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歲的李淑芬在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渝北社區生活了大半輩子,因為子女工作繁忙,寬敞的屋子里常常只有她一人,電視的聲響成為家中少有的動靜。即便有時想出門走走,她也感到無處可去,孤獨的滋味如影隨形。
如今,李淑芬的生活徹底變了樣。幾乎每天上午,她都會前往社區養老服務站活動室,和老伙伴們圍坐看劇、下棋過招,有時還會移步康復理療室,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活動關節、舒展筋骨。短短數月,她臉上的笑容多了,身子骨也愈發硬朗。
從百無聊賴到日子充實,這樣的轉變,源自今年3月渝北社區創新推出的“社區合伙人”機制。政府搭臺當“群主”,商戶、創客、居民“進圈入群”,積極參與社區共建、共創、共治。正是有了社區共創合伙人重慶沐之愛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的加入,這個功能齊全的養老服務站才得以在居民家門口落地生根。
而這只是渝北社區眾多合伙人齊心點綴美好生活的一個縮影。眾人“合伙”興社區,服務群眾的資源池日漸充盈,令人欣喜的變化不斷發生,成為促進居民自治和創新基層治理的積極探索。
個個有技能,合伙建設新社區
2025年7月25日晚,渝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廣場燈火璀璨,吉他弦樂與歡聲笑語交融,一場露天音樂會點燃夏夜激情。
廣場一側,煙火氣十足的小攤次第擺開。社區共建合伙人、八連火霸道干溜面老板何德君忙得不亦樂乎。他的攤位上,冰粉和涼蝦清香誘人。一位游客嘗了口涼蝦,眼睛一亮:“老板,這味道地道,明天再去你店里嘗嘗招牌面。”
“那場音樂會給我的店拉來了10余位新顧客,后來還轉化成了老主顧。”何德君笑聲爽朗,“操著各地口音的客人越來越多,社區人氣也越來越旺。”
很難想象,眼前這個充滿活力的黨群服務中心,兩年前還是一座閑置凍庫,雖緊靠“不夜九街”等流量“高地”,卻人跡罕至。
創新的種子,在社會發展和群眾需求中悄悄發芽。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老舊小區點多面廣,居民需求細碎多元,單靠社區工作人員的力量難以面面俱到。”渝北社區相關負責人坦言,“近年來,我們著力推動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與其零敲碎打,不如構建一個能夠匯聚眾智、激發眾力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激活大家參與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
于是,“社區合伙人”機制應運而生。轄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擔任共建合伙人,通過資源與服務下沉等方式賦能社區建設;創業者、商戶經營者等擔任共創合伙人,通過合作經營、業態創新等方式激發社區活力;社區骨干、熱心居民等擔任共治合伙人,用志愿服務延伸關懷觸角。
“自從有了‘合伙人’這個新身份,大家參與社區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更高了,真正實現了從‘要我參與’到‘我要參與’的心態轉變。”渝北社區相關負責人說。
拉馬車的人多了,馬車自然跑得又快又穩。不知不覺間,社區“顏值”煥然一新。
得益于社區共建合伙人重慶北倉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精妙設計,以及重慶言瓷映畫城市更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的“社區貓”IP(知識產權),俏皮靈動的貓咪雕塑“躍”上墻頭,紅黃交錯的編織紋路“爬”上護欄,曾經落滿灰塵的廢舊倉庫蛻變為意趣盎然的黨群服務中心。
更深刻的改變,悄然生長于社區合伙人創造的豐富“里子”。
每周二、四,社區共創合伙人、“OHK咖啡實驗室”主理人歐東昇會在自家店鋪內開設公益書法課堂,老學員帶新學員,新朋友絡繹不絕;社區共建合伙人重慶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與社區“青年來渝第一站”攜手合作,幫助不少全職媽媽實現就業……
由表及里、從點到面,社區合伙人正一筆一劃繪出社區新模樣。
個個有資源,合伙服務眾鄰居
8月7日,渝北社區健康小屋內,67歲的肖偉遞過一個空藥盒:“小蘇,再幫我拿兩盒這種藥。”店長蘇永蘭接過藥盒,迅速在互聯網醫院幫助其復查開方,幾分鐘后,藥已配好。
“以前我們社區沒有銷售處方藥的藥店,購買處方藥只能去上級醫院,費時又費力。如今,藥吃完了,在家附近就能續上。”肖偉說,“這里藥價公道,還能免費量血壓、測血糖,對身體狀況進行健康評估等,很方便。”
這一便利,得益于社區的共創合伙人——重慶和平新健康欣特健康管理連鎖有限公司。它不僅補齊了社區處方藥服務的短板,還帶來一系列健康便民項目。
“招商引資并非簡單填空,得先厘清居民缺什么。”渝北社區相關負責人說,“通過調研,我們有針對性地引入幾個契合社區需求的項目,同時借助免租政策等激勵措施,與入駐商戶協商獲取他們力所能及的優質服務,讓他們也順勢成為社區的共創合伙人。”
如今,渝北社區內,共創合伙人各展所長:數字化社區食堂由重慶瀚童飲食文化有限公司打理,不僅能夠實現智能支付、智能更新菜譜,還為60歲以上老人提供折扣優惠;由重慶喵動健身服務有限公司打造的喵動智能健身倉能夠全面采集用戶的運動數據,為居民制訂個性化訓練計劃提供參考,每日固定時段還會面向18—60歲居民免費開放;咿芽小筑(重慶)托育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運營的萌寶托育園,以合理化時段托育服務解除了許多上班族的后顧之憂……
社區服務的拓展,不僅體現在補齊短板和集成資源,更根植于合伙人釋放的善意中。
共建合伙人、“有時面包”主理人李文峰在日常經營中,總會細心留意店鋪門前那些面露難色的行人,以便及時為他們送上清水和面包;歐東昇在咖啡館里遇到歇腳的外地游客時,會主動為其推薦旅游路線、推介重慶特色美食;共治合伙人、社區居民陳遠秀在閑暇之余,會戴上“社區導游”袖章,在游客密集的區域充當“導航員”……
從一餐熱飯、一次便捷購藥,到一條清晰的路線、一份暖心的攻略,“合伙”治理的溫度浸潤于生活細節中,滋養出市民和游客觸手可及的幸福感。
個個有愛心,合伙發展合伙人
8月5日,對社區共治合伙人、居民陳昌英而言,是特別的一天。
她在“時尚美發”理發店理發時,隨口向老板楊明德提到社區一些居民理發不便的問題。楊明德當即主動提出成為共建合伙人,承諾每月為特困人員、低保對象提供10次優惠理發服務,每次只收9.9元。
低于市場的價格,是共建合伙人對社區服務的認同與回饋。
“這些年,大家對社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有目共睹,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所以加入社區合伙人隊伍的意愿特別高。”陳昌英說,“像‘時尚美發’店,現在都快成了發展合伙人的‘前哨站’,不少人來打聽怎么加入呢!”
從種子萌發,到枝蔓舒展,如今渝北社區滿是合伙人“當家”的鮮活場景:被街坊們親切喚作“周孃孃”的社區共治合伙人、居民周優碧,看到散落的垃圾會彎腰拾起,遇上機動車亂停放便上前柔聲勸導;社區共建合伙人、快樂上映·手賬文創雜貨店的主理人,精心繪制出社區導航地圖,大大提升了居民和游客的出行體驗;許多共創合伙人自愿將部分利潤注入社區“自治金”,為社區增設護理臺、哺乳椅……
“我們早已將社區的事當成自家的事。”陳昌英的一席話,道出了社區合伙人共同的心聲。
更令人欣喜的是,社區合伙人帶來的鮮活創意層出不窮,社區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以前,社區活動多是健康宣講,參與者大多是老人,年輕人很少露面,如今大不相同了。”陳昌英對此深有體會,“在親子手工課上,孩子與家長一同動手創作;在非遺課堂中,年輕人專注制作掐絲琺瑯;在‘青松大學’里,老人興致勃勃地唱歌跳舞……各個年齡段的居民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心頭好’。”
一場場活動成了鄰里破冰的契機。交流多了,心就近了,互助自然水到渠成。
“有人放心地把鑰匙交給鄰居,托他們照看老人;誰家做了好吃的,也會端來一碗跟大家分享。”陳昌英臉上漾著笑意,細數起身邊的溫馨小事,“過去是‘關起門各過各’,如今是‘打開門一起過’,社區真成了一個大家庭。”
如今漫步渝北社區,蓬勃朝氣撲面而來。新顏新貌、繁榮業態、互助氛圍,共同織成一張強大的引力網,吸引居民安居、商戶扎根、游客流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