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抄手和包面
有這樣一道傳統美食,是以面皮包裹肉餡、輔以鮮湯,在各地叫法不一:北方叫餛飩,福建叫扁食,廣東叫云吞,重慶稱抄手或包面……
據推測,“湖廣填四川”時期,抄手(包面)的做法由湖北傳入重慶,并在渝西地區和渝東北地區形成具有顯著區別的發展模式。渝西地區一般將其稱為“抄手”,在當地是僅次于重慶小面的早餐之選。
若有好事者,在萬州、云陽、奉節等渝東北地區,聳聳肩說“你們的包面就是抄手嘛”,往往會引來當地食客長篇大論的反駁與解釋。包面的個頭普遍比抄手小,形狀大致是梯形,肉餡以牛肉為主、豬肉為輔,一般要求店家現剁現做。如今,抄手、包面,既是流行于重慶早間的特色美食,也是各家各戶都會做的家常味道。截至目前,重慶抄手、包面的相關制作技藝已多次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油茶
重慶油茶與茶無關,為何得名“油茶”,至今難有定論。
作為川渝地區的傳統早點,油茶據推測起源于清代巴渝鹽業興盛時期。直至20世紀90年代小面風靡之前,它始終位居重慶早餐豆漿、油條、油茶、糍粑塊“四大金剛”之列,廣受歡迎。油茶主要由米糊和油炸馓子(即油炸面條)組成,輔以蔥花、香菜、辣椒等配料。
食用時,馓子和配菜單獨放置,可自行拌入米糊,并依個人口味添加鹽、辣椒油等。米糊細膩、馓子香脆,配上辣味與蔥香,交織出獨特的山城風味。
近年來,因工藝復雜、學徒減少,這道傳統美食面臨傳承困境。如今一些商家在簡化做法之余,還會加入雞絲、榨菜等新配料吸引年輕人,并通過預包裝拓寬銷售渠道。這份承載著老重慶記憶的早餐,正以新的方式得以延續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