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位于中國西北戈壁沙漠腹地,是人類地理與文化遺產的寶庫。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關鍵樞紐,敦煌自4世紀至14世紀見證了東西方之間貿易、思想、宗教和藝術風格的交流與碰撞。其中,莫高窟蘊藏的藝術珍品不僅記錄了佛教藝術的發展歷程,也展現了絲綢之路沿線多元文化的融合與互動,體現了敦煌在歷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中的重要地位。然而,敦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面臨多重挑戰,如自然環境的惡劣,導致物理遺址的不斷損毀;游客數量的增加雖為當地經濟帶來益處,但也加速了遺址的磨損。此外,敦煌的地理位置偏遠,限制了全球訪問,阻礙了教育與文化交流的深化。
元宇宙技術作為數字化的創新工具,通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新路徑。文章提出基于游戲化的元宇宙沉浸式體驗系統,旨在復原敦煌古城,并通過歷史數據、藝術設計和游戲機制,創造互動性強、教育意義深遠的虛擬環境。該系統將包括虛擬莫高窟游覽、絲綢之路貿易互動展和古代生活模擬等功能,旨在服務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促進研究和經濟發展。
圖1月牙泉

地理和文化背景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祁連山與戈壁交匯處,形成綠洲與沙漠并存的獨特地貌。黨河綠洲支撐古代農業發展,周邊戈壁則強化了其絲路樞紐地位。月牙泉(如圖1所示)、鳴沙山(如圖2所示)等自然奇觀融入當地文化,成為重要意象。作為絲路重鎮,敦煌在漢唐時期達到鼎盛,漢代設軍事要塞,唐代成為國際都會,匯聚佛教、祅教等多元文化。莫高窟藝術融合漢地、印度和中亞風格,如第428窟《藥師經變》壁畫中的中外元素,生動展現了唐代敦煌的國際化特征。
圖2鳴沙山

莫高窟是敦煌文化遺產的核心,現存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塑2415尊,涵蓋北魏至元代的佛教藝術。榆林窟、西千佛洞與藏經洞進一步豐富了敦煌的文化內涵。這些遺址不僅是宗教藝術的結晶,也是研究中古社會與地理的史料,如第61窟《五臺山圖》展現了唐代測繪技術。綠洲地貌的松軟崖壁便于洞窟開鑿,干燥氣候利于壁畫保存,但風沙侵蝕與鹽堿化威脅遺址完整性。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項目通過3D掃描應對這些挑戰,為全球傳播奠定了基礎。
敦煌地處戈壁沙漠(如圖3所示),年均降水量不足40毫米,而蒸發量高達3000毫米。風沙侵蝕導致莫高窟崖體年均剝蝕 0.1~0.3 毫米,部分壁畫出現鹽堿化剝落現象。氣候變化加劇的干旱和沙塵暴進一步威脅遺址安全。同時,旅游業發展帶來巨大壓力,游客活動引發的溫濕度波動已造成第148窟等洞窟壁畫褪色霉變。此外,敦煌的地理偏遠性限制了全球學者的實地訪問與公眾的文化體驗,阻礙了文化遺產的教育與傳播深化。傳統保護手段如物理修復,雖能延緩遺址損耗,但成本高昂且無法完全阻止自然劣化。傳統的展覽與出版物傳播方式受限于地域與語言,無法滿足全球受眾對敦煌文化的多樣化需求。這些挑戰催生數字化保護與虛擬化傳播的探索,在此背景下元宇宙沉浸式體驗系統應運而生。
敦煌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交織,塑造了其作為絲綢之路樞紐的獨特地位。綠洲生態、商貿繁榮與多元文化共同孕育了以莫高窟為代表的世界文化遺產。地理環境的雙重作用為元宇宙系統的設計提供了現實依據,凸顯了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
系統設計
為應對敦煌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的挑戰,文章提出基于元宇宙的沉浸式體驗系統,旨在虛擬復原敦煌古城,結合歷史數據、藝術設計和游戲化機制,創造互動性強、教育意義深遠的虛擬環境。該系統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構建數字化的敦煌古城,包含虛擬莫高窟游覽、絲綢之路貿易互動展和古代生活模擬三大核心功能。設計目標是減少對物理遺址的直接接觸,突破地理限制,提升全球訪問性,同時通過游戲化體驗增強用戶對敦煌文化的理解與情感連接。
藝術加工。為增強虛擬環境的視覺吸引力和沉浸感,系統采用后期美術加工技術,對歷史數據進行藝術化渲染。在色彩方面,基于莫高窟壁畫的原始礦物顏料,通過數字調色技術恢復壁畫的鮮艷度,同時模擬唐代光影效果,增強立體感。利用UnrealEngine5的實時光照技術,在虛擬洞窟中模擬自然光與燭光的交互,營造沉浸式氛圍。在場景方面,對敦煌古城的綠洲、沙漠和建筑進行藝術化設計。藝術加工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還通過視覺敘事強化文化傳播。
游戲化設計。為提升敦煌元宇宙沉浸式體驗系統的教育效果和用戶參與度,系統融入游戲化機制,通過任務驅動、實時反饋和獎勵系統,構建了互動性強、教育意義深遠的虛擬環境。游戲化設計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結合敦煌的文化與歷史特色,將用戶置于絲綢之路的文化情境中,通過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逐步完成從礦物收集到壁畫繪制的沉浸式任務,旨在通過敘事隱喻與互動媒體增強文化理解與情感連接
圖3戈壁沙漠

系統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構建唐代敦煌的沉浸式場景。具體游戲進程:用戶扮演“文化使者”,體驗從礦物收集到壁畫繪制的游戲化旅程。在虛擬集市中,用戶與NPC互動,收集壁畫顏料,通過交互式講解了解顏料歷史與工藝,敘事隱喻“重現唐代色彩”激發使命感。進入虛擬莫高窟,用戶利用VR手柄模擬研磨與調配顏料,實時反饋增強真實感。同時,用戶可以在經典洞窟繪制佛教圖案,系統會提供輔助工具與動態投影,完成后獲取數字紀念品或明信片。為確保宣傳效果,系統在各階段嵌入多語言交互式講解,涵蓋壁畫的藝術風格、宗教背景和地理意義。
游戲化設計通過礦物收集、顏料制作和壁畫繪制的連貫體驗,將敦煌的文化遺產轉化為互動性強、教育意義深遠的虛擬旅程。系統利用VR技術的沉浸感與游戲化機制的激勵性,不僅傳遞了敦煌壁畫的物質與精神內涵,還通過全球訪問與社交分享,延續了敦煌作為文化樞紐的當代意義,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提供了創新路徑。
技術實現。敦煌元宇宙系統采用VR技術實現文化遺產的沉浸式體驗。硬件以MetaQuest3為主,兼容PC端VRChat平臺。軟件采用Blender進行高精度建模,基于敦煌研究院數據精確還原258個洞窟及周邊環境。模型導入UnrealEngine5后,利用Lumen全局光照和Nanite技術實現真實渲染,支持手部追蹤交互。最終部署至VRChat平臺,實現全球用戶跨設備協同探索。
該系統通過數字化復原與藝術加工,在保護實體遺址的同時,以游戲化互動拓展文化傳播維度,延續敦煌作為絲路文化樞紐的當代價值。技術架構兼顧歷史準確性與沉浸式體驗,為文化遺產數字化提供創新方案。
保護和挑戰
保護方面。基于敦煌研究院258個洞窟的數字檔案,通過3D建模和藝術化加工,在虛擬環境中還原莫高窟壁畫、彩塑及建筑結構。用戶可通過VR/PC端遠程探索,避免對實體遺址的損害。借助VRChat平臺,系統支持多語言交互講解,解析壁畫藝術與歷史背景,并通過礦物收集、壁畫繪制等游戲化任務提升文化認知。用戶可分享虛擬創作至社交平臺,促進敦煌文化的全球傳播。
面臨的挑戰。敦煌元宇宙系統的推廣應用面臨技術、成本和倫理三重挑戰。在技術層面,雖然UE5的Lumen全局光照和Nanite虛擬幾何體技術能實現高質量的視覺呈現,但其對計算資源的高要求導致系統難以兼容低端設備,加之全球5G網絡覆蓋不均衡,這些因素都制約了用戶體驗的一致性。從成本角度來看,高性能VR設備和高速網絡接入的高昂費用,使該系統對低收入群體和農村地區的普及面臨困難,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更值得關注的是文化倫理方面的挑戰:過度游戲化的設計可能弱化佛教藝術的精神內涵,而社交媒體傳播又容易導致文化內容的碎片化解讀,這些都需要建立完善的文化保護機制來應對。這些挑戰共同影響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在后續優化中重點解決。
研究構建的敦煌元宇宙沉浸式體驗系統,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創新傳播領域進行了初步探索。系統依托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項目的258個洞窟數字化成果,運用UnrealEngine5的Lumen全局光照等先進技術,實現了壁畫色彩、建筑結構及唐代生態景觀的數字化復原。通過創新的游戲化交互設計,提升了用戶對唐代礦物工藝的認知準確率,提高了知識留存率,有效解決了傳統文化傳播中的單向輸入問題。
系統將VR技術與文化傳播深度融合,支持多語言交互和跨平臺訪問,構建了全球化的數字文化傳播網絡。同時,系統為學術研究提供了遠程協作平臺,推動了文化遺產研究的去中心化發展。在場景構建方面,系統通過實時光照與粒子特效,生動再現了敦煌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強化了文化遺產的“空間記憶”。
盡管在技術普惠性、數字版權管理等方面仍需完善,但該系統開創的“保護一傳播—共創”三位一體模式,不僅為敦煌文化的數字化傳承提供了創新路徑,更為全球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轉型貢獻了可借鑒的中國方案,充分展現了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巨大潛力。
(作者單位:蘭州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