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唱游\"教學是集演唱、聆聽、律動、創作、表演等多元化音樂表達于一體,通過趣味化游戲方式實施的綜合性音樂教學活動,為突破傳統教學困境提供了有效途徑。“趣味唱游”是針對小學 1 —2年級低年齡段學生設計的教學模式,高度契合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身心發展特點,借助多樣化游戲開展音樂教學,通過創設趣味情境、設計多元游戲、融合多種藝術形式、運用現代技術等實踐路徑,幫助學生在趣味活動中增強音樂感知、表現與創造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理解音樂?;诖?,本文探討小學音樂“趣味唱游”的教學實踐,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二、小學音樂“趣味唱游” 教學的意義
(一)契合學生身心發展,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低年級學生處于形象思維主導階段,好奇心較強,很難長時間專注于學習。“趣味唱游”的教學模式,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把音樂知識和技巧融合到了有趣的游戲活動中。這種教學方法,能夠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程的濃厚興趣。同時,通過趣味歌唱游戲,可以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經驗。在傳統的歌唱教學模式下,學生常常處于被動的狀態,而趣味歌唱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間。在游戲中,學生可以充分運用自身的想象力,用個性化的方法感悟音樂。
(二)促進音樂素養提升,培養綜合能力
“趣味唱游”是一種融合了游戲化元素的音樂教學活動,憑借其生動的形式,將抽象的音樂知識與符號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藝術體驗。例如,在音樂知覺能力的培養方面,可以設計“韻律體驗”互動游戲。在游戲中,教師引導學生借助肢體律動,如拍手、躁腳、搖擺身體等,去感知節拍與節奏的變化。這種動態體驗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提高對音樂韻律的敏感度。
在音樂表達能力的提升方面,“趣味唱游”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師可以創設與歌曲內容相關的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深入理解歌曲所蘊含的情感內涵。在表演過程中,學生應學會控制聲音的強弱緩急,依據角色特點和情感變化靈活調整發聲方式同時,結合富有表現力的肢體語言,如眼神、手勢、表情等,對歌曲進行全面的藝術詮釋。如此,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與綜合藝術素養將得到提升,為其在音樂領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小學音樂“趣味唱游”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創設趣味情境,融人音樂學習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故事化情境構建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它能夠鼓勵學生全身心投入音樂學習中,增強他們的參與感與體驗感。通過將歌曲內容與故事情境相結合,教師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趣味與想象力的音樂空間,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主動探索音樂知識,提升音樂能力。
1.構建故事化情境,引導學生融入
教師依據歌曲內容構建故事化情境,能夠有效吸引學生參與音樂學習。故事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以《拔蘿卜》為例,這首歌曲為2/4拍,節奏明快、富有童趣。在教學時,教師通過講述老公公拔蘿卜,蘿卜太大拔不動,先后請老婆婆、小姑娘、小黃狗、小花貓幫忙的故事,將歌曲的情節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隨著故事的逐步推進,教師適時引入歌曲,讓學生在熟悉的故事情境中感受音樂的韻律與節奏。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情境,教師還可以準備相應的人物、動物頭飾,邀請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人物、動物。在情景模擬中,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演唱歌曲,讓學生依據歌曲的節拍節奏做動作。例如,規定強拍拍手、弱拍捻指,讓學生在肢體動作中感受節拍的變化。同時,要求學生用自然、清晰的聲音演唱,注意咬字和節奏的準確性。當唱到“哎呀哎呀拔不動”時,學生一邊躁腳,一邊用力地唱出歌詞,從而深刻感受歌曲中齊心協力的情感。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趣味故事中以唱為主,不僅掌握了音樂知識技能,還提升了音樂學習體驗感,更加理解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為后期的音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再現生活場景,增強情感共鳴
教師可以選取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高度契合的場景進行生動再現,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感共鳴。例如,《上學歌》為2/4拍,圍繞學生熟悉的上學場景展開,歌曲旋律簡潔,強弱規律明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上學場景,播放歌曲,引導學生依據節拍做動作。在強拍處,如“太陽當空照”的“太”,學生揮動手臂模仿打招呼的動作;弱拍時,如“花兒對我笑”的“笑”,學生雙手輕輕擺動模擬花朵擺動。同時,鼓勵學生用歡快、愉悅的聲音演唱歌曲,唱出上學時的快樂心情。教師還可以邀請學生上臺表演,鼓勵其在做動作的同時完整、流暢地演唱歌曲,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歌曲的情感共鳴。
(二)設計多元游戲,強化音樂體驗
1.設計節奏游戲,提升節奏感
節奏游戲對于提升學生的節奏感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富有創意和趣味性的節奏游戲,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深入感知節奏的魅力、掌握節奏技巧。以“節奏傳球”游戲為例,教師可以設定一段基礎且具有代表性的節奏型,如XXIXXXI。游戲開始后,學生圍坐成圈,教師將球傳給第一位學生,該學生接到球后,要迅速用手或身體其他部位準確拍打出設定的節奏型,同時輕聲哼唱對應的節奏,隨后將球傳給下一位同學。教師在此過程中要適時引導,提醒學生注意節奏的準確性以及哼唱與拍打的同步性。隨著游戲的推進,可以逐漸加快節奏,增加游戲的難度和趣味性,讓學生在挑戰中不斷提升對節奏的反應速度和把握能力。
再如“節奏拼圖”游戲。教師提前將不同的節奏型寫在卡片上,然后分發給每位學生。學生拿到卡片后,要認真思考、積極交流,找到與自己手中卡片節奏相匹配的其他卡片,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節奏組合。當節奏組合完成后,學生還要運用合適的樂器進行演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進行節奏的拼接,確保節奏的連貫性和準確性,還要在演奏時精準控制樂器的力度和速度,同時,嘗試跟著節奏輕聲哼唱。這種多感官參與的方式,能夠增強學生對節奏的感知和把握能力,讓學生在游戲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音樂的節奏。
2.設計角色扮演游戲,增強表現力
構建沉浸式戲劇情境,巧妙地引入角色扮演機制,能夠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的熱情,使其深度融入音樂情境,進而有效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與音樂表現力。以《賣報歌》為例,歌曲節奏明快,旋律簡潔流暢,歌詞生動地描繪了報童的生活。教學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分別扮演報童、路人等角色。在演唱歌曲時,著重指導學生根據歌曲的節奏和情感進行演唱。在歌曲節奏歡快、力度較強的部分,如“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扮演報童的學生可以加快腳步,揮舞手中的報紙,用響亮且富有活力的聲音演唱,展現報童的活潑機靈;在描述報童生活艱辛時的場景,扮演報童的學生可以微微低頭,用稍帶哀愁的聲音演唱,注意發音清晰。扮演路人的學生,在報童叫賣時,應通過不同的動作和表情回應。通過角色扮演游戲,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歌曲的內涵,用歌聲、表情和動作生動地展現角色特點,增強自身的音樂表現力。
(三)融合多種藝術形式,豐富唱游內容
1.舞蹈與音樂結合,增添動感活力
依托活動內容,強化多學科融合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例如,《幸福拍手歌》是一首4/4拍的曲子,旋律流暢,節奏明快。在教學中,通過初步欣賞歌曲,讓學生體會歌曲活潑、歡快的旋律。然后再教授學生簡單的舞步,如在每個小節的強拍子上拍手和躁腳,弱拍時輕微地點頭。在表演時,學生要準確、響亮地唱歌,并留意這首歌的節奏,如“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中“果”與“福”兩個字在強拍上,用拍手來表示;“就”在第二個強拍上,用躁腳來表示;“拍拍手”在弱拍,用點頭來表示。唱歌和舞蹈的結合,能夠使身體和音樂密切配合,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韻律感,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身體的協調能力。
2.融人話劇元素,拓展表現空間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引人話劇元素,能夠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以《三只小豬》中的有關樂曲為例,它的樂曲形式多種多樣,曲調也隨著人物的特征而改變,全曲輕松、幽默。在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小規模的音樂表演。安排好角色后,讓學生按照樂曲的旋律特征進行動作設計。在唱歌時,扮演小豬的學生應用歡快清脆的嗓音進行演唱,同時,在旋律平緩的地方,模仿小豬走路,表現小豬的純真。扮演大灰狼的學生應用低沉的、兇狠的、跳躍的語調,同時,用夸張的身體動作,表現其狡詐。在節奏強烈時,大灰狼的移動速度會變快、移動幅度會變大,加強戲劇沖突。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擴展音樂表達的空間,還能夠提高學生整體的藝術素養。
(四)運用現代技術,改善教學效果
1.運用多媒體技術,營造視聽氛圍
多媒體技術可以營造出豐富的視聽氣氛,增強音樂課堂的感染力。以《動物狂歡節》為例,它是一部表現動物歡鬧場面的樂曲,模仿了各類動物的聲音,節奏豐富,節拍強弱對比鮮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演示動物的聲音、森林的環境音響效果等,并配以動物的動作圖片。在聽歌的過程中,讓學生跟著音樂的節拍,做出相應的動作。在表演時,讓學生針對不同動物相應的旋律特征,模仿動物的發音。當旋律輕快跳躍、節奏強烈時,如表現兔子跳躍的段落,學生可以拍著手掌,唱出歡快的旋律;當旋律舒緩、節奏平緩時,如表現大象緩慢行走的段落,學生可以用腳尖輕輕點地,以平穩的節奏演唱。在音樂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營造獨特的視聽氛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認識,體會音樂的魅力。
2.引入音樂教學軟件,提升學習互動性
在音樂課堂中引入音樂教學軟件,能夠提升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例如,引人“節奏大師”軟件,其中有多種不同的節奏訓練模式,學生可以在屏幕上按下相應的節拍,按照音樂的節拍來進行擊球動作。系統會對每一道題的準確率、速度和節奏進行實時反饋,幫助學生及時調整自身動作。
再如“音樂創造精靈”軟件,學生可以在軟件中任意選取各種樂器的音色,通過簡易的操控,完成個人音樂創作。在完成個人音樂創作后,學生可以及時將個人音樂創作與其他同學分享交流,互相評價,共同進步。通過使用該軟件,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提高音樂學習效率。
(五)注重教學細節,提升教學質量
1.規范演唱習慣,增強音高意識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習慣,增強其音高意識。在教學之前,可以引入練聲環節,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如“模擬小動物唱歌”游戲,讓學生通過模擬小貓的叫聲來練習低聲哼鳴;通過模擬小鳥的鳴叫來練習高聲歌唱。在模擬歌唱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呼吸的正確運用,從而掌握歌唱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通過示范的方式,將正確的發聲、咬字、演唱的技巧傳授給學生,指導學生克服拖音、咬字過長等問題。針對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特征,教師可以繪制圖形譜,使用不同的圖形來表示不同的音高,從而加深學生對音樂的認知。例如,用圓圈表示高音,用三角形表示低音,然后讓學生通過看圖體會音調的高低變化,逐步形成對音高的認知。
2.結合多感官體驗,拓展教學法
將多感官體驗式教學方法應用于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能夠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體驗。除視覺、聽覺外,還應加入繪畫和樂器的體驗。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讓學生按照樂曲的旋律、韻律來進行繪畫創作,運用顏色、線條來表現自身對樂曲的感受,體會旋律的高低起伏。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簡單的樂器,如雙響板、沙錘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體會各種樂器的音色、韻律特征,加強對樂器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在音樂游戲開始之前,教師應詳細講解游戲規則,并指導學生積極參加音樂活動。
四、結語
綜上所述,“趣味唱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趣味情境、設計多種游戲、融合多種藝術形式、利用現代科技,推動了“趣味唱游”的有效實施。未來,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還應對“趣味唱游”教學方式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并對其進行優化,不斷地對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進行創新,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陳冰媛.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音樂唱游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策略[J].新課程評論,2025(01):12-21.
[2]湯凌玲.“趣味唱游”的價值意涵、關鍵要素及實踐策略一—基于核心素養視角的分析[J].新課程評論,2025(01):37-43.
[3]李卓恒.戲劇元素融人小學音樂唱游教學的策略探析[J].新課程評論,2025(01):51-57.
[4]梁培鳳.小學音樂“趣味唱游”教學:設計原則、關鍵環節及實施策略[J].新課程評論,2025(01):44-50.
[5]于夕然,王文斌.“以美育人”為核心的小學音樂教學實踐設計探究一—以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音樂教學實踐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5,41(06):79-84.
[6]郜紫靜.小學低年級唱游教學的研究與運用——以歌曲《亮火蟲》的教學為例[J].教育界,2025(14):128-130.
[7]劉倩.情境融樂啟迪童心—情境式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5(04):28-30.
[8]李歡.音樂律動體驗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方法——以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二年級下冊中的歌曲《報春》為例[J].琴童,2025(05):19-21.
(作者簡介:周馨,女,碩士研究生在讀,西藏大學,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