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河南省擁有類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當地民眾的審美觀念、生活智慧和地域文化特征。截至2025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公布的最新名錄顯示,河南省傳統美術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計14項,涵蓋繪畫、雕塑、刺繡、燈彩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分布在開封、洛陽、南陽、周口等地。在新時代背景下,應深入探究傳統美術現狀,評估其傳承狀況,探究其核心價值,明確其面臨的困境。此外,還應探索新路徑,使傳統美術融人現代生活,從而增強群眾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本文以傳統美術為例,探討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二、河南省傳統美術類非遺的類別
河南省傳統美術類非遺,是當地民眾在生產生活中為滿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而創造的。這些非遺項目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當地文化功能與審美哲思的統一。根據藝術形式、工藝載體及傳統功能場景,河南省國家級傳統美術類非遺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類型:
(一)民間繪畫與剪貼類
這類非遺與當地的歲時節令、居住空間裝飾與民俗信仰表達緊密相關。例如,開封市朱仙鎮木版年畫與滑縣木版年畫以飽滿的構圖、濃烈的色彩(如黃、紅、綠、紫等)以及豐富的題材(如門神、灶君、歷史演義等)為主要特征,表現了當地民眾的藝術智慧。剪紙藝術能夠滿足當地群眾對于節慶與環境裝飾的需求,且風格豐富多樣。例如,豫西靈寶剪紙風格粗獷渾厚;豫西南山區的盧氏剪紙風格細膩精巧;輝縣剪紙則兼具寫實與夸張兩種風格;清豐麥稈剪貼則利用麥秸的自然肌理與光澤,通過撕、剪、刻、燙、染等獨特工藝,以嚴謹的構圖鑲嵌成畫,形成了風格質樸清新的藝術作品。
(二)雕塑工藝類
此類非遺項目主要以泥土、石塊等為材料,兼具實用功能、吉祥寓意與文化象征。例如,浚縣泥咕咕以黃河澄泥塑造出中空可吹響的鳥獸造型,色彩明艷,承載著祈福納祥之意。方城石猴選用當地石材,雕刻成精致小巧的猴形,造型別致,神韻獨特,具有地域特色。鎮平玉雕依托南陽獨山玉資源,以因材施藝、俏色巧用的精湛技藝著稱,風格融匯南北,將玉石的天然美與人工雕刻技藝完美結合,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三)燈彩與刺繡類
此類非遺項目將實用功能與藝術審美相結合,在節慶照明、空間美化及文化傳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洛陽宮燈以紅紗圓燈為典型,常飾有金色龍鳳花鳥圖案,造型典雅,兼具照明與裝飾功能。汴京燈籠張是燈彩制作世家,其技藝融彩扎、繪畫、剪紙、刻紙、刺繡于一體,創作的燈彩造型多樣,推動了傳統燈彩的現代性發展。汴繡以“畫繡”聞名,針法嚴謹工致,包括平針、滾針、蒙針、疊彩繡等,技藝精巧細膩,色彩古樸典雅,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四)特色工藝類
南陽烙畫具有獨特的材料技法和藝術表現力。利用碳化原理,以特制的烙筆在竹木、宣紙、絲絹上作畫。創作者需精確控制溫度與運筆速度,使畫面產生焦褐色至黑色的層次變化,融合我國傳統筆墨韻味與西方繪畫的明暗透視,創造出獨特的藝術效果。
三、河南省傳統美術類非遺的特征
(一)充分利用自然材質與地域資源
朱仙鎮與滑縣木版年畫運用礦物植物顏料,南陽烙畫在竹木絲絹上烙繪,鎮平玉雕“因材施藝”的巧思,清豐麥稈剪貼對麥稈肌理的活用,以及浚縣泥咕咕、淮陽泥泥狗對黃河泥土塑形賦彩,均體現了當地民眾對自然材料特性的尊重與智慧運用。這種根植于地域、取法于自然的材料觀,賦予了作品生命力,也為當代藝術創新提供了啟示,即可持續的設計創新需要對材料屬性和當地資源深刻理解,并有效利用。
(二)功能性與審美性的有機統一
洛陽宮燈與汴京燈籠集照明、裝飾與節慶功能于一體,方城石猴承載著吉祥寓意,木版年畫中的門神、灶君寄托了民間信仰,汴繡則展現了我國傳統美學。這種藝術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特征,使民間技藝具有天然的親和力。當代創新實踐也需要深入觀察群眾生活的真實需求,找到情感連接點,確保藝術創作服務于群眾的生活實踐與精神世界,避免脫離現實。
(三)符號敘事功能與地域文化表達
朱仙鎮年畫中的歷史神話、淮陽泥泥狗中的圖騰、靈寶剪紙的粗獷線條、盧氏剪紙的生活圖景,共同構成了本土文化生動形象的視覺語言。視覺符號系統是本土文化最直觀的標識。民間技藝強大的文化表達能力為當代設計提供了豐沛的靈感源泉,創新需深植于本土文化,方能構建具有文化識別度的產品。
四、河南省傳統美術類非遺的傳承現狀與挑戰
在相關部門的扶持及社會的共同作用下,河南省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以鎮平玉雕、汴繡等項目為例,這些項目依托成熟的產業基礎和良好的市場認可度,其傳承路徑相對穩定,傳承鏈清晰、經濟效益較為顯著。同時,洛陽宮燈、剪紙藝術等與傳統節日緊密相關的非遺項目,在春節、燈會等重要節日期間,依然能夠吸引大量群眾關注,維持著較高的熱度和市場需求。
盡管如此,從整體視角審視,傳承工作的深度、廣度和可持續性,仍面臨嚴峻挑戰。
(一)傳承人短缺斷層
掌握核心技藝的老一輩藝術家年紀較大,傳承者面臨學習周期長、收入不穩定以及社會認同感不足等多重障礙,導致愿意深人學習的年輕人數量有限。年齡斷層現象使諸多非遺技藝面臨“人存藝在,人去藝亡”的潛在危機。
(二)現代文化的沖擊
以朱仙鎮和滑縣木版年畫為例,其產生與發展緊密依賴于農耕社會的季節性節日、民俗文化以及居住習俗等。然而,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方式的演變、居住環境的改善、審美偏好的轉變以及制造技藝的升級迭代的影響,這些傳統藝術形式的核心功能,如文化寄托、環境裝飾等被削弱,市場需求有所下降。淮陽泥泥狗、方城石猴等富含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內涵的非遺項目,在現代社會的文化語境中難以持續發展,年輕一代對其象征意義的理解較為困難。
(三)創新轉化能力不足
一方面,部分傳承人或從業者囿于傳統觀念和技藝定式,對現代審美、生活需求、材料工藝、傳播方式的敏感度不足,創新嘗試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例如,簡單縮小尺寸、改變顏色或制作旅游紀念品,缺乏融入當代生活場景和文化消費的有效路徑。另一方面,設計、營銷、品牌運營等現代產業要素的介入不足,導致許多項目難以實現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缺乏市場競爭力。
(四)傳播與認知存在局限性
當前非遺傳播多依賴非遺展演、博物館陳列、節慶活動等傳統渠道,覆蓋面有限且受眾群體相對固定。在數字化傳播和年輕群體觸達方面,雖采用了短視頻、線上展示等方法,但普遍缺乏系統規劃、專業運營和持續投入,難以有效利用新媒體構建廣泛而深人的傳播機制。同時,對非遺項目文化內涵、工藝價值、美學特質的解讀和普及工作仍然薄弱,大部分公眾對非遺的認知仍停留在“老手藝”“土特產”層面,對其作為獨特藝術形態和文化基因的價值認識不足。
五、河南省傳統美術類非遺創新發展路徑
(一)構建學術研究與活態傳承的雙軌機制
傳統美術類非遺研究長期采用簡單介紹的方式,在成果和內容上容易流于表面。需要建立以深度田野調查為基礎的學術支撐體系,系統梳理河南省傳統美術的技藝譜系、民俗語境與文化生態。推動跨學科研究平臺建設,整合人類學、設計學、數字技術等專業,基于不同學科視角審視非遺美術保護,解析非遺項目的文化基因與當代適應性。創新傳承人培養模式,通過項目制實踐將技藝傳承與文創開發、展覽策劃相結合,構建“傳承人一高校一社區”聯動網絡。重點加強對瀕危項目的搶救性記錄與中青年傳承人的創新孵化能力建設,形成學術研究與實踐相互賦能的可持續發展生態。
(二)促進地域文化符號的當代轉化
立足于當地傳統美術類非遺資源,系統構建傳統美術視覺基因庫,提煉圖騰紋樣、地域色彩等核心符號的敘事邏輯與美學規律。推動非遺符號向三個維度滲透轉化:文化空間維度,需要融入城市公共藝術與建筑景觀;數字媒介維度,需要開發沉浸式虛擬體驗與動態IP;生活美學維度,需要引導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用品融合創新。建立創新實驗中心,為傳統技藝提供材料改良、設計升級與市場測試支持,破解“符號僵化”與“創新失語”的困境,實現非遺資源的現代轉化。
(三)打造全域聯動的傳播教育生態
構建“數字傳播一實體體驗一教育融合”三維體系。在數字化領域運用VR/AR技術復原非遺項目制作流程與民俗場景,開發可交互的數字孿生系統;在省內文旅園區、文化場館等實體空間嵌入活態展示功能與體驗工坊,形成文化地標網絡;在教育方面推動非遺知識深度融入地方課程,通過高校“雙導師制”培養兼具傳統文化知識與創新思維的復合人才。強化對非遺深層文化價值的挖掘與傳播,增強公眾對傳統美術類非遺的價值認同。
(四)創新政策供給與產業協同模式
建立分級分類響應機制,依據項目瀕危程度、文化價值與產業潛力施行差異化政策。搭建產業服務平臺,整合研發設計、品牌建設、電商運營、跨境貿易等全鏈條服務資源,打破小微工坊的市場壁壘。深化文旅融合戰略,將非遺活化,推行“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化工程,通過主題旅游廊道、數字文化產品、國際文化交流等路徑,實現文化保護與區域發展的協同促進。
六、結語
河南省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民間生活智慧,其當前傳承面臨著傳承人斷層、原生文化語境變遷、創新轉化不足及傳播效力有限等問題。為確保河南省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這要求相關人員在充分保護核心技藝的基礎上,推動非遺設計語言的當代轉化,拓展非遺在現代生活場景中的應用空間,并借助多元渠道提升非遺的社會認知度與影響力。通過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實踐,河南省傳統美術類
非遺能夠融入現代生活,獲得持續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邱族周,錢惠,李薇,等.國家級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裝飾,2023(06):133-135.
[2]喬曉光.田野研究與學科建設:以民間剪紙為個案的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實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8(03):101-108.
[3]羅旎兮,羅吉林,張立秀,等.中國非遺傳統美術類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J].湖南包裝,2022,37(03):70-75.
[4]靳之林.論中國民間美術[J].美術研究,2003(03):63-65.
[5]楊先讓,王芊,鐘彩云.民間美術何去何從?——楊先讓教授訪談[J].民藝,2020(01):10-13.
[6]楊靜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踐研究及對策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河南社會科學,2024,32(04):87-93.
[7]楚國帥.我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2.
[8]邢涵.河南“浚縣正月古廟會”中的民間藝術研究[D].東南大學,2018.
[9]戚永哲,于鳳靜.大眾傳播與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沖突及對策研究——以岫巖滿族地區“非遺”保護為例[J].民間文化論壇,2009(03):48-52.
[10]陳一平,張麗丹.影視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一一以杭州地區為例的審視及構想[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16(04):56-5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2025年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課題(編號:24HNFY-LX239)的研究成果。
(
作者簡介:凌士義,男,碩士研究生,中原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學與設計應用;楊志強,男,碩士研究生在讀,中原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與藝術)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