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9.024
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已成為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樣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能提升其文化素養和民族認同感,還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豐富的學習平臺,激發創新思維,促進其全面發展,并為傳統文化的傳承開辟新的途徑。
一、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學的目標與方向
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學的目標和方向發生了顯著變化,旨在實現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在這一背景下,英語不僅是語言技能的學習工具,更是文化交流和思維培養的媒介。新課改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而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語言,承擔著連接世界的橋梁作用。因此,英語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更要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增強其全球視野和文化認同感。
英語教學要突出語言的實際應用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升其在實際情境中的語言運用能力。新課改強調語言學習的交際功能,不再單純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是注重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的使用。這一變化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模擬真實語境,讓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中練習語言,提高語言表達的流利度和準確性。
新課改還特別強調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英語教學要在培養語言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思維方式的拓展和創新思維的激發。因此,英語教學不僅要教授語言,還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激發他們的跨文化理解和適應能力。通過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學生不僅能學習英語的語言形式,還能通過對比與分析,深化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英語教學的手段和工具也在不斷更新,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生動。通過網絡資源和多媒體工具,學生可以在更廣泛的背景下接觸和學習英語,拓寬知識面,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這也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更多創新的空間。教師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英語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思維的創新與跨文化的理解。這一教學目標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英語,更要幫助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樹立文化自信,學會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傳統文化元素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傳統文化元素在英語教學中的融入,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能加深他們對自身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的交流工具,其教學目標已經不僅僅是語言的傳授,更是跨文化交流與思維拓展的載體。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引人英語教學,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還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傳統文化元素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英語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學習一門語言,更是理解和接觸不同文化的途徑。而在這一過程中,傳統文化的融人能夠讓學生在掌握外語的同時,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認同自己的文化根基。
將傳統文化元素融人英語教學,能夠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并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作為一門外語,承載著西方文化的內涵,通過對比和學習不同文化,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溝通的能力。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在講解英語文學作品時,引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類似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表達的獨特方式。這種跨文化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掌握語言技能,更提升了他們的競爭力。
傳統文化的融入有助于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語言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對語言規則的掌握,更是文化的學習和感受。通過將傳統文化中的故事、詩歌、成語等元素融入英語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例如,通過分析中國古代詩詞與英語詩歌的異同,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培養對文學的興趣,增強學習英語的動力和熱情。
傳統文化元素的融人,有助于推動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新課改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而語言學習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將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相結合,學生不僅能夠在語言層面有所提高,還能夠在文化、思想和情感上獲得全面發展。這種多維度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均得到提升。
傳統文化元素在英語教學中的融入,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更為學生提供了跨文化學習的平臺,培養了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創新能力,推動了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中小學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實踐路徑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可以通過多種實踐路徑實現,這些路徑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具體的實踐路徑包括課堂教學設計、課外活動的組織、跨學科的融合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
課堂教學設計是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融合的關鍵環節。英語教師可以通過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元素,如詩詞、歷史故事、節令習俗等,來設計課堂內容。例如,在講解英語詞匯時,可以通過引入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詞匯和表達方式,讓學生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背景。教師可以通過講解中國的古代詩詞,如《靜夜思》《登鸛雀樓》,分析其中的語言技巧和文化含義,同時讓學生學會如何用英語表達類似的情感。這樣,不僅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中華傳統文化,還能激發他們對語言的興趣和對文化的認同。
課外活動的組織是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融合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通過組織主題活動,如傳統節日慶祝、文化講座、書法比賽等,將傳統文化與英語學習結合起來。例如,在春節期間,學校可以組織英語作文比賽,要求學生用英語寫出與春節相關的故事或習俗。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實際的文化場景中運用英語,并在學習過程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課外活動不僅能拓寬學生的學習平臺,還能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文化和語言的緊密聯系。
跨學科的融合也是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結合的重要方式。通過與其他學科的結合,可以使學生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理解語言和文化。例如,英語與歷史、文學、藝術等學科的結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通過與歷史教師、藝術教師等合作,在英語課上引入中國歷史人物、文化遺產等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增強他們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跨學科的融合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還能增強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實施文化融合教學的基礎。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教學能力,才能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人英語教學中。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語言知識,還要了解并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核心理念。定期的教師培訓和專業發展活動,如參加文化交流、研討會等,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融合教學的技巧和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教學體驗。
四、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文化融合策略
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文化融合策略是實現中小學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語言知識的傳授,還需要有意識地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內容和形式中。通過靈活的教學設計,學生能夠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本國的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并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課堂教學設計應注重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元素,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主題,適時引入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在講解關于家庭和社會的話題時,可以通過介紹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孝道文化等,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此外,教師還可以選擇中國古代文學、歷史人物、節日風俗等具有代表性的內容,設計相應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課堂活動的設計應注重文化背景的滲透。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與語言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英語詩歌時,可以通過對比中國古代詩詞和英語詩歌,讓學生理解兩者的語言特點和文化內涵。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靜夜思》并嘗試用英語表達類似的情感,或是將英語詩歌與中國古詩詞進行對比分析,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學的差異與共通之處。通過這樣的跨文化比較,學生不僅能提升語言技能,還能感受到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性。
課堂教學設計應通過項目化學習來促進文化融合。教師可以設計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跨學科項目,要求學生通過調研、討論、創作等方式,深入探討某一文化主題。例如,在講解英語中的節日文化時,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等,比較這些節日在中國與英語國家中的慶祝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通過小組合作和展示,學生能夠在項目化學習中加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并在實踐中提高英語表達能力。
課堂設計還應注意營造文化氛圍,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教室環境、播放傳統文化相關的視頻或音樂、展示中國傳統藝術作品等方式,創造出一個富有文化氣息的學習環境。例如,在學習英語歌曲時,教師可以選擇包含中國傳統元素的歌曲或讓學生嘗試用英語表達中國民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
教師應注重文化價值觀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討論和反思,引導學生思考傳統文化中體現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等內容。例如,在講解有關友誼和愛情的話題時,教師可以通過中英文名言或經典故事的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中對于親情、友情和愛情的不同表達方式和價值。
通過以上策略,教師能夠有效地將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中,不僅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從而實現語言學習和文化理解的雙重目標。
五、跨學科合作與課外活動中的文化傳承實踐
跨學科合作與課外活動在中小學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還能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創造力。
跨學科合作是將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有機融合的重要途徑。通過跨學科的教學,學生能夠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理解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刻性。例如,英語與歷史學科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和傳統文化背景,同時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在英語課堂上結合歷史教材,介紹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人物,如孔子、李白等,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歷史傳承。這種跨學科的合作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幫助學生從更廣泛的視角看待語言學習與文化認知。
在英語與美術、音樂等藝術學科的結合中,學生可以通過參與中國傳統藝術作品的創作,進一步體驗和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學習英語歌曲時,教師可以選擇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民歌,讓學生感受歌詞中的文化內涵,并嘗試用英語進行翻譯和改編,進行文化創意的表達。通過這種藝術與語言的結合,學生不僅能提高語言能力,還能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情感共鳴。
課外活動是推動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在英語教學中,課外活動不僅可以提供實踐的平臺,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例如,學校可以組織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活動,如傳統節日慶祝、書法比賽、詩詞朗誦會等,并讓學生在活動中使用英語表達和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和文化。通過英語演講、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學習和使用英語,同時深刻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
課外活動還可以通過實踐性項目來加強學生的文化認同。例如,在春游或文化旅行中,學生可以用英語撰寫游記或文化報告,記錄和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觀察和思考。通過這種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英語寫作能力,還能增強對傳統文化的感知,激發探索精神。
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傳統文化專家、藝術家、歷史學者等舉辦講座和進行互動,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這類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接觸到更多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還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總之,中小學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通過這一融合,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英語語言技能,還能增強文化自信,拓寬視野,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未來的英語教育應繼續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激發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徐文芳《新課標背景下中小學英語銜接教學策略探究》,《英語教師》2024年第17期。
[2]胡盼盼、鄭偉明《新課標背景下中小學英語大單元教學的困境、價值及實施路徑》,《中小學教材教學》2024年第9期。
[3]莫紅《新課標背景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策略探究》,《考試周刊》2023年第18期。
[4]李巖《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