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在一個人身上可以看到某個時代的幼年、少年、青壯年的全部軌跡時,他就可以被稱為“老年人”。
李開復就是中國互聯網史中的老人,盡管他今年才64歲。
“我這一生,好像總是在轉折點上”。他笑了笑,語氣平和,“很多時候,不是我自己刻意選的,是時代推著我在走”。
李開復的名字,在中國科技領域廣為人知。他的人生軌跡,伴隨著全球科技浪潮的起伏而不斷變化。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世界商業版圖因信息技術而重塑。大數據、AI等新技術深刻改變著各行各業。李開復的選擇,始終與這些核心的技術變革緊密相連。
你如果把他看作磐石,那么中國互聯網浪潮中的人與事,就像滔滔江水,幾乎都和他產生過互動。你如果把他看作一個局中人,某種角度而言,他就是中國互聯網本身。
在中國臺灣出生、少年赴美求學,進入美國頂尖的大學和科技公司工作,到后來回到中國大陸創業,他的經歷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領域。如今,李開復就是個斜杠老人:創業者/投資人/作家/演講者/公益人。
我們不妨看一下,這位“老人”和他守望的“汪洋大海”。
1961年,李開復出生于中國臺灣省新北市一個書香門第。作為家中第七個孩子,他自幼被母親稱為“幺兒”(李開復祖籍四川,“幺兒”為川渝地區對子女的愛稱),享受著一份獨特的寵溺與寬容。
少年時期,母親對于李開復的頑皮,母親大多一笑置之,唯獨兩件事絕不妥協:誠信的底線與謙遜的品格。一次家庭聚會上,李開復夸口“考試每次都滿分”,結果不久后的考試僅得90分。母親當眾用家法狠狠責打他,事后嚴肅告誡:“自信不是自大,自大就是不謙遜”。
另一方面,她卻賦予兒子罕見的自主權:5歲時允許他跳過幼兒園直接讀小學,條件是“必須對成績負責”;11歲時更支持他獨自赴美留學,并連續7年往返大洋彼岸陪伴,只為讓他“在陌生土地上不孤獨”。
這種劃定“自由邊界”的教養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李開復日后的管理思維:規矩要少而精,約束需明其理。
1972年,李開復抵達田納西州橡樹嶺。語言障礙將他困在課堂角落,聽不懂課的他終日昏睡,同學戲稱他為“ProfessorSleep”(睡神教授)。為攻克語言關,李開復用“笨辦法”:追著同學問俚語,纏著老師解語法。半年后,他成功突破語言關。

橡樹嶺高中開設的創業課程成為他人生的第一個試驗場。
李開復和同學推銷鋼管花架,卻因“閉門造車”慘淡收場。反思后,他帶領團隊深入校園調研,發現同學們對午餐時間從70分鐘壓縮到50分鐘怨聲載道。于是,他們設計了一件迎合當時學生群體情緒的印著長身臘腸狗圖案的創意T恤,標語“Iwantlongerlunch”(我要更長的午餐時間),沒想到直擊痛點,這件T恤風靡全校,團隊榮登校內創業榜首。這次成功也讓他深刻體會到,解決真實需求,其實比炫技更重要。
在哥倫比亞大學,李開復原想攻讀當時“精英標配”的法律專業,卻深陷枯燥法條與案例分析的泥潭。直到一張成績單驚醒了他:政治課墊底,數學卻滿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一個提問點醒了“睡神”:“天賦是興趣的倒影,那么你究竟在逃避什么?”幡然醒悟后,他遞交了轉系申請,投向計算機專業的懷抱。
在哥倫比亞大學順利完成計算機專業的學習后,1983年,李開復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導師瑞迪教授交給他一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開發“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
初期,他按導師方案用“專家系統”攻堅,半年毫無進展。反復實驗后,他鼓起勇氣提出顛覆性設想:“或許統計模型才是出路。”瑞迪的回應成為他畢生信條:“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
三年后,李開復開發的Sphinx系統登上《商業周刊》封面,26歲即獲“全美最重要科學創新獎”。
海盜精神
大學畢業后,他進入加州庫比蒂諾的蘋果公司總部工作。這個以車庫文化起家的科技圣地,給李開復上了商業啟蒙第一課。
李開復加入蘋果公司時,辦公室里掛著海盜旗,走廊貼著“當海盜!別當海軍!”的標語,這就是蘋果推崇的“海盜精神”:鼓勵冒險,藐視規則。
讓他產生第一次蛻變的,是他在蘋果身份的改變。
有天開完會回到辦公室,李開復發現戴夫·耐格爾坐在自己的辦公椅上,并告訴他,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
李開復先聽壞消息:蘋果因為財務問題要進行改組,自己所在的“MacⅢ”小組被取消了。
他更期待好消息:好消息是,他不僅沒被裁,反而還升職了,成了當時蘋果ATG研發集團語音小組的經理。

因為在過往的工作中,李開復的為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周圍人也都愿意和他共事,公司也相信他能夠從技術出發,帶領大家做出真正有用、對用戶有價值的產品。
管理者的角色對當時的李開復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好在他在老板身上學到了很多。在這個團隊里,李開復研發出了蘋果第一套語音系統Casper,后續Casper也逐漸演變成了大家更熟知的Siri。
研究院
1998年的中關村還頂著“電子一條街”的名號,外媒斷言“中國做不出世界級研究項目”。但李開復在北京希格瑪大廈租下兩層辦公室,白板寫滿公式和規劃。
這一年,他已經從蘋果來到了微軟。
面對總部要求聚焦操作系統的指令,他頂著壓力放權:讓技術人員鉆研當時冷門的視頻編碼技術,支持他們探索人臉識別這個“商業化前景模糊”的領域,甚至允許年輕人花時間寫機器學習宋詞的程序。
李開復當時特別認可的管理方法是提供一個好的環境,給每一個聰明的人空間,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自主發展,不需要太多命令和限制。
理念就是來源于那句:“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
這不只是一種寬容,而且是一種管理的哲學。讓一個聰明的人走他想走的道路,做他感興趣的事情,這樣才可能有非常好的結果。
組建團隊時,李開復招了很多非常優秀的人,張亞勤、張宏江、沈向洋,都是充分按照他們想走的方向發展。“我的工作只是提供足夠的資源,給予一些參考的想法。他們是有判斷力的專家,不需要我告訴他們該如何做科研,這樣會適得其反”。
微軟中國研究院的成立,肩負著將硅谷創新模式引入中國、培養本土技術人才的雙重使命。
“在微軟的那些年,我見證了中國科技產業的崛起”。李開復說,“從最初的模仿,到逐步形成自己的創新能力,中國的技術生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2001年微軟亞洲研究院啟動的“長城計劃”中,他們帶著投影儀跑遍中國高校。浙大的階梯教室擠滿近千人,張亞勤的語音識別演示引發陣陣驚嘆。那年研究院在頂級期刊發布的論文數十分驚人,微軟總部傳來蓋茨的評價:“中國研究院將是未來靈感之源”。
這所“黃埔軍校”五年后孵化出60余位本土企業技術高管,包括阿里巴巴王堅、百度李彥宏。它悄然改變著跨國公司的技術霸權格局。
艱難60天
2005年谷歌創始人佩奇突然出現在微軟園區時,李開復正在主持會議。“互聯網即將爆發,我們需要你”。佩奇的邀請觸動了李開復回國時的初心:讓全球頂尖技術惠及中國市場。
李開復印象最深的是去面試的時候,公司特別年輕、有活力。對方的管理方式也很有特色,招最聰明的人,給他們足夠的空間發揮,用極簡的架構,釋放極致的創新。
同年7月的離職,卻將李開復拖入人生第一場寒冬。
加盟谷歌的消息剛宣布,微軟訴訟接踵而至。那疊長達56頁的訴訟狀凍結了李開復的信用卡。洛杉磯賓館里,律師團隊模擬法庭上,對方律師用匕首般鋒利的質問刺向他:“您是否利用微軟資源為谷歌鋪路”?媒體將他渲染成“叛徒”,虛假報道稱他“竊取商業機密”。
失眠的夜里,安眠藥也壓不住心頭的焦灼,前后60天內,他暴瘦12斤。
某次被律師反復逼問至情緒崩潰時,他忽然想起大學導師瑞迪曾經給予的種種鼓勵。過往的經歷像黑暗中的火種,及時給予了他力量。
最后,李開復帶著團隊從上千封郵件中篩選證據,證明自己從未接觸微軟搜索業務機密。最后達成和解,走出法庭那天,他對律師團隊說:“這一仗是為所有人選擇工作的權利而戰”。
多年后李開復反思:“如果當時我更謙遜些,或許能避免沖突。但正是骨子里的‘海盜式’倔強,讓我守住了原則”。但,也正是這場風暴意外推動了中國科技行業競業協議的規范化。
谷歌并不是終途。4年后,谷歌宣布調整中國戰略,他遞交了早已準備好的辭呈。辭職郵件末尾寫著《論語》名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2009年9月,李開復創立創新工場。
有人質疑他的選擇,認為他放棄了穩定的高薪職位;但也有人支持他,認為他終于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創新工場的誕生,源于我對中國的信心”。李開復說,“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夢想、有能力,但他們缺乏資源和指導。我想為他們提供一個平臺,也為了一張真正屬于我的成績單,讓創新落地,讓技術改變生活”。
最聰明的人都去做的事情,那這件事一定會成的。
“我覺得中國的創業浪潮一定來了。而我積累的資源和經驗非常適合去幫助中國優秀的年輕科技創業者成長,所以當時我就選擇了做科技投資機構創新工場。趕上了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投了知乎、美圖,也趕上了AI的浪潮,一共投了十幾個獨角獸,這個數字應該在整個AI投資圈都是非常亮眼的”。
創新工場的模式,是“天使投資+孵化器”。李開復希望通過資金、導師資源和運營支持,幫助創業者從0到1打造企業。他的目標不僅是投資,更是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科技創業者。在他的推動下,創新工場迅速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創業平臺之一。
“創業從來不是一條輕松的路”。李開復坦言,“你需要面對無數的失敗、質疑和壓力。但只要你相信自己的方向,堅持走下去,總會看到希望”。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分享了創業的關鍵要素:找到合適的人、明確市場需求、保持耐心。
在創新工場,李開復親自參與項目的篩選和輔導。他不僅關注技術的創新性,更看重團隊的執行力和市場洞察力。“一個優秀的團隊,比一個完美的技術更重要。”他說,“技術可以復制,但團隊的凝聚力和執行力是無法替代的”。
啟動資金1500萬美元是李開復拜訪12位投資人才湊齊的。他對初創團隊說:“工程師才是最好的投資人”。
首期孵化名單上,美圖秀秀創始人吳欣鴻還在寫代碼。李開復飛去考察時,吳欣鴻在樸素的辦公室里接待了他,五年后美圖上市。
創辦創新工場,李開復迎來“導師”生涯的高光時刻。他給大學生寫公開信,創辦“我學網”,每年巡回演講。一位貴州學子在論壇上真誠地留言:“您讓我相信,普通青年也能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改變世界之前,要先改變自己。
正當李開復在創業投資領域干得風生水起之時,他遇到了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時刻。
2013年臺北體檢中心,PET-CT屏幕顯示腹部大面積陰影,醫師私下告知:“做好最壞準備”。罹患第四期淋巴癌,李開復致電張亞勤時聲音沙啞:“幫我整理好所有工作的資料”。
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向自認為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自己,竟然會突然患上如此嚴重的疾病。在最初的那段日子里,他的心情低落到了極點,未來的一切似乎都被陰霾所籠罩。李開復意識到自己過去為了工作和事業,過度消耗了自己的身體,忽略了健康的重要性。
化療的過程異常痛苦,他頻繁地嘔吐、脫發,身體變得極度虛弱,連走路都變得十分困難。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對生命的熱愛,咬牙堅持了下來。
抗癌期間,李開復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寶貴,在死亡面前,一切的功名利祿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自己曾經執著追求的“最大化影響力”,在這一刻也有了新的內涵。李開復開始珍惜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光,感恩他們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給予的支持和關愛。他也學會了活在當下,不再為過去的遺憾而懊惱,也不再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而焦慮,而是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美好瞬間。
病榻成了李開復的人生講臺。
病房里堆積的幾千封讀者來信被他逐一批注,其中一封來自漸凍癥患者的郵件讓他徹夜難眠。同時,李開復開始撰寫《向死而生》,化療間隙在iPad上敲字。經過17個月的積極治療和調養,病情逐漸好轉,腫瘤也基本消失。
他笑說,“跌跌撞撞,修完了很珍貴的8個死亡學分”:1.健康無價;2.一切事物的發生都有它的理由;3.珍愛身邊人;4.活在當下;5.有了更合適的人生觀,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好,希望自己能做很棒的事情;6.善待每個人;7.不斷提升自己;8.做自己愛做的事業。
他更加注重生活的平衡和健康的管理,他也學會了適當放松自己,培養了運動的習慣。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去跑步、爬山,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在工作中,李開復也不再僅僅追求商業利益和影響力的最大化,而是更加關注創業者的內心需求和成長。
他會花更多的時間與創業者們交流,傾聽他們的故事和困惑,給予他們真誠的建議和幫助。
康復后的李開復,也徹底重新審視了一遍手上的事業,一些新的變化,悄悄起了化學反應。
2023年,當ChatGPT的風席卷世界時,62歲的李開復宣布創立零一萬物。業內嘩然:這位“青年導師”為何親自下場卷大模型?
答案藏在一次醫院回訪中。
他看到護士整夜轉錄病歷,但這種工作是可以被技術改善的。“技術必須扎根真實場景”,他對手下工程師說,“拿著錘子找釘子,不如幫釘釘子的人造更好的錘子”。
后來公司推出的企業級Agent“萬智2.0”,正是這把“錘子”。
“我們可能是唯一讓算法工程師住到客戶工廠的AI公司。”李開復笑言。為攻克某汽車廠商的訂單系統難題,團隊與客戶開了幾十輪會議溝通。這種“笨功夫”背后,是他對AI落地痛點的洞察:“大模型的推理成本下降以后,AIAgent將會成為‘超級員工’”。
如今零一萬物放棄自研基礎模型,轉向開源生態。在硅谷風投看來這是戰略收縮,李開復卻視之為必然:“就像當年微軟擁抱Linux—要讓技術真正流動起來,必須打開閥門”。
2023年7月,零一萬物正式上線,李開復親自擔任CEO。公司匯聚了一批頂尖人才,他們在大模型技術、人工智能算法、自然語言處理、系統架構、算力架構、數據安全、產品研發等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卓越的技術能力。團隊成員們懷揣著對人工智能的熱愛和對創新的追求,迅速投入到緊張的研發工作中。
11月,零一萬物發布了首款開源中英雙語大模型“Yi”,包括Yi-6B(參數規模為60億的基礎模型)和Yi-34B(參數規模為340億的基礎模型)兩個版本。
然而,零一萬物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發布不久,Yi大模型就陷入了抄襲爭議,被指“使用了LLaMA的架構,只對兩個張量進行重命名”。這一質疑如同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
面對質疑,零一萬物迅速做出回應,稱做法確實不妥,將會按照外界建議修改爭議張量名。盡管公司極力澄清,但此次事件還是給零一萬物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使其在市場上的信任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
除了面臨輿論的壓力,零一萬物多位核心成員相繼離職。在外部競爭和內部動蕩的雙重壓力下,零一萬物還面臨著巨大的商業化壓力。大模型的研發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和資源,從硬件設備、數據采集與標注,到算法研發、人才培養,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巨額的投入。而要實現盈利,大模型公司需要將技術轉化為實際的產品和服務,并獲得市場的認可和用戶的付費。
然而,目前大模型頭部效應明顯,OpenAI、谷歌等國際巨頭憑借著強大的技術實力和海量的數據優勢,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國內的大廠如阿里、騰訊、百度等也紛紛加大在大模型領域的投入,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產品,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困難不斷,挑戰也就不斷,這是李開復的選擇。
經過深思熟慮,零一萬物決定將業務重點轉向輕量化模型訓練、微調和落地。
李開復認為,超大模型的訓練成本過高,對于創業公司來說難以承受,而且市場上已經有一些性能優秀的開源模型可供使用,沒有必要重復造輪子。而輕量化模型具有推理速度快、成本低、易于部署等優勢,更適合商業應用場景。
為了實現戰略轉型,零一萬物與阿里云展開了深度合作。2025年1月,雙方宣布成立“產業大模型聯合實驗室”,零一萬物將預訓練團隊和Infra團隊中愿意繼續訓練超大參數模型的成員,加入聯合實驗室,由阿里云主導超大參數模型的訓練。零一萬物則專注于小參數、適中的行業模型的研發和應用,將技術務實落地,為企業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通過與阿里云的合作,零一萬物不僅降低了研發成本和風險,還借助阿里云的平臺和資源優勢,加速了產品的商業化進程。
2025年3月,零一萬物正式對外發布萬智企業大模型一站式平臺,并宣布可提供企業級DeepSeek部署定制解決方案。萬智平臺嚴選適配了阿里巴巴通義千問、零一萬物Yi等國產最新主流模型,能夠支撐企業靈活配置,找到“性能×性價比”的最優解。
截至目前,零一萬物已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阿里云、華為等通信、能源、游戲、知識產權重點行業頭部企業達成深度合作,在零售、智算中心、物流、醫療、3C等多個領域都有應用落地。
2025年開年至今,零一萬物整體收入已超越2024年全年營收,且近期再獲多筆大額訂單,這無疑也給公司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一次,在高校的演講中,李開復如此總結前半生征程:“從微軟到谷歌,我幫美國技術落地中國;創新工場十年,我助中國青年改變本土;而零一萬物,應該會是我的最后一次創業,我希望能把零一萬物做成基業長青的公司,它長期需要我,我也不再有精力去做新的公司了。這就是我的‘三次創業’—一次比一次更接近年輕時內心的答案”。
除了技術領域的成就,李開復還是一位活躍的公益倡導者。2004年,他創辦了“開復學生網”,為大學生提供職業發展和創業指導。此后,他陸續發表了七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價值觀。這些信件,至今仍被許多學生奉為經典。
“我希望能幫助更多年輕人找到自己的方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的,但只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
如今,李開復依然活躍在科技與教育領域。他擔任福耀科技大學理事會理事,并積極參與多個公益項目。他的目標是,通過教育和技術,為更多人創造機會。
“我總覺得,我欠這個社會一點什么”。他說,“我有機會接受最好的教育,站上最高的平臺,我就該把門推開一點,讓更多人進來”。李開復常對年輕人說:“不要只盯著錢和名,要想想你能創造什么價值。技術是中立的,但用它的人,要有良知”。
他也開始思考更深的問題:當AI越來越強,人類的價值是什么?他給出的答案是:創造力、同理心、愛。
這位一生橫跨技術、商業與生死的“互聯網老人”,始終在時代的風浪中校準航向—少年時遠渡重洋求學,壯年時引西潮東漸創業,暮年時率本土AI團隊遠征技術深海。
潮起潮落,世代更迭。當新一代AI創業者接過火炬時,如今64歲的李開復依然選擇在技術狂潮中走那條“少有人走的路”。
正如他在《世界因你不同》中所言:“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但只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