序,通過抖音、小程序、微信群售賣,線下直達共富工坊,如鹽倉街道叉河村年帶動農林產品銷售超12.5萬千克,助力村集體增收40余萬元。
生態顏值轉化為共富價值
生態效益全面躍升,繪就多樣性保護新圖景。一是森林提質增效明顯。全市省級以上重點公益林面積65.2萬畝,公益林蓄積量達175萬立方米,年凈固碳量14.46萬噸,年吸收二氧化碳53萬噸,釋放氧氣34.06萬噸,公益林總生態效益約71.69億元,平均約1.1萬元/畝。構建集海岸、山地、城鎮防護林網三位一體的海島特色綠色生態屏障。二是打造海島特色生態樣板。“東海云廊”日空氣質量優良率達 97.7% ,先后獲評全省林長制機制創新典型案例、第六屆“浙江最美綠道”,并成功入選中國天然氧吧。三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舟山五崎山列島海洋鳥類種群數量增加至近2萬只,世界“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和遷徙棲息鳥類總量屢創新高,五崎山鳥島成功入選浙江省首批濕地生態修復優秀案例。
基地面積1000余畝,栽植三葉青、黃精、白及等林下特色中藥材10余種,培育了“傳奇山莊”“萬花谷”等一批本土經營主體,走出一條具有海島特色的林業產業發展道路。二是旅游增收拓寬富民路徑。相繼建成黃沙秘境、古樟驛、覓林樹木園等優質林業項目,盤活閑置農房150多套,吸引工商資本超2億元,實現村集體經濟大幅增收。三是推動鄉村農文旅深度融合。引入工商資本建設農文旅綜合體項目,其中“東海百里文廊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被列入2024年度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為全市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