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時代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基礎、邏輯與進路

2025-09-28 00:00:00翟坤周張海泉
重慶社會科學 2025年8期

[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86(2025)008-0101-016

[DOI編碼]10.19631/j.cnki.css.2025.008.007

回溯世界近現代發展史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史,發達的現代工業體系已成為大國屹立的筋骨和強國邁進的引擎,工業化構成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鮮明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上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1]一方面,從工業化理論發展脈絡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工業化理論體系總體上經歷了從模仿斯大林模式的計劃型重工業化到借鑒西方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市場型工業化,再到以提質增效為核心的新型工業化三大階段,理論構建呈現出從“盲從—依附\"到“自覺—自主\"的重大轉變,敘事主題呈現出從“農業大國\"到“工業大國\"再到“工業強國\"的邏輯變遷,深刻彰顯了工業自立自強關鍵在于工業化理論的自主自信。另一方面,從工業化與現代化的關系來看,工業化是“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的過程\"[2],與信息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共同構成了現代化的基本框架,是現代化的關鍵組成部分與核心動力源泉。與西方發達國家“串聯式\"現代化路徑相比,現代化發展總體滯后的現實國情使我國必然選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并聯式\"現代化路徑。因此,構建新時代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既是引領我國工業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加安全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面向建設制造強國和工業強國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自主知識體系的核心內容。

一、文獻回顧及簡要評價

新型工業化是突破傳統外延式發展路徑、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國外學術界對于“新型\"的定義不同于國內,其研究框架普遍圍繞如何重構傳統工業化模式和把握新工業革命趨勢,核心方向主要包括數字化轉型、智能化集成、綠色化發展與再工業化[3],進而形成了諸如美國先進制造業計劃、日本“社會5.0\"愿景、德國“工業4.0\"戰略等新型工業化實踐樣本。

國內學術界關于新型工業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對“新型范式\"的整體性解讀。一是新型工業化面臨的新背景、新問題、新挑戰。從內部環境來看,我國工業發展正處于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但仍然面臨創新效能不強、產業體系不精、資源約束趨緊等現實問題[4]。從外部環境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下的新型工業化既面臨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發展機遇,又面臨激烈的國際科技和產業競爭[5]。二是新型工業化呈現的新內涵、新特征、新趨勢。與傳統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是符合當今時代科技創新和社會變革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趨勢的中國式工業化道路[6]10,是以人為本、數字賦能、融合協調、高效集約、內外循環的高質量工業化[7]。三是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新任務、新要求、新布局。新發展階段推進新型工業化要深刻把握戰略著力點、高度重視戰略協同性、持續提升過程包容性[8],要加快構建自主的科技體系、制造體系、綠色體系、分工體系[9],全面推進工業智能化、數字化、融合化、綠色化轉型[10]。

顯然,既有成果為新型工業化研究提供了豐富學理依循,但對新型工業化“新型范式”的系統化闡釋還需深入,對新型工業化“知識體系”的自主性構建還需豐富。基于此,新型工業化的學理研究在理論維度上應系統提煉和總結新型工業化的新型特質、價值主線、內核結構、實踐方向,深刻回答“什么是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為何構建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怎樣構建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的基本命題,進而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制造強國和工業強國提供科學有力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二、新時代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重要基礎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顯著表征與核心引擎。自18世紀后期工業革命爆發以來,世界范圍內先后出現三次現代化浪潮,人類社會逐漸從傳統農業社會過渡到現代工業社會,對這一劃時代的生產方式革命引起的系列社會經濟變革,需要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深刻理解。因此,構建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既要立足馬克思主義工業化經典理論,從機器大工業生產方式中抽象出工業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植根中國工業化發展的歷史基因與現實基礎,進一步深化新型工業化的中國特色與時代特質。

(一)理論基石:繼承于馬克思主義工業化經典理論

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表現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上是建立在機器大工業基礎上的社會大生產\"[]。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建構未來社會形態中對工業化理論進行了深刻闡述,以唯物史觀的視野與方法考察了工業化興起的動力根源,探究了工業化加速發展的內在機制,揭示了工業化深入發展的普遍趨勢(圖1)。

第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工業化興起的“動力源”。從生產力的提高來看,“現代工業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12]23I,新式生產工具的廣泛應用促使機器勞動戰勝了手工勞動,從而變革了生產力的物化形態,實現了對自然力的有效支配,推動工場手工業逐步邁向機器大工業。從生產關系的變化來看,一方面,土地關系變革為工業化提供了勞動力和國內市場。土地所有權的壟斷促使傳統小農逐漸轉變為雇傭工人,使原有的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的物質要素,從而為工業資本不斷增殖創造了雇傭工人與國內市場前提。另一方面,工廠制度為工業生產提供了重要保障。隨著“發達的、同資本主義基礎上的機器體系相適應的勞動組織\"[13]313逐漸滲透至所有工業部門,工人的分工與協作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了高度集中,進而強化了工業生產的組織性、紀律性與專業性。

第二,科技進步與分工深化是工業化發展的“加速器”。從本質特性來看,大工業是“把自然力用于工業目的,采用機器生產以及實行最廣泛的分工\"[14]94,以科學技術在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為標志,以社會化大生產在全球的不斷擴張為趨勢,涉及生產技術組織形式與生產社會組織形式的雙重變革。從驅動機制來看,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13]356,科學與生產的緊密結合不斷提高機器大工業的生產效率,從而促使工業體系加速擴張。另一方面,社會分工與機器體系是雙向互動的統一體,“機器生產同工場手工業相比能使社會分工獲得無比廣闊的發展”[15],而機器體系的發展同時又借助社會分工來推進,分工體系越深化,機器體系越成熟,工業化發展速度越快。

第三,世界市場與國際交換是工業化發展的“導航燈”。從原始動力來看,“現代工業社會發展的預備時期,是以個人和國家的普遍貨幣欲開始的”[16],并由此構成發展一切生產力的主動輪,從而促使商品貨幣關系越來越普遍和發達,市場聯系越來越緊密和廣泛。因此,“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12J713,工業資本的不斷擴張必然強化國際分工與國際交換,推動地方性局部市場演變為世界性整體市場。從發展條件來看,機器體系的技術特性會持續推動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規模經濟,從而在不斷提高商品化、市場化程度的同時,又讓“分工的規模已使脫離了本國基地的大工業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14]246。因此,機器大工業的深入發展需要進一步擺脫分工限制、擴大交換范圍、突破市場界限。

(二)歷史基因:內生于中國共產黨人走工業化道路的理論創造

實現工業化與邁向現代化是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漸進過程。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探索契合自身特點與時代特質的工業化道路,深刻認識工業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為加快實現工業化、扎實邁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由農業基礎到工業基礎的“以工立國\"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并不能充分發展社會生產力,而“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須工業化\"17]。因此,新民主主義革命既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政治革命,也是一場生產方式上的經濟革命。在經濟上實行土地改革,解放農民,發展現代工業,實現由農業基礎到工業基礎的深刻轉變;在政治上瓦解一切反動統治,掃除工業化發展障礙,進而“造成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先決條件,造成由人剝削人的社會向著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可能性”[18]。

第二,依靠內部積累爭取發展速度的重工業優先發展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基于經濟水平落后、國家安全不穩的現實國情,實施以國家指令性計劃為資源配置手段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工業化道路呈現出高速度、內向型的典型特征。前期遵循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規律,快速發展冶金工業、機械工業和國防工業,在1952—1960 年間,工業總產值攀高至1650億元,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攀高至 78.2% ,重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攀高至 66.6%① ,重工業的高強度推進在極大加快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也導致國民經濟出現一系列產業結構失衡。因此,后期堅持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方針,強調“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工農業同時并舉\"[19],輕重工業并舉,使工業與農業、重工業與輕工業的結構性矛盾得到初步緩解,從而逐步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第三,多主體共同參與、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市場型工業化理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強調要吸收和借鑒一切反映現代化發展規律、適應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管理方式與組織形式,不斷引進外部資金、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促使豐富的生產要素市場加快融入工業產業全鏈條,從而推動工業發展“由內向型轉為外向型”[20]。在1980 年到1992年的工業產值結構中,國有經濟占比由 75.97% 下降至51.52% ,集體經濟占比由 23.54% 上升至 35.07% ,個體經濟占比由 0.02% 上升至 5.8% ,其他經濟占比由 0.47% 上升至 7.61% 。與此同時,中國工業利用低價格要素的比較優勢不斷參與市場競爭,致使工業制成品占出口商品比重由 49.7% 上升至 80% ,進而逐步形成了市場配置資源下多種經濟成分共同驅動的工業發展新格局,實現了工業發展從自我積累、進口替代到利用市場、出口導向的深刻轉變。

第四,從粗放擴張到內涵集約的工業發展轉型理論。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把握世界經濟技術發展大勢和國內經濟粗放增長的發展困境,創造性地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21]。強調要不斷突破傳統工業化外延式發展路徑,切實改變工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實現由粗放型向內涵集約型轉軌,從而努力探索出一條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工業化新路。

第五,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工業可持續發展理論。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念出發,強調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22],加快工業發展方式由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由片面追求工業規模擴張向不斷優化工業體系結構轉變。在2004—2012年間,我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累計上漲 40.9%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明專利由2萬余件攀高至17萬余件③,為傳統工業化邁向新型工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現實基礎:創新于新時代推進新型工業化偉大實踐的理論升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的鮮明主題,積極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實踐中不斷突破傳統工業化發展路徑,深刻把握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扎實邁向工業強國注人了強勁動能。

第一,擺脫傳統工業化思維定勢,推動工業發展由低效益向高質量深刻轉變。從工業發展模式來看,資源過度消耗、規模粗放擴張的傳統工業化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理論誤區和區域結構失衡、產業結構失衡、動能轉換不足的發展困境。因此,面對傳統工業化的藩籬,“必須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23],要在實踐中積極推進創新驅動、資源節約、結構優化的內涵式發展方式,不斷促進工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引領工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加安全的發展。同時,也要把潛在的后發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動能,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并聯發展、疊加發展,不斷提升工業化帶來的整體效能和聯動效應。

第二,把握新工業革命機會窗口,加快工業體系結構數字化、智能化重塑。通過“機械化一電氣化—信息化”的長期技術沉淀,以“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展開,在工業領域催生大量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塑造新動能、培育新優勢的關鍵力量。因此,“我們要順應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趨勢,共同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24]321,把建設制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有機結合。要在實踐中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工業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持續推動數據賦能工業全產業鏈協同升級,積極培育平臺化設計、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從而全面促進工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打造工業發展全新比較優勢。

第三,搶占制造業競爭制高點,強化對實體經濟的內核支撐作用。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實體經濟的最內核層。2012至2023年間,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上漲至39.9萬億元,總體規模占全球比重超過 30%① ,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由 9.4% 上漲至 15.7% ,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由 28.2% 上漲至 。然而,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我國制造業也面臨產業體系大而不強、產業轉型升級緩慢的現實困境。因此,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25]。要積極發展綠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從而不斷塑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夯實實體經濟根基。

三、新時代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內在邏輯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扎實邁向工業強國的題中要義。構建新時代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要面向高質量發展的鮮明主題,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趨勢,以黨的創新理論為引領不斷提煉和總結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新特點新規律,深刻回答“什么是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為何構建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怎樣構建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的基本命題,從而在共性與個性、邏輯與歷史、結構與功能、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中,不斷深化由標識性概念體系、多維性價值體系、基礎性協同體系、創新性實踐體系構成的新時代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的邏輯認知(圖2)。

圖2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

(一)標識性概念體系:在共性與個性互動中深化新型工業化的新型特質

標識性概念體系是構建自主性知識體系的關鍵與核心。新型工業化既遵循工業化發展的一般共性規律,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以市場化為動力,又面臨資源環境約束、人口規模巨大的國情實際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現實趨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時代特質,進而呈現出新的發展主題、新的動力源泉、新的發展底色、新的安全基石、新的開放形態。

第一,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新型工業化。從發展理念來看,新型工業化要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基本原則,不斷推動工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從發展模式來看,新型工業化要從要素驅動、資源消耗、數量擴張的外延式發展轉向創新驅動、資源節約、結構優化的內涵式發展,實現工業增長動能、資源利用效率、產業體系結構的高質量變革。從發展成效來看,新型工業化要沿循“產業高端化一過程綠色化一效益最大化\"的基本路徑,兼顧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推動工業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第二,以數實融合為動能的新型工業化。從生產力層面來看,數實融合沿循“新生產要素一新生產技術一新動力源泉\"的基本框架。在數據進入生產領域后,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為代表的顛覆性數字技術不斷涌現,并通過對傳統生產要素的組合、疊加,極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從生產關系層面來看,數實融合沿循“新生產要素—新組織形態—新產業樣態\"的基本框架。在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化平臺驅動下,工業研發、生產、銷售、物流等環節實現了信息的全方位貫通,數字空間、產業空間、地理空間實現了相互賦能,從而形成了全新的產業樣態,為工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

第三,以綠色低碳為底色的新型工業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工業化體系是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集中應用與鮮明體現[26]。以往過度依賴物質資源消耗、片面追求規模粗放擴張的工業發展模式既是生態系統失衡的重要原因,又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束縛。因此,相較于傳統工業化“先污染后治理\"的理論誤區,新發展理念下的新型工業化更加注重工業發展的綠色化、循環化和低碳化。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充分發揮新型工業化在實現“雙碳”目標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在綠色低碳成為新型工業化鮮明底色的同時,推動經濟與生態、人與自然的關系邁向新的和諧。

第四,以安全穩定為基石的新型工業化。從能源安全來看,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加快“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27],從而化解工業發展能源需求壓力巨大、能源供給制約較多等問題。從科技安全來看,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促進工業領域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進而努力擺脫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發展困境。從產業安全來著,“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24]344,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第五,以開放共贏為導向的新型工業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發展始終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的基本原則,不僅實現了生產力的跨越式提升,更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盡管當下“筑墻設壘”與“脫鉤斷鏈\"的現象愈發增多,但多邊主義仍然是一國能夠更大程度分享全球經濟紅利和工業革命紅利的主導制度范式[28],新型工業化還是推動中國釋放潛力、走向世界、聯動全球的重要助推器。因此,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全球多邊體系,并站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重構的角度,穩步提升制造業開放程度,為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新型工業化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二)多維性價值體系:在邏輯與歷史統一中明確新型工業化的目標導向

多維性價值體系是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主線與靈魂。構建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既要站穩人民立場,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又要植根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從而在邏輯與歷史統一中不斷深化新型工業化的價值主線、明確新型工業化的目標導向。

第一,面向人民美好生活。“以人為本是工業化不可逾越的準則。\"[29]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人民共享工業化發展成果是新型工業化的根本要求。一方面,新型工業化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的物質需求。要依靠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優勢,持續提高制造業供給體系質量,從而更好順應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現實趨勢,強化有效供給。另一方面,新型工業化要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深刻把握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在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同時,加強社會權益保障,進而在吸納就業、收人增長、生態保護、基礎設施改善等方面不斷彰顯新型工業化的民生價值,走出一條經濟、民本、綠色的工業化新路。

第二,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扎實邁向工業強國的必然要求。回溯我國工業化發展歷程,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到黨的二十大強調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戰略目標,正是從“四個現代化\"深化拓展至“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充分彰顯了工業化理論與現代化理論的相輔相成,工業化道路與現代化道路的協同演進。因此,新征程上,需要充分認識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互動關系,不斷強化新型工業化的技術先進性、產業安全性、內外聯動性和過程包容性,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扎實邁向工業強國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支撐與強大發展動力。

第三,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工業振興是民族復興的強大筋骨,“中國夢具體到工業戰線就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30]56-557。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展現代工業、謀求民族獨立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初步奠定工業化基礎,工業振興促使我國逐步由落后農業國轉變為先進工業國。從改革開放后市場配置資源下的快速工業化到內涵集約的新型工業化,工業振興促使我國產業體系持續升級、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因此,工業振興與民族復興具有深厚的邏輯關聯,工業化的歷史演進深刻體現了民族復興的艱難歷程。新征程上,需要充分發揮新型工業化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不斷夯實民族復興的物質基礎和產業支撐。

第四,面向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新型工業化既立足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制造強國和工業強國建設,又觀照世界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堅持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世界,從“一帶一路”倡議到全球發展倡議,從“促進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與新型工業化\"[31]到\"推進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建設,助力高質量發展”[32],新型工業化在發展理念、模式路徑、目標導向等方面實現了對傳統工業化的全面超越,其模式不是“先經濟、后生態”的低效能擴張,而是創新性、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其內容不拘泥于大國之間的惡性競爭,而是為世界提供了更好的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和中國市場,進而為共享工業化發展成果、加快世界工業化進程貢獻了中國方案。

(三)基礎性協同體系:在結構與功能協同中強化新型工業化的保障支撐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工業化進程中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因此,構建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需要進一步深化對速度與質量、系統與要素、整體與部分、發展與安全等基礎性關系的規律性認識,從而在結構與功能協同中增添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第一,正確處理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工業化是經濟結構不斷變革的動態過程,“傳統一新型”的邏輯遞進本質上是“外延—內涵\"的發展轉型,深刻反映了“速度—質量\"的敘事變遷,具體體現在工業化與資源環境承載體系、區域協調發展體系、高端優勢產業體系的協同互動中。新發展階段我國由高速度工業化逐步轉向高質量工業化,其核心在于把工業發展短期速度犧牲轉化為長期質量收益,即從要素驅動、資源消耗的“數量擴張\"邏輯轉向創新驅動、環境友好的“結構優化\"范式,從而在生態空間、區域空間、產業空間實現工業化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的高效統一,進一步創造工業發展新機遇、打造工業發展新引擎。

第二,充分協調系統與要素的關系。不斷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是高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從要素集聚現狀來看,市場機制不健全、資源環境約束是導致工業發展要素投入不足 要素流動受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土地要素層面,要積極盤活閑置、低效用地,不斷探索工業用地供應模式;在人才要素層面,要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加強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在資本要素層面,要強化金融服務有效供給,打破企業資金瓶頸;在技術要素層面,要持續激發技術供給活力,促進工業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在數據要素層面,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創新數據要素開發利用模式。

第三,深刻把握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題中要義。作為“新四化”的關鍵部分,新型工業化要以自身創新性帶動整體協同性,從而不斷增強價值疊加性,推動高質量發展。從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關系來看,要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持續提高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水平。從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系來看,城鎮是工業經濟的有效載體與平臺,要加快形成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城鄉協調的城鎮化與工業化良性互動模式[33]。從工業化與農村農業現代化的關系來看,要深人推動農業工業化轉型,加快形成農業機械化生產方式、規模化經營方式、智能化管理方式,持續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

第四,高效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既是實體經濟的強大紐帶,又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柱。進人新發展階段,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下的新型工業化同時面臨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機遇和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政策下激烈的產業競爭,“筑墻設壘”“脫鉤斷鏈\"等各種難以預見的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加。因此,新型工業化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既要確保戰略性能源資源與關鍵核心技術的安全穩定,又要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30]739,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

(四)創新性實踐體系: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優化新型工業化的模式路徑

新型工業化既遵循工業機器體系與社會分工體系的內在互動規律,以科技為杠桿,以市場化為動力,以全球化為趨勢,又聚焦應對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產業體系全而不精的發展實際。因此,構建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要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先進制造體系、現代產業體系和內外聯動體系,從而扎實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增強工業高質量發展動能。新型工業化是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工業化,關鍵在于加快構建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從工業增長新舊動能轉換來看,在我國傳統生產要素比較優勢持續減小的同時,現階段科技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還不強,工業領域的創新成果還難以形成強大的比較優勢。為此,要著力促使工業增長方式由要素投入為主轉變成創新驅動為主,加快構建工業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不斷完善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要始終瞄準未來科技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科技創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努力搶占科技和產業制高點。

第二,大力發展先進制造體系,匯聚工業高質量發展勢能。一是發展智能制造。要推動新一代數智技術對制造業全要素、全鏈條的改造創新,持續強化數據貫通、集成互聯、人機協作和分析優化能力,并聚焦產業、企業轉型升級需要,開展多場景、多層次應用示范,積極培育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二是發展綠色制造。要堅持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供給綠色化的基本原則,在加快傳統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提高綠色環保、新能源裝備等綠色低碳產業占比,從而進一步打造綠色增長新引擎。三是發展服務型制造。要以深化業務關聯、增強技術合作、延伸產業鏈條為主要途徑不斷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在柔性化生產、供應鏈協同、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持續發力。

第三,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釋放工業高質量發展潛能。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從傳統工業化道路來看,過多依賴物質資源消耗和規模粗放擴張的產業發展模式是工業體系結構失衡、產業發展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因此,新型工業化要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既要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發展方向,不斷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又要堅持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根本要求,不斷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第四,持續強化內外聯動體系,提升工業整體性競爭效能。“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工業化需要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好自身比較優勢,實現資源全球配置。”[34]為此,新型工業化要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既要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穩步提升制造業開放程度,推動高質量引進來;又要積極融入全球多邊體系,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持續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促進高水平走出去。從而進一步強化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在深層次內外聯動中加快適應國際產業分工格局重構、不斷提高工業產業國際競爭力。

四、新時代中國新型工業化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實踐進路

新型工業化與新質生產力都是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標識性概念范疇,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引擎,新型工業化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新征程上,以制造強國和工業強國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要堅持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牽引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斷強化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的“雙新互動\"效應,從而加快現代工業體系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圖3)。

圖3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的互動效應

(一)遵循新要素、新技術、新產業的生產力變革范式,塑造工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新質生產力是突破傳統工業化發展路徑、高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核心驅動力。以生產力“新的質態\"驅動“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關鍵在科技創新,載體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潛力在數據、人才等新要素[35]。

第一,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科技創新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產業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領域,在高效科技創新體系下形成的系列顛覆性技術和新興產業能夠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注入強勁動能。為此,要通過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匯聚起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各類主體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與成果轉化上的合力,積極探尋新要素、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加快形成協同創新聯合機制。要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優化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高度融合的科技創新生態,從而加快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更大限度地釋放創新動能。

第二,推動資源要素優化配置。促進新舊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集聚、優化組合是進一步強化新質生產力賦能作用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激活數據要素潛能。以提高數據要素供給質量、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流通、完善數據要素安全體系為重要依托,促進數據不斷融入研發、生產、流通、服務與消費的全過程、全環節,進而充分發揮數據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乘數作用,為新型工業化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另一方面,要激發人才要素活力。人是生產力系統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充分發揮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作用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為此,要始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國家戰略需求,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健全人才流動機制為重要途徑,不斷培養造就大批戰略性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工程師隊伍,進而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筑牢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基礎。

(二)遵循差異性、專業性、協同性的生產力布局邏輯,促進工業區域產業協調發展

工業布局是生產力布局的“基本盤”,是影響資源要素配置效率與生產系統功能發揮的關鍵環節。因此,優化新型工業化結構布局需要統籌區域結構和產業結構,因地制宜推動區域系統協同發展和產業高效錯位發展。

第一,優化新型工業化區域布局。從東西區域結構來看,我國“工業化水平總體上還是呈現東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異\"[6]6。因此,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強化東西協同布局,構建相互輻射、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全國一盤棋格局。要堅持統籌區域優勢與問題短板,以創新運營方式、增強技術合作、完善產業鏈條為主要途徑,推動東部與西部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之間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優化組合,從而促進工業區域發展的動態平衡與總體比重的基本穩定。從城鄉區域結構來看,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堅持把城市和鄉村、工業和農業作為一個整體系統謀劃,不斷促進城鄉在工業規劃布局、要素雙向流動、產業有序轉移、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并推動新型工業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深度結合,更好實現工農互惠發展,進而加快形成城鄉協調發展和融合發展的格局。

第二,優化新型工業化產業布局。從工業產業結構來看,我國高端產業和價值鏈的高端環節發展不足,“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一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要始終堅持產業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方向,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在制造業全要素和全產業鏈滲透融合,促進技術經濟模式、生產制造方式、產業組織形態不斷變革。二是推動產業高效集聚。要不斷強化產業集聚基礎上的降本增效、信息互通、協同創新、技術擴散效應,積極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從而以專業化、差異化引領產業錯位競爭和良性互動。三是推動產業合理轉移。要有序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勞動力豐富、交通便利地區轉移,推動技術密集型產業向創新要素豐富、產業基礎雄厚地區轉移,推動符合環保標準的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向清潔能源優勢地區轉移,進而不斷盤活存量、做優增量,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

(三)遵循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的生產力發展要求,扎實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

綠色低碳既是新型工業化的鮮明底色,也是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屬性。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現實趨勢下,深人推進新型工業化要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不斷將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的生產力發展要求貫穿工業發展的全鏈條、全領域、全過程,全面發展綠色低碳能源、技術、消費、產業。

一是提高綠色低碳能源比重。要堅持把節能、降碳、增效作為工業領域資源利用的基本原則,鼓勵氫能、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的高效應用,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潔使用,促進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從而進一步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加快資源利用的循環化轉型。二是強化綠色低碳技術供給。要加大工業領域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不斷推動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促進綠色技術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上深度融合,進而為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提供技術支撐。三是積極引導綠色消費需求。要不斷提高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加強綠色生活產品、綠色環保裝備、新能源裝備的有效供給,并根據消費升級的全新需求打造綠色消費場景,建立綠色消費的新模式與新業態,從而構建工業綠色增長的新引擎。四是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要加快推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堅決遏制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項目的盲目發展,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在加強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的同時,不斷壯大新能源汽車、先進環保裝備、能源電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打造物質資源消耗低、生態環境污染小、產品附加值高的產業發展模式,進而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

(四)破除系統性、復雜性、制度性的生產力發展壁壘,全面深化工業化體制機制改革

第一,構建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全面提高要素協同效率、增強新型工業化發展動能的關鍵途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范圍,著力解決要素產權不清晰、交易機制不健全、市場發育不足等突出問題;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不同要素的關鍵屬性與市場化程度,堅持分類施策、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在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市場化配置關鍵環節上實現重要突破,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基礎制度建設探索上取得積極進展。

第二,構建全方位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是構建高水平創新體制機制的必然選擇,也是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一是充分發揮教育的先導性功能,推動教育理念、教育體系、教育制度的高效變革,使教育不斷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賦能。二是不斷強化科技的戰略性地位,堅持以“四個面向\"引領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努力擺脫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發展困境。三是重點突出人才的根本性作用,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的高水平工業科技人才隊伍。

第三,健全數實深度融合體制機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有效支撐下,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成為高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引擎。一方面,要加快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的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積極探索智能化生產、協同化制造、個性化定制等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協同推進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平臺經濟、數據產權等重點領域的基礎性制度,保障數據匯聚、處理、流通、應用、交易的高效運轉,為數實深度融合提供堅實保障。

第四,健全產業安全防控體制機制。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本土化和分散化的發展趨勢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保障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完善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發展機制。要聚集關鍵環節、統籌要素布局、深化協同合作,提高全鏈條集成創新能力和水平,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迭代應用,加強關鍵原材料、關鍵軟件、核心基礎零部件的供應和儲備。另一方面,要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管理機制。加快形成權責清晰、多部門緊密協作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綜合運用數字技術提高監測和評估的精準性、及時性和有效性,從而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的順暢運轉和有效配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200.

[2]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35.

[3]烏爾里希·森德勒.無邊界的新工業革命: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 2025\"[M].吳歡歡,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8.

[4]譚永生.新時代新征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J].宏觀經濟管理,2024(4):13-20.

[5]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史丹,楊丹輝,等.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工業;發展邏輯、現實條件與政策取向[J].中國工業經濟,2024(3):5-23.

[6]黃群慧,李芳芳,等.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2021):邁向新發展階段[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7]李曉華.深刻把握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J].人民論壇,2024(2):8-13.

[8]黃群慧.論新型工業化與中國式現代化[J].世界社會科學,2023(2):5-19,242.

[9]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史丹,李曉華,等.新型工業化內涵特征、體系構建與實施路徑[J].中國工業經濟,2023(3):5-19.

[10]郭晗,侯雪花.數字新質生產力推動新型工業化:內在機理與策略選擇[J].改革,2025(2):77-87.

[11]龔唯平.工業化范疇論——對馬克思工業化理論的系統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16.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2.

[1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6.

[18]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5.

[1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1.

[20]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9.

[21]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5.

[22] 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7.

[23] 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5:310.

[24]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25] 習近平經濟文選: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5:460-461.

[26]黃群慧,李芳芳.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邏輯與路徑[J].財貿經濟,2024(1):28-38.

[27]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國家能源安全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61.

[28]程恩富,宋憲萍.全球經濟新格局與中國新型工業化[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5):3-25.

[29]金碚.大國筋骨:中國工業化65年歷程與思考[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5:23.

[30]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二十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

[31]習近平.習近平談“一帶一路”[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70-71.

[32]習近平.勠力同心攜手同行邁向發展共同體——在“金磚+\"領導人對話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3-08-25(2).

[33]杜傳忠,王純.我國工業化道路探索及新發展階段創新方向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22(2):79-85.

34]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358.

[35]余東華,馬路萌.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理論闡釋和互動路徑[J].天津社會科學,2023(6):90-102.

The Foundation, Logic, and Approaches for Constructing an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a's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Zhai Kunzhou Zhang Haiquan

(Schoolof Marxism,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Sichuan )

Abstract: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represents a distinctive theoretical category with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pitomiz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from \"blind adherence and dependence\" to \"consciousness and autonomy\".To construct an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for China's new industrialization must align with the overarching them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dapt to the trend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and deeply refine and summarize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unity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logic and history,structure and function,and theory and practice.This involves continuously deepening the conceptual identification system,the multidimensional value system, the foundational collaborative system,and the innovative practical system,thereby acceler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riginal, scientific,and holistic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for new 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new journey, to expedite the building of a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 and steadily advance toward an industrial powerhouse via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it is essential to adhere to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advanc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This entails following the paradigm of productivity transformation of \"new factors-new technologies-new industries\",the productivity layout logicof \"differentiation-specialization-collaboration\",and the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greenization-circularization-decarbonization\",persistentlypromotequality, efciency,and dynamics transformations in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Key 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Industrial Powerhouse ;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易曉艷)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99在线视频|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久久五月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最大综合网| 噜噜噜久久|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色综合天天综合|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午夜精品影院| 午夜a视频| 在线va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99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嫩草国产在线| a级毛片在线免费|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在线国产三级| 成人亚洲天堂| 日本91视频|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h网址在线观看|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综合色婷婷| 欧美日韩福利|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AV无码一区|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噜噜噜|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97av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午夜a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视频一| 色久综合在线|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97se亚洲综合不卡|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国产在线八区| 欧美亚洲欧美区| 精品久久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