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何處煙火繁盛?重慶市榮昌區,無疑是其中一處。
當人們循著數字地圖上的標記紛紛涌入榮昌,會發現在這座渝西小城里,它的煙火不只清晨那碗熱氣蒸騰的鋪蓋面和鹵鵝鍋邊繚繞的鹵香,它的“繁榮昌盛”也不囿于這一個夏季。
從昌州香海棠的千年風雅,到三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匠心流轉,從“百萬仔豬出榮昌”的產業傳奇,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時代浪潮,榮昌,一次又一次吸引住人們的目光。
外地人不免好奇,這座偏居川渝腹地、歷經滄桑的古城,何以能持續聚人文、聚產業、聚人心,讓煙火氣跨越古今、生生不息?
答案,也許就藏在古驛道日復一日的相逢時刻里,在陶窯透出的陣陣火光間,在榮昌人一聲聲“來了就是一家人”的熱情呼聲中……
一條古道深藏繁榮基因
“試問榮昌道,長亭接短亭……”走進榮昌歷史文化展覽館,開篇展陳的便是這首清代重慶知府王夢庚所寫的《榮昌道上》。詩句鋪陳在一席絹布之上,如瀑垂下。
早在春秋時期,榮昌便是巴國的屬地。唐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始建昌元縣,為昌州府治所在地。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將原昌元縣大部分地區改置為榮昌縣,寓“繁榮昌盛”之意。
古城千年,文脈千年,詩篇無數,緣何以驛道詩篇開宗明義?
2025年6月,當我們前去拜訪榮昌歷史文化展覽館專家組負責人、榮昌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唐偉時,他力邀我們前去峰高街道尋找答案,探尋成渝古驛道(榮昌段)原始的模樣。
驅車至街道石盤村,沿小道步行幾分鐘,恰見裊裊炊煙從前方不遠處的竹林間升起。
一段被青苔覆蓋的石板路,靜臥在一間村居旁。那是近兩米寬的古道,深陷的馬蹄坑如歲月年輪。這殘存不足百米的古驛道,曾是四川省隆昌市入渝的通道,更是理解榮昌繁榮的密鑰。
“榮昌的煙火氣,始于驛道,也興于驛道。”唐偉研究榮昌歷史多年,“鮮少人知,榮昌曾是四條古驛道交匯之地,其中就包括成渝古驛道。”
唐偉說,榮昌境內的成渝古驛道自東向西經過石盤鋪、峰高鋪、梧桐鋪、板橋場、底塘鋪,再沿瀨溪河跨越施濟橋,過高瓷鋪、廣順場、瓷窯鋪、安富鋪進入與四川隆昌交界的五福鄉,全長52.5公里。其中,峰高、廣順、安富等地已是榮昌的鎮街。
“小時候驛道兩旁都是客棧、商鋪,到晚上都亮著燈。”八旬村民雷樹成家住石盤村的驛道旁,他那幾十平方米的菜園,便由原來的客棧馬廄修建而成。那時,周邊出產的重要商品,如安陶陶罐、內江白糖、自貢井鹽、瀘州白酒等,都通過眼前的驛道前往東南西北、走進千家萬戶。
通達四方,舟車輳集。多條驛道交匯,且兼通水路的榮昌日益繁榮,更因身處巴蜀交界地帶而成為兵家必爭的要地和客商云集的重鎮。
一時間,雞鳴聲起,萬家清曉,煙火繁盛。
“但在明末清初,川渝地區戰亂頻發,榮昌成為戰區,經濟凋敝,人口損失嚴重。”榮昌區檔案館館長杜永清翻開一本清康熙年間編修的《榮昌縣志》,上面記載著: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榮昌在冊人口,全縣只有143戶,男婦286人。十室九空、耕地荒廢、市井冷落,發展成為空談。
轉機來自一場浩大的遷徙——湖廣填四川。清政府為改變當時的情況,實施土地、科舉等各項激勵措施,募湖南、湖北、廣東等地鄉民入川。
沿驛道而來的湖廣移民,走到當年的榮昌城門前,抬頭就可看見高懸的招民旗。旗下有人說:“榮昌縣乃去川府的必經之地,懇請移民留下置業。”
優越的地理條件,自古傳承的文化,讓移民的身心在這里得到安置。
面對因戰亂而貧瘠的土地,他們將家鄉的生產技術源源不斷地運用至興建榮昌的浩大工程中。豐富的人力資源,還使得榮昌的夏布、陶器、折扇等手工業枯木逢春、蓬勃發展,擁有廣東風味的鹵鵝、江浙氣息的青團和據傳最初源自貴州的泡粑也在這里停留。
如今這些特色食品都被冠上了“榮昌”之名,但移民的特色并未就此消亡。
榮昌區盤龍鎮,是重慶最大的客家方言島,人們用客家方言講述祖輩從廣東遷徙而來的故事;萬靈古鎮成為“移民水鄉”,移民建立的會館、書院被保存至今,成為榮昌重要的文旅景點,其一磚一瓦都在講述這場對榮昌至關重要的遷徙。
一次次交融,孕育了榮昌“來了就是一家人”的精神基因,這種“和合不同、開放包容”的城市底蘊讓不同的文化在此融合、興盛,吸引已經身處榮昌的移民通過信件,召集遠方的家人前來建設新的家鄉,且這一傳統至今仍沒有被湮滅。
如今,榮昌常住人口60余萬,過半都是填川移民的后代。可無論大家祖籍何方,說起家鄉,回答都只有一個受兩廣、川渝方言交融影響而誕生的特殊名字:云昌。
“云昌”就是“榮昌”的方言讀音。這獨特的發音,闡釋著榮昌誕生于驛道的交融魅力,更在用另一種方式說明:“來了就是一家人”,這句話不只是榮昌的城市口號,還是一句延續了三百余年的承諾。
漫漫驛道,它的煙火故事又何止移民。
一口窯火淬煉非遺新生
“窯公吆喝喊聲遠,窯火燒亮半邊天……”
2025年6月13日清晨,沿成渝古驛道(榮昌段)修建的安陶古街上,人聲鼎沸,高唱的民謠,宣告著窯王祭祀大典正在舉行。
約百名匠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青年藝術家齊聚一堂,伴隨著陣陣鑼鼓聲,舞動的龍獅隊伍向開窯現場緩步走去。五里長的古街上,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踮腳觀看,兩側的非遺店鋪里,榮昌折扇、榮昌夏布、榮昌陶接連亮相。
“每到祭祀的日子,安陶小鎮都是這么熱鬧。”經歷了榮昌傳統手工業沉浮的原安富鎮文化站(現安富街道文化服務中心)站長劉守琪,格外珍惜如今的煙火盛景。
榮昌陶,起于漢,發展于宋,盛行于明清,以“紅如棗、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的特點風靡全國。與江蘇宜興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廣西欽州坭興陶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陶”。
20世紀80—90年代,榮昌陶年產量一度超過900萬件,曾作為國禮被贈送給各國政要,還大量出口到歐洲、非洲、拉丁美洲等。
“那時,距離古街不遠處的鴉嶼山上,遍布陶窯。”約半個世紀前,劉守琪到安富工作時,安陶古街還是在驛道基礎上建起的成渝公路,川渝兩地的常見貨物,在公路旁的商鋪里都能見到,其中占比最大的,當屬榮昌陶。
“民謠里唱的‘窯火燒亮半邊天’‘泥精壺壺排成行’不是夸張,而是寫實。”劉守琪說。
但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受市場影響,榮昌陶年產量開始逐步下滑。低迷時,其年產量不足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
受到影響的還有曾憑“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聞名全國的榮昌夏布,與蘇杭折扇齊名、可“數折聚清風,一捻生秋意”的榮昌折扇,它們都吸納了不少移民帶來的技藝,曾因制作精巧被列為貢品,引得各地客商云集榮昌。但是,在大批量機械加工產品的沖擊下,它們都一一敗下陣來。
升騰的煙火因技藝的落寞而消散。如何重生?答案是兩個字:文化。
文化,承載著一方土地的記憶與靈韻。而榮昌的地域文化,則是隨古驛道涌進來,經過時光檢驗和歷史沉淀的珍寶。無論是榮昌陶,還是榮昌夏布、榮昌折扇,作為普通商品,它們的高峰時期可能已經過去。但作為文化產品,它們在新時代的旅程還未開始。
如何做?既要深挖文化富礦,力創精品,也要不斷迎合市場進行創新。
從2010年開始,榮昌出臺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發展政策。榮昌陶、榮昌夏布、榮昌折扇等制造技藝接連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榮昌陶博物館、安陶小鎮開始籌建。
彼時,作為榮昌陶博物館籌建人之一的劉守琪,用一通通電話,將老手藝人召回。而優越的人才政策和榮昌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吸引了各大美術類院校師生落腳榮昌。他們共同迎著火紅的窯火,捧出榮昌陶的新生。
梁先才等老一輩安陶人,復原、超越原有的朱砂釉等施釉工藝,令人連連驚呼“中國四大名陶榮昌陶回來了”;管永雙夫婦研發出獨特的“植物灰釉”作品,用銀杏、芭蕉、崖柏、檀木、荷葉替代傳統的礦物顏料,在窯火中為陶土繪上不同的色澤……
近年來,榮昌已培育榮昌陶器制作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34名。無數愛陶者與游客慕名而來,2025年“五一”假期,來安陶小鎮的游客共計7萬多人次,同比增長366.3%。古驛道上,煙火重生。
不只榮昌陶。近些年,榮昌夏布結合新工藝、新設計走上國際舞臺;榮昌折扇突破機械制造難關,將精巧技藝推向新的高度……
2025年上半年,榮昌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1.8%,以全市第一的增速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
古老技藝與現代需求的成功“握手”,讓傳統走出了沉寂,為榮昌燒出不一樣的煙火。
一頭仔豬“長”出城市向新
“可別小看這頭豬,曾經‘榮昌豬比榮昌人出名’。”這句流傳于榮昌的戲言,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意外“出圈”,引得眾人關注。
先是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副市長姜國杰,以“打贏榮昌豬保衛戰”的故事,力證其種質資源的珍貴;緊接著,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琪金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其鑫,手持榮昌豬模型,面對境內外百余家媒體侃侃而談,吸引中外記者爭相報道。
一頭豬,為何成為被追捧的“明星”?
因為在榮昌,這只選育歷史已經超過450年的“中國名豬”早已超越餐桌肉食的范疇,它不僅是曾締造“百萬仔豬出榮昌”傳奇、撐起年產值超55億元的“金疙瘩”,更成為榮昌以新質生產力撬動傳統產業升級、驅動區域經濟轉型的引擎。
穿上厚厚的防護服,經過多輪消毒,我們見到了連呼吸都要經過層層消毒的生物醫藥領域新貴——SPF(無特定病原體)榮昌豬。
為何如此嬌貴?撫摸著粉紅色的小豬,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吳夢道出了其中緣由:“從SPF榮昌豬股骨提取的脫細胞基質材料,植入人體后能像‘腳手架’一樣引導新骨生長,價比黃金。”
據測算,僅骨修復材料市場,到2030年國內規模就將突破800億元,而SPF豬源產品有望占據30%以上份額。
如此作用、如此身價,在傳統養豬戶眼中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在畜牧行業人眼中,從SPF榮昌豬股骨中提取脫細胞基質材料僅是榮昌豬“寶藏庫”的冰山一角。
榮昌豬年出欄量曾占據全國生豬出欄量的60%以上,依靠巨大的國內市場和通道優勢,榮昌建立起全國最大的飼料獸藥畜產品交易市場和全國唯一的飼料、獸藥、畜產品產業基地,實現“依托農業發展工業”的目標。
與此同時,榮昌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畜牧業發展路徑,中國畜牧科技論壇、國家級生豬大數據中心、生豬技術創新中心(重慶)等相繼落地榮昌。
2025年7月,位于青山綠水間的重慶首個“未來豬場”,也在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雙昌”合作示范園區正式投用。
“依靠全智能化設備,一個人就能輕松管理全場300多頭母豬,產出7200多頭豬仔。”國家級生豬大數據中心副主任陳虎說。
從生豬保種養殖、食品加工,到飼料、生物醫藥,“一頭豬”的產業鏈在榮昌不斷延伸。與之相應的,是榮昌畜牧產業也邁出了國際步伐:榮昌產山羊痘活疫苗等動物醫藥出口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榮發起“榮昌倡議”,其相關內容被寫入第79屆聯合國大會全球宣言。榮昌的產業煙火越燒越旺。
但單一產業集群,會帶來同質化競爭、地方就業面狹窄、抗風險力弱等問題。
為此,榮昌加大現代產業發展力度。一方面聚焦培育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及智能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等產業,構建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持續打造營商環境品牌,推動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做優,讓更多人在榮昌創業、置業、發展。
與此同時,榮昌以建強榮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抓手,培育城市創新發展內生動力,堅持產城融合發展,推動城市建設。
榮昌高新區發展促進中心主任唐昌祥已在榮昌高新區生活、工作11年。
他親眼見證了成渝高速公路過境段、園區大道、北環路等主干道從藍圖變為現實,學校、商住小區、人才公寓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更親身參與了高新區發展空間的不斷拓展:從最初規劃的5平方公里,壯大至如今的29.86平方公里。
曾幾何時,榮昌高新區現在的辦公大樓處,只是一片荒坡與田地,如今,它的身邊有日夜運轉的智能化工廠、容納歡聲笑語的人才公寓……
“榮昌高新區,不但是產業發展的‘城’,更是企業家和就業者共同筑夢的‘家’。”唐昌祥說。
煙火升騰處,正是新時代榮昌發展的生動印記。
從一頭豬到一條產業鏈,再借產業鏈的縱深拓展推動區域經濟質變、城市發展躍升,榮昌憑借對現代化產業的持續深耕,聚資源、興技術、引人才,讓堅實的產業基礎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最強底盤。
一只鹵鵝映射火熱人心
今年“五一”假期,并非榮昌文旅熱的曇花一現。8月,在榮昌的街頭巷尾,鹵鵝店前長隊依舊;首屆鹵鵝啤酒音樂節人潮涌動……這熱度,源于驛道基因的開放包容,得益于文化產業的深厚積淀,更離不開榮昌人強大的聚合力。
2025年4月,當鹵鵝為榮昌聚集大量人氣后,當地第一時間召開會議,要求相關部門和企業“接住流量別漲價,嚴守食品安全”,公布一系列優惠政策。民眾也并未閑著,數萬名志愿者走上街頭,有人免費接送游客,有人將自己的住所免費提供給游客……
從政府到居民,以“我要做”的沖勁和努力,接下“潑天流量”——“五一”假期榮昌共接待游客224.89萬人次,同比增長157.03%;榮昌鹵鵝銷售29萬多只,同比增長752.53%。
人們紛紛感嘆榮昌的真誠。但這份真誠背后,更難得的是榮昌的格局。面對持續的流量,榮昌主動聯動川渝毗鄰地區文旅資源,相互引流,打包宣傳,合力出擊。
地處川渝黃金聯結點,榮昌之名,一字取自古稱“榮州”的內江,一字取自屬地“昌州”,服務區域發展是其與生俱來的使命。
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后,榮昌便扛起推進重慶向西,與成都相向發展的時代重任,建設成渝腹心現代化新興城市,一方面協同川渝毗鄰地區融合發展,共同推動成渝地區中部崛起;另一方面聯動永川等重要戰略支點城市,向外拓展重慶經濟圈的輻射范圍。
加之,曾經擁有古驛道交匯優勢的榮昌,如今是重慶市規劃建設的渝西川東交通樞紐,已構建起“鐵公水”多式聯運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成渝高鐵讓榮昌實現了“30分鐘到重慶、40分鐘到成都”的便捷出行,潼榮高速公路、大(足)內(內江)高速公路等顯著增強了川渝毗鄰地區的交通聯系,無水港的推進建設,更讓榮昌與廣西欽州港“相連”,正式融入輻射渝西川南、連接東南亞市場的全新物流大動脈。
“交通興、百業興”,優越的交通優勢,讓榮昌得以在新時代進一步跳出一地得失,以區域協同放大發展能量,一展拳腳:推進川南渝西深度融合發展,與四川隆昌、瀘州共建“中國西部陶瓷之都”,同四川射洪共建電子電路產業集群。
打造成渝地區重要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基地、現代物流園聯通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雙昌”合作示范園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千年前,驛道讓榮昌的視野延至四鄰。而今,新時代的發展,讓這座城市的視野放到了全國乃至世界。
“這樣的城市,是企業最需要的。”2025年5月,原本只是來品嘗榮昌鹵鵝的臺灣商人李東恩看中了榮昌的真誠,短短數月便將項目落地榮昌。榮昌也乘勢而上,秉承“再怎么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也不為過”的理念,持續打造營商環境品牌,推出更精準的招商與人才政策。
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前往榮昌。在2025年第二季度招商引資重點項目集中簽約、開工、投產儀式上,84.3億元投資落地榮昌。
如今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上,“千年榮昌”相關筆記超十萬條,每篇都在為這座城市“種草”,每篇都在告訴人們“何以榮昌”。
千年驛道,蹄聲未絕;人間煙火,生生不息。那裊裊升騰的,是陶爐窯火、是產業“新”火、是市井煙火,更是萬家燈火。從歷史中走來的榮昌,正將驛道交織的往來印記,化作新時代一曲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繁榮樂章——煙火依舊,昌盛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