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7608(2025)05-0045-11
一、引言
社會科學致力于在完善的科學探究框架內深入洞察和尋找獨特的發(fā)現(xiàn),研究方法正是解決問題、助力發(fā)現(xiàn)的工具。量化研究依靠其方法的客觀性及研究價值的相對中立性,受到研究者的大力推崇,逐漸發(fā)展為學界主流研究方法。20世紀60年代以后,定性研究憑借其民族志、話語分析等方法,一定程度擺脫了邊緣化1狀態(tài)。到20世紀80年代,定性研究憑借著因果解釋和整體分析優(yōu)勢[2,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與認可。
近年來,雖然定性研究的成果數(shù)量有所增長,且擁有深入探究、證據(jù)補綴等3量化方法難以實現(xiàn)的優(yōu)勢,但國際主流的研究方法仍然被定量研究所占據(jù),實證主義傳統(tǒng)的影響使得定量和模型被普遍視為“科學”的標志4,國內學界也呈現(xiàn)出相同的態(tài)勢[5]。然而,在定量研究方法不斷發(fā)展、占據(jù)主流的同時,質疑聲也層出不窮:變量測量是否準確,處理社會現(xiàn)象割裂的方式是否妥當;如何避免研究表面化,因果性關系的準確度如何;等等。
在這些爭論愈演愈烈之時,混合研究方法憑借其總體性優(yōu)勢逐漸受到研究者青睞。混合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將定量與定性研究的方法、技術和其他因素等混合在一起,以獲得更有廣度和深度的研究結論的一種研究方法[8]。這種方法結合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優(yōu)點,彌補了各自的局限,可以促使研究人員探索更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抓住細枝末節(jié),解釋更深層面的因果關系。該方法的興起,被看作是繼定性和定量方法之后的“第三次方法論運動”
當今社會變化迅速,為了更好實現(xiàn)管理目標,公共管理需打破以往模式限制,推動自身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而公共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和利益的再分配,正是實現(xiàn)管理目標的必要手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對于構建中國公共政策自主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混合研究方法應用到公共政策分析當中,可以通過混合方法的優(yōu)勢應對復雜、動態(tài)的國內外環(huán)境,強化公共政策研究的分析能力,促進高質量公共政策的生成和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
然而,通過現(xiàn)有文獻發(fā)現(xiàn),無論是從理論基礎方面,還是方法論指引層面,抑或具體使用情況,混合研究方法在我國尚未形成氣候。由此,本文希望通過梳理現(xiàn)有文獻,深入探究以下問題:混合研究方法在政策分析領域的應用現(xiàn)狀,混合研究方法在面臨復雜政策問題時能帶來哪些獨特優(yōu)勢。與此同時,我們通過闡釋相應優(yōu)勢與前景,提出推進建議,期望能夠提升該方法在我國公共政策領域的關注度,為研究者提供一個更加清晰、明確的科研支點,進而推動混合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領域的實踐應用。
二、文獻回顧
混合研究方法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實證主義與建構主義之爭,可回溯至研究心理測評中的區(qū)分效度和聚合效度時提出的多質多法模型[10]而后,經(jīng)過不斷深化探索,混合研究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中,包括但不限于公共衛(wèi)生學、心理健康學、教育學、護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從方法論來看,其主要有實用主義、辯證主義和復雜性范式[]。從理論發(fā)展的歷史脈絡看,混合研究方法是繼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演變而來的方法論[12],而將定量和定性方法進行結合的主要原因來自社會的多方面、多層次、多視角屬性[13]。由此可見,采用混合方法可以更好地捕捉社會復雜現(xiàn)象中的多樣信息以及多層觀點,進而推動研究的發(fā)展。此外,除兼采定量定性之長,強調研究問題的實用性[14]、提升研究效度[15]、生成并檢驗理論[16]也是該方法的常見優(yōu)勢。然而,對于混合研究方法的運用同樣存在爭議。例如,有學者認為,許多使用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者只運用方法解決問題,但對方法背后的哲學指向并沒有興趣,認為不能只停留在實用主義之上;相反,有學者認為,運用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人員只要集中精力解決具體研究問題所帶來的挑戰(zhàn)就好,把哲學問題留給哲學家[18]。同時,在混合研究方法的潛力方面,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間一一因為許多研究者并沒有用最合理的方式結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這既與混合研究方法界定不清,導致研究者缺乏有效指引有關,又與混合研究方法類型區(qū)分不足,不知在何種程度與層面上使用有關[19]
在公共管理方面,混合研究方法受到一定的重視。研究者們強調混合方法的研究設計在公共管理領域內的應用很有價值[20],要注重多種方法的選擇與應用,彼此驗證以彌補單個方法研究的缺陷。例如,采用三角測量法,來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此外,學者們還注重混合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地位問題,雖然混合研究方法看似促進了定性方法的運用,但仍然是定量研究占據(jù)主位[22],定性主導的混合設計比例有所下降[23]。因此,學界呼呼通過強化混合研究方法中的定性部分來促進研究的科學性、細節(jié)性與可推廣性。在方法使用標準方面,研究人員傾向于在混合研究方法的定量和定性部分采用不同的標準,比如,透明度是其中一項重要參考[24]。關于方法的改進,學界提出提升調查研究質量、增加研究數(shù)量、戰(zhàn)略性地使用元分析和注重測量質量等方式[25]。同時,有學者從追溯理論方面出發(fā),通過批判現(xiàn)實主義,為整合定性和定量方法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平臺,作為實用主義的替代方案[26]。此外,亦有研究通過對公共管理專業(yè)研究生進行定性和定量課程教育的實踐,得出需要將研究方法視為一門學科,而不是一套技能2,這亦是促進混合研究方法推廣的良好手段。
梳理發(fā)現(xiàn),國內學界對混合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領域的應用尚少,但在混合研究方法方面也有了一份混合路徑介紹[28]。同時,在其作用認識上,有學者提出,混合研究方法吸納了質性和定量研究在探索事物特定結果的原因和特定現(xiàn)象的效果之長[29以及定性方法的細節(jié)補充作用[30,并肯定了定性研究與三角論證的雙重作用[31],以期在研究方法上得到更多元的發(fā)展[32]
當我們把關注點再細化到政策科學領域時,能夠發(fā)現(xiàn),混合研究方法在國外學界有了一定發(fā)展。首先,在設計方面,有學者通過設計混合步驟,提升混合研究方法在政策方面分析結果的說服力[33]。其次,在整合方面,有學者通過基本原理、研究目的和研究設計這三個混合方法整合維度,顯示了混合研究方法有助于分析政策質量提升的路徑和原因[34]。再次,在效用方面,找出混合研究方法的“增值”效用受到學者關注[35],即除定性定量價值之外,混合研究方法還能夠帶來什么新的價值。最后,混合研究方法是否要進一步細化發(fā)展也得到新的重視,以期減輕混合研究方法人員面臨的困難[36]。反觀國內,混合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領域的匱乏使得其在政策研究領域的成果更是鳳毛麟角。總結來看,有學者通過運用混合研究方法研究政策效力[37、政策需求[38]、政策擴散[9等問題。同時,亦有學者借用混合研究方法“五目的”,提出要針對具體研究問題設計混合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現(xiàn)象,從而探尋更加本質和規(guī)律性的事實[40]。
由于公共政策是個極具本土化知識屬性的領域,只有對混合研究方法在政策領域中應用的方法論進行探討,才能推進混合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領域優(yōu)勢的挖掘。國內學界雖有一些應用混合研究方法解釋政策范疇中關于績效分析4政策再生產(chǎn)[42]、政策超額執(zhí)行[43]、政策效應[44]等的研究,但詳細分類這些文獻,會發(fā)現(xiàn)并無關于混合研究方法方法論的介紹。而方法論正是研究者用于分析、解讀和論證的理論方法,它是由一套概念和命題構成的理論體系,內含相應的學理邏輯和認知理路,可以被研究者用來分析問題,以此形成學術判斷[45]。缺乏相應的方法論指導,將會導致公共政策領域混合研究方法關于方法、方法論基礎與實際運用之間的割裂,而本文的研究重點也希望彌補國內學界在此方面的不足。
三、混合研究方法在我國政策分析研究中的應用現(xiàn)狀
20世紀80年代,國內學界開始關注公共政策研究。40多年來,相關理論和實踐成果日漸豐富,尤其是21世紀以來,研究進入了一個快速優(yōu)質發(fā)展的興盛時期。新形勢下,社會發(fā)展對公共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更好地了解混合研究方法在國內相關領域的運用,本文對既有文獻做了梳理。
(一)文獻篩選
首先,對公共政策領域的著作進行檢索,并未發(fā)現(xiàn)混合研究方法在政策分析方面的專門著作,因此,后續(xù)主要對學術論文進行了搜索及篩選,具體過程如下:
在中國知網(wǎng)(CNKI進行全網(wǎng)搜索,以“混合研究方法”“混合方法”為主關鍵詞,與“政策”“公共政策”\"政策科學\"\"政策分析\"等副關鍵詞結合搜索,共得到相關文獻20篇,后經(jīng)過對文章的標題、摘要、關鍵詞及正文內容的人工判定,最終保留11篇。由于文章數(shù)量較少,且為了更具代表性及說服力,再加上國內關于公共政策的權威期刊較少,政策領域的研究大多發(fā)表于公共管理相關期刊上,因此,在數(shù)據(jù)源方面,本文聚焦于公共管理領域相對權威的刊物,以兼顧政策科學領域。本文選取了《管理世界》《中國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學報》《公共行政評論》《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5本期刊,發(fā)表時間范圍鎖定在2014年至2024年,數(shù)量范圍是5本期刊所發(fā)的所有文章。
本文對5本期刊的文獻篩選提供了兩個條件:一是文章是否明確提出有關混合方法;二是文章是否采用至少一種定性及一種定量研究方法。文獻符合任何一個條件即可。初步篩選后,本文從5本期刊中得到了105篇有關混合方法的文章。后經(jīng)第二輪人工審讀,篩去14篇,共得到91篇混合方法有關的文章。其中,與公共政策分析相關的共30篇(見圖1)。
圖1文獻篩選邏輯

(二)結果分析
經(jīng)過對所選文章進行分類以及人工審讀內容,混合研究方法在國內政策分析領域的運用情況如下(見表1)。
表1公共政策混合研究方法文獻內容歸納

1.對混合研究方法論的認識不足
方法論決定知識論得以建立的各種邏輯形式,同時決定知識論的\"證實\"或檢驗規(guī)則[46],沒有相應的方法論指導而直接參與實踐,可能使研究存在盲自性,還會使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割裂。混合研究方法的方法論是指結合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要素進行的研究方式,初步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范式之爭”,而后通過奉行“多元方法、不同世界觀、不同假設、不同類型數(shù)據(jù)的搜集與分析\"得以不斷完善[47]。梳理得出的30篇文章,雖然實踐上都使用了至少一種定性和一種定量方法進行研究,但絕大部分文章并未對混合研究方法本身或為何選擇混合研究方法做出任何解釋或說明。一方面,這降低了政策分析研究的說服力和可信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讀者理解研究過程。因此,增強對混合研究方法論的認識和應用,是提升政策分析研究質量、確保研究方向正確性的有效途徑之一。
2.混合研究方法概念運用模糊
梳理所得文獻發(fā)現(xiàn),有近一半的論文既沒有在題目、摘要或者關鍵詞處明確提出“基于一項混合研究”,也未提到“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但就其內容進行分析,研究方法中確實包含了至少一種定性和一種定量研究方法。使用了符合混合研究方法的內容但并未明確提及,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混合研究方法的概念并未在政策分析領域得到普及,“第三種研究范式”也未在政策分析方面深入人心。同時,概念模糊必然會帶來混合研究方法目的陳述不清,也進一步阻礙學界了解其研究目的與內容,從而限制研究的適用范圍。
3.定性定量作用闡釋不足
之所以強調方法的“混合”,是因為定性與定量方法各有其獨特作用。定量研究可以利用實驗程序了解事實經(jīng)驗以及對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量化分析,但忽視了環(huán)境背景以及個人感知;定性研究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些缺點,但又因定性研究對象數(shù)量往往有限,難以推廣到更大的群體,這就需要定量研究的幫助。然而,就當前政策分析領域的文獻來看,學者對于整個研究中定性部分的作用和定量部分的作用闡釋并不明確,甚至大部分文章是缺失相關闡釋的。缺少說明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所做的貢獻,將會模糊我們眼中定性定量方法的互動,無法為整合做鋪墊。同時,亦不利于將方法與發(fā)現(xiàn)相對應,阻礙了混合研究方法的進一步運用與挖掘。
4.定性定量數(shù)據(jù)整合不足
混合研究方法的優(yōu)勢之一就是使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互補,彌補彼此的缺點,而數(shù)據(jù)整合則是促進這一優(yōu)勢發(fā)揮的關鍵。混合研究方法包括定性數(shù)據(jù)、定量數(shù)據(jù)以及定性定量混合數(shù)據(jù),研究者需要從這三種數(shù)據(jù)分析中得出結論并進行闡釋[48]。同時,數(shù)據(jù)整合并不限定于某一位置或者某一類,在數(shù)據(jù)收集階段、數(shù)據(jù)分析階段或者最后結尾部分呈現(xiàn)均可。此外,用一張圖表詳細說明兩種數(shù)據(jù)的結果,即“聯(lián)合展示”[49],亦是混合研究方法數(shù)據(jù)整合的一種。但目前來看,國內政策分析領域的研究成果對定性定量方法的整合并不符合預期。有些文章僅簡單運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獲取數(shù)據(jù),并未在研究的任何階段對獲取的數(shù)據(jù)進行整合或互動,卻仍冠以“混合研究”。這不僅背離混合研究方法的初衷,還會削弱其方法論優(yōu)勢,且整合不足這一現(xiàn)象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混合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分析領域的運用暫時未合乎理想狀態(tài)下的規(guī)范,仍需加深其研究。
5.定量成分明顯多于定性成分
研究方法決定了研究者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決定了世界在研究者眼中的樣貌[50]。在對該30篇公共政策混合研究方法文獻的研究目的、研究問題、數(shù)據(jù)收集與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四個維度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僅有5篇文章是以定性研究為主,可見在國內公共政策領域內的混合研究方法使用情況是以量化研究為主,這與國外學者對國際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期刊中混合研究方法使用情況的分析相一致[51]。由此,研究者的量化選擇偏好便顯而易見。然而,量化主導地位真的可以保障研究的科學性與嚴謹性嗎?有學者提出,現(xiàn)代的學術研究使命出現(xiàn)偏離:從“黑格爾式的承認”的斗爭到對“阿爾都塞式的承認”的追求,即從學術追求轉為獲得體制和權威的承認[52]。偏向定量行為的出現(xiàn),在忽略質性研究優(yōu)勢的同時,似乎也會帶來研究設計僵化、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等缺點。就社會科學而言,研究方法應處于平等狀態(tài),研究者應結合定性、定量方法之長以補單一方法的不足。而這正是混合研究方法所倡導的。
四、以混合研究方法強化政策分析的優(yōu)勢
在政策科學研究中,雖然多元方法論是一個新趨勢[53],但尚未擺脫傳統(tǒng)定性定量的禁,且由于新方法的形成過程較長、思維慣式及倫理等認知局限[54],混合研究方法在政策分析中擴大實驗被試、驗證測量工具有效性、評價干預的有效性以及增強研究意義[55]等優(yōu)勢并未充分發(fā)揮。按照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良好的政策實踐必須與科學的理論相輔相成,加之公共政策研究本身固有的綜合復雜性和動態(tài)性等特征,忽略理論深人研究可能會帶來政策研究的固化。由此,我們立足政策分析情境,總結以下混合研究方法強化政策分析的優(yōu)勢,以期促進混合研究方法相關理論的發(fā)展。
(一)降低分析數(shù)據(jù)的測度偏差
科學性,即合目的性、客觀性與合理性[56],這些能夠確保政策的問題導向,并引申其內在邏輯,滿足政策要求。測度可以通過指標構建、權重計算等算法,將政策本身及其影響量化,探究其科學性。定量研究常使用簡單的指標測度復雜的現(xiàn)實,這雖然提高了可操作性,但也容易引發(fā)測度與概念不一致的問題[57]。此時,則需要定性數(shù)據(jù)的引入:因為定性研究者不像定量研究者一后者會采用諸如標準化和取對數(shù)值等做法來輔助開展良好的統(tǒng)計檢驗,他們可以通過明確概念的內涵、外延以及與其他相關概念的異同,并在訪談中捕捉受訪者的言外之意、情感反應和非言語行為,最后與同行者反復驗證、修訂、校準數(shù)據(jù),使之符合分析者或專家所界定的概念和意義[58]。這樣一來,通過定量測度和定性“校準”,政策測度偏差得以縮小。除此之外,混合研究方法還有一個顯著性策略一一三角互證,即在同一問題上用不同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相互配合、補充、驗證,以最大可能減少測度偏差,保障政策分析的科學性。
(二)助推多維的政策解釋
良好的政策解釋有助于凸顯政策意圖,減少理解誤差,從而保障政策問題的解決,以回應民眾的需求。同時,政策解釋也是政策宣傳和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公眾對政策的認知和理解水平。混合研究方法可以通過多種方法的結合,助推政策形成多維度的解釋。一方面,混合研究方法可以提供多維的數(shù)據(jù)和信息。通過問卷調查、統(tǒng)計分析等定量方法可以收集大量客觀、可量化的數(shù)據(jù),為揭示政策實施的效果、公眾對政策的認知和態(tài)度等提供足夠的數(shù)據(jù)支持。同時,訪談、案例研究等方法,可以深刻了解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中的細節(jié)、利益相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等,這些質性數(shù)據(jù)有助于揭示政策背后的動機、邏輯和影響因素。另一方面,混合研究方法可以促使政策研究者從多維度對政策進行解釋。首先,在政策制定的背景方面,定量研究可以立足宏觀、整體的視角,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數(shù)據(jù)以揭示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幫助政策制定者理解政策問題的成因和影響機制,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趨勢;而定性研究可以提供豐富的背景信息,從政策問題的歷史、文化、社會等角度,提供不同視角的政策解釋。其次,在政策評估過程中,定量研究可以獲得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涉及的普遍性數(shù)據(jù),例如,政策覆蓋范圍、政策執(zhí)行前后相關數(shù)據(jù)的變化、資源分配等量化信息,以此評定政策的有效性;定性研究除了通過深入訪談、案例分析等方法了解政策目標群體的實際感受,還可以借鑒過往經(jīng)驗以及專家討論,深人辨析政策的直接效果、識別間接效果和預測長期效果等,從多方面解釋政策成果。
(三)強化因果辨析與驗證
科學的因果辨析有助于政策分析者把握問題根源、判定政策效果,并通過政策背后的因果鏈條強化其公信力和民眾的認同感,混合研究方法可以為政策分析中的因果推論提供更扎實的論證。首先,混合研究方法更有利于明確政策的因果關系。其可以通過結合定量方法的精確客觀性和定性方法的靈活深入性,解決在政策分析中單一方法難以應對的復雜因果問題,從而在政策現(xiàn)象中找出正確的因果關系。其次,混合研究方法可以明晰主因和次因。在復雜社會中,政策效果往往是多組因果關系的復合結果。在此情境下,混合研究方法結合定性定量,更能呈現(xiàn)出全面、完整的政策數(shù)據(jù)分析。一般的描述性統(tǒng)計、相關性分析、回歸分析等,可揭示變量之間的關系和趨勢,識別出與政策問題顯著相關的因素。與此同時,依據(jù)政策問題的背景和復雜特性,政策文本分析、政策網(wǎng)絡分析、政策變遷分析等質性方法又可以借用編碼、分類或邏輯推理,在政策問題顯著相關因素中判定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由此明晰主因和次因。再次,混合研究方法可以通過反復驗證以最大程度規(guī)避反因果現(xiàn)象。反因果現(xiàn)象,即錯誤地將結果視為原因或將原因視為結果,是政策分析中常見的問題。應用混合研究方法解決這一問題大致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第一,交叉驗證或互證。使用不同的方法或數(shù)據(jù)來源對同一研究問題進行驗證。比如,通過田野調查和實驗數(shù)據(jù),對同一政策問題的相同影響因素進行不同方面的驗證,以觀察定性研究的結果是否可以為定量研究提供背景信息和解釋,或定量研究的結果是否可以為定性研究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第二,理論構建與驗證。先通過定性研究,深入理解政策問題的本質和復雜性,構建初步有關政策問題影響因素的理論框架或假設,而后通過定量研究,對構建的理論框架或假設進行檢驗,驗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由此確認因果關系是否存在,以及因果關系的方向和強度。
(四)修正數(shù)字時代下的算法偏見
人工智能算法越來越多地被作為決策者的輔助工具用以公共部門,以克服決策者的自我偏見。但隨著相關做法的推廣,智能算法也難免暴露其固有偏見。具體來說,一是情境化偏見。人工智能依賴于其掌控的信息和分析來影響決策路徑,它在大幅提升信息的數(shù)據(jù)量、精確度和有效性的同時,也因不同地區(qū)在規(guī)則設定、使用程度和技術水平上的不同而無法保障數(shù)據(jù)的數(shù)量、質量和中立性的問題[59]。二是價值觀偏見。理想情境下的算法是一種非價值觀的分析工具,其自身對信息的處理具有客觀性,但其研發(fā)和計算、決策程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研發(fā)者價值觀的影響[0]。三是依賴性偏見。即便存在來自其他渠道的警告信息或矛盾信息,人們依舊傾向于遵循算法給定的結果。這三種偏見都會對政策分析產(chǎn)生不利影響,混合研究方法可以對這些偏見進行修正。首先,定性方法強調深入分析,找尋個體差異,但對總體大數(shù)量樣本的把握有所不足;定量方法擅長發(fā)揮研究的廣泛性,但相對缺乏深度挖掘。通過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結合,混合方法既可以把握總體樣本環(huán)境,又可以關注個體差異,實現(xiàn)在整體環(huán)境中把握個體特色、從個體規(guī)律中歸納整體結論,以緩解情境化偏見。其次,混合研究方法強調透明性,注重通過清晰描述數(shù)據(jù)來源、算法規(guī)則以及分析過程,并向外公布混合報告,以減少價值觀偏見的隱藏機會。同時,混合研究方法可以通過定量和定性的結合,使研究的客觀性與算法道德的酌定性相統(tǒng)一,以最大程度抵消算法中的價值觀偏見。再次,混合研究方法可以通過引入定性方法,如德爾菲法、焦點小組討論法等,強化交互并探尋結果本質,最終對算法結果進行\(zhòng)"選擇性遵循\"[61],即政策決策者并不是泛化遵循算法的建議,而是結合環(huán)境背景、事實數(shù)據(jù)、過往經(jīng)驗以及偶然案例進行的有選擇傾向的行為。這一行為在削弱對算法結果的過度依賴性的同時,不僅幫助決策者考慮到了事物的數(shù)量關系和規(guī)律,還有助于發(fā)現(xiàn)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促進信息化時代下公共政策的良好發(fā)展。
五、推動混合研究方法應用于政策分析研究的建議
混合研究方法能以其獨特優(yōu)勢在政策分析領域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見解。然而,通過現(xiàn)狀分析,也發(fā)現(xiàn)混合研究方法在國內政策分析領域的應用與發(fā)展仍面臨一些挑戰(zhàn)。為此,提出以下建議,以期有所回應。
(一)標準化運用混合研究方法
標準化運用混合研究方法可以提升研究的嚴謹性、科學性與可轉移性。第一,應了解混合研究方法的概念、注重混合研究方法的基本理念與理論基礎,推動混合研究方法在政策領域內的理論認識與現(xiàn)實實踐,避免使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卻未明確提出應用混合研究方法的現(xiàn)象,以強化對“第三種研究范式”的肯定。第二,應明確陳述混合目的,混合研究方法中的目的陳述包括定性方法的目的陳述、定量方法的目的陳述以及混合研究方法的目的陳述,這三方面陳述可以向讀者闡釋各種方法的作用與意義,以構成一個更科學、嚴謹?shù)幕旌涎芯糠椒ㄕ哐芯俊5谌瑧獙旌涎芯糠椒ǖ臄?shù)據(jù)進行整合,并從整合的數(shù)據(jù)中得出結論。同時還要形成關鍵決策報告,若是政策領域內的學術文章,則應在文章內容中向讀者闡釋定性、定量兩方面內容是如何整合的;若是政策實踐,則應在政策所處階段視具體情況向政策專家、政策評估者或民眾公開政策所用數(shù)據(jù)分析中的定性定量內容的整合內容。同時,在報告中應對政策研究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方法的整合方式進行說明,以促進政策研究的科學性、結果的可推廣性。
(二)建構研究方法平等觀
已有成果表明國際公共管理研究越來越趨向定量[62]。為提高學術研究的國際化與科學化水平,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使用量化研究方法詮釋中國問題[3],這便形成一種定量研究的數(shù)據(jù)化、結構化論證似乎更加權威的觀念。若是定量權威催促著政策研究者使用量化方法,那這種方法挑選從本質上就已偏航。通過定量方法處理的直觀數(shù)據(jù)和客觀結果,雖為政策分析提供了便利,但也可能導致復雜社會現(xiàn)象被簡單化處理、隱蔽的價值觀和訴求被忽視等問題,進而影響推動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各種因素或原因。混合研究方法強調在定性和定量研究之間尋找“第三條道路”,以發(fā)揮定性和定量的優(yōu)勢,彌補單一定性或定量研究的不足,因此,需要建構研究方法平等觀,反思量化權威,注重質性研究,以促進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平等伙伴關系。由此,需要研究者摒棄研究方法選擇中的偏見,以平等、互動、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研究方法的使用,從而推動政策分析工作更加客觀、準確。
(三)強調混合研究方法情境化使用
混合研究方法可以帶來更加多樣化的研究設計與組合,政策分析者需要依據(jù)政策指向的具體情境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以此增加整體研究的深人性、實用性、針對性及創(chuàng)新性。推進混合研究方法的情境化使用,一方面需要混合研究方法設計的情境化。政策研究人員要根據(jù)不同的選題、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目的,選擇不同的混合方式和設計。目前,混合研究方法的混合設計各有優(yōu)勢,政策分析者應綜合對比選擇,發(fā)揮混合方法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需要混合研究方法選擇的情境化。政策分析者應根據(jù)研究的外部環(huán)境特點及自身能力,選出適合、正確、有意義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也好,定量研究也好,混合研究方法也好,其都是為了研究而服務,不可陷入為了進行混合方法研究而混合的怪圈。
(四)以混合研究方法報告帶動政策互動
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從事政策分析工作,將以大量的數(shù)據(jù)分析、案例剖析來生成高精準度、強效度的分析結果,并要求研究者將分析過程和成果匯成報告。這份報告不僅便于社會公眾或特定群體了解研究的關鍵內容,還可以通過公開混合方法報告增強政策信息的可轉移性,推動政策相關者產(chǎn)生積極的政策態(tài)度,為形成政策反饋提供條件。公開報告是運用混合研究方法的標準之一,這有助于在實踐中促進混合研究方法理論的發(fā)展,并推動政策實踐與學術研究的融合,由此促使學術理論與政策實踐的互動。同時,通過公開報告,可以將原本只向政策研究者單向傳遞的政策內部信息變成其他利益相關者與政策制定者、執(zhí)行者和評估者之間的雙向動態(tài)互動,這種互動不僅有利于傳達政策意圖,還可以及時傾聽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聲音與態(tài)度,并在互動過程中形成新一輪的信息反饋,用以擴充政策決策信息。
六、結論與討論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梳理近十年來國內公共管理領域的權威刊物,篩選出公共政策領域內30篇使用混合研究方法的文章。通過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國內政策分析研究中對混合研究方法的方法論、概念等方面的認識尚不夠清晰,使得研究過程出現(xiàn)了錯用、誤用、模糊使用、不嚴謹?shù)痊F(xiàn)象。與此同時,混合研究方法應用過程中的定性和定量作用闡釋和數(shù)據(jù)整合存在不足,這就造成混合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分析領域的運用暫時未達到理想狀態(tài)下的規(guī)范要求。此外,從文獻的研究目的、研究問題、數(shù)據(jù)收集、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結論維度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國內公共政策領域的混合研究方法更偏向于定量研究。回歸混合研究方法本身,在公共政策分析領域,其可以通過降低分析數(shù)據(jù)的測度偏差、助推多維的政策解釋、強化因果辨析與驗證、修正數(shù)字時代下的算法偏見等優(yōu)勢強化政策分析。基于上述分析,標準化運用混合研究方法、建構研究方法平等觀、推進混合研究方法的情景化使用以及通過混合研究方法報告帶動政策互動或許是強化上述優(yōu)勢的可能路徑。
在政策分析領域運用混合研究方法雖然有一些難度,但顯然無法掩蓋它的優(yōu)勢與應用前景。中國公共政策領域內的混合研究方法囿于方法指導不足、研究時限較短,導致研究成果有限,但正因如此,才更具有獨特的后發(fā)優(yōu)勢和巨大潛力。因此,更需結合國內實際情況,使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推進方法完善,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創(chuàng)新,以促進更高質量公共政策的形成以及政策目標得到更好的實現(xiàn)。然而,由于可研究的文獻數(shù)量限制,本文可能存在混合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領域的前景分析不足等問題,但本文仍舊期盼可以由此加強混合研究方法在國內公共政策領域的具體應用,并進一步提升該方法在公共政策領域的關注度,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一個更加清晰、明確的認知點和切人點。
(二)討論
混合研究方法雖然在政策分析領域有著強大的優(yōu)勢,本文也提出了相應的優(yōu)化建議,但回歸混合研究方法本身,推動其在政策分析領域的良好發(fā)展,尚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
1.成本問題
一是時間成本。一般而言,邏輯上判斷,不論是從定性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長于定量分析,還是從多種方法加成的角度分析,混合方法付出的時間成本大概率要比單一方法更多。因此,要求政策分析者在研究設計的開始階段便要思考以下問題:是否有充足的時間去收集和分析定性和定量數(shù)據(jù),在分析與整合階段,又要預留出多少時間去試錯與驗證。
二是培訓成本。混合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熟練掌握質性研究技能和量化研究技能。這意味著,普遍情況下,混合研究方法要比單一研究方法更注重學習與培訓。除定性定量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的掌握外,邏輯檢驗、效度分析、實驗控制、信度驗證等,也都是混合研究方法研究者所必備的技能。所以,相較于單一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對于培訓目標、課程安排、技術能力、學術規(guī)范等有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帶來更高的培訓成本。
2.混合研究方法的信服度
混合研究方法的優(yōu)勢前文已經(jīng)明了,但就現(xiàn)實情況來看,其仍舊是一種較新的研究路徑,且信服度仍舊是一個問題。為何在國內政策領域的具體應用中,會具體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卻不提及“混合研究方法”?為何有些學者會明確提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卻不提及“混合研究方法\"這個概念?作為第三種研究范式,它的概念與理論真的被接受、被信任了嗎?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探索與解密。
3.循證與混合研究方法的互補與相通
循證強調運用經(jīng)過科學程序與實證方法檢驗的“證據(jù)”作為政策制定的依據(jù)[64],卻存在界定社會問題的兩難困境。一方面,政策目標所涉及的人群是多元的,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會制約研究者對社會問題的認知;另一方面,既得利益群體可能通過輿論傳播、政治干預等手段釋放干擾信號,這些都會影響研究者的價值判斷[65]。由此,可通過定量研究揭示問題變量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趨勢,幫助研究者了解影響政策問題的復雜外部因素,而后借用質性方法補充信息與深人情境細節(jié),剔除明顯的人為干擾,對問題的影響因素進行多角度驗證,確保研究人員對社會問題認識的正確性與科學性,且恰好契合循證的“科學證據(jù)”的內在邏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技術也被循證所吸收,通過大數(shù)據(jù)與算法,實現(xiàn)數(shù)據(jù)一信息一證據(jù)的轉化[]。只是智能算法有其固有的情景化、價值觀和依賴性偏見,如上所述,混合研究方法剛好可以對三種偏見進行修訂。循證方法強調基于科學研究的證據(jù)制定政策,混合研究方法強調結合定量和定性的優(yōu)勢,旨在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政策分析。歸結至目標層面來看,二者是相通的,即通過一系列程序或方法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隨著研究的深入,或許循證視角下的混合研究方法會有所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刀情麥,衛(wèi)田.定性研究可信度栓疑:從歷史冶單與召字基礎談起[J].外國經(jīng)濟與官埋,2024(2):135-152.
[2]唐世平.超越定性與定量之爭[J].公共行政評論,2015(4):45-62+183-184.
[3]耿曙.提升質性研究論證質量的兩種途徑[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3(3):95-104+159.
[4]李大宇,米加寧,宋麗麗.從孔德到哈耶克社會機制研究的方法論[J].公共管理學報,2024(1): 14-28+ 168.
[5][50]于文軒,樊博.公共管理學科的定量研究被濫用了嗎?——與劉潤澤、鞏宜萱一文商榷[J].公共管理學報,2020(1):159-166+176.
[6]李圭泉.混合方法研究:起源、發(fā)展與應用[J].人力資源管理評論,2019(1):76-90.
[7]祁玲玲.定量與定性之辯:美國政治學研究方法的融合趨勢[J].國外社會科學,2016(4):130-137.
[8][28]楊立華,李凱林.公共管理混合研究方法的基本路徑[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9(6):36-46+125.
[9]蔣逸民.作為\"第三次方法論運動\"的混合方法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9(10):27-37+125-126.
[10]
[14]徐建平,張雪巖,胡潼.量化和質性研究的超越:混合方法研究類型及應用[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1):50-59.
[11]徐治立,徐.社會科學“混合方法研究\"范式爭論與方法論探討[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5):159-170.
[12]尤莉.第三次方法論運動:混合方法研究60年演變歷程探析[J].教育學報,2010(3):31-34+65.
[13]朱迪.混合研究方法的方法論、研究策略及應用:以消費模式研究為例[J].社會學研究,2012(4):146-166+244-245.
[15]石巖,周浩.混合方法在體育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及設計思路[J].體育學研究,2023(3):1-10.
[16]原長弘,章芬.戰(zhàn)略管理學的混合方法研究:設計策略與技巧[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11):28-39.
[17][47]李剛,王紅蕾.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論與實踐嘗試:共識、爭議與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4):98-105+121.
[18]Gilad S.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Pursuit of Richer Answers to Real-World Ques-tions[J].Public Performance amp; Management Review,2021,44(5) :1075-1099.
[19]臧雷振.政治社會學中的混合研究方法[J].國外社會科學,2016(4):138-145.
[20]Riccucci,Norma M.Public Administration: Traditions of Inquiry and Philosophies of Knowledge [M].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10:108.
[21]Creswell,John W,Plano Clark,et al.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M].2nd ed.LosAngeles:Sage Publications,2011:210-212.
[22]Giddings,Lynne S.Mixed-Methods Research: Positivism Dressd in Drag?[J].Journal of Research inNursing,2006,11(3) :195-203.
[23]Kathryn Hendren,Kathryn Newcomer,Sanjay K.et al.How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can be Lever-aged to Strengthen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23,83(3) :468-485.
[24]Bryman A,Becker S,Sempik J.Quality Criteria for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Re-search:AView from Social Policy[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20O8,11(4):261-276.
[25]Perry JL.How Can We Improve Our Science to Generate More Usable Knowledge for Public Profession-als?l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2,72(4) :479-482.
[26]Mukumbang,F(xiàn)erdinand C.Retroductive Theorizing:A Contribution of Critical Realism to Mixed MethodsResearch[J].JournalofMixedMethodsResearch,2021,17(1):93-114.
[27]Hewlett L,Werbelof M.Preparing Public Management Students for Mixed Methods Research.TeachingPublic Administration,2023,41(3) :367-388.
[29]顧麗梅,張云翔.共同生產(chǎn)視角下的城市共享單車服務治理:基于上海市案例的混合方法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9(1):89-104+173.
[30][44]曹艷春,范鵬飛.興邊富民政策對西南邊疆地區(qū)多維貧困的減貧效應研究:基于一項混合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24(1):106-119+173.
[31]葉士華,孫濤.信與否?服務外包中街頭官僚的信任產(chǎn)生機制研究:基于Z市的混合研究設計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1(12):112-120.
[32][62]馬亮.實證公共管理研究日趨量化:因應與調適[J].學海,2017(5):194-201.
[33]Weave-Hightower M B.A Mixed Methods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Influence on Public Policy[J].JournalofMixed Methods Research,2014,8(2):115-138.
[34]Gunnulfsen,Ann Elisabeth.Applying the Integration Dimension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in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Lessons Learned From Investigating Micro Policymaking in Norwegian Schoo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2O21(2O) :1-13.
[35]Hendren,K,Luo,Q.E,Pandey S.K.The State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PublicPolicy[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8,78(6):904-916.
[36]De Allegri,M.Sieleunou I,Abiro,etal.How Faris Mixed MethodsResearch in the Fieldof Health Poli-cy and Systems in Africa? A Scoping Review[J].Health Policy amp; Planning,2018,33(3):445-455.
[37]張慧,查強.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職業(yè)教育政策的演進及特征: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165-171+181.
[38]唐杰,余婉秋.高層次人才政策的激勵效果與創(chuàng)新策略:基于閩粵蘇三省高校的混合方法調研[J].福建商學院學報,2019(2):40-49.
[39]戴一鳴.趨同還是創(chuàng)新?——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政策擴散結果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4.[40]張羽.教育政策定量評估方法中的因果推斷模型以及混合方法的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3):29-40.
[41]巢小麗.鄉(xiāng)村治理現(xiàn)代化的建構邏輯:“寧海36條\"政策績效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6(8):69-75.[42]王法碩,張嘉玲“互聯(lián)網(wǎng) + 政務服務\"政策再生產(chǎn)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機器學習與定性比較分析的實證研究[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23(4):47-60.
[43]王仁和,任柳青.地方環(huán)境政策超額執(zhí)行邏輯及其意外后果:以2017年煤改氣政策為例[J].公共管理學報,2021(1):33-44+168.
[45]葛荃.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與創(chuàng)新思維[J].天津社會科學,2024(2):53-57.
[46]李豐才.方法論決定知識論的哲學原則:析分科學哲學認識論特點[J].東北師大學報,1999(1):46-50.
[48]約翰·W.克雷斯維爾,微姬·L.查克.混合方法研究:設計與實施[M].游宇,等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4.
[49]約翰·W.克雷斯威爾.混合方法研究導論[M].李敏誼,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94.
[51]Kathryn Hendren,Kathryn Newcomer,Sanjay K et al.How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can be Lever-aged to Strengthen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Review,2023,83(3):468-485.
[52]Collins K M T,Onwuegbuzie A J,Suton IL.A Model Incorporating the Rationale and Purpose for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and Beyond[J].Learning Disabilities:A ContemporaryJournal,2006,4(1):67-100.
[53]陳那波.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應用前沿及其中國借鑒[J].公共行政評論,2015(4):69-77+184.[54]王國成,高德華.基于ABM的公共政策仿真研究進展與方法論啟示[J].公共管理學報,2023(2):116-127+173
[55]曾豪杰,劉玉靈.公共政策違常現(xiàn)象及其治理[J].行政科學論壇,2023(9):57-63.
[56]張權,謝獲帆.如何選,選得如何?政策過程中的試點單位選擇及其\"科學性\"原則:以智慧城市試點為例[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3(1):85-95.
[57]李煥宏,薛瀾,徐建華.用概念分析指導公共政策定量研究的變量測度:以環(huán)境規(guī)制強度測度為例[J].公共管理學報,2024(1):29-40+168-169.
[58]加里·格爾茨,詹姆斯·馬奧尼.兩種傳承:社會科學中的定性與定量研究[M].劉軍,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16:185.
[59]房嬌嬌,高天書.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行政決策的算法隱患及其治理路徑[J].湖湘論壇,2024(1):99-111.
[60]汝緒華.算法政治:風險、發(fā)生邏輯與治理[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27-38.[61]Saar Alon-Barkat,Madalina Busuioc.Human-AI Interactions in Public Sector Decision Making:“Auto-mation Bias”and“Selective Adherence”to Algorithmic Advice[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and Theory,2023,33(1) :153-169.
[63]王藝潼“去工具化\"的工具:以公共政策研究中量化研究方法的應用為例[J].行政論壇,2020(2):85-90.
[64]張云昊.循證政策的發(fā)展歷程、內在邏輯及其建構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17(11):73-78[65]趙晰,謝倩雯.循證政策的實踐障礙與發(fā)展經(jīng)驗[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57-69.
[66]王磊,田海容.循證政策:研究內容、主題框架與未來展望[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24(2):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