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說,人總是要量力而行的。客觀分析一下自己的能力,是絕對必要的。
世人嚷嚷著夢想、成功、出人頭地,可要我說,“成功”的秘訣就在于“不要成為最想成為的人”。只要從事了自己最想從事的職業,人生也就到頭了。因為你已經成了自己想成為的人了,前面自然是沒有什么奔頭了。
成功的秘訣,其實不在于你最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而在于先做上內心排名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這會讓你覺得,我還有更想干的事兒呢!只不過眼下沒這個能力,所以只好先干點別的。能夠如此客觀地看待自己的人,成功的可能性反倒是極高的。
聽我這么一說,或許有人會講:“北野武,你當然行了。說漫才出了名,賺了大錢。你自己成功了,自然能說漂亮話了。”
其實,正如我接受采訪或在別的場合下常說的那樣,我從不為自己成了漫才師而沾沾自喜。我也不是想當漫才師才成為漫才師的。想當年,我是大學退了學,走投無路才開始說漫才的。后來成功也等同于運氣好,中了大獎,僅此而已。
做電影導演也是這樣,是源自一個偶然的機會。并不是一開始就想著要當電影導演的。
一般來說,中一次獎已經很幸運了,而想要連續兩次中獎,就未免有些厚顏無恥了。換句話說,如今想當漫才師的年輕人真的成了漫才師,就相當于中了一次獎了。而在此基礎之上,還想要走紅,那就等于祈愿“讓我再中一次獎”,就有些厚顏無恥了。倘若真的連續兩次中獎,那就只能說他異乎常人了。
全國的棒球少年都想成為職業棒球選手吧。當他通過了選拔,真的成了棒球選手的時候,就相當于中一次獎了。而之后又成了明星球員,進入了甲級聯賽,就相當于又中了一次獎。而這只有極具天賦的特殊少年才有可能。也就是說,通常而言,成了自己想成為的人,就足夠了。
一般來說,從小就被強迫性地擁有“夢想”的人,真的如愿以償之后,往往是要失敗的。而能說“我并不是自己想成為這樣的人”的家伙,更能夠客觀判斷自己所處的環境,反倒更容易成功。
我從沒覺得做了藝人,就是實現了“夢想”。因為我是走投無路才做的藝人。把成為藝人當作自己的“夢想”,出了點名就自以為成功了,這種愚蠢的想法我是絕對沒有的。
(摘自四川文藝出版社《北野武的午夜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