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小學生而言,優質的英語教育資源往往難以觸及,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英語能力的發展。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以其豐富的內容、貼近生活的情境設計,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僅憑課堂教學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尤其是課后服務的缺失,使得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從傳統文化視角出發,優化家庭經濟困難小學生的英語課后服務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還能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挖掘教材內容,融入傳統文化元素
1.融合節日文化,增強語言實踐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Chinesefestivals”等單元,為學生提供了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英文窗口。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將節日文化與英語學習緊密結合。在教授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英文表達,如“SpringFestival”“Mid-AutumnFestival”等,還要深入介紹這些節日的起源、習俗及背后的文化意義。為了加深學生對節日文化的理解,教師可以組織一系列實踐活動。例如,制作節日賀卡是一個既富有創意又實用的活動。學生可以用英語書寫祝福語,設計具有節日特色的賀卡圖案,既鍛煉了英語寫作能力,又培養了審美情趣和動手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編寫節日相關的英語小短文或對話,描述節日的慶祝場景,分享個人的節日體驗,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2.講述傳統故事,提升口語表達
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人生智慧。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收錄了許多這樣的故事,為英語課后服務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英語角活動,鼓勵學生用英語講述這些故事。在講述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準確運用英語詞匯和語法,還要注重語音語調的模仿和表達情感的傳遞。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指導和反饋,幫助學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同時,講述傳統故事還能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跨文化的交流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3.挖掘民俗元素,豐富學習內容
除了節日文化和傳統故事外,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還蘊含著豐富的民俗元素。這些元素包括中國的傳統手工藝、民間藝術、飲食習慣等,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教師可以深入挖掘這些民俗元素,將其融入英語課后服務中,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手工藝的英文表達,如剪紙(paper-cutting)、刺繡(embroidery)等,并引導學生嘗試用英語描述這些手工藝的制作過程和藝術價值。此外,教師還可以介紹中國的傳統美食和飲食習慣,如餃子(dumplings)、粽子(zongzi)等,讓學生學習相關的英文詞匯和句型,同時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學到英語知識,還能深人了解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
二、創設文化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利用多媒體資源,營造節日文化氛圍
多媒體設備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播放與傳統節日相關的英文動畫或短片,為學生營造濃厚的節日文化氛圍。例如,在春節期間,教師可以選取介紹春節起源、習俗和慶祝活動的英文動畫,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感受節日的喜慶和熱鬧,同時學習相關的英語詞匯和句型。通過這些生動的多媒體材料,學生不僅能夠直觀地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還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這種教學方式既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所觀看的內容,用英語進行簡單的復述或討論,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組織角色扮演,體驗傳統習俗魅力
角色扮演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小學英語教師可以結合譯林版教材中的文化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游戲,如模擬春節拜年的場景。在游戲中,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家人、朋友或鄰居,用英語進行對話交流,傳遞新年的祝福和問候。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活動,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還能深入了解春節等傳統節日的習俗和文化內涵。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還能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社交能力,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設計主題式活動,拓寬國際視野
為了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小學英語教師可以結合譯林版教材中的文化內容,設計一系列主題式英語活動。例如,“中國傳統文化周”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在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示剪紙、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并用英語介紹這些藝術形式的特點和價值。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還能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邀請外國友人或英語教師參與活動,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讓他們從不同的文化視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進相互之間的理解和友誼。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其他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式活動,如“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展”“中華文化小使者”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還能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國際視野,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豐富實踐活動,提升應用能力
1.制作英語傳統文化小報,鍛煉綜合技能
制作英語傳統文化小報是一項集信息收集、處理、寫作、排版于一體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圍繞某個傳統節日或文化主題,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組織學生開展這一活動。要求學生通過查閱書籍、網絡資源等途徑,收集相關傳統文化知識、習俗、故事等資料,并用英語進行編寫和整理。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英語詞匯、語法和句型來表達思想,描述文化現象。同時,他們還需要考慮小報的版面設計、圖文并茂的搭配,以及信息的邏輯性和可讀性。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英語寫作和排版能力。
2.設計情景對話練習,提升口語表達
情景對話練習是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有效手段。小學英語教師可以結合譯林版教材中的實用句型,設計一系列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情景對話練習。例如,模擬購物場景,讓學生用英語討論傳統節日食品的購買;或者模擬點餐場景,讓學生用英語點選具有中國特色的菜肴,并詢問菜品的文化背景。在這些情景對話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句型進行交流,如詢問價格、表達喜好、介紹文化特色等。通過反復的練習和角色扮演,學生能夠更加熟練地掌握這些句型,并在真實的語境中自如地運用。
3.開展傳統文化體驗活動,促進語言實踐
傳統文化體驗活動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魅力,促進語言實踐的重要途徑。小學英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如制作傳統手工藝品、品嘗傳統節日美食、學習傳統舞蹈或樂器等。在這些活動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用英語描述自己的體驗過程,分享感受和收獲。例如,在制作傳統手工藝品時,學生可以用英語介紹制作步驟、材料用途和成品特點;在品嘗傳統節日美食時,他們可以用英語描述美食的味道、外觀和文化背景。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在真實的語境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還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四、強化家校合作,共筑學習橋梁
1.溝通家校,共定課后學習計劃
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是制定個性化課后學習計劃的基礎。小學英語教師應主動與家長建立聯系,通過家訪、電話、微信等多種方式,深入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環境、學習習慣以及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特別是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教師更應關注其家庭背景對英語學習可能產生的影響,如學習資源有限、家長輔導能力不足等。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教師應與家長共同制定適合學生的課后學習計劃。這一計劃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其英語水平、興趣愛好、家庭可用資源等。計劃內容可涵蓋每日的英語學習時間安排、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法的建議等。通過家校共同制定的計劃,學生能在家庭和學校兩個環境中得到一致的學習指導和支持,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連貫性和有效性。
2.傳授家教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英語
家庭是英語學習的天然場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向家長傳授一些簡單易行的家庭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融人英語教學,特別是結合傳統文化的元素,使英語學習更加生動有趣。例如,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利用家中的物品進行英語詞匯教學,如貼上英文標簽的家具、餐具等,讓孩子在日常接觸中自然習得詞匯。同時,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選擇包含傳統文化元素的英文故事書,如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故事等,既增進親子關系,又提高孩子的英語閱讀能力和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此外,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在線英語學習資源或應用程序的推薦,讓家長和孩子在家也能方便地獲取英語學習材料,進行互動學習。通過這些方法,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創造英語學習的環境,使英語學習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3.組織家長活動,共促文化英語學習
學校應定期組織家長參與英語文化活動,增強家長對英語學習的重視和參與度,同時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例如,可以設立“家長英語角”,邀請家長來校與孩子一起進行英語交流,分享英語學習的心得和體會。還可以舉辦“家庭英語才藝展示”活動,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準備包含傳統文化元素的英語表演,如英文朗誦古詩詞、英文演唱傳統歌曲、英文講述民俗故事等。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展示孩子的英語學習成果,還能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和重要性。通過組織這些活動,學校不僅為家長提供了了解孩子英語學習情況的窗口,也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了共同學習和展示的平臺。家長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學習需求和困難,從而在家校合作中更加有針對性地提供支持。
五、關注個體差異,實施個性化輔導
1.針對基礎薄弱,強化詞匯句型輔導
對于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而言,掌握基本的詞匯和句型是英語學習的第一步。小學英語教師在課后服務中,應特別關注這部分學生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制定個性化的詞匯和句型學習計劃,確保學生能夠逐步夯實基礎。在輔導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傳統文化元素,使學習內容更加生動有趣。例如,可以選擇與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的詞匯和句型進行教授,如“SpringFestival”(春節)、“redenvelope”(紅包)、“dragonboatrace”(龍舟賽)等。通過將這些詞匯和句型融入日常教學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語知識,還能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2.聚焦口語表達,設計多元練習活動
口語表達能力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小學生而言,由于缺乏足夠的語言實踐機會,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往往較弱。因此,教師在課后服務中應設計更多的口語練習活動,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教師可以結合傳統文化主題,設計一系列口語練習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傳統節日介紹”活動,讓學生用英語介紹自己最喜歡的傳統節日,包括節日的由來、習俗、特色食品等。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增進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3.利用網絡平臺,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平臺已成為英語學習的重要輔助工具。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滿足他們的多元化學習需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興趣愛好,推薦適合他們的英語繪本、音頻材料等。這些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增長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
總之,從傳統文化視角出發優化家庭經濟困難小學生的英語課后服務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還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通過挖掘教材內容、創設文化情境、豐富實踐活動、強化家校合作以及關注個體差異等措施的實施,能夠為家庭經濟困難小學生提供更加優質、個性化的英語課后服務。這不僅有助于縮小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還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潛能,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韓敏《淺談課后服務小學英語課外閱讀面臨的問題與優化對策》,《家長》2023年第26期。
[2]林鴻音《小學英語繪本課外閱讀與課后服務有效整合策略研究》,《新課程導學》2024年第27期。
[3]韓敏《淺談課后服務小學英語課外閱讀面臨的問題與優化對策》,《家長》2023年第26期。
[4]趙春義《課后服務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外閱讀課程的開發》,《教育實踐與研究》2023年第Z1期。
(本文系連云港市中小學教學研究第15期課題《助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業質量提升下優化課后服務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3LYGJK15-ZXZK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