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強國戰略與文旅融合深化的背景下,博物館作為文化記憶保存與意義再生產的核心載體,肩負著活化歷史資源、增強文化自信的時代使命。然而,傳統傳播模式面臨受眾覆蓋面窄、互動性弱、文化滲透力不足等挑戰,亟需創新路徑突破困局。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為博物館歷史文化傳播提供了全新突破口。文章闡述了博物館文創的實踐與發展特點,探索如何通過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延長“文博熱”生命周期,以期為文創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鑒,助力實現“讓文物活起來”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遺存寶庫,博物館可以為全社會的文化創新提供資源,博物館文創事業也是全民族文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產品已不再局限于傳統文物的復刻,而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闡釋,其更加注重博物館文化對社會的正向影響力,極具創新意識和大局觀。同時,年輕一代受眾的消費結構和消費觀念正在發生改變,他們更傾向于為文創產品承載的文化價值所觸發的情感共鳴買單。《2024年博物館文創行業產業研究報告》顯示,“00后”和“90后”成為博物館文創消費主力軍,占比分別達到 31.0% 和 39.9% ;超八成消費者對博物館文創具有購買意愿,個人興趣愛好是主要驅動因素。在此背景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已逐漸超越單純的經濟價值創造,演變為探索歷史文化傳播新思路、構建文化傳承新路徑的關鍵實踐。如何在政策指導下,通過富有創意的產品設計、敘事方式和互動體驗,將深厚的歷史底蘊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分享的文化符號,有效觸達并深度連接以年輕群體為核心的社會大眾,從而實現博物館文化更廣泛、更生動、更具生命力的傳播,成為當前亟待深入探索的核心議題。
政策驅動下的博物館文創發展脈絡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文化需求的持續提升,國家層面積極優化博物館發展戰略,出臺一系列專項政策文件,指導文博機構深度開發典藏資源,創新文化服務供給形式,為文創賦能文化傳播的實踐構建了堅實的制度支撐與保障體系。
博物館建筑

制度框架構建階段。201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國家戰略,指出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新興、高端服務業發展,促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2015年實施的《博物館條例》具有里程碑意義,其第19條及第34條明確規定博物館可開展商業經營活動,并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此條例的實施為文創實踐奠定法律基石。
體系化推進期。2016年成為政策密集賦能的關鍵年度,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倡導社會資本參與文博創意產業;文化部等部委印發的《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確立社會效益優先原則;國家文物局發布的《“互聯網 + 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首創文物資源授權機制;國家文物局確立92家博物館為文創開發試點單位,探索文化資源轉化路徑。
深化發展期。2017年《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培育示范性文創企業;2019年《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規范IP授權流程。2021年,九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將文創開發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健全激勵機制并強化社會參與。202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經濟政策》,進一步通過體制機制改革驅動文化創新。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創開發的現實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在“文化活化”政策的指引下,文博行業不斷探索文化活化新方式,而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開發文創產品不僅是旅游體驗的延伸,更是地方文化魅力的具象化表達。通過文創產品,游客能帶走一份獨特的文化記憶,本地居民也能增進文化認同感。因此,文創產品的開發對于深化文化理解、提升旅游品質、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文創的開發實踐也為地方文化找到了一條“活起來”“火起來”的有效路徑,通過市場化、創意化的方式,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傳承雙贏的目標。
文創“出圈”為文化傳播帶來“新活力”。文創產品的設計靈感往往源自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獨特的地域文化或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文創產品,不僅在于拓展文化產品的外在形式,更在于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內涵,并巧妙地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這使傳統文化不再遙遠,而是以更加貼近生活、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重新展現在大眾面前。從故宮博物院的故宮角樓咖啡,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再到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面具雪糕,這些文創產品“出圈”,不僅是因為對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元素進行深度挖掘與傳承,更是因為融入了現代生活的解讀和表達。
“南海禮物”系列南海微風竹扇

“深藍寶藏”系列南海奇珍茶葉罐套裝

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實踐,為跨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吸引力。文創產品通過現代創意表達,有效挖掘并彰顯了文化資源的內在價值與獨特魅力,從而在區域文化推廣與國際交流中扮演日益重要的“媒介”角色。以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鳳冠冰箱貼”為例,該產品以館藏文物“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原型,結合現代設計理念與工藝,將文物元素巧妙融入日常生活用品,其不僅在國內成為“網紅”產品,更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載體。同樣,中國絲綢博物館推出的“絲綢之路周禮盒”,巧妙融合傳統絲綢技藝與現代審美設計,不僅作為“國禮”彰顯了文化底蘊,也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亮麗名片。中國文創產品在國際舞臺上的廣泛傳播,顯著提升了中國故事的國際能見度與影響力,促進了世界對中國文化的深度認知與欣賞。
文創領域的創新突破,正成為推動文化事業前進的關鍵動力。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創產品在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國家文化影響力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用戶體驗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這一點在甘肅“麻辣燙”毛絨花束的“走紅”中得到印證。這種新穎的沉浸式“燙煮”服務,既給予消費者獨特的情緒體驗,也讓年輕一代在輕松互動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溫度。一個擁有核心競爭力和市場號召力的文化品牌能夠精準捕捉市場需求,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其不僅能讓傳統文化以更鮮活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更能為文化產業的整體繁榮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多元文化語境下文創創新表達的時代需求
在當前社會價值日益多元、個體追求趨于個性化的宏觀背景下,文創產品的創作亟需持續探索符合時代精神的創新表達路徑,通過新穎的設計理念、多元化的風格呈現,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生機,進而開拓更為廣闊的文化交流與傳播新空間。
文創產品應更加注重對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與創意轉化。文化創意產品的核心在于文化底蘊、創意構思和產品形態三者融合。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如何將文化內涵有效轉化為創意靈感,并最終將其物化為具有吸引力的產品。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系列文創產品是近年來博物館文創開發的代表性成功案例。“考古盲盒”的成功首先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該產品以河南博物院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玉器等館藏文物為原型,這些文物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為文創產品設計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其次,“考古盲盒”的創意構思體現了文化內涵的創新表達。產品設計團隊在將考古發掘過程游戲化的同時融入盲盒元素,讓消費者在開盒過程中體驗考古樂趣和開盒的期待感、驚喜感,這種創意設計既保留了考古發掘的專業性,又增加了互動體驗性,使文化內涵以更生動的方式呈現。
文創產品需要積極擁抱AR、VR等數字化、智能化新技術,提升其互動性和體驗感。當前文創產品雖能傳播文化,但普遍存在互動性不足、體驗感有限的問題。在數字化時代,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對文化體驗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不僅希望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更渴望通過互動體驗深入理解、感受和參與其中。因此,文創產品需要積極擁抱AR、VR等數字化、智能化新技術,通過AR技術將虛擬信息疊加在現實世界,為博物館文創產品提供全新的展示方式,從而有效提升其互動性和體驗感。例如,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合作開發的“敦煌詩巾”小程序,就是博物館數字化文創開發的代表性案例,其創新點在于將文物元素與用戶個性化創作結合,并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數字藏品的收藏與傳播。
“深藍寶藏”系列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的開發應面向社會大眾的情感需求。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視角審視,在安全需求方面,文創產品所蘊含的文化元素與傳統符號,為受眾提供了一種文化熟悉感和情感寄托。文創產品的開發重心應放在觸動觀眾的情感方面,而非僅僅強調實用功能。這更像是一場情感層面的對話,它對文化內涵、審美品位和創新思維都有具體要求,并且能以多種形式呈現。其最終目的是滿足觀眾的需求,帶來情感上的慰藉,提升產品的藝術價值,并借助有效的互動,讓每一位受眾都能收獲愉悅的情感體驗。中國國家博物館“鳳冠”系列文創產品就是典型案例,中國國家博物館以館藏文物“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原型,開發系列文創產品,通過“可穿戴”“可分享”屬性激發用戶參與,同時通過細節復刻與生活化設計,讓文物成為可觸摸的文化符號。
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不僅是經濟效益的體現,更是歷史文化傳播的重要路徑。在文化強國戰略與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館文創產品承載著活化歷史資源、增強文化自信的時代使命。通過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創新表達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館文創產品能夠有效觸達社會大眾,引發情感共鳴,激發文化認同,為文化傳播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