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一后兩扇門,形成一堵厚厚的墻。
墻的起點,貼著大小不一的信,“我知道錯了”“以后我會好好做人”……目光所及滿是少年的懺悔和憧憬;墻的盡頭,掛著新舊不同的照片,或奔跑或大笑,抬眼所見盡是少年向陽而生的模樣。
從墻的這端看到那端,不過數分鐘,領略的卻是無數少年重啟的人生。
一左一右兩堵墻,構成一條寬寬的走廊。
走廊左側,題刻著“‘莎姐’青少年維權崗”,那是2004年發軔于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檢察院、為全方位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而播下的一粒種子;走廊右側,鐫刻著“‘莎姐’未成年人司法保護中心”,那是2024年重慶檢察機關為未成年人撐起司法保護天空而筑就的堡壘之一。
從走廊的一側走到另一側,不過幾步之遙,丈量的卻是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代表21年的護“未”時光。
這是大渡口區“莎姐”未成年人司法保護中心最不起眼的一角,來者若不停下來細細品味,是讀不懂這簡樸角落承載的重生與蛻變的。
21年前,一聲少年的詰問,劈開重慶未成年人保護領域亟待開墾的荒野;21年后,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將地方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蹚河探索,熔鑄為全國未成年人保護事業的閃亮司法品牌,在曾經荊棘密布的荒野上,點亮萬千少年歸航的燈塔。梅玫、龔珊、李非白、吳波、孫文靜、王莉、唐煥然,正是這支團隊中涌現出的優秀代表。
二十一載步步為營,只為歷經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冰山之下,莎草如茵
——少年說:“我知道錯了,會好好悔改。我以后想好好賺錢,如果有能力了,想自己買臺挖掘機當老板?!?/p>
2004年,重慶某基層法院。
不到1年,搶劫32人、41次、657.5元,15歲的少年站在被告席上,渾身顫抖。
“當我父母離開,沒人管我的時候,你們在哪里?當我被人欺負,無處求助的時候,你們又在哪里?現在我犯了罪,你們全都來了,來審判我!”面對訊問,少年的淚水在嘶吼里迸濺。
法庭一片死寂,少年的詰問好似冰鎬,狠狠鑿在所有人心上。
散庭后,彼時還是大渡口區人民檢察院青年干警的梅玫,心情久難平靜。
犯罪的冰山浮于海面,顯露的只是一角。那些崩塌的家庭結構、迷失的青春航向、銹蝕的人生前景,才是深藏于海面下的龐然冰體?!啊辉V了之’或‘一放了之’,都無法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病根。”
“除了就案辦案,我們還能為孩子多做些什么?”梅玫和同事們的心底回響著同樣的叩問。
有一種野草,它生于貧瘠之地,卻向陽蔓生,其根莖入藥,可愈疾療傷,名喚“莎草”。
“就叫‘莎姐’吧!”
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的發端——重慶市首個“莎姐”青少年維權崗由此誕生。
最初的團隊,只有7人。他們在辦案的間隙,搭建起一間可以傾訴心事的“莎姐談心室”,一條隨時守候的“莎姐熱線”,一個傳遞心聲的“莎姐信箱”,“莎姐”成為“比老師更懂法律,比父母更愿傾聽”的存在。
愛的耕耘,終獲回響。
2012年,45個“莎姐”青少年維權崗點亮重慶三級檢察院;
2015年,重慶市委宣傳部、市委政法委等8部門共同推動“莎姐”法律志愿活動蓬勃開展,上千名“莎姐”志愿者將法治的種子撒向四方;
2018年,檢察官履職向一體化辦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轉變,構筑起對未成年人雙向、綜合、全面的司法保護格局;
2023年,“莎姐”檢察工作品牌躍升為重慶未成年人保護和犯罪預防工作的城市名片,“莎姐守未”專項行動全面鋪開,學校、家庭、社會、政府、司法、網絡“六大保護”力量共同織就護“未”天網……
“我們辦的不僅是案子,更是孩子的人生。”現任大渡口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的梅玫,道出團隊代表的心聲。
二十一載春秋流轉,當初那株破冰而生的“莎草”,已蔓延成守護少年的廣袤綠茵——
內涵日益豐盈。依托“莎姐守未”的廣闊平臺,重慶檢察機關編織了一張集犯罪懲治、幫教矯治、權益維護和犯罪預防于一體的嚴密守護網,為未成年人撐起一片法治晴空。
隊伍蓬勃壯大。從最初的7人,到如今已淬煉成一支由501人組成的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更有1600余位志愿者、40余個專業社工組織和100多位心理咨詢師并肩同行,護“未”力量不斷壯大。
影響聲動四方。重慶“莎姐守未”工作,4次被鄭重寫入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2次獲中央電視臺權威欄目報道,團隊代表捧回省級以上榮譽40余項?!吧恪保蔀槁晞尤珖?、溫暖人心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標志性品牌。
一株莎草融化了成長途中的冰山,終換來春色連天,群山披綠。
緘默深谷,雛鳥鳴春
——少年說:“為了不重蹈覆轍,我會給自己設置一個目標,等我想好后,我會第一個告訴你。”
2019年初,重慶某派出所。
深夜,剛遭受侵害的女孩蜷縮在一角,任憑周圍人如何詢問,始終緊閉雙唇。
“別怕,阿姨會保護你?!眻F隊代表、重慶市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副主任龔珊脫下外套,溫柔地裹住女孩。
外套下的小小身體漸漸停止戰栗,可龔珊的心被揪得生疼——她見過太多這樣“沉默的雛鳥”:有的被巨大恐懼吞噬了聲音;有的因錯過最佳時機丟了關鍵證據;更有的不得不在不同場合向陌生人,一次次撕開還在流血的傷口,重復那不堪回首的噩夢。這是司法工作者辦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扎心的痛點,也是護“未”路上無法回避的關卡。
如何避免“二次傷害”?怎樣叩開冰封的心門?一個集辦案詢問、心理疏導、檢查取證和綜合救助于一體的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詢問救助中心構想,在團隊代表無數次的論證中成型。
既能保護隱私,又能及時實施救治,這地方該建在哪兒?團隊代表四處奔走,目光最終默契地交匯于一點:醫院!
緣分總在善意處相遇。
“我們免費提供場地和醫療支持!”在一次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觀摩活動中,時任重慶市中醫院副院長的李延萍被深深打動。
就這樣,2019年8月,全國首個省級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詢問救助中心在重慶市中醫院落地。
在這150平方米的溫暖空間里,沒有冰冷的詢問桌,沒有壓抑的白墻,警官、檢察官與醫生得以“一站式”協作,醫療檢查、心理疏導、案件詢問能夠一次性完成,那些決定案件走向和心靈愈合的關鍵環節不再被切割。
2020年9月,這份源自重慶的溫暖探索,相關建設標準被最高人民檢察院向全國推廣。
這就足夠了嗎?
團隊代表清醒地認識到,打擊犯罪固然重要,但筑牢預防的堤壩更為關鍵,須從司法實踐中不斷創新,讓全鏈條保護制度在法律與制度的空白處扎根,才能真正庇護雛鳥。
過去,發現難、取證難、救助難如同橫亙在護“未”路上的三道坎。破局的關鍵在于早發現、早介入、早阻斷。于是,團隊代表與各部門反復溝通,最終推動重慶市醫療、教育、民政等9部門聯手出臺《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實施辦法(試行)》,要求各行各業在工作中發現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臨不法侵害危險時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全面落實強制報告制度,并在辦案中開展責任倒查,讓“及時報告、阻斷風險”成為全社會共同守護的底線。
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像披著羊皮的狼,令人防不勝防。
2019年,團隊代表推動重慶市檢察院與市教委攜手,搭建起全國首個省級教職員工入職查詢平臺。從此,每一位擬入職的教職員工都須先經過這道嚴格的“安檢門”,全面篩查是否存在違法犯罪記錄。后來,這道“安檢門”不斷完善,查詢范圍覆蓋至救助站、福利院等所有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機構,讓更多孩子被穩穩護在門后。
2020年,在重慶等地實踐的基礎上,最高人民檢察院、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門聯合建立了教職員工準入查詢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制度,國家法律也增設相應條款。同年,重慶未檢工作的亮眼成果再度被最高檢工作報告采納。
……
從辦理一件案,到防范一類案,在團隊代表的工作簿上,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
“救一個孩子是職責,防千萬個孩子受害才是使命。”龔珊的話,道出團隊代表更深遠的追求。
在時代奔涌的大潮中,團隊代表將個案積累的解題思路不斷升華為開創性制度成果,讓“隱蔽的角落”被照亮。這片司法的綠意,孕育出希望的萬里朝陽,終讓萬千雛鳥振翅高飛。
千帆織港,少年歸來
——少年說:“無數次在夢里期待的場景終于實現了,現在的我很幸福?!?/p>
2025年6月11日,大渡口區人民檢察院。
“你看,這是什么?!泵访敌σ庥?,指向一封泛黃的信件。
順著梅玫手指的方向望去,剛成為璧山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的韓丹,一眼認出了自己10年前的稚嫩筆跡。
“這些活動提升了我們對學法律的興趣,我最想考的大學就是政法類大學?!?0年前的韓丹許愿道。
2015年,梅玫在重慶市第三十七中學校倡導成立了重慶市首個“莎姐”校園法律社團,高一學生韓丹成為副社長。在這里,梅玫帶著孩子們根據真實案例自編自導自演法治情景劇,“期望成為像梅玫一樣的人”的種子悄然在韓丹心田發芽。
10年來,韓丹堅定不移地奔跑在追夢路上,直至得償所愿。在入職前夕,她特意回到起點,找到梅玫。兩人肩并肩站立,當年那個仰望“莎姐”的女孩,如今也成了“莎姐”志愿者。
10年后,韓丹再次提筆許愿:“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像‘莎姐’一樣將法治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p>
新舊信件交疊,映照著少年一路向陽而生的軌跡。
事實上,不只是韓丹,在團隊代表的引領和守護下,無數少年重揚人生的風帆——
在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未成年人檢察部副主任李非白持續7年的守護下,失去雙親的三姊妹有了自立自強的人生底氣;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副主任孫文靜的影響下,街頭混混變身救火英雄;
在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未成年人檢察部三級高級檢察官吳波的感召下,“折翼天使”重展笑顏;
在重慶市開州區人民檢察院檢委會委員、未成年人檢察部主任王莉的幫助下,“星星的孩子”被穩穩托??;
在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五分院未成年人檢察部四級檢察官唐煥然的奔波下,殘疾兒童重返校園……
守護少年,從來不是獨行的堅守。令人欣喜的是,愛的暖流越發洶涌。
“我想為‘莎姐’團隊出一份力,盡我所能,幫助孩子!”
“我要加入‘莎姐’團隊,和你們一起做孩子的‘點燈人’!”
……
翻開志愿者報名表,一句句滾燙的留言躍然紙上。他們當中,有經驗豐富的退休教師、干部、工人,也有心懷熱忱的企業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來自社會各界的涓涓暖流,正源源不斷地匯入守護未來的江河。
21年來,在團隊的溫暖感召下,重慶已有501名檢察官和1600余名社會志愿者陸續加入護“未”行列。他們攜手社會各界,建立起12所專門學校、43個家庭教育指導站和73個觀護幫教基地,推動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凝聚合力,形成關心未成年人成長的溫暖氛圍和良好環境。
護“未”的火種,正在代際傳遞與接力中,生生不息。
“從一個人到一個團隊,從一個品牌到一個制度體系,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的精彩歷程,展現了重慶檢察人司法為民的責任擔當、呵護孩子的人文情懷、創新履職的專業精神和追求極致的進取精神。團隊做的工作,非常有意義!”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走出大渡口區“莎姐”未成年人司法保護中心,門前的莎草已高過人頭,風過時,綠浪起伏,像無數只小手在揮別過往的迷途,又像在迎接歸來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