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來,“蘇超”火到全國、火遍全網,已經燎原為一個“現象級IP”。
這場由普通人參與的足球賽事,正以足球為支點,撬動起一場關乎快樂、凝聚想象力的社會實驗。
如何掀起燎原之勢?
世界杯有“豪門對決”,英超有“紅藍大戰”,意甲有“米蘭德比”……這個夏天的江蘇,因“蘇超”而沸騰。
從首輪比賽場均觀眾8798人碾壓“中甲”,到單場2.2萬人涌入徐州奧體;從端午節前話題量2億,到如今播放量突破20億——“蘇超”的迅速燎原,正是草根足球的質樸力量與時代脈動同頻共振的結果。
“梗密到不知道先笑哪個”,“蘇超”儼然成為“段子制造機”。“梗密”不只是網友的調侃,更是“文化參與”的真實寫照。如果說足球是世界通用的語言,那么“蘇超”便是江蘇人專屬的“快樂密鑰”。
這不是“明星賽”,但人人都是主角。“蘇超”以“誰行誰上”的包容性,讓足球回歸純粹。如果說精英賽事靠明星,那么“蘇超”靠的則是“我們”。“蘇超”的觀眾,有資深球迷,但更多的是“被氛圍吸引”的“偽球迷”。哪怕不懂規則,也愿為城市榮耀振臂吶喊;哪怕不是“鐵桿球迷”,也會因鄰里、朋友的參與而駐足圍觀。當足球賽變成“生活節”,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便在一次次“為家鄉而戰”的吶喊中悄然凝聚。
從水鄉到山丘、從江畔到海濱,江蘇“十三太保”各具風韻。正是這份多樣文化底色,為“蘇超”提供了豐厚的情感土壤。在一場場城市德比的交鋒里,地域文化特質盡情展現,城市認同感不斷被放大,最終匯聚成震撼人心的集體共鳴。
從“城市德比”到“全民參與”,“蘇超”激活的不僅是足球賽道,更是深植心底的情感歸屬:為家鄉而戰,為彼此喝彩。這份熱鬧的背后,是城市共同演繹的“生活情景劇”,更是現代城市文化治理的溫柔回響。
說“蘇超”火得突然,不如說它是“水到渠成”。江蘇的體育土壤好、文化根基深、群眾基礎廣,“蘇超”不過是把這些“沉潛的熱愛”以一種更新鮮、更有趣、更親民的方式激活了。
有網友感嘆:“發明‘蘇超’的人真是個天才。”但它并非偶然走紅的爆款,而是厚積薄發的“必然”。
這把火還能燒多久?
沒有職業球員、沒有巨額獎金,這場地方足球聯賽不僅點燃了全民對足球的熱情,更引發一場關于中國足球生態與城市文化活力的思考。人們驚嘆于其“潑天流量”的同時,也在追問:“蘇超”這把火還能燒多久?這簇“野火”能否沖破流量“速生速朽”的魔咒?
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解碼“蘇超”現象的底層邏輯。“蘇超”的爆火絕非偶然,而是多重社會需求的集中釋放。在職業聯賽遭遇爭議與挫折時,“蘇超”恰恰以最純粹的姿態,讓人們看到足球最本真的模樣。屢屢有媒體拿“蘇超”與“中超”相比,盡管一個是“業余聯賽”,一個是“職業比賽”,本無太多可比性,卻恰恰折射出球迷對中國足球積壓已久的失望情緒與更高期待。反觀“蘇超”,球員大多數是“下班踢球、上班搬磚”的業余選手,但在賽場上卻拼盡全力,只為一個字“樂”。這種“去中心化”的純粹,讓普通人對足球的熱情找到了釋放的出口——原來足球可以如此簡單:一群人因熱愛相聚,為勝負動容,為團隊拼盡全力。這就是“蘇超”,它讓更多的普通人去感受、享受足球,并把這種熱愛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事實上,“蘇超”如今的潑天流量,大多并非源于足球本身。其更深層的魅力,在于深耕江蘇本土,將足球與地域文化、身份認同熔鑄為一體;而它爆發出來的能量,也不止于體育圈,更向文化、經濟等領域擴散,甚至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一子落而滿盤活”的關鍵落子。當足球與城市文化創新同頻共振,聯賽便不僅僅是體育賽事,更成為彰顯地方軟實力的展示窗口,為城市注入持久活力。也正因如此,其掀起的潑天熱潮有著深厚根基,絕非“曇花一現”。更大的可能是,“蘇超”將在政府、民間與市場的合力推動下,衍生出更多樣態,持續回應、不斷滿足人們的期待和要求。
“蘇超”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其火爆并非依賴話題炒作,而是扎根社區土壤的自我生長。足球本就是一個與日常生活深度綁定的元素——城市化進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日益原子化,社區活力逐漸流失,而“蘇超”通過自下而上的組織模式激發居民參與熱情,印證了民間自發力量對公共服務空白的有效填補。當聯賽從單純的競技活動升級為生活日常的一部分,其生命力便如同根系發達的植物,從社區土壤中汲取源源不斷的養分。
當然,社會熱點此起彼伏,任何事物經歷高光后或多或少會退潮,這是正常現象。但深耕江蘇土壤,讓草根精神真正扎根于社會肌理,“蘇超”的生命力值得期待。
守護純粹性,本質是守護“蘇超”的文化基因。中國足球需要的不是多一個職業聯賽,而是更多如“蘇超”般能重構社區聯結、激活文化認同的草根賽事。這種“自下而上”的生長模式,恰恰是對現有職業聯賽體系的有益補充,為中國足球生態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
開賽以來,“蘇超”的燎原之火,照亮了草根足球的生命力密碼。“蘇超”沒有“標準答案”,而足球正點燃著更多可能性。不必擔憂“蘇超”還能火多久,因為真正的生命力,永遠生長于人民之中——當足球回歸熱愛,當城市回歸溫度,當社區回歸聯結,“蘇超”的火焰,必將生生不息。
模式可不可以復制?
當網友還沉浸在“蘇超”玩梗的歡樂中,“蘇超”已成功地將網絡流量轉化為“體育+”領域的發展版圖。最初,“蘇超”靠免費贈票“搖人”進場觀賽,到第三輪賽事時門票已“秒光”,場均上座15025名觀眾,力壓同期“中甲”聯賽的12729人。江蘇文旅部門數據顯示,端午假期“蘇超”帶動主場6城通過銀聯異地渠道實現文旅消費總額增長14.63%——“蘇超”儼然成為當下“流量經濟”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人開始發問:“蘇超”模式能不能復制?
“蘇超”之前已有不少其他“超”系列賽事,比如曾經爆火的“泥土里長出的狂歡”——“村超”,其形式與體量和省級聯賽“蘇超”大為不同;而與“蘇超”類似的聯賽,國內其他幾個省份也早已有之,卻都沒能“破圈”引發轟動。新生的“蘇超”起初并不被看好,仿若一個“孤勇者”行走在一條暫無成功者的路上,卻硬生生闖出了一條通天大道,展現出氣象萬千,不僅成為草根足球聯賽的“一哥”,甚至讓職業賽事的光芒都要遜色三分。
“蘇超”的成功印證一個道理: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以前沒做成,那不妨再換一種方式破局、換一條賽道奔跑。天生我材必有用,難在不知怎么用。究竟怎么做?關鍵不在簡單模仿,而在因地制宜。
當然,“秀肌肉”之前得先練肌肉。“蘇超”的火爆,看似操盤流暢、舉重若輕,背后卻是江蘇數十年練就的“城市運營肌肉”:青奧會、全運會的舉辦經驗、“雙金”馬拉松賽事的標準打磨,萬人演唱會、春晚分會場的落地能力,加上四季不斷的大小節慶活動——“蘇超”的絲滑轉場早就經過千萬次實際操練。這些盛大場面的背后,是城市運營“以賽代練”的日積月累,恰如“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才是“蘇超”行云流水的真正根基。
扔掉“能或不能”的標簽,換上因地制宜的行動“工具箱”。徐州升級主場“擁抱”觀眾,常州把屢敗屢戰演變成大型城市營銷,南京無錫把球場對壘延伸至美食PK……這些“神操作”都不是計劃書寫出來的,而是蹚河時才能摸到的“活魚”。
河水從不用深淺回答,只考驗前行者的步履。不必追問“蘇超”到底能不能復制,因為你此刻的探索正在創造屬于你自己的名詞解釋。
江蘇十三兄弟肩并肩用腳丈量出“蘇超”的深度,而你的土地,正等著你印上屬于你的有力腳印。中國從北到南,有的地方,饃夾著肉香,有的地方,饃開著花;四川重慶之間,“川渝一家親,成渝世代仇”,自有自己的麻辣情仇……誰能說清,下一個破圈的是“饃德比”還是“辣子聯賽”?
我們已不需要爭論“‘蘇超’能否復制”,這些蓬勃生長的創意,正在重新定義中國草根體育的想象力。
(摘自《華人時刊》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