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趙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趙文化歷史遺存為研究對象,以邯鄲城市發展為載體,探析當前趙文化發展的現狀,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走訪調查法和對比分析法開展研究,并提出趙文化歷史遺存保護與再利用的創新路徑,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二、趙文化歷史溯源
趙文化的源頭可追溯至西周時期的嬴姓趙氏。春秋時期,趙氏族人叔帶投奔晉國,歷經趙衰輔佐晉文公、趙盾專權等階段,通過“侯馬盟書”(公元前497年)清除政敵,出土的朱書玉片詳細記載了趙鞅對范氏、中行氏的討伐過程,展現出早期法制化的管理模式。戰國初期,趙氏與韓、魏三家分晉,趙烈侯于公元前403年獲周王室正式冊封。定都晉陽期間(今太原市晉源區),趙人學習戎狄騎射技術,考古發現的代王城遺址(河北蔚縣)出土物顯示,公元前5世紀已存在中原禮器與草原金飾共存的葬俗。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后,趙國進入擴張期:北滅代國控制陰山南麓,東破中山國打通太行山東麓走廊,修筑的趙長城遺址(今河北磁縣段)至今留存夯土層遺跡。趙文化的質變發生于趙武靈王時期(前325年一前299年)。“胡服騎射”不僅是軍事戰術革新,更引發了深層次的社會變革:騎兵建制打破車戰貴族壟斷,窄袖短衣促進胡漢生活融合,邯鄲百家村墓葬出土的青銅騎射俑與草原風格馬具印證了這種交融。經濟上,邯鄲冶鐵遺址體現了當時的兵器量產,“甘丹”刀幣流通網絡覆蓋華北地區,城市布局首創“宮城(趙王城)與手工業區(大北城)分離”模式。
三、趙文化歷史遺存現狀
趙王城遺址是趙國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存,也是邯鄲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其建筑構造和遺存痕跡是研究趙國歷史的重要依據。趙王城位于邯鄲地勢最高處,“龍臺”是趙王城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主體臺基現存高度16.3米,凸顯王權的至高無上。由東、西、北三城組成,總面積為505萬平方米。西城有夯土墻、土臺、夯基和門址等,有五座臺基,占趙王城總臺基數的1/2,由于地勢高,相對來說保存較為完整。東城與西城僅一墻之隔,面積小于西城,因為地勢較低,保存完好度不如西城,但城址較為完整。北城是三城中面積最大的城,之前被邯鋼工廠所占,邯長鐵路和渚河從中間穿過,導致遺址破損嚴重。
除了城址遺存,還有墓陵遺存。趙王陵是趙國國君的陵寢,現存有五個陵臺、七座封土,陵區占地28平方千米,是目前國內已知單體規模最大的戰國陵群。趙王陵位于邯鄲市叢臺區三陵鄉境內,距市區20千米,包括地上遺存、地下遺存和歷史遺存三大類。地上遺存受了風雨侵蝕、土地開墾、取土采石等因素影響,原有的寢殿建筑、夯土臺基和木質構架均已無存。目前遺存的只有陵臺、封土、神道等遺跡。地下遺存包含了墓室、陪葬坑、陪葬文物等。據考古調查統計,陪葬坑的建筑結構比較清晰,坑里的陪葬品數量不多,有形式多樣的車隊馬匹、金玉飾品、青銅馬首等。歷史遺存有武靈叢臺、葡相如故居、回車巷、趙奢趙勝等名人墓、七賢祠等。有些歷史遺存經后期修繕,被打造成旅游景點或公共景觀,如位于叢臺公園內的七賢祠、碑林長廊等。有些歷史遺存由于地理位置偏,沒有得到保護和再利用,如位于邯鄲市康莊鄉葡家河村內的葡相如故居,建筑破舊不堪,文化印跡模糊。
總之,相較于國內的其他大型遺址,趙文化遺址保護歷程較短,正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在保護和再利用趙文化歷史遺存時既不能忽視其本身的考古價值,又不能過度開發和利用,應以考古遺址為根基、紀念性建筑為標志、學術研究為延伸,形成立體保護與傳承體系。
四、趙文化歷史遺存保護與再利用的創新路徑
(一)構建科學、精準的保護體系
首先,深化基礎研究,持續開展多學科綜合考古調查、勘探與挖掘活動,運用新興科技,如遙感、物探、三維掃描等,全面搜索歷史遺存,建立翔實、動態的數據資源檔案。加強對趙文化內涵、價值體系及其與遺存關聯性的深度研究,制定差異化的保護策略,實施分級分類保護。對處于城市建成區的遺址,如大北城,采用“城市考古”模式,將保護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建設流程。
其次,增強本體保護與環境治理,對脆弱遺址本體進行搶險加固和預防性保護。加強對遺址周邊環境的治理,控制污染源,優化景觀風貌,確保遺址環境安全與協調。此外,應修訂并完善地方性文物保護法規,并詳細規劃重點片區,明確保護范圍、管理要求及發展策略。
(二)探索可持續、創新的再利用模式
首先,打造核心展示平臺,建立趙王城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集中展示考古成果與趙文化內涵。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運用覆土展示、模擬復原、數字沙盤、AR/VR沉浸式體驗等多種方式,生動呈現趙都城的格局、宮室、生活場景及重大歷史事件。提升叢臺公園、回車巷等景點的品質,提高其作為趙文化精神象征的價值,結合園林景觀,策劃主題性文化展演活動。構建“趙文化探源”主題線路,整合趙王城、叢臺公園、回車巷、邯鄲市博物館,以及周邊重要的趙國墓葬等資源,通過文化線路、慢行系統、主題旅游巴士等方式將其串聯在一起,形成“都城一宮苑一歷史地標一精神象征”的完整敘事鏈條,為游客提供深度文化體驗。
其次,促進文旅深度融合,開發沉浸式體驗產品,利用數字技術,如全息投影等,重現歷史場景,開發模擬考古、傳統技藝工坊等互動項目。打造特色節慶與展會,開展趙文化國際論壇,策劃胡服騎射文化節,舉辦“戰國風云”實景演藝等文化品牌活動。
最后,開展研學旅行活動,針對學生群體,設計以“趙文化、成語典故、考古發現”為主題的研學課程和活動,激發學生對趙文化的熱愛之情。開發特色文創產品,提煉趙文化核心元素,設計兼具文化內涵、藝術美感與實用價值的文創衍生品,滿足不同年齡人群的消費需求。最后,賦能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將趙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空間,如將其融入雕塑、景觀小品、街道命名中,改造特色街區,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帶動鄉村發展。
(三)強化科技賦能,推進智慧化管理與傳播
首先,充分運用三維激光掃描、傾斜攝影、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統)等前沿技術,對趙文化歷史遺存進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數據采集與建模,構建起涵蓋趙文化各類歷史遺存的高精度數字模型庫以及地理信息系統。通過這一舉措,不僅能夠實現趙文化歷史遺存信息的永久性、精準性保存,還能借助數字技術對遺產狀況進行動態監測,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并采取保護措施。同時,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的虛擬展示場景,讓公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趙文化的獨特魅力。
其次,可以集成多功能模塊,構建“智慧趙文化”云平臺。在遺產信息管理模塊,實現對趙文化歷史遺存基礎數據、保護記錄、研究成果等的集中存儲與高效管理;在線展示模塊將打造虛擬博物館,通過三維模型、高清圖片、多媒體視頻等豐富形式,全方位展示趙文化珍貴文物與歷史場景;游客服務模塊涵蓋預約參觀、智能導覽、互動體驗等功能,為游客提供便捷、貼心的服務,提升其游覽體驗,如數字導覽服務,根據游客興趣和位置信息,為其規劃個性化參觀路線;研究共享模塊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促進趙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共享研究成果、交流學術觀點,推動趙文化研究的深人發展;監測預警模塊則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對趙文化歷史遺存的保存環境、結構安全等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予以解決。
最后,可以充分利用短視頻、社交媒體、網絡直播等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策劃一系列生動有趣、富有創意的線上宣傳內容。例如,推出“成語里的趙國”系列短視頻,深入挖掘與趙國歷史相關的成語典故,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講述趙國歷史故事,展現趙國文化的深厚底蘊;開展“探秘趙王城”網絡直播活動,邀請專業講解員帶領觀眾“云游”趙王城遺址,實時互動解答疑問,使觀眾仿佛置身于考古現場,感受歷史的厚重感。這些新穎的宣傳形式,能夠打破傳統傳播方式的時空限制,擴大趙文化的影響范圍,吸引更多年輕觀眾關注并喜愛趙文化,使古老的趙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四)完善保護與再利用機制
成立與趙文化保護與利用相關的工作小組,統籌協調文物、文旅、規劃、發改、財政、教育等部門,形成合力。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確保基礎保護和研究經費充足。例如,積極爭取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文化產業發展基金等,創新投融資模式,鼓勵社會資金通過特許經營、捐贈等方式參與保護與再利用項目。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引進和培養考古、文物保護、歷史研究、博物館學、文化遺產管理、旅游策劃、數字技術、創意設計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建立專家咨詢庫,為決策提供智力支持。深化公眾參與,建立志愿者服務體系,鼓勵公眾參與遺產保護巡查、講解服務、文化活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教育,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如成語典故繪畫比賽、趙文化服裝設計大賽、我的家鄉宣講活動等,重視面向學校青少年的普及工作,培養“城市文化小主人”。
五、結語
邯鄲趙文化歷史遺存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是城市的重要文化標識。面對保護與發展的雙重任務,必須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處理好保護與發展、傳統與現代、學術研究與大眾傳播的關系。同時,通過構建科學的保護體系,實現本體與環境的綜合保護;通過探索創新再利用路徑,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與產業賦能;通過強化科技支撐,實現智慧化管理與數字化傳播,與時俱進;通過完善保護與再利用機制,形成相關部門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的保障格局。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與傳承,也為當代邯鄲注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發展動能,讓趙都遺珍成為彰顯文化自信的生動載體。
參考文獻:
[1]賈利芳,卞叢茹.鄉村旅游背景下徽州傳統村落文化遺存———以安徽績溪龍川村為例[J]炎黃地理,2025(01):107-110.
[2]段宏振.趙都邯鄲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沈長云,等.趙國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0.
[4]王安安.面向村落景觀遺存與文化敘事雙核心的疊合策略研究——以河南地區為例[J].美與時代(上),2025(02):4-9.
[5]賈麗麗.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資源活化運用的可行性探析一以“烏孫古里”昭蘇縣為研究對象[J].華章,2025(04):63-65.
[6]楊超.古代城市遺址文物保護用地可利用途徑探究——以邯鄲市趙王城遺址區為例[J].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2(04):10-13.
[7]劉維尚,李子翔,郭綺涵,等.基于Z世代情感化需求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一—以趙王城遺址公園為例[J].包裝工程,2023,44(22):368-380+416.
[8]陳慧,李靜.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創新邯鄲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路徑的探索與研究[J].藝術品鑒,2024(15):113-116.
[9]高瑞宏,王璐瑤,張歡,等.邯鄲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性建筑的保護修繕設計以邯鄲行署樓的修繕實踐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2(04):181-182.
? 基金項目:本文系邯鄲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課題編號:ZW20243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瀟,女,碩士研究生,邯鄲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美術教育;韓璐,女,碩士研究生,邯鄲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美術、中國畫)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