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重慶。一個盛夏的夜晚,暖燈下,一名幼童被激動的父親高高舉起,笑容燦爛,哥哥姐姐站在一旁,同樣滿臉喜色,一只貓蹲伏于地,似在傾聽人間歡騰。
這是著名畫家豐子愷在《勝利之夜》中所繪景象。
畫幅右側是“勝利之夜”4個字,左側寫有“日本投降后三日 子愷于重慶作”。畫中展現的正是在獲悉日本無條件投降后,一戶人家在夜里自由地點亮明燈,歡欣雀躍慶祝勝利的瞬間。
《勝利之夜》后來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為了討論戰后處置德國,以及對日作戰、賠款等問題,同盟國召開了波茨坦會議。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了《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形式發布《終戰詔書》,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終勝利。
其實,早在1945年8月10日,日本愿意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就從位于重慶沙坪壩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傳向全國乃至全世界。
在抗戰時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發揮了團結全民族抗戰的重要作用。為防日軍轟炸,當時重慶大學電機系主任兼教授馮簡,將整個廣播電臺系統一分為三:總部在現渝中區兩路口的廣播大廈,收訊臺設在現渝中區歇臺子,而電臺中樞系統——發射臺和播音臺,建在現沙坪壩區華宇廣場大樓地下。
盡管歷經多次轟炸,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依舊堅持向外廣播消息。當年的東京報紙這樣寫道:“我皇軍飛機大炸重慶,那里的青蛙全都炸死無聲,為什么那個擾人心緒的中央電臺還是叫個不停?”于是,這個在日本侵略者耳中叫個不停的電臺,就有了“重慶之蛙”的別稱。
1945年8月10日,日本內閣通過瑞士政府,正式向中國轉達無條件投降的請求。當晚,廣播電臺開始轉播日本投降的第一次報道,播音員幾次用手絹抹去難以抑制的淚水,扭開送音開關:“各位聽眾,現在播送重大新聞……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準備投降、抗戰即將勝利的好消息,立即傳遍重慶全城,凡有人煙之處,都響起了沸騰的歡呼聲。重慶各界極度興奮,數以萬計的市民涌上街頭,歡呼聲、鑼鼓聲、鞭炮聲響徹山城,道路被塞得水泄不通。大街小巷,兩旁的窗戶前擠滿了熱切的臉龐,人們自發聚集在一起,振臂歡呼,歡慶勝利。
在《大公報》8月11日刊發的報道《日本投降消息傳來,重慶市民昨晚狂歡》中,記者寫道:“狂歡寫不盡,歡聲聽不盡!總之,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夜,重慶是成了聲音的大海了!”
8月13日,豐子愷揮毫作畫,將心潮凝于《勝利之夜》,畫中無宏大場景,但群眾的喜悅之情卻溢滿整幅畫作。
《勝利之夜》只是序章,重慶慶祝勝利的活動不止于此。
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廣播傳來,市民敲打臉盆、搖鈴吶喊,將城市變成“聲響的海洋”。9月2日,日本在“密蘇里”號軍艦上簽署投降書,重慶各大商店門前貼上V字紅標,鞭炮、柏枝等全城售罄。9月3日,重慶市電力公司拉響了解除警報的長音,陪都各界慶祝勝利大會在重慶較場口廣場隆重舉行,五六萬人的游行隊伍從較場口出發,人流塞巷。入夜后,防空照測隊的探照燈、商號的彩燈與露天電影的光影交織,讓重慶的夜空亮如白晝。9月4日晚,重慶各界又舉行盛大的火炬游行,3萬余名參加游行的市民高舉象征光明和平的火炬,在山城的夜里匯聚成一股澎湃的火流。
這一幕幕,讓人不禁回想起,1940年9月,國民政府發布訓令明定重慶為中華民國陪都。也正是同一年,日本加緊對重慶及周邊地區的空襲,實施了地毯式的轟炸。轟炸的硝煙猶在眼前,英雄的重慶人民從不畏懼敵人的手段,他們集合起來發出最強的聲音:“愈炸愈強!”
由此回望,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隨后日軍侵占東北,中國人民14年抗日戰爭開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日戰爭由此拉開帷幕。14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前仆后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抗戰史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回望是為了更好地銘記,緬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2025年的今天,讓我們勿忘歷史,珍愛和平!振興中華,吾輩自強!
作者單位:重慶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