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遠去的鄉村匠人

2025-09-28 00:00:00石紹輝
參花·青春文學 2025年9期

木匠

我從宿舍跑到隔壁的辦公室,抄起電話,那頭兒傳來大伯的聲音:“小子,你要的那套組合家具,我給你忙活完了,這個禮拜家來瞅瞅,看看是你稀罕的樣式不。”大伯的話讓我激動不已,時興的組合家具打成了,離我結婚的日子就不遠了。“這個禮拜我肯定回去…”大伯打斷了我的話:“你小子,別忘嘍,捎幾瓶‘佳釀’回來。”大伯愛喝上幾口兒,一個是過去那些年長期給農戶做木匠活兒,到誰家都酒肉伺候,小酒兒喝慣了,再有,木匠活兒辛苦旁累,喝幾口兒真是解乏。我知道大伯的口味,以前他最愛喝天津產的“大直沽”,后來又愛上了“佳釀”。每每收工的時候,大伯總愛說“小酒壺兒折跟頭去嘍!”

大伯是個老木匠了。在以前的鄉村,手藝人是極其體面的。手藝在手,吃喝不愁,地位很高。我們這個人口不足四百的小村里,竟出了兩位木匠。東頭有我大伯,西頭有個姓趙的,倆人拜了把子,成了干哥們兒。有活兒一起干,有錢對半分。

大伯他們主要從事蓋房,架鋪木橋,制作木質農具、木質家具等工作。在沒有電鋸、電刨等機器的時代,木匠用一雙手,僅憑斧頭、鐵錘、墨斗、角尺、鋸子、鑿子和刨子等工具,就能把一根根長短不一、粗細不均的圓木及一塊塊大小不同的木板制作成標木柁架,一扇扇精美的木格窗子,一道道旋轉自如的木門,一張張結實便利的桌子等。

生產隊時期,大伯一年四季都不用下地干活兒,常年都按整勞力記工分。農忙的時候,主要為隊里修理木制農具,大到大車,小到牛鞅子,整天都沒有閑著的時候。到了冬季,除了給隊里制作些農具,大多數時間是為鄉親們服務,東家要蓋房子,西家要娶媳婦兒,南街張家要打個碗廚,北街李家要換扇窗戶,村里小學校的桌椅板凳,從打造到維修,都得請大伯出手。誰家去請,大伯都樂樂呵呵地答應。有的農戶要做的活兒多,一干就得個把月期程。農人也都非常實在,管吃喝還給些工錢,每天給個三塊五塊的,大伯的日子就富足起來了。

想當木匠,就要拜師學藝。聽父親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村里“來”姓哥兒幾個開了一家木匠鋪,專門打家具售賣。鋪子里有一位姓王的老師傅,是本地有名的木匠。于是,大伯去鋪子打工,并當了學徒。大伯不怕吃苦,專揀粗活兒重活兒干。王老師傅喜歡上了這個徒弟,認了干兒子。

早些年的家鄉,拜師和認干親都不是拿嘴一說就得的,都有比較嚴格的程序。拜師要提一刀肉,這就是《論語》中說的“束脩”,學生給老師的見面禮。還要提四瓶酒,有四平八穩、天長地久之意。前往師傅家中,再行三拜九叩之大禮,而后,徒弟要招待師傅一頓飯,禮成。認干親,除了以上程序,雙方家長還要見面,最重要的是,干爹得穿一件類似裙子的單腿褲,干兒子爬進褲底,從褲腰處出來,才算禮成。本來就“師徒如父子”,這下,干爹師傅更是盡其所能,把看家的本領都教給了大伯。大伯也不負厚愛,三年出師,便可獨立承攬木匠活兒了。后來,王師傅病逝,大伯哭得淚人一般。事后,師母被大伯接到家中贍養。大伯不忘師恩的孝行也感染了鄉親們,石木匠的名聲傳播得越來越遠,周圍幾十里村莊的農戶有活兒都愿意我大伯做。

我家有一條長條板凳,就是大伯學徒時打的,到現在已經有近七十年了,還沒有絲毫松動。

過去,在寶坻鄉下,長條板凳幾乎家家都有,凳面呈窄長形,從正立面看,兩頭的凳腿呈“八”字形分開,上小下大,也就是說,凳腿是向外撇著的,這樣可使其更具穩定性。板凳多用硬木、雜木制作,結構、造型都比較簡單。我家這條長板凳不到兩米長,十多公分寬,通體黑色,是大伯用柞木做成的,在腿和座面相交處安裝雕有祥云圖案的牙子,表面漆上黑色的油漆,是純粹老式的制作工藝和裝飾風格。

大伯有一個特別的工具箱,隨身攜帶,里面的家伙特別利索,特別好使。斧子磨得雪亮雪亮的,鋒刃上都能照出人影來。

刨子有好幾種,粗刨、細刨、鳥刨……

鋸子種類也很多,粗齒的、細齒的,長的、短的,各有用處。粗齒的大鋸,是用來破木料的,制作凳腿、掌兒的小木料就用細齒小鋸。最有意思的是鋼絲鋸,我們家鄉管它叫“鎪子”。打家具或農具時,遇見拐彎抹角、圓形、曲線的時候,非鎪子不可。鎪子看上去非常簡單,是由一個木弓子和一根渾身是刺兒的鋼絲組成的,干鏤空的細活兒的時候,要先在木板上打個孔,再把鋼絲穿過小孔固定在弓子上,然后沿著畫好的線慢慢鎪,各種形狀都能做出來。大伯那雙看上去粗笨的大手,卻是那樣靈巧,鎪子在他的手上沿著墨跡左轉右轉,從無卡頓,絲滑順暢,時間不長,木板上就會奇跡般地出現幾朵漂亮的花。我小時候最愛看大伯用鎪子“繡花”。

還有一堆大大小小的開孔用的鑿子。大伯他們做家具,不用圖紙,樣式、尺寸全憑大腦。一支粗鉛筆在木料上畫來畫去,開孔、做榫、鋸、鑿…家具很快就成型了。

一九七八年,我家搬進了新房,母親的那個三節大躺柜,就是大伯打的,也是大伯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爸,現在的年輕人結婚時興組合家具,您跟大伯說說,給我打一套唄,咱家不是有老叔從塘沽給買回來的‘菲律賓松’嗎,買現成的太貴。”我跟父親請求。“也是啊,這幾年咱家條件好了,也得精打細算啊,該省還是得省。回頭我去找你大爺說去。”父親同意了。

我拿著一張印著組合家具樣子的廣告跟著父親去找大伯。大伯戴上眼鏡,拿起那張紙。瞬間我心里一沉,仔細端詳著大伯那張溝壑縱橫的臉,大伯老了。“大爺,您眼花了?”我問。“花不花四十八,我都五十多了,該花了。”他一邊回應我,一邊搖頭,“咱們就是‘老趕’呢,趕來趕去就是趕不上,咱那‘土老帽兒’的大躺柜是派不上用場嘍。這活兒,我也沒干過呀,夠嗆,不準打得了。”父親看大伯面帶難色,趕緊接過話茬:“大哥,我知道你行,你這輩子服過誰呀?十里八莊的哪個不知道你石大木匠啊!你就放心干,壞了也沒人找你。干吧,自當拿你侄子這套組合柜練練手。”大伯咧著嘴笑了:“那是!”父親深知大伯的脾氣,恭維幾句,能把心掏給人家。

周日,回到家,看到漂亮的組合柜,高興得我手舞足蹈,抱起大伯轉了好幾圈兒。“你小子別來虛的,我的‘佳釀’呢?今兒個得多喝點兒,好好慶祝慶祝!”大伯呵呵地笑著。我把買回來的熟食交給母親,母親早就把家鄉的特色美味“貼悖悖熬小魚”做熟了。我把六瓶“佳釀”在大伯眼前一晃,調皮地說:“大爺,夠喝不?”一家人都笑了。

我端起酒杯敬酒的時候,大伯突然傷感起來,他承認自己老了,一套組合家具弄得他不思茶飯,夜里兩點鐘醒來就又開始琢磨。后來,他終于開了竅一一不就是把躺柜戳起來,兩邊一邊一個,中間加上酒柜、上邊加上吊柜,再組合上一個櫥柜嗎?他朝我問了屋子的尺寸,設計圖就在大伯的腦子里成型了。

“不說這些了,干杯。”大伯先把一盅酒恭恭敬敬地灑在地上,說是先敬祖師爺魯班,接著又一盅,說是敬他的師傅。而后,大伯滋溜一口,一盅酒便下了肚。酒足飯飽,大伯躺在炕上,打起了呼嚕。

后來,我給大伯買了一套電鋸、電刨子,大伯干起木匠活來,輕省了許多。大伯不怕流汗,也想多掙幾年錢,可大伯實在是干不動了,七十歲那年,光榮退休了,把那套家什交給了三哥。

隨著木工的電氣化,純手工工藝制作的器具漸行漸遠。新時代的木匠,大都轉移到了室內裝修領域。

泥瓦匠

泥瓦匠又稱瓦匠、泥水匠,是專門從事砌墻、蓋房等活計的手藝人。

改革開放以前,我的家鄉,沒有專業的建筑施工隊,農家蓋房子都是“請工”,中午管一頓飯,一般都是粉條白菜大饅頭,也有條件好一些的家庭,吃粉條燉肉的。

俗話說,“樹大了分叉,兒子大了分家。”“工分,工分,社員的命根兒,蓋房娶媳婦兒。”在鄉村,誰家的兒子要想娶媳婦兒,首先得有房住。房子未必都高大氣派,但得符合獨自居住的要求。那時候,家鄉的民宅基本都是三間的,純磚瓦房不多,大多數都是里生外熟,磚和土壞混合使用建起來的。蓋房是農人生活中的大事,也是難事。尤其是兒子多的家庭,給每個兒子都蓋一所新房,就沒有不借外債的。工程質量也格外引人關注。

農戶要蓋房,首先得跟隊里申請,生產隊同意后,隊長就派村里的瓦匠去幫工,包括鋤泥、搬磚、遞瓦的小工,都是本村的鄉親們。我家鄉秋后蓋新房的比較多,既不影響生產隊勞動,天氣也不冷不熱,上干還快。那時候,不論是村里誰家蓋房子,還是去其他地方搞建筑,基本都是師徒、父子、兄弟組成的泥瓦匠施工隊伍。

外出承接較大的建筑工程時,各村的泥瓦匠臨時組成施工隊,工程結束也就解散各回各村了。施工技藝多為家傳、師授。還有一些泥瓦匠走街串巷承接零星土建或翻建房屋生意。

泥瓦匠常用的工具有瓦刀、抹子、托泥板兒、泥包、線墜、木尺、刨鐸、錘子、墨斗、砌鏟、縫溜子等。

在我的記憶中,村里有幾位活計不錯的泥瓦匠,都是畢姓家族的老哥們兒。其中我堂妹的公爹便是手藝很高的泥瓦匠,村里不管哪戶人家蓋房,都少不了他老人家,人稱“老畢”。一九七八年,我家蓋新房的時候,就把他請了去,一直給盯到內裝修結束。他在村里算手藝最好的,在方圓幾十里也小有名氣。瓦匠活兒干得干凈利索,而且講誠信,重質量,不糊弄人。為人謙遜隨和,從不跟誰斤斤計較。還特別注意給東家節省材料,能用上的盡量用上,哪怕是一塊碎磚頭。

老人家話語不多,干活實在,磚墻壘得上下不差分毫,屋脊筆直、瓦壟平整,深受村民信賴。

老畢師傅在自己壘墻的同時,還肩負著“質檢員”的責任。他時不時停下手里的活兒,拿起線墜,用右手提著,閉上左眼,專撿棱角處看。若發現磚墻有一毫傾斜,立馬責令返工。老畢師傅帶徒弟非常嚴厲。給我家蓋房的時候,他有個徒弟小名叫“老虎”,壘墻質量很不錯,速度也很快,他負責西段,當老畢師傅檢查到門口、窗口的轉角處時,發現門口墻面有一尺左右稍稍向里凹了一些,他立馬嚴肅起來:“老虎,你是老虎啊,還是馬虎啊?墻有這么壘的嗎?拆嘍,重壘!”老虎聽了有些臉紅,爭辯道:“別人不細看看不出來,這點小毛病沒事兒,房塌不了。”老畢師傅聽罷此言,急了:“你說啥?別人看不出來,你還看不出來嗎?這叫糊弄!你糊弄了一時,還能糊弄一世?你得對東家負責,對質量負責,這也是對你自己負責,你這樣敷衍了事,會砸了自己的飯碗!”老虎一看師傅急眼了,嚇得沒敢再說話,乖乖把墻拆了,重壘。

對于缺少壯勞力的農戶來說,任何泥水活兒都得找人幫忙。打墻頭、壘鍋灶、砌豬圈……

以前,農家的一項標配就是豬圈。養豬,一是為積肥,生產隊種地缺少化肥,所以號召老百姓養豬。豬糞便積的肥,是優質有機肥,氮磷鉀齊全,用于種莊稼,增產增收,是上好肥料。二是養豬掙工分,家里養一頭豬,攢一定量的豬糞肥,生產隊就給記工分,大約頂半個勞力的工分。三是養豬增加家庭收入,農戶一年一般養一頭肥豬,出欄時小的二百多斤,大的三百多斤,收入達一百多元,是家庭主要的收入來源。

豬圈的面積在十五平方米左右,呈長方形,坐北朝南,南北一分兩半,北面部分,搭建南面敞開的起脊的房子,房子里面地下用磚鋪成,是豬吃食、睡覺的地方,我們叫它炕。南面則為露天的,挖一米半深的坑,用磚或者石頭壘砌,稱之為圈坑。圈坑與炕之間是豬上下的通道,是用完整的有角有棱的磚塊依次縮退壓半磚面砌成的樓梯形跑道,把炕、圈坑上下連接起來,以便豬往返走動。

砌豬圈這個活兒,一般人干不了,或者干脆不會干,手藝人經常外出搞建筑,大活兒還忙不過來,根本沒時間干。我家新宅院要砌個豬圈,母親硬著頭皮去找了老畢師傅。他二話沒說,跟工地請了假,帶著徒弟“鐵球”大早起就來到我家,開始砌豬圈。“鐵球”有些氣不順,覺得自己都出師了,也是個正經的瓦匠了,壘豬圈太丟份兒,有些消極怠工。老畢師傅看在眼里,心平氣和地跟徒弟說:“聽說過掏大糞的‘時傳祥’吧,人家是全國勞動模范。砌豬圈其實是個挺重要的活兒,沒有豬圈咋養豬?不養豬,使啥掙錢?只要是能幫到鄉親們,啥活兒都得干!多掙幾塊,少掙幾塊,有啥啊!”

改革開放以后,鄉里成立了建筑公司,老畢師傅被公司請去,成了泥瓦匠的領導,一直在外搞建設,蓋起的樓房不知有多少棟,直到干不動了,公司還舍不得讓他回家休息,繼續留在公司負責質量檢驗等事宜。

時代在發展,隨著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斷更新,以及大型機械設備的廣泛使用,建筑工人的勞動強度不斷降低,藍磚、紅磚砌墻,已經成為歷史。現代化,終結了老畢師傅們的泥瓦匠時代。

鐵匠

我家鄉寶坻農村,管鐵匠叫“打鐵的”。鐵匠是與鄉村百姓的生產生活關系極為密切的匠人。鐵質生產工具以及生活用具誰家也離不開,如斧頭、鋤頭、鐮刀、釘耙、鐵錘、鑿子、菜刀……

我們村沒有鐵匠鋪,也沒有鐵匠。但每到農閑時節,打鐵的一定會來,在村東頭搭起個棚子,砌上爐灶,把火爐點起來,一個臨時的鐵匠鋪就算建成了。

這時,母親總是第一時間拿著要翻新的農具,來到鐵匠鋪。母親知道,每年來村里打鐵的人,基本都是她老家山東人,俗話說“親不親,故鄉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對于千里迢迢從山東來打鐵的人,母親總是關照有加。尤其是來自惠民地區的人,母親更是無微不至,幫著找活兒干不說,每天都把熱乎乎的飯菜送到他們眼前。

我家當時也不富裕,母親能做到的就是棒子悖悖熬白菜,大鍋猢白薯,大鍋煮倭瓜。母親說,怎么也比他們自己做的開水煮棒子面搓成的“小耗子”好吃得多。

去年來的師徒倆今年又來了。一見面,我都認識。我挺愛看打鐵的,大錘、小錘砸在燒得通紅的鐵塊上,火星四濺,比過年時放的小煙花好看多了。站得稍微遠一點,根本燙不著。

當大火爐爐膛內火苗直竄、爐火熊熊的時候,人們紛紛從家里帶來銹跡斑斑或卷刃的鐮刀、鋤頭、鎬之類的農具來翻新。我家鄉管舊農具翻新叫“燊”或“加鋼”。當然,來定制新鐵器的也不在少數。農村的鐵器都是與土地、莊稼、柴草密切接觸的,損耗很大,舊的用太久了,就得淘汰,不然會影響勞作。

打鐵講究師徒默契配合。鐵塊在炭火里燒得通紅,鐵匠師傅拿鐵鉗夾起,擢在鐵砧子上,師徒立馬你來我往甩開膀子大干起來。師傅牢牢鉗住鐵塊,徒弟搶起大錘使勁捶打。師傅右手拿著的小鐵錘,是指揮棒。小鐵錘時而敲打鐵砧,時而敲打鐵塊。小錘回音清脆,大錘回音濁重,兩者交替,節奏分明。

伴隨著很有節奏的“叮叮——當——叮叮——當”或“叮—當—叮——當”的敲打聲,一塊塊鐵坯或變成扁扁的薄刀,或變成彎彎的鐮刀,或變成長方的鋤,或變成棱角分明厚厚的斧頭,或變成說不出形狀的各種鐵制器具,尖的、圓的、方的、扁的、長的、短的,什么形狀都有。

鐵匠制作鐵器的最后一道工序,我家鄉叫作“蘸鋼”。學名應該叫“淬火”,就是把打好的鐵器在爐火上燒到一定溫度,迅速放進涼水中,使之急速冷卻,用來增加鐵器的硬度。許多鐵器工具,如刀、斧、犁鏵、鋤、鎬、鐵鍬等在打造時都要在刃口加進鋼條,稱“鋼口”,淬火后,鏟出刃面。

淬火時,鍛打好的鐵器一入水,只聽見“嚇溜”一聲,隨后冒起一串串白煙,拿出來一件鐵器就制作完成了。

這師徒倆是親爺兒倆,姓王,跟我母親同姓。父親四十多歲,兒子剛滿二十歲,可小伙子五大三粗的,典型山東大漢的形象,黑黝的臉膛,粗壯的胳膊頭子,看著就有力氣。他搶起大錘來毫不含糊,父親指哪兒,他就打哪兒,看得我直愣神。沒活兒休息的時候,我拿小人書給他看,我倆成了好朋友。可是他說話,我總是聽不懂,雖然母親的舅舅、弟弟,也就是我的舅姥爺、舅舅,都來過我家,而且住過一段時日,山東話我聽了一段時間,可依舊聽不懂。比如說,他們管媽叫娘,表示驚訝的時候,村里的女人都會說:“我的媽呀!”可他們卻說:“俺的娘哎!”他們說,這是孔子家鄉的普通話。

一九八四年,那爺兒倆又來了。母親仍舊親人般地照顧他們。有一天,母親下地干活了,家里沒人,小伙子拿著兩件鐵器送到了我家。我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是啥。等母親回來,一眼便認出這兩件工具是“棉花夾子”母親愣了半天,說:“我沒讓他們打棉花夾子啊!”

原來,母親跟鐵匠爺兒倆聊天的時候,提到了家里種了不少棉花,初冬時節正是拔棉花柴的時候。棉花長得越好,根就扎得越深,根系就越發達,秋后干旱少雨,土地板結、僵硬,拔起小樹般的棉花柴來非常費勁。農人一提到干這個活兒都犯怵,一天下來,手套爛了,手上磨出了水泡,腰酸腿疼,胳膊發麻。

鐵匠爺兒倆聽了,記在了心里。閑著的時候,給我家打了兩把棉花夾子。

這棉花夾子還挺有意思,堅實的夾子是由鐵匠爺兒倆分兩部分打造而成的,其前半部分很像一個榜地用的笨重的鋤,厚厚的鋤刃向內彎曲;后半部分的刃部與前半部分相同,只是肩部更加預實,并在背部開有一個扁狀通孔,尾部卷成筒狀,用來安裝木柄。

父親找來兩根白蠟桿子當木柄,稍加修整,把棉花夾子安裝起來。我跟著父親來到棉花地,鼓搗半天才會使用。拔棉花柴的時候,手握木柄,鐵夾子朝前,夾口向下,用夾口夾住棉花柴的根部后往上撒木柄,越往上托,夾口的夾勁越大。這時的棉花夾子就成了一種常用的簡單機械一一杠桿,它的支點是最前端的扁平處,阻力點是夾口部位的棉花柴,動力點是手握木柄的部位。它的支點到動力點的距離遠遠大于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是一種很省力的杠桿,原先非常費時費力的工作變得輕松而簡單了。“高手在民間啊!”父親激動地說

母親給爺兒倆送去二十元錢,他們說啥都不要,百般勸說,爺兒倆在我家吃了一頓飯,喝了點小酒。

隨后,棉花夾子這一農具在我家鄉迅速普及。

幾天后,鐵匠爺兒倆打點行裝,回山東去了。打那以后,爺兒倆再也沒來過。

小爐匠

我不喜歡小爐匠,因為現代京劇《紅燈記》中的小爐匠是個壞人。父親說,《紅燈記》中的小爐匠是壞人假扮的,他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小爐匠,不信你看看《林海雪原》。就因為小爐匠我看了整本的《林海雪原》。小說里是這樣說的:“這里又沒有什么鍋碗盤盆,你來這當什么小爐匠?分明是土匪!\"《西游記》第二十五回說:“好本事!就是叫小爐兒匠使忝子,便也不像這等爽利!”自此,我的認知才被刷新。但“小爐匠”這種叫法太文雅,農村人叫不慣,還是叫“鎘盆鎘碗鋸大缸的”或“焊錫壺的”比較順口。

小爐匠,其實就是以補鍋為主的手藝人。老百姓居家過日子,做飯的鍋是必不可少的。過去老百姓用的鍋都是鑄鐵的,難免有個砂眼什么的,使用時間長了可能會漏。買新鍋要花不少錢,少花些錢修修補補,還能接著用。

小爐匠的手很巧,平常家用器具的修修補補,基本都會,有的小爐匠還精通修鎖、配鑰匙的技術,銅盆碗,制作錫壺、鐵壺等更是不在話下。

小爐匠一般在每年的秋冬農閑時,單個人挑一副爐火挑子,或兩人(比如夫妻、父子、師徒)拉一輛小拉車,走街串巷。趕上風雪便就地找房住下,一般情況下是住在生產隊飼養處的土坯房里。房屋雖然簡陋,但飼養員喂豬要熱豬食,經常把土坯炕燒得熱乎乎的,不用擔心凍著。

小爐匠進村,根本就不用自己吆喝,只要有一個人看見,全村人就都知道了。

小爐匠也都有自己的領地,一般是在自己所在村子周圍十幾公里的地界攬活兒。一個是交通問題,另一個是人熟感情好,啥事兒都好辦。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經常來我們村的是三十歲左右的孫姓小伙子,他身材魁梧,眼睛笑起來瞇成一條縫,喜歡開玩笑。一來二去大家都彼此熟悉了。因我們村沒有孫姓人,大家開起玩笑來就無所顧忌了。“別姓孫了,沒聽人家說嘛,‘姓兒也比姓孫強’!”小伙子也不甘示弱:“孫行者的本事誰能比,那是我們家的門面人。”“那你不如就叫‘孫行者’吧。”村里人說。從此,“孫行者”便成了孫姓小爐匠的外號,

有一回,我拿著家里漏水的大鋁壺,交到了“孫行者”手上。他拉著風箱,燒著黑乎乎的長把烙鐵,一個鋼筆水瓶子里存放著一種液體,它能夠拿去金屬上的銹跡,除去臟污。我們管這種液體叫“壞水兒”。上了中學,學了化學我才知道,這種液體是腐蝕性極強的強酸,也叫“水”,包括硫酸、硝酸、鹽酸,能與許多金屬、金屬氧化物、堿類、鹽類起化學反應。“孫行者”蘸一點“壞水兒”滴在壺底的窟窿上,擦去窟窿上的臟東西,再用燒熱的長把烙鐵在松香盤里烙一下,“刺啦”一聲白煙升起,緊接著烙鐵頭迅速在錫條上叼起錫珠,放在窟窿處,等涼了,用細砂紙打磨一下毛刺兒,鋁壺焊好了。

我很喜歡“孫行者”的手搖鉆,我們管它叫“金剛鉆”,就是人們常說的:“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的“金剛鉆”。手搖鉆有一橫一豎兩根鉆桿,豎桿的前端是個金屬鉆頭,橫桿上下繞著皮繩。使用時,一只手下壓豎桿頂端,另一只手左右扯動橫桿,依靠皮繩的纏繞作用,帶動鉆桿旋轉,扯得快,鉆頭旋轉就快,手拉得慢,就轉得慢。“孫行者”打鉆的時候,目不轉晴,十分小心,邊鉆邊吹去浮塵粉末,生怕細如針鼻的鉆孔有絲毫偏差或打崩了生鐵細瓷

盤子、碗摔破了,只要還能對上茬兒,小爐匠就能妙手回春,打完眼兒,安上子,抹上油灰,就又滴水不漏、照用不誤了。家里最大的容器,大水缸、咸菜缸、醬缸、糧缸有破損或裂痕,都用此法,很靈。

我家有一對撣瓶,是奶奶的嫁妝,晚清時期的制品。這對撣瓶呈青白色,圖案為色澤艷麗的松鶴、牡丹、梅花鹿,廣口,雙耳金色,粗頸,長圓腹。高約四十二厘米。腹部最粗部位周長約六十厘米。背面有“牡丹春色好,鶴鹿老精神。仿六如人之法,于珠山之客次,吳義順作”的題字。

仙鶴及梅花鹿分別休憩于松樹之下,氣氛閑散。大朵鮮艷的牡丹花,初綻芳姿的花朵,寓意著常青。它們是奶奶的心愛之物,除了我,別人誰也不敢動。因我太淘氣,總是上到躺柜上擺弄這對撣瓶,不知啥時候,也不知是咋弄的,瓶口裂開了一條縫,如果不修理,可能裂口越來越大,撣瓶就會毀掉的。

奶奶這個急啊,等啊等啊,小爐匠“孫行者”終于來了。奶奶趕緊把撣瓶抱過去讓“孫行者”想想辦法。也不知“孫行者”用了什么“法術”,瓶口的裂紋不見了。那對撣瓶完好如初,光彩照人。

前些日子,我去參觀八門城鎮汪家莊村史館的時候,看見一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陶罐,銅過的痕跡清晰可見,如今仍滴水不漏。

時過境遷,物質極大豐富,我們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磕磕碰碰的事兒雖不可避免,而修補已成過往,均以新品取而代之。小爐匠這個行當,如今是打著燈籠也找不著了。

作者簡介:石紹輝,筆名老石頭、山楂球,天津寶坻人。作品散見于《天津教育報》《精短小說》《參花》《作家文苑》《今晚報》《天津文學》等報刊。系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 徐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区|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亚洲无码37.| 成人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亚洲男人在线|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国产一级α片| 国内a级毛片| 亚洲综合九九|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91偷拍一区| 日韩在线视频网|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午夜精品区|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AV毛片|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狠狠干综合| 亚洲不卡网|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网站在线看|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99热|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亚洲天堂久久|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 美女被操91视频|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在线免费看片a|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 av无码久久精品|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在线欧美日韩|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