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每一個字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文化的精髓,其演變歷程、構字原理、字形美感以及背后蘊含的故事與哲理,都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寶貴資源。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環節,承擔著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能力、開啟智慧之門、塑造健全人格的重任。而將優秀傳統文化融人識字教學之中,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增添教學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對母語文化的熱愛與敬仰,培養其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此背景下,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職責,也是時代賦予的神圣歷史使命。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深刻認同與堅定信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和道德觀,這些深厚的歷史根基和豐富的文化底蘊,為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新創造、新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滋養,也為我們的文化自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碰撞的語境下,文化自信絕非盲目排外或故步自封,而是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胸襟實現創造性轉化。它要求辯證處理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既守護漢字書法、中醫典籍等文化基因庫,又以現代科技手段激活敦煌壁畫、三星堆文物中的美學密碼;既堅守“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價值內核,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敘事體系。當前,文化自信已成為凝聚民族復興精神力量的關鍵樞紐,既為應對西方文化霸權提供戰略定力,也為破解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迷失開出中國藥方,更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彰顯中華文化“可敬”“可愛”“可親”的立體形象。這種自信,本質上是對文化主體性的清醒認知與自覺建構,是民族復興偉業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
二、文化自信視域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1.強化文化根基,鑄就文化自信之基
識字,是語言學習的起點,更是文化傳承的橋梁。在漢字的筆畫間,流淌著的是中華民族千年的智慧與情感,每一筆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因此,將優秀傳統文化融人識字教學之中,無疑是強化孩子們文化根基的絕佳途徑。在識字課堂上,教師以漢字為媒介,講述著那些流傳千古的故事與傳說,讓孩子們在字里行間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甲骨文的神秘到隸書的古樸,再到楷書的端莊,每一種字體都如同一扇窗,讓孩子們窺見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在這樣的教學中,孩子們既學會了識字,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尊重,文化自信之基得以牢固鑄就。
2.豐富教學內容,感悟傳統文化之韻
優秀傳統文化如同一股清泉,為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注人了無盡的活力與色彩。在識字教學中融入詩詞歌賦、成語典故、歷史傳說等傳統文化元素,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充滿了人文氣息。教師可以用詩詞為引,讓孩子們在韻律與意境中領略漢字之美;以成語為橋,讓孩子們在言簡意賅中體會語言之精妙;以歷史傳說為鏡,讓孩子們在故事中感悟人生哲理。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可以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漢字的奧秘,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也使得教學質量得到質的提升,讓識字教學不再是枯燥無味的重復練習,而是成為一種文化享受。
3.傳承民族精神,弘揚優秀文化之魂
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對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作為孩子們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承擔著培養新一代中華兒女民族精神的重任。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講述英雄人物的事跡、講述傳統節日的由來、講述民族習俗的演變,讓孩子們在識字的同時,也深刻理解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團結互助等優秀品質。這些品質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激勵著他們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新時代少年。在識字教學中傳承民族精神,不但可以讓孩子們學會了識字,更可以讓他們在心中種下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種子,為弘揚優秀文化之魂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漢字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
1.漢字字音:諧音背后的文化意蘊
漢字的字音,不僅僅是聲音的傳遞,更是文化的載體。諧音字,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巧妙地利用同音字取代本字,創造出富有象征意義和審美情趣的表達方式。這種修辭形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增添了語言的趣味性,更深刻地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意蘊。在漢字字音中,諧音的運用常常與吉祥、祈福等傳統文化觀念緊密相連。例如,“魚”與“余”的諧音,寓意著連年有余,象征著豐收和富足。這種諧音的運用,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更在人們的意識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語言形態,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漢字同音的情況也普遍存在。如《小青蛙》一課中的“青”“清”等同音字,雖然讀音相同,但每個字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卻截然不同。教師需要深入挖掘這些漢字背后的文化意蘊,應用差異對比,引導學生理解漢字字音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從而培養他們的語言敏感性和文化素養。
2.漢字字形:象形字的直觀魅力
漢字的字形,是漢字文化的直觀體現。象形字作為漢字的一種基本類型,以其形象、直觀的特點,生動地展現了古人對世界的觀察和認知。在小學低學段語文識字板塊中,象形字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為教師挖掘漢字文化內涵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以“大”字為例,教師可以梳理其演變過程,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隸書,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漢字字形的變化和發展。教師還可以深入挖掘“大”字的文化內涵,如表示物體的大小,引申為在某個領域具備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在古代常用作敬辭表示對某人的尊敬等。這些文化內涵的挖掘,有助于學生理解漢字的字形演變,更能讓他們感受到漢字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3.漢字字義:形旁字的文化內涵
漢字的字義,是漢字文化的核心所在。從漢字的字義入手,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漢字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形旁字作為漢字的一種重要類型,其字義往往與形旁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緊密相關。例如,“”的形旁字,如“擇”“掃”“扔”等,多與手相關,體現了古人對手部動作的細致觀察和分類。這些漢字的字義,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品質。再如,“”的形旁字,如“愉”“怕”“悔”等,多與人的思維、精神以及情感相關,體現了古人對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細膩描繪。挖掘這些形旁字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漢字字義背后的文化邏輯和審美觀念,從而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四、文化自信視域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1.融入經典誦讀,啟迪文化智慧
經典誦讀,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既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更是識字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能夠豐富孩子們的識字量,更重要的是,誦讀那些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成語典故,孩子們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更多的漢字。而深人地了解每一個漢字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歷史故事和民族情感,有助于提升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素養,更能激發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讓漢字成為他們心中最亮麗的文化名片。
在識字課堂上,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經典誦讀來輔助教學。例如,在學習“春”字時,可以引導學生誦讀唐代詩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孩子們可以在誦讀中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春天的氣息,進而加深對“春”字的理解和記憶。又比如,在學習“孝”字時,可以引導學生誦讀《孝經》中的經典段落,“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通過誦讀,孩子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孝”字的含義,以及孝順父母的重要性。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結合識字教學的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互動環節,如“找找看”游戲,讓孩子們在經典詩文中找出指定的漢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2.挖掘漢字內涵,傳承文化精髓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其形態、構造及演變過程中無不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它們既是語言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載和傳遞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載體。每一個漢字都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向我們訴說著古老而又輝煌的故事。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入挖掘每一個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將漢字的學習與中華文化的傳承緊密結合,讓孩子們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在教學“羊”字時,教師可以不局限于教授其字形和讀音,而是進一步拓展,向孩子們介紹羊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羊,這一溫順而吉祥的動物,自古以來就被視為仁義的象征,代表著吉利與祈福。古人對羊的喜愛,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更在漢字創造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諸如“美”“羹”“鮮”等漢字,都與“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或描繪了羊的鮮美肉質,或寓意著生活的美好與富足。這樣的教學,孩子們能夠輕松記住“羊”字的字形和讀音,更能加深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更加熱愛和珍視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教師還可以巧妙地利用漢字的演變過程,作為一扇窗口,引導孩子們穿越時空,感受中華文化的歷史變遷與獨特韻味。漢字的演變,從神秘的甲骨文到古樸的金文,再到規范的小篆、流暢的隸書,直至端莊的楷書,每一個階段都如同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足跡與歷史脈絡。在教學“車”字時,教師可以精心準備一系列展示其演變過程的圖片或動畫,讓孩子們了解到“車”字從最初的象形符號,逐漸演變為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字形。這一過程中,孩子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漢字字形的變化,更能借助“車”字的演變,窺見古代交通工具的發展歷程,以及與之緊密相連的社會變遷。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漢字的字形變化,更能讓他們從中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歷史厚重感與綿延不絕的生命力,從而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
3.拓展實踐活動,深化文化體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它也是學生學習和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之內,而應拓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漢字及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體驗。參與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漢字的文化內涵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拓展實踐活動可以包括參觀文化遺址、博物館、藝術館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可以組織傳統文化主題的手工制作、書法練習、詩詞朗誦等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漢字的美麗和傳統文化的韻味。這些實踐活動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例如,在教授與“節日”相關的漢字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民俗博物館,了解不同節日的起源、習俗和慶祝方式。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
而在教授與“自然”相關的漢字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戶外教學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四季的變化、植物的生長、動物的習性等,并引導學生用漢字記錄下他們的所見所感。在戶外活動中,教師可以適時地教授與自然相關的漢字,如“春”“夏”“秋”“冬”“山”“水”“花”“草”等,并鼓勵學生嘗試用這些漢字組成詞語或句子,描述他們眼中的大自然。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漢字,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親身體驗后,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漢字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綜上所述,漢字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既體現在字音、字形、字義等各個方面,又貫穿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語言表達之中。教師需要不斷創新識字教學方式,讓學生探索漢字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為他們的成長注人源源不斷的文化力量,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共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黃芳、韋蘭芬《堅定文化自信一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入》,《花溪》2023年第2期。
[2]周冬冬、霍娜、李俊、李博文、王姣陽《知·課·行一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厚植文化自信的策略與實踐研究》,《文淵(小學版)》2023年第7期。
[3]劉騰騰《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文淵(小學版)》2023年第11期。
[4]尹騰騰《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雜文月刊》2023年第4期。
[5]段曉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入策略探析》,《數碼精品世界》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