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共產黨“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理論建構與實踐轉化

2025-09-28 00:00:00俞光瑞王春璽
重慶社會科學 2025年8期

基金項目: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暨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項目“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研究\"(24LLDJA103)。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86(2025)008-0117-013

[DOI編碼]10.19631/j.cnki.css.2025.008.008

社會變革內蘊破和立兩類對立統一的歷史活動,正確處理好破和立的辯證關系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推進社會變革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系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將“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116列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則之一,以“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的科學定位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背后蘊含的方法論原因。202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明確把“堅持破和立的辯證統一\"作為指導和推進改革的科學方法之一[2],并深刻闡釋了“破立并舉\"在社會變革中的方法論意義,表明中國共產黨對正確處理破和立辯證關系的理論認識已逐漸成熟。從更廣闊的歷史視野著,盡管“破立并舉\"是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的一個原創性概念,但其基本思想和方法論精髓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段,經歷了一個在實踐上持續探索和在理論上不斷建構的過程。回溯中國共產黨在處理破和立辯證關系上的實踐探索及其背后貫穿的思想演進歷程,有助于準確把握新時代“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歷史根脈和理論創新,更加自覺地運用這一方法進一步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一、中國共產黨“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理論基礎

概念是理論的基本載體。列寧指出:“考察存在和本質的客觀邏輯,其實就是關于概念的發生的陳述。”[3]139 要準確理解“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形成過程,一方面要考察中國共產黨在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對傳統破立觀的理論改造,另一方面還要考察中國共產黨基于馬克思主義社會變革理論對破和立內涵的時代激活。

中國共產黨對破和立的運用,肇始于對傳統破立觀的理論改造。根據《新華大字典》釋義,“破”原指物體受損、不完整,后引申作使動用法,意為突破、破壞、破除,是促成事物實現從有到無的活動;“立\"原為站立不動,后又引申為抽象的建立、設立、開創,是促成事物實現從無到有的活動。中國古代對“破”和“立\"大多是作單字使用,各自賦義的,盡管很少聯結在一起共同出現,但中國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破和立的內在聯系,并形成了富含辯證特點的傳統破立觀。從《易經》中闡釋的“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的革故鼎新理念,到道家追求“白日飛升\"\"羽化成仙”的修煉法則;從王夫之“國政之因革,一張一弛而已\"的治國理念,再到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生活智慧,無不蘊含著古人對于萬事萬物經由自身破和立的平衡互動而實現有無相生、新舊交替的哲學思考。在崇尚中庸之道的古人看來,盡管破和立對事物的作用效果是完全相反的,但它們卻能夠在相互制約中達到平衡,共同維持著事物生存發展的穩定狀態。而任何一方缺少或不足,都會導致事物偏離正常軌道走向極端,這既是世界萬物生存發展所必須遵循的“天道”,也是人類開展一切社會活動的至高追求。據此,中國古人在變革實踐中格外注重“執兩用中”,認為既不能一味追求穩定,固守舊制,也不能一味追求變化,冒進顛覆,只有堅持“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變革中恰如其分地掌握好破和立的動態平衡,才能真正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至臻境界。

如果說中國古人對破和立的關系的認識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樸素辯證法的話,那么中國共產黨對破和立關系的理解和運用就完全是從唯物辯證法出發的。這種理解和運用不僅徹底跳出了抽象的人格修養和倫理道德領域,而且轉向了唯物史觀所指引的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實踐中。在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立足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歷史任務,創造性地將破和立置于人類社會演進的宏闊視野,從黨領導人民開展的革命、建設、改革中來把握破和立的辯證關系,從而為破和立賦予了具有社會變革意義的全新內涵。

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破與立是唯物辯證法蘊含的重要哲學方法,也是對立統一、辯證運動的重要表現,這一方法深刻體現了聯系和發展、守正和創新、肯定和否定的辯證思維\"[4]。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一切事物都內在包含肯定與否定兩個方面,而事物的發展源自對自身的否定性改造。“否定不是簡單地說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隨便一種方法把它毀掉”[5]520,而是要把握事物發展的辯證屬性,在減少和削弱消極因素的同時強化和培育積極因素,以否定促成肯定,實現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從社會變革的具體過程來看,破和立是人類推進社會變革最基本的兩種活動形式,是同一個歷史過程的不同面向。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變革的一個最顯著的表征就是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層面發生新與舊的更替變化。這種更替變化,根源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生產關系由適應生產力發展變為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而帶來的必然結果。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6]3。馬克思、恩格斯這里所說的“社會革命”“經濟基礎的變更”\"上層建筑的變革\"就是一個破和立內在統一的過程。破指向的是對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進行削弱、抵制、改造、革除的活動,立指向的是對新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進行培育、建立、強化、鞏固的活動。在這個意義上,破和立在作用對象、活動形式、作用效果等方面是相互對立的,但它們的共同目的都在于促成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發生新與舊的更替變化,進而推動社會變革,因而二者又是內在統一的。

從社會發展的整體要求來看,“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7],人類社會無時無刻不處于發展變化之中,無時無刻不面臨著新舊更替。在新舊之變中處理好破與立的平衡對于社會穩定至關重要。馬克思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6]84。在社會有機體內部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之間的相互轉化總體上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這樣社會才能維持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穩態結構。從這個意義上講,“破立并舉\"可以視為主體在推進社會變革中基于平衡社會有機體內部各類矛盾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種破和立兼而有之的綜合性戰略。與“只破不立”和\"只立不破\"這種純粹的單向變革不同,“破立并舉\"更加注重破和立的共同作用和協調一致,它以主動有為和穩中求進為核心理念,以在速度與規模、程度與限度、目標與效果等方面保持破和立的動態平衡為實踐原則,要求人在社會變革過程中既要關注社會本身“變”的可能條件,又要關注社會蘊含“穩\"的現實需要,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該創新和建立的新的規章制度要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除的舊的規章制度要在立的基礎上及時破、堅決破、徹底破[8]。“破立并舉”與社會有機體自身演變規律高度契合,本質上是主體自覺遵循和運用規律,促進社會內部積極因素持續增長、消極因素持續減少,進而促成社會在整體結構保持相對穩定的同時,實現向更高階段邁進的歷史活動。

總之,中國共產黨“破立并舉\"改革方法有著深厚的理論根基,它源于對中華文明蘊含的革故鼎新智慧的辯證汲取和對馬克思主義社會變革理論的時代創新。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破”與“立\"這兩個富含中華文化、體現中國智慧的傳統概念被賦予了社會變革的全新時代內涵。由此,中國共產黨在認識和處理破和立辯證關系的問題上有了科學理論基礎,這也是“破立并舉\"改革方法得以建構的理論前提。

二、中國共產黨“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建構歷程

恩格斯指出:“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去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就認識到什么程度。\"[5]933中國共產黨“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理論建構扎根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實踐之中,是一個在社會變革中不斷深化對破和立辯證關系的理論認識,并以新的理論認識促進和引領社會變革的雙向互動過程。這個過程大致經歷了早期孕育、初步闡釋、拓展深化和系統完善四個階段。

(一)“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早期孕育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破立并舉\"作為一條重要革命原則隱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推翻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實踐中。此時,中國共產黨雖然沒有明確以“破立并舉\"的概念來闡釋社會變革,但破舊立新、先破后立的革命實踐已然鮮明體現出黨對破和立辯證關系的初步思考。

1920 年11月,陳獨秀在主持起草的《中國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主義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創造一個新的社會。但是要使我們的理想社會有實現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鏟除現在的資本制度。”[9]此時的中國共產黨盡管還沒有完全認清革命對象,但在革命目的和內容上已經取得共識,即認為應當同時包括鏟除舊社會和建立新社會兩個方面。此外,鏟除舊社會在革命整體進程中居于“第一步”的理論定位,也構成黨在這一時期處理破和立辯證關系的基本線索。1923年9月,瞿秋白指出:“革命貌似破壞,而實是徹底廓清舊社會,開新社會建設之門。”[10]這里實際上闡釋了中國革命本身具有的破和立兩個方面的意義。基于對中國革命兩個方面意義的準確認識,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部署,其中第一步就包括了通過反帝反封建鏟除舊的封建、半封建社會和建立嶄新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兩個內在聯系的方面。這兩個方面有破有立,不可分割,共同構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內容。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更加具體地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維度闡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要破什么、立什么的問題。在論述新民主主義文化時,他指出:“不把這種東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來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們之間的斗爭是生死斗爭。\"[]695 這里,毛澤東首次以“不破不立\"概括了在文化領域的斗爭邏輯,把破視為立的必要條件,凸顯了破的優先順序和基礎作用,實質就是“先破后立”。1940年2月,毛澤東嚴肅批評了一些人受蔣介石憲政宣傳迷惑所產生的“只要建設,不要破壞\"[11732 的錯誤思想,并提出“我們要破壞帝國主義,要破壞封建主義”[11]73I“只有破壞舊的腐朽的東西,才能建設新的健全的東西。”[11732從而把“不破不立\"革命原則的適用范圍從文化領域拓展到革命的各個領域,并以“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腐朽的東西\"進一步指明了破的具體指向。1949 年革命勝利在即,毛澤東又以“鏟地基\"和“起房子\"來形象地說明破和立在革命中各自不同的性質特點、位次順序和作用形式,深化了對破和立辯證關系的認識。

這一時期,社會變革的主要任務是以革命方式鏟除舊制度,從而為新制度奠定基礎。立足這一歷史任務,黨通過對中國革命雙重意義的闡釋,逐步認識到破和立的內在統一關系,并在厘清革命對象之后進一步明確了破和立的具體斗爭指向。從實踐運用來看,這一時期的“破立并舉\"基本是以破為主導的,采取“不破不立”\"破字當頭”“先破后立”的形式,凸顯破在社會變革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些重要認識深度契合了中國革命“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后建立新的人民政權\"的實際特點,符合馬克思“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5]95的革命設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革命具體實踐中的理論結晶,不僅為中國革命正確處理破和立的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引,而且有力回擊了各種倡導“不破而立\"的改良主義思潮對中國革命的歪曲。

(二)“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初步闡釋

1949年3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滿懷壯志地宣告:“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12]預示著未來的革命工作將實現由“以破為主\"到“以立為主\"的歷史性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穩定局勢,鞏固新生人民政權,黨在破的方面采取了更為謹慎的態度。1950年4月,毛澤東在給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電報中指出:“目前處在轉變的緊張時期,力爭使此種轉變進行得好一些,不應當破壞的事物,力爭不要破壞,或破壞得少一些。\"[13]54同年6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不要四面出擊\"[13]75,實際上就是要求更加穩妥、謹慎地處理好破和立的關系,以實現新舊之間平穩過渡。這是革命任務轉變后,黨在如何處理破和立的關系問題上形成的符合形勢的認識,奠定了黨在這一時期處理破和立辯證關系的主基調。1959年2月,鄧小平對一些工廠無視生產秩序、破除一切規章制度的錯誤行為提出嚴厲批評,明確指出“要破也要立”[14]2I,“只破不立是不對的。原來破了而沒有立的,要立個新的;過去繁瑣的,立一個簡要的;破了不合理的,要立一個合理的\"[14]22。進一步凸顯了立的重要作用。同時,他指出“不是說不可以動,有些是可以動的,但要經過試驗”[14]22。鄧小平要求對規章制度的破除必須慎重,并創造性地把開展試驗作為實現破舊立新的中間環節。這些重要認識對于糾正錯誤,維持生產秩序具有重要意義。1959年5月,董必武在全國公安、檢察、司法先進工作者大會上對政法工作也明確提出“不能只破不立\"[15]481的要求。他指出:“過去一段時期,有些地方破得多而立得不夠,或者破了之后,立的工作沒有及時跟上;而且在立的方面,各地也頗不一致,有的自己想怎樣辦就怎樣辦,有點我用我法的味道,這很容易造成混亂,發生問題。”[15]482同時他還強調,破和立并不是完全絕對的,“對于破和立,都要作具體的分析\"[15]482,“在破的時候,注意不要把好的東西否定掉;在立的時候,注意不要把不好的東西也肯定下來。”[15]482 這實際上是把破和立視為一個在時間上前后繼起、在空間上相互關聯的同步過程,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破和立辯證關系的深刻把握。1964年,中共中央在全國批轉的《一九六五年工業交通系統政治工作要點》把“集中群眾的智慧和經驗,確定應該破什么,立什么。成熟一項,改革一項,做到有破有立、改而不亂\"[16]作為經濟管理工作改革的一項具體要求,這就把處理破和立的關系問題上升到國家發展的政策層面,在實踐中深化了黨對“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理論認識。

這一時期,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成為推進社會變革的主要任務,因而黨對破和立的運用和闡釋也更加聚焦到制度建設領域。從要求謹慎穩妥地推進破和立,到提出“要破也要立”“不能只破不立”,再到強調“有破有立、改而不亂”,中國共產黨對“破立并舉”的認識持續深化。盡管一度出現了把“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絕對化和無限夸大的嚴重錯誤,但總體來說,中國共產黨已經能夠成熟地處理社會變革中破和立的辯證關系,并形成了一些初具改革特點的重要認識:一是對破與立的運用更為慎重。尤其是對于具體規章制度的破和立,更加注重試點探索的作用。正如聶榮臻在1960年3月指出的,“中央對于規章制度的破與立,早就提出‘放手發動群眾,一切通過試驗'的方針,這兩句話是不可分割的\"[17]。黨在這一時期更加強調破和立經過試點探索,初步體現了循序漸進、穩扎穩打的漸進改革思路。二是破和立的地位開始發生轉換。相較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強調的“不破不立”,凸顯破的緊迫性和優先性,此時黨在制度建設的宏觀思路上更加注重“有破有立”,明確提出破與立的銜接問題,并要求及時立、主動立,表明立的主導作用開始逐漸彰顯。

(三)“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拓展深化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正確地處理了各領域改革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破和立的關系,形成了許多具有改革特點的認識。1980 年8月,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總結歷史教訓時指出,沿用過去的思路“去解決現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問題,從來都是不成功的”[18]336,“這需要認真調查研究,比較各國的經驗,集思廣益,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和措施。不能認為只要破字當頭,立就在其中了”[18]336。也就是說,改革光講破是不行的,更關鍵的還是要建立新的可靠的制度。這就從革命原則的角度分析了黨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前、后兩個不同時段,在破和立的問題上各有側重的原因,突出了立在當前制度建設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形成的具有全局指導意義的認識。1983年,根據黨中央的要求,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系統總結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指出“改革在破除舊制度、舊辦法時,要及時制訂新制度、新辦法。試點中,由于缺乏經驗,可以邊破邊立,破中有立。面上推廣時,一定要做到先立后破,有章可循”19]。這里依據改革程度、范圍和經驗準備的不同,把破和立辯證關系具體區分為“破后及時立”“邊破邊立\"\"先立后破\"三種,是對“破立并舉\"具體實現形式的重要補充。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改革“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20]563。這里對當前更加注重立的原因剖析就更進一步深入改革的本質層面。從本質來看,改革的破和立是為了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敢于突破束縛、創新體制機制,又不能全盤否定、另起爐灶。“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在社會主義制度范圍內推進破和立成了“破立并舉\"的根本原則。1985年9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須正確處理破和立的關系”[20]827,并部署了實現破和立有機銜接的四項具體任務。“破立并舉”成為全國各領域改革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方針。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21522 的改革原則,并要求“有的先在局部試驗,取得經驗后再推廣。既注意改革的循序漸進,又不失時機地在重要環節取得突破,帶動改革全局\"[21522。這里首次把先行先試確定為實現破舊立新的必要環節,并正式寫入黨內文件,形成了地區試點引領全國、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的改革辦法,是對改革中正確處理破和立辯證關系做出的完整概括,標志著“破立并舉\"從具體實踐方針進一步升格成了體系化的改革方法。此后,黨還結合破和立的具體實踐,提出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要在改革中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等。

這一時期,黨立足于推進各領域改革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任務,堅持邊破邊立、先行先試,在破除各種思想束縛和舊的體制機制弊端的同時,逐步建立起新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改革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新認識。一是糾正“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的錯誤認識,正確區分“以破為主\"和“以立為主\"的特點和適用形式,并明確了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要采取“以立為主”的形式處理破和立的辯證關系。二是闡明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并對制度和體制機制做了區分。具體來說,改革中的破和立指向的是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具體體制機制,并不是針對整體的社會主義制度,因而不涉及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層面的破舊立新,這就為改革的破和立劃定了基本范圍。三是明確把局部試點作為“破立并舉”的必要環節,倡導通過“摸著石頭過河\"積累經驗以實現新舊之間的循序漸進和穩步過渡。這些重要認識為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正確處理破和立的辯證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引,深化了“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理論建構。

(四)“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系統完善

新時代以來,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形勢日益復雜,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要求愈發凸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持系統思維、辯證思維、戰略思維正確處理了改革中破與立的辯證關系,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取得歷史性成就,為“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理論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前后,習近平總書記對處理破和立的關系問題做了大量闡述,系統完善了“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理論建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根據改革新階段新形勢新要求,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1512。這與“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一脈相承,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目標導向,從而為破和立劃清了范圍和界限;同時總目標著眼于推進所有領域改革實現制度系統集成,進而發揮治理效能,隱含著以頂層設計處理破和立辯證關系的整體性視角。在總目標基礎上,黨又明確提出“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221549,完整回答了在制度建設分量更重的全面深化改革階段要破什么和要立什么的問題。具體來說,破和立指向的具體對象不單單是體制機制,還應當包括法律法規。全面深化改革在推進具體的體制機制實現新舊更替的同時,必須推進具體的法律法規實現新舊更替。改革和法治的協同配合、互促互進,成為新時代處理破和立辯證關系的基本遵循。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凡屬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進行\"[23]47。延續了改革開放以來堅持的“先立后破\"的位次順序,并把法律法規的破和立視為與改革相配套的必要環節,從法治層面充實了“破立并舉\"的實現形式。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從破立銜接的角度剖析了改革開放初期在價格雙軌制、國有企業改制上出現失誤的深層原因,指出“改革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如果不注意配套和銜接,不注意時序和步驟,也容易產生體制機制上的縫隙和漏洞,為一些人提供尋租、搞腐敗的機會”[23]81。這里針對破和立的配套銜接,首次提出了要處理好破和立的時機、順序和步驟問題,是對“破立并舉\"實踐運用的總體要求。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將“堅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24]128作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寶貴經驗之一,并提出“只有‘立'得住,才能‘破'得好\"[24]128。這實際上是在破和立的時機、順序、步驟之外,對作用效果提出的要求。由此,黨在處理破和立辯證關系的問題上已形成時機、順序、步驟、效果等四個基本的評價維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前后,習近平總書記對處理破和立的關系問題又做了進一步闡釋。一是戰略意義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負作用”[25]。將破和立的關系問題上升到改革方法論的層面加以闡釋,凸顯了“破立并舉”引領貫穿改革的全過程、各領域的戰略價值。二是科學定位論。習近平總書記以“破是手段,立是目的\"[2]區分了破和立各自的屬性和功能,突出立在改革中發揮的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作用。三是范圍邊界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25],表明破不是漫無目的,而是要重點聚焦到該改的、能改的方面,指明了破的作用對象;提出“改革無論怎么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25],明確了破不能逾越的底線。這就以頂層設計的理念清晰劃定了破的范圍和邊界,確保“破立并舉\"始終在正確軌道。四是實踐原則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該立的積極主動立起來,而且要立得穩、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該破的在立的基礎上及時破、堅決破、徹底破,在破立統一中實現改革蹄疾步穩”[2],系統地概括了“破立并舉\"的實踐原則。其中,“立起來”是基礎性要求,“立得穩、立得住\"聚焦立的中期狀態,“行得通、真管用\"注重立的長遠效果,這三個層次內在統一,構成了立在時間軸向上的總體要求;“及時破”“堅決破”“徹底破”分別側重破的時機、程度和效果,是時、度、效三個維度要求的有機統一。至此,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破立并舉、先立后破\"明確寫入《決定》為標志,“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理論建構逐漸成形。

三、中國共產黨“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實踐轉化

中國共產黨“破立并舉\"改革方法是在引領和推動社會變革的歷史實踐中建構起來的,它既是一種具體意義上的工作方法和活動方式,也是一種總體意義上的認識方法和思想方法,具有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雙重指向。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實際運用是現實的而非抽象的,它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并遵循特定的實踐原則。具體而言,只有堅持主觀能動與客觀規律辯證統一、黨的領導與人民主體辯證統一、戰略堅定與策略靈活辯證統一,才能真正將“破立并舉”由抽象方法轉化為現實實踐,把當代中國新的社會變革繼續推向前進。

(一)堅持主觀能動與客觀規律辯證統一

遵循和順應規律是人類開展一切歷史活動的根本前提。同時,人在規律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嚴格遵循規律所指引的正確方向,在規律所許可的范圍內最大限度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夠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務提升到自由活動的歷史高度,贏得創造歷史的主動權。中國共產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對“破立并舉\"的具體運用就是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辯證統一的過程,它要求尊重和順應客觀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首先,“破立并舉\"要遵循客觀規律。破,并不是隨心所欲,而是針對舊有體制機制弊端的揚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性選擇。立,也并非憑空捏造,而是基于社會發展特定階段的創新,是因時制宜、實事求是的務實探索。破和立的相互作用蘊含著社會有機體經由矛盾轉化、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而實現的階段性躍遷,是社會發展到了特定階段的必然結果[26]。它既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也反映著社會主義社會漸進演化的特殊規律。胡繩在總結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經驗時就指出:“‘先破后立'在一定歷史時期是合理的,‘破中有立'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以為只要做了破的工作,就自然而然能立;如果立的工作遇到困難,就以為一定是由于破得還不夠;如果在應該以立為主的時候,還是破字當頭,那都是錯誤的。\"[27]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時期,如何處理破和立的關系問題會存在一些具體的差別,不能一概而論、盲目套用。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具體階段和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不斷探索和調整破和立的先后次序、重點指向、作用程度、范圍邊界等,這樣才能使破和立的各項工作符合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真正增強“破立并舉\"的科學性。

其次,“破立并舉\"要發揮主觀能動。人的主觀能動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深層動力。“破立并舉”彰顯了“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3]183的主體自覺,是一種高度體現人創新創造的活動。破源于對舊事物的不滿和揚棄,蘊含著敢于質疑、敢于超越的勇氣,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體現。立源于對美好未來的理想追求和對現實問題的精準洞察,是集思廣益、凝聚共識的結果。破和立本質上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主動創造和自覺行動,是人的聰明才智和活動能力的具象化過程。因而只有充分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給人民群眾的智慧和能力提供廣闊的作用空間,“破立并舉\"才能具有堅實的力量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處理好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23]48尊重規律是為了在破和立中更好發揮人的創新活力,發揮主觀能動又不斷深化了對破和立內在規律的認識,二者統一于黨領導的偉大社會變革中,構成“破立并舉\"改革方法實踐轉化的根本前提。

(二)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主體辯證統一

中國共產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發揮著根本性的領導作用,是“破立并舉”的根本政治保障,而廣大人民群眾則構成“破立并舉\"的價值標尺和動力來源。黨的領導與人民主體有機統一共同保障了“破立并舉\"的正確前進方向。鄧小平曾指出,“要依靠群眾,領導和群眾結合起來,又破又立”[14]22。在“破立并舉\"中自覺把黨的領導同人民群眾結合起來,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

首先,“破立并舉\"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不僅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現實的必然。改革中每一項破和立的推進必然會伴隨各個領域、部門和層級之間利益關系的調整和權力格局的重塑,進而深刻影響國家治理全局,甚至在一些關鍵領域還會引發重大而深遠的變革。如果沒有一個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強大領導核心作為堅強保障,破的舉措就很難真正落實,立的部署也會由于權威不足而難以推行。中國共產黨作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核心中樞,能夠有效協調各方利益,凝聚改革最大共識,發揮戰略引領、組織統籌、風險防控的作用,以黨中央權威賦予破和立的各項舉措足夠的權威性,實現對利益固化藩籬的突破,確保立得穩、立得住和及時破、堅決破、徹底破。

其次,“破立并舉”必須以人民為主體。這是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改革的根本價值標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要堅持“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116。人民是改革的實踐主體、價值主體、受益主體和評判主體[28]。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保障人民主體地位,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活力,以人民為價值標尺處理好破和立的關系。在破什么、立什么;何時破、何時立;從何而破、立在何處;破到何種程度、立到何種地步等重大問題上,都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主體,讓人民來評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人民群眾對問題解決的滿意度作為評價改革成效的標準”[29]。凡是不能改的堅決不改,凡是阻礙人民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要堅決破除,凡是有利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及時立起來,并堅持好鞏固好,真正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116。

(三)堅持戰略堅定與策略靈活辯證統一

如前所述,“破立并舉”與“只破不立”“只立不破”這種純粹的單向變革有著顯著區別,它更加注重實現破與立的動態平衡和有序銜接,強調要“形成不緊不慢、不急不躁的適應性節奏”[30],這既是一種從頂層設計上擘畫改革整體圖景的宏觀戰略規劃,也是一種推進各領域改革的具體策略方法。在實踐運用中,作為戰略規劃的“破立并舉\"與作為策略方法的“破立并舉”是內在一體、辯證統一的。一方面,“破立并舉\"是一種“蘊含著改革與穩定在時空跨度上實現有機統一的宏觀戰略”[31],如果缺乏足夠的堅定性就會盲目混亂,導致改革失去秩序。另一方面,“破立并舉\"還是一種在時、度、效等層面處理破和立辯證關系的行動策略,如果缺乏靈活性就不能平衡好改革的各種復雜關系,很容易導致具體領域的改革失去活力。必須把二者統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實現戰略堅定和策略靈活辯證統一。

首先,“破立并舉\"要在戰略上堅定不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把“破立并舉、先立后破\"列為改革的基本原則,這就意味著在改革的整體戰略上必須始終以“破立并舉\"處理好破和立的辯證關系,堅持破和立的動態平衡,避免顧此失彼,畸重畸輕。同時還必須以“先立后破\"的總體原則處理好破和立的位次順序、重點方向、效果要求,堅持謀定而后動,“不能未立先破,留下制度真空,讓人無所適從,造成無序和混亂\"[2]。一些事關全局、影響重大、牽涉全國的改革舉措,必須從整體上充分論證、精心設計。在立的方面要未雨綢繆、先試先行,做足前期準備工作;在破的方面要步步為營、穩扎穩打,防止貪多冒進;在破和立的銜接方面實現穩中求進、循序過渡。

其次,“破立并舉\"要在策略上靈活多樣。“破立并舉、先破后立”是改革必須遵循的整體戰略要求,但在具體運用上并不是僵化固定的。“先立后破\"不能機械地理解,而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破和立的時機、節奏和程度等[32]。在改革的部分領域、具體環節和局部階段,由于面臨的情況不同,破的切入點、力度、范圍和方式,立的程序、步驟、重點和效果要求等都不能搞“一刀切”。特別是一些亟須取得突破的改革,可以在局部試點中采取“以破為主”\"邊破邊立”的形式,將漸進式改革與突破式改革結合、局部改革與整體改革結合,采用“以破促立”“破中有立”等不同策略。

總之,戰略堅定不能妨礙策略靈活,只有把立與破統籌起來,既在戰略上堅持“破立并舉、先立后破”,又結合實際不斷探索破和立的具體實現形式,才能真正發揮“破立并舉\"改革方法的思想偉力,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人民出版社,2024.

[2]習近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幾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J].求是,2025(2):4-10.

[3]列寧全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2017.

[4]黃建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原則[J].中國社會科學,2025(4):4-21,20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250.

[8]王春璽,俞光瑞.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破和立的辯證統一”的核心要義與時代價值[J].世界社會科學,2025(4):5-19,241.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G].: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86.

[10]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3:213.

[11]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澤東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439.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下卷)[M].:人民出版社,2014.

[15]董必武選集[M].:人民出版社,1985.

[16]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48冊)[G].:人民出版社,2013:215.

[17]聶榮臻軍事文選[M].:解放軍出版社,1992:438.

[18] 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19]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歷史經驗總結小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經驗[M].:人民出版社,1983 : 49.

[2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人民出版社,1986.

[2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人民出版社,1996.

[2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4]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28.

[25]習近平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強調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王滬寧蔡奇出席[N].人民日報,2024-05-24(1).

[26]秦龍.在改革中堅持破和立的辯證統一[N].光明日報,2025-01-24(11).

[27]胡繩全書:第3卷(上)[M].:人民出版社,1998:367.

[28]郭建娜,卜祥記.論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觀[J].重慶社會科學,2025(4):23-35.

[29]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23:308.

[30]陳金龍,吳智楠.中國共產黨制度建設的“破立\"方法[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1-11,159.

[31]王浦劬.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挈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J].政治學研究,2024(4):3-16,185.

[32]李志勇.如何在破立統一中實現改革蹄疾步穩[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5(1):37-41.

Simultaneous Breaking and Establishing: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form Method of the CPC

Yu Guangrui Wang Chunxi

(SchoolofMarxism,BeihangUniversity,Beijing1o0191)

Abstract:Although the concept of \"Simultaneous Breaking and Establishing\"(破立并舉)was first articulated during 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 in the New Era,its fundamental ideas and methodological essence have permeated every phase of the revolution,construction,and reform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Through continuous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ongoing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the CPC has redefin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ialectic of \"breaking\" and \"establishing\" by mean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endowing these two originally abstract notions with new social-transformation significance and thereb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form method of \"Simultaneous Breaking and Establishing\".Beginning with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is method has passed through four stages—early gestation,initial elaboration, extended deepening, and systematic refinement—reflecting the CPC's evolv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reaking and establishing as shaped by the changing task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 method operates both as a concrete working approach and as an overarching epistemological and ideological framework.In the new journey toward further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three dialectical unities must be upheld: the unity of objective laws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the unity of Party leadership and the people as master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unity of strategic resolve and tactical flexibility.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abstract method of \"simultaneous breaking and establishing\"be effectively translated into real-world practice,better fulfilling its role as an ideological guide and advancing contemporary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Simultaneous Breaking and Establishing; Establishing Before Breaking;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Methodology;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責任編輯:易曉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伦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亚洲一区色| 日韩欧美中文|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免费播放毛片|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美女免费黄网站| 成人日韩视频|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九色91在线视频|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99热|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a级毛片网|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99成人在线观看|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中文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午夜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999国产精品|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亚洲第一av网站|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狠狠亚洲五月天|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性欧美在线|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99re在线视频观看|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91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日本|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永久天堂网Av|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