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增長。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化館要不斷創新自身發展路徑,增強動態管理、動態匹配意識,以優質的文化供給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更好地滿足其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一、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化館創新發展的意義
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全民藝術普及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步構建起覆蓋范圍廣泛、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文化體系,其創新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加快美育體系構建
當前,文化館正從傳統的文化活動場所向現代美育實踐基地轉型,這一轉變不僅能夠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更是提高群眾審美素養、塑造群眾精神品格的關鍵舉措。通過創新服務模式和活動內容,文化館能夠將藝術普及與美育實踐有機結合,使高雅藝術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走進大眾生活。例如,音樂沙龍、非遺工坊、藝術講壇等特色活動的常態化開展,既滿足了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又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其審美水平。文化館的創新發展,本質上是在構建一個全民參與、終身受益的美育體系,讓文化成為社會大眾的精神滋養。這種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實踐,不僅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更為提升群眾素質、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現實路徑。
(二)順應數字化時代發展需求
數字化轉型為文化館創新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當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文化館的創新發展必須緊跟數字化發展步伐,通過科技賦能實現服務等級的躍升。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重塑文化館的服務形態,如VR虛擬展廳、AR互動體驗等創新形式打破了傳統展覽的時空局限,使文化傳播更具沉浸感和參與性;智能導覽、線上預約等數字化服務不僅提升了服務效率,更優化了群眾的參與體驗。這種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地將線下活動搬到線上,而是構建起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新型文化服務生態。通過大數據分析,文化館可以精準把握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從“供給導向”向“需求導向”的轉變;通過云端資源共享,文化館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讓優質文化服務惠及更廣泛的人群。文化館的創新發展,能夠順應數字化時代發展需求,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夠以更現代、更時尚的方式展現文化魅力,吸引年輕群體參與。這種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正在為文化館注入新的發展活力,使其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化館創新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數字化建設滯后
當前,部分文化館仍采用傳統服務模式,數字化建設滯后。其一,缺乏智能終端設備等數字化基礎設施,無法開展沉浸式文化體驗活動。其二,數字資源庫建設滯后,線下資源數字化轉化率低,線上資源碎片化且缺乏系統性整合,難以形成完整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其三,數字服務平臺建設不足,線上平臺功能單一,主要停留在信息發布層面,缺乏互動性、個性化服務設計,無法滿足群眾多元化、便捷化的文化需求。其四,數字技術應用深度不夠,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文化服務中的運用仍處于初級階段,未能充分發揮技術賦能作用。
(二)人才隊伍建設不足
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化館創新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是人才隊伍建設不足,影響了文化館的轉型升級。其一,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F有的人才隊伍傳統業務型人才占比較大,而熟悉數字技術、創意策劃、新媒體運營等新興領域的復合型人才較為匱乏,導致文化館無法順利推進數字化建設、開展創新服務。其二,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缺乏系統性的繼續教育體系和實踐鍛煉平臺,現有人員專業能力提升緩慢、知識更新滯后,對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的接受能力和應用能力不足,難以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其三,薪資水平較低,難以吸引和留住高層次專業人才。其四,人才評價激勵機制不完善,難以充分調動工作人員創新創造的積極性。這種人才困境制約了文化館服務效能的提升和創新發展的步伐,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瓶頸。
(三)活動形式較為單一
其一,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化館的活動仍以傳統的展覽、講座、培訓等單一形式為主,同質化現象嚴重,互動體驗類活動占比偏低,沉浸式、參與式的新型文化活動開發不足,缺乏創新性和互動性,難以激發群眾的深度參與熱情。其二,文化館活動設計理念滯后,未能充分融入地域特色、現代科技元素和創意表達方式,與數字化時代群眾的審美觀念脫節,難以滿足群眾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三,文化館的活動策劃缺乏系統性思維,未能形成品牌化、系列化、主題化的活動體系,活動影響力有限。其四,文化館未能對活動資源進行整合,與企業、文化機構的合作不夠深入,制約了活動形式的創新。這種單一化的活動模式既影響了文化館的服務效果,也削弱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競爭力,難以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
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化館創新發展路徑
(一)推動數字化建設
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化館必須大力推動數字化建設。其一,要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配備智能終端、數字展陳系統等現代化設施,為數字化、沉浸式體驗提供硬件支撐。其二,加快推進文化資源數字化工程,建立統一標準的數字資源庫,對線下的文化藝術資源進行系統化數字轉化,并系統性整合電子資源,形成完整的數字文化資源體系。其三,開發多功能一體化數字服務平臺,在基礎的信息發布功能上,增加在線展覽、虛擬體驗、互動交流、個性化推薦等模塊,滿足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其四,深化數字技術應用,引入人工智能、區塊鏈、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打造新型數字化服務空間。其五,建立效果評估機制,定期跟蹤數字化服務成效,及時優化調整建設方向。文化館要不斷推動數字化建設,實現從傳統服務模式向智慧化服務的轉型升級,最終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現代化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
(二)完善人才隊伍建設
破解文化館人才隊伍建設不足的問題,要構建系統化全鏈條的人才引進、培養和發展體系。其一,文化館要創新人才引進機制,通過社會考核、項目聘用等方式,擴大人才招聘范圍,重點引進具有數字技術、創意設計、新媒體運營等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建立文化館人才庫,實現系統內人才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設立人才引進專項基金,提高薪酬待遇,增強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吸引力。其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共建實訓基地,開設數字文化、藝術管理等定向培養項目,建立分層分類培訓制度,通過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定期開展數字技能、創意策劃等專題培訓,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創新意識。其三,優化人才使用機制,推行項目負責人制,讓專業人才在重大文化項目中擔當重任,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其四,健全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將創新成果、服務質量與職稱評定、崗位晉升直接掛鉤,并設立創新獎勵基金,鼓勵專業人才在工作實踐中大膽創新,對表現優異的人才加以表彰。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逐步建立起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專業化人才隊伍,為文化館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三)創新活動形式
文化館要不斷豐富與創新活動形式,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一是要避免同質化問題,重點開發沉浸式文化體驗、情景式藝術工坊、互動式文化沙龍等新型活動形式,增強活動的參與性和體驗感。二是可以建立群眾點單與文化館接單的活動開發機制,精準把握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活動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對接,為群眾提供個性化的文化服務。三是要培養系統性思維,打造品牌化、系列化、主題化活動,持續擴大文化影響力。
在技術創新層面,要充分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打造“科技 + 文化”的智慧活動場景,開發線上虛擬展覽、云端藝術課堂、數字互動體驗等新型文化活動;還要構建線下實體與線上虛擬相結合的雙軌活動模式,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渠道擴大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在機制創新層面,一是要打破封閉運作模式,建立跨界合作機制,與文旅部門、文化機構、科技企業、文藝團體等進行深入合作,引入優質社會資源,實現優質活動資源的共建共享。二是要建立活動效果評估反饋機制,通過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方式了解群眾對活動的意見,據此持續優化活動設計。
要形成主題多元、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參與便捷的現代文化活動體系,使文化館真正成為群眾喜愛的文化創意空間,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注人新的活力。
(四)利用非遺資源
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化館創新發展必須立足和發揚地域特色文化,有效利用非遺資源。
在非遺保護方面,文化館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系統梳理當地非遺項目,通過現代技術對傳統技藝、民俗活動等非遺內容進行記錄和保護,豐富文化館數字資源庫的內容。
在非遺活態傳承方面,文化館一是要創新打造非遺工坊與數字化體驗相結合的復合空間,將傳統工藝制作過程轉化為可參與的沉浸式體驗項目,如運用VR技術還原傳統節慶場景、通過AR互動展示非遺技藝細節;二是要建立非遺傳承人駐館機制,使非遺傳承與文化服務實現有機結合;三是要創新非遺傳播方式,如制作非遺微紀錄片、開發非遺數字藏品、打造非遺IP形象,運用新媒體矩陣進行立體化傳播。這既有助于傳承非遺技藝,又豐富了文化館活動內容。
在非遺利用方面,文化館應通過非遺項目的創意轉化,將傳統非遺元素與現代文化需求相結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動,如傳統工藝創新設計大賽、非遺跨界融合展演等,形成文化館的獨特標識。例如,江門市文化館對挖掘本地非遺資源做出了積極探索。其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核心,聯合臺山、開平等地文化館舉辦非遺“雙創”系列活動,如“鎮濠泥雞”制作工藝體驗活動,邀請傳承人講授“鎮濠泥雞”的相關知識和制作步驟,并現場指導學員制作泥雞手工藝品,充分展現了傳統工藝的魅力,吸引了群眾廣泛參與。
文化館要通過多種措施構建非遺保護傳承的創新生態圈,實現非遺資源的價值轉化和可持續發展,以非遺助力自身的創新發展。
四、結語
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化館的創新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維協同推進。文化館應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化技術創新服務形式,構建特色文化品牌活動體系。未來,文化館要繼續探究創新發展路徑,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拓展思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持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晨.基于公共文化服務背景下的東明縣文化館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5(04):250-252.
[2]段晶晶.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館的創新發展探索——以深圳市鹽田區文化館為例[J].文化月刊,2024(12):104-106.
[3]劉姿伶,馮永財.新發展理念引領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析[J].圖書館,2025(03):54-60.
[4]沈與.新時代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館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難點與對策探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4(01):110-112.
[5]曾瑤.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館創新發展[J].中國民族博覽,2024(18):71-73.
[6]曾慶軍,王文利.基于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背景下文化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以廣東地區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7(21):114-119.
[7]張宏.文旅融合背景下推進文化館高質量發展初探[J].遼寧開放大學學報,2023(01):97-99.
[8]喬朵.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數字文化館服務創新策略探索探討[J].百花,2023(05):104-105.
(作者簡介:陳夏梅,女,本科,廣州市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