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本文以傳統地方音樂的保護與傳承為切人點,探討大竹縣竹音樂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實踐路徑,分析大竹傳竹音樂文化教育傳承的價值。本文采用實地調查、文獻綜述、案例分析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唱游、欣賞、演唱以及器樂綜合表演等教學領域進行探索,并結合中外優秀的音樂教育理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化教育實踐路徑,以期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提供一定參考。
一、傳統地方音樂文化在校園傳承的重要性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應包括深人闡釋文化的核心價值、將文化教育融入教育體系、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以及加大文化宣傳和教育的力度。傳統地方音樂蘊含著獨特的文化、歷史故事和民俗元素,其音樂風格多樣、形式豐富,具有獨特的旋律、節奏和演奏方式,為校園音樂教育提供了素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地方音樂在校園中的傳承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使學生了解當地文化特色,對當地文化產生親近感和自豪感,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與熱愛之情,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在多元文化環境中保持對本土文化的堅守,成為保護和傳承地方音樂文化的新生力量。
二、大竹縣竹音樂文化在校園教育實踐中的探索
(一)基于傳統文化背景的幼兒音樂游戲教學
1.沉浸式戶外課堂,適應性文化語境
首先,合適的自然音樂學習環境,是幼兒音樂教育良好的保障。大竹縣環境優美,擁有豐富的竹資源和竹文化底蘊,適合打造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觀教育實踐基地。例如,五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又稱竹海公園,其景區以竹為主題,包含30余種竹類,竹林規模較大,構成了奇特的竹海景觀,為幼兒音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場所,可以成為幼兒沉浸式學習的戶外課堂。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前往竹海公園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觀察和認識不同種類的竹子,體驗竹子的自然之美,從而為學習竹音樂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社會、家庭及學校等構建的適應性文化環境,對幼兒音樂才能的培養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大竹縣學府幼兒園、青年路幼兒園等幼兒教育機構為傳承當地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幼兒的文化認知能力,開展了多項與竹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有效激發了幼兒對竹文化的興趣,并促進了幼兒間溝通與合作能力的培養。在促進幼兒創造力和想象力發展的同時,也為傳承和發展當地優秀竹音樂文化創造了良好的文化語境。
2.融合中西元素的綜合性音樂游戲教學
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理念強調音樂源自日常生活,體現為最自然、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對于幼兒而言,具有原始聲音特性的樂器更易獲得他們的青睞。幼兒的聽覺敏感、模仿能力強,其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情感表達比較直接,容易通過具體的音樂活動來理解音樂。例如,簡單的音樂節奏游戲既能夠提高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又能夠促進其智力的發展,提高其注意力、記憶力和想象力。在樂器選擇上,結合大竹傳統竹樂器的特點,節奏游戲以竹鼓、竹板、竹刮筒、竹碗等打擊類樂器為主,這些樂器不僅可以從外形上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而且還可以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幼兒也更易掌握;在演奏方式上,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固定節奏型引導,讓幼兒進行自主演奏;音樂的選擇則可以結合我國音樂教育的特點,以五聲音階和單音體音樂為主,還可以收集當地的兒歌、民謠等,配合進行節奏游戲等綜合性音樂游戲教學。借助大竹傳統竹樂進行音樂游戲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幼兒音樂教育啟蒙,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傳承當地優秀傳統文化。
(二)傳統竹樂文化與基礎教育階段音樂教學
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背景下,大竹縣文化館、大竹縣竹樂器研究會,以及大竹縣曲藝戲劇家協會聯合走進大竹縣職業中學,開展了大竹竹音樂文化進校園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和學習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并為促進大竹竹音樂文化的傳承培養了眾多人才,對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1.教師隊伍建設與培養
新時代,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強調將教師隊伍的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必須深刻理解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大竹縣相關部門應積極調動社會資源,聯合大竹縣音樂從業者及專家,為音樂教師開展大竹竹樂專題培訓活動,使其了解和學習傳統竹樂器的制作、演奏技巧和音樂文化,并通過社區文化活動及民間音樂社團平臺,為音樂教師提供接觸、交流竹文化教學經驗的機會,培養教師對大竹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和傳承意識,為竹制樂器的傳承與進步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可以與當地高校合作,將高校課堂作為后備師資培訓的平臺之一,優化課程設置,將竹樂等地方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融入其中,建設大、中、小一體化的地方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特色科學課程體系。
2.大竹竹樂文化融入中小學教育中的策略
(1)以音樂本體特征為出發點進行欣賞
音樂教育應遵循“以聽為中心”的原則。教師在明確任務與目標的前提下,提供音樂資源清單,讓學生在課前廣泛收集相關音樂作品進行欣賞,了解其創作背景、作者、音樂風格,以及思想內涵等方面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選擇當地經典的竹音樂作品進行教學,如介紹大竹竹嗩吶表演,可選擇《鬧花堂》《滿堂紅》《將軍令》《小放牛》等曲目,以音樂本體特征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從旋律、節奏、曲式、配器等方面進行玲聽與欣賞,鼓勵學生表達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進一步講解大竹竹樂文化所蘊含的審美價值,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使其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2)推進非遺“四川竹琴”進校園
大竹作為“四川竹琴之鄉”,其竹琴說唱藝術可以作為典型的地方優秀音樂文化引人中小學音樂課堂。
音樂實踐教育哲學認為,音樂教育的核心目標應集中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通過歌唱、樂器演奏、音樂創作等實踐活動,加強音樂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并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機會。竹樂器成本較低,能夠保障竹琴教學實施的可行性、普遍性。課前教師根據學生數量準備足夠的竹琴,確保每個學生一把或分組使用,同時收集整理與大竹縣竹琴相關的曲譜、唱詞、歷史資料、演奏視頻等,并將經典曲目整理成冊,開發校本資源,為竹琴教學順利實施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遵循音樂教學的客觀規律,竹琴演唱教學應在引導學生聆聽、欣賞經典竹琴演唱作品的前提下進行,如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提名的《竹琴聲聲》等,在感受其旋律、節奏、唱腔等特點,以及分析曲式結構、曲藝風格、情感表達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豪感,為學習竹琴營造良好的氛圍。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首先向學生講授正確的樂器持握姿勢,確保其站姿與坐姿的端正與自然,手臂放松以及擊打竹琴的力度、節奏和方法等,通過節奏模仿、節拍器輔助等方式,強化學生的節奏感;在旋律與歌詞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理解歌詞含義,根據歌詞意境處理歌唱的語氣、語調,如教授學生學唱經典唱段《風波亭》,可以先從簡單樂句開始,跟唱熟悉旋律線條,感受唱段的音高變化和情感表達,糾正音準、節奏和韻味,再慢速分段落練習,逐步加快速度,注重演奏與唱腔的配合,掌握正確的竹琴演奏要領,以及一定的歌唱技巧。四川竹琴的表演通常結合說唱和演奏,內容多取材于民間故事、歷史傳說或日常生活,唱詞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和生活氣息,為使演唱更具表現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音樂風格等加入適當的肢體動作進行角色扮演,提升舞臺表現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3)開展竹樂創新創造活動
開展豐富多彩的竹樂創新創造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相互交流與學習的機會,讓他們的學習生活變得富有趣味性,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創新意識,增強團隊合作精神。
在學校可以開展以竹樂為主的傳統藝術活動、竹樂文化節等,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愛好、生活習慣、認知等,使用不同的工具、竹材,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竹樂器的制作與創新,展現出音樂學科的藝術性、社會性、科技性、社會性等綜合性特點。在音樂創編活動中,可以以當地竹音樂文化為素材,創編簡單、短小的音樂作品,也可以將學生的偏好與流行、搖滾、電子等現代音樂風格相融合,進行創作活動。例如,在現代音樂中加入竹嗩吶的旋律、竹筒與竹板等節奏元素、竹琴古樸典雅的音色等,在賦予音樂現代性的同時,保留了傳統竹樂器演奏的古典韻味。在樂器演奏方面,也可以探索新的演奏形式,進行樂器組合的重新編配,中西結合,如將竹嗩吶、竹琴、竹筒等特色樂器與鋼琴、吉他等進行合奏,展現竹樂獨特的音色,豐富音樂整體的層次感,提高音樂作品的表現力。在藝術編創與表演活動中,能夠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與創意,表達學生的思想與情感,持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與創新創造能力。
(4)積極參與社會藝術傳承活動
為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持久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保護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鼓勵學生參加藝術社團、社區藝術活動或非遺活動,鍛煉自身的藝術實踐能力,讓竹樂表演與展示能夠吸引更多人的關注,為竹樂傳承和發展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使學生增強自身對音樂文化傳承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三、結語
本文探討了大竹竹音樂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實踐路徑,分學段教學,采用唱游、欣賞、演唱與器樂綜合表演等不同教學方法開展實踐教學,實現了大竹竹音樂文化在教育領域的動態傳承,將地方音樂文化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創造的教學資源,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文化傳承意愿,同時,為傳統音樂注入了時代生命力,使學生在竹樂器制作、傳統曲目演繹、跨學科創編等實踐中形成了從文化認同到文化自覺的深層轉變,推動了竹文化在當地學校教育實踐中的傳承與發展,提升了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莉娜.鈴木鎮一學前音樂教學法研究與應用——鈴木鎮一學前音樂教學法綜述[J].音樂天地,2013(04):4-7.
[2][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熊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3]劉峽.中國中小學唱歌教學的素質培養[J].文藝爭鳴,2011(06):169-171.
[4]賈思聰.中小學音樂教育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方法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04):197-198.
[5]劉曉慧.論音樂的文化治理性及其美學實踐場域一一以托尼·本尼特的文化治理美學理論為核心[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47(03):106-112.
[6]鄭曉,吳成建,繆露雯,等.茶器為器,茶樂為聲:小學音樂課堂中的自制茶樂器創編節目實踐——基于茶文化傳承與跨學科融合的創新路徑[J].福建茶葉,2025,47(06):103-107.
[7]于夕然,王文斌.“以美育人”為核心的小學音樂教學實踐設計探究——以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音樂教學實踐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5,41(06):79-84.
[8]許申.新課標背景下師范類音樂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實踐—一以音樂學專業“專業導論”課程為例[J].學周刊,2025(13):41-44.
[9]孔令怡.“種傳統的種子,開現代的花”對學校音樂教育傳承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文化的思考[J].魅力湖南,2025(02):46-48.
[10]王雪.本土音樂融入初中音樂教學的實踐探討———以黔西本土音樂教學實踐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5(05):140-142.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巴渝民間藝術研究中心2022年一般項目“大竹竹樂器在本土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傳承及發展研究”(項目編號:BYMY22B3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靜秋,女,本科,四川文理學院音樂與演藝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