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作為黃河下游典型的歷史都城,其城市發展始終與黃河水系緊密關聯。文章通過整合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綜合運用環境考古學、歷史地理學、個案分析法等方法,探討北宋開封城市的空間布局及其形成機制,旨在了解自然環境對城市建立與發展的影響,深化對北宋開封城市功能的認識。
考古價值
考古對于中國城市建設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對考古現場的發掘,可以了解中國古代城市的布局和構成,為當代城市布局的規劃提供參考。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然而,過快的建設浪潮產生了一系列城中村、危房、居民生活不便等問題。這些現象折射出規劃體系不完善與設計前瞻性不足的弊端。而中國古代都城歷經千年演變,其空間形態忠實地記錄了不同時期的城市發展軌跡。
通過考古手段,了解城市布局,探究地理環境對城市的塑造機制,以及氣候變遷背景下的調整策略,可為現代城市建設提供歷史鏡鑒。中國古代都城形態的氣候響應機制研究,不僅有助于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更能完善城市建設史研究的學術體系。都城形態演變經歷了從理想范式到環境調適再到經驗積累的演進軌跡,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貢獻了東方城市建造智慧。
對象選取依據
開封文物眾多,有助于探究氣候、水文、地形等因素對城市的影響。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開封的建城史可追溯至夏商時期,歷經戰國大梁城、唐宋汴州直至明清開封府的演變,八朝古都的深厚積淀,使其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開封的獨特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城市中軸線歷經千年仍保持不變;另一方面,地下疊壓著多個歷史時期的城址遺存,形成獨特的“城累城”地質奇觀。這種特殊的文化堆積現象直觀印證了黃河水患始終是制約開封發展的關鍵自然因素,也深刻反映了地理環境對城市形態的重塑性影響。這為我們了解含嘉倉的結構布局、管理制度、漕運及農業經濟等方面提供了實物資料。
作為中國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開封的規劃理念為后世城市的空間規劃奠定了基礎。州橋遺址不僅是城市空間的核心坐標,更成為研究都城建制演變的關鍵性遺存。近年來,州橋遺址考古工作,揭示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地層疊壓關系;禮制建筑特征及都城管理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為探究東京城市空間格局演變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考古成果
借助考古發掘成果,我們可以一窺開封的城市布局和城市建設。古人在遵循禮制框架的同時,因地制宜地結合地理環境特征進行規劃創新,在天文禮法的約束下作出適合居住的改進,達成理想和實用的平衡。
第一,氣候對城市建設的影響。氣象史研究顯示,兩宋時期氣候較隋唐時期呈現顯著轉寒趨勢。參照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宋朝時期氣溫呈明顯下降趨勢,導致北方小麥產量降低,產糧地區逐漸向南方轉移。因此,有宋一代,能夠溝通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產糧中心的漕運在財政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物資需求地區和物資生產地區的分離是漕運產生的首要條件,因此有宋一代,漕運發展迅速。
考古發現為解析開封城市供給體系提供了實證依據。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系列考古工作,特別是含嘉倉遺址的系統發掘,揭示了宋代都城物資儲備體系的運作機制。1971年,豫洛兩地文博機構聯合開展含嘉倉城考古發掘,首次完整地揭示了倉儲設施的空間布局,詳細記載了倉窖區位坐標、儲糧來源、入窖時間及職官信息,為研究倉儲管理制度、漕運網絡及農業經濟形態提供了第一手考古資料。
考古研究顯示,古人科學規劃農耕與城建體系,依據季風規律,將宮室建筑群規劃于城東,而將陶窯等手工業設施布局于下風區域;都城建設普遍采用路網走向與夏季主導風向相協調的規劃理念。
第二,水利對城市發展的塑造。開封境內河網密布,分屬黃河、淮河兩大流域。黃河北岸區域隸屬黃河水系,流域面積約281平方公里;南岸區域歸屬淮河水系,涵蓋惠濟河、汴水、賈魯河等主要河道,流域面積達5985平方公里。根據《禹跡圖》可知,城市周邊水系發達。
通濟渠商丘段大部分淤埋于地下,呈西北一東南走向,自睢縣寥堤鎮入商丘市境內,途經7個縣(市、區)至永城市侯嶺鄉出境進入安徽通濟渠。沿汴河分布的轉般倉、太倉等倉儲設施構成了高效的糧食儲備與轉運系統。考古發現表明,這些倉儲設施多位于運河樞紐處,

我國五千年來溫度變化情況
便于糧食的集散與轉運。轉般倉主要承擔地區間糧食轉運功能,而太倉則直接服務于皇室與國家機構。這種沿河布局的倉儲設施體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運輸成本。考古實證顯示,汴河沿岸設置的轉般倉、太倉等倉儲設施構建了高效的糧儲轉運網絡。這些倉儲建筑多選址于漕運節點,極大優化了糧食集散效能。其中,轉般倉專司跨區域糧食物資的中轉調配,太倉則直接承擔皇室及中央機構的糧餉供給。這種依河而建的城市倉儲體系顯著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物資保障效率。
第三,地形對城市建設的影響。開封位于中原核心區域,地形平緩、土質肥沃,以粘土為主,農耕條件優越。受黃河泥沙長期沉積影響,開封境內河床持續抬升,形成舉世罕見的“地上懸河”地貌。考古勘探證實,歷代黃河泛濫導致六座古城遺址層疊掩埋于現地表下3~12米深處,形成包含三座都城、兩座省城及一座州城的立體堆積。獨特的地形對城市建設產生重大影響。
平坦的地形使河南耕地平整,利于城市建設,在不考慮各市行政區位優勢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各市本身的地理位置、地形環境要素起支配作用。河南省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市區都地處平原地帶,地形為交通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優良條件。平原一馬平川,無需考慮山地阻礙,加速了開封城市的發展。
平坦的地形使開封的城市建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而是以開封為中心建設的城市群落,以服務首都功能為目的。全國形成了以開封為中心的交通網絡,其原因有:河南地區地形平坦有利于道路建設;開封經濟發達,貨物運輸量大;宋朝加強中央集權,有意限制地方城市規模,加強交通建設。平坦的地形有利于經濟活動和城市建設,但不利于軍事行動和國防安全。開封沒有高山的阻擋和天險的阻隔,僅僅依靠黃河構建城市外圍的防御,作為秦嶺一淮河以北的大河,冬季黃河的冰封使開封城市直接暴露于外敵面前。宋太祖繼承了五代以來的“強干弱枝”政策,在政權初創階段,這種軍事供給機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首先,在割據政權并立的特殊形勢下,作為國家統一核心武力的禁軍系統,其物資保障直接關系戰略推進效率,因而成為政權建設的優先事項;其次,受制于疆域未定的客觀條件,漕運體系呈現多元化特征,黃河、蔡河與五丈河共同承擔了汴河尚未完全發揮的運輸功能;最后,太祖深愔節制軍權的政治智慧,這種矛盾心態深刻影響軍需供給政策的制定。都城防御體系的構建展現出北宋政權卓越的空間規劃能力。考古勘察數據表明,開封城形成了輻射式倉儲體系:皇城周邊設置戰略儲備庫,城防要沖配置應急周轉倉,地方行政單元則分布民生保障倉。這種梯次配置既強化了物資管控效能,也構建起立體化戰備響應機制。北宋政府通過精心規劃的城市建設布局增強了城市的軍事韌性。考古證據顯示,開封的倉儲設施呈現出明顯的層級分布特征:核心區的太倉直接服務于皇城,外圍的轉般倉分布于各城門附近,而更遠端的常平倉則散布于州縣。這種空間布局既保證了糧食的安全,也便于戰時調配。

北宋宮城、皇城示意圖
第四,體現的精神文化。州橋遺址作為中華文明的物質見證,其系統性考古研究對于闡釋黃河文明演進脈絡、解碼大運河文化基因具有多重價值。這不僅關乎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更是構建民族文化認同、激發文明傳承活力的重要實踐,為新時代增強文化自覺提供了歷史注腳。
通過對北宋開封的空間考古學研究,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開封城市建設體系的建立是自然環境、經濟需求與軍事戰略共同作用的結果,體現了古代中國應對復雜挑戰的智慧。其次,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揭示了城市建設系統在空間布局上的精心設計,包括沿河分布的經濟考量和層級防御的軍事考量。最后,這一研究不僅豐富了我們對北宋開封城市功能的認識,也為理解中國古代都城的建設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
黃河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其流域積淀的悠久文明正通過持續涌現的考古發現得以具象化。河南段大運河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不僅有助于構建完整的文明闡釋體系,更能通過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永恒魅力。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