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闡述了清源文廟的歷史沿革和歷史格局演變,發現文廟的興廢、修繕及格局變化,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由此可洞察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深入了解儒家文化在不同時期的發展、傳播與演變,為城市文化定位和形象塑造提供依據,以增強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吸引力,更好地發揮文物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增強文化自信。
文物概況
清源文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清源古城西南趙家街15號,坐東北朝西南,總占地面積為0.63公頃,創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明、清時期均有修葺,為清徐縣城內保存規模最大的一座廟宇,凝聚了各個時期統治者對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的崇奉,是認識“廟學合一”制度的重要載體,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文廟性質
清源文廟作為“廟學合一”制度的重要實物遺存,其建筑布局與構造技藝凝結了金、元、明、清時期的工藝智慧,具有頗高的文物研究價值,是后人認知這一制度的關鍵歷史載體。1991年,清徐縣人民政府將清源文廟公布為清徐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根據清順治《清源縣志》記載,清源文廟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由知縣張德元主持修建。此次勘察過程中,我們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記錄梁架題記,分析院內碑碣,走訪維修工程參與人員,了解了清源文廟廟制變遷的清晰輪廓,現將有關建筑方面的內容引述如下:
清順治時期。順治《清源縣志·學校》記載:“崇禎五年(1632年)知縣何起龍改建明倫堂。后知縣和羹復建于此,殿后為明倫堂,堂東齋曰進德、西齋曰修業(二齋重建),堂正西為敬一亭(久廢),西南為學倉(久廢)。東為廚舍(新建),西皖之西為教諭宅,后為訓導宅,官裁宅廢。神庫宰牲所在,殿之左右。學之外東有射圃亭(久廢)。學前南城上為魁星樓。天啟四年知縣白余慶創建。今重修。…”
清光緒時期。光緒《清源鄉志·卷五·學校》記載:“文廟,在城之西南。金泰和三年,知縣張德元建。元延祐年,知縣彭殷輔重修。明洪武間,縣丞吳文煥、知縣馬大方、主簿黃福重修。天順二年(1458年)知縣張玘、弘治間知縣仝進、嘉靖間知縣盧賓彥、王納謨、萬歷間知縣舒有翼、崇禎十六年(1643年)知縣鄭經相繼修。國朝順治十七年(1660年),知縣和羹增修歸制較前宏廠。乾隆二十九年并縣,置清源鄉,學廟仍舊。二十四年(1759年)徐溝知縣周冕、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知縣鄧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知縣周國頤續修。廟制,正中為大成殿,知縣和羹增建丹墀。殿左右有神庫、宰牲所。今廢。東西兩底外戟門、門外泮池,知縣和羹建。左右名宦、鄉賢兩祠。外為榻星門,門之東南隅有龍門,上建魁樓,舊在南城上。天啟四年,知縣白余慶創建。雍正三年(1725年),知縣周人龍改建于此。內為甬道,正北為崇圣祠。崇禎五年(1632年),知縣何起龍改建明倫堂。
后知縣何羹仍建于此。靈星門東曰金聲,西曰玉振。戟門左右角門各一,曰禮門,曰義路。大成殿后正北為明倫堂,堂前東西兩齋室,東曰進德,西曰修業。西北隅為廚舍,西北隅為碑亭。舊為學倉,今廢。碑亭迤西有門通學署,署左有門,曰搏鵬,為入廟之便路。明倫堂后舊有敬一亭,今廢。留空址建尊經閣,為果。廟外東偏有射圃亭。今廢。…”
新中國成立后。新中國成立后文廟被梗陽學堂占用,其間各建筑多增筑墻體封閉空間,明倫堂于“文革”時期被拆毀用于建校舍;1997年5月縣政府收回文廟交文管所管理,1998年因祿星門及名宦、鄉賢二祠殘損嚴重,拆除根星門并將斗棋等構件保存于庫房,名宦、鄉賢二祠改造為門房,同時修整大成殿、拆除學校所加墻體門窗并補砌,還墊高院內路面、加高畔池,在戟門后甬路兩側建消防池、東偏院建辦公室;2013年底清源文廟完成消防工程后再無修葺。
歷史格局
清源文廟歷史格局。清源文廟始建格局和規模無考,廟內現存最早的建筑為金代大成殿。
據考證,清源文廟歷史格局最早可追溯至明崇禎五年,文廟由主院、學署和射圃三部分組成,主院居中,射圃和學署分別位于主院東、西兩側。主院采用中軸線對稱的布局形式,由四進院落構成。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分布著照壁、根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與明倫堂。在中軸線的東西兩側,鄉賢祠、名宦祠、義路、禮門、東西房、神庫、宰牲所、東西碑亭、修業齋、進德齋、學倉和廚舍有序排列。文廟西側通過內通道與學署相接,而東側的射圃則只有一座射圃亭。
清順治年間,神庫、宰牲所、敬一亭和射圃亭被損毀,在神庫和宰牲所基址上修建了掖門,并在主院東側辟一偏院,修建了儒學門(后改奎星樓)和啟圣祠。至此,文廟由主院、學署和東偏院組成,東至蓮花池畔,南至趙家街,西至西城墻以東約50米,北至西門街,總占地面積約1公頃。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清源文廟歷史格局演變圖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清源文廟”歷史格局演變圖
20世紀70年代末,除單體建筑重建或損毀外,文廟基本保持了清順治年間格局。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署被毀,在其基址上修建了與環境風貌不協調的民居,同時在東偏院和主院四進院新建了多處與文廟風貌不協調的建筑。現文廟僅由主院和東偏院組成,主院為中軸線對稱的四進院,東偏院由布局混亂的辦公用房和廁所組成,東臨蓮池,南至趙家街,西至閆上街,北至西門街,總占地面積約0.63公頃。
周邊環境格局。第一,周邊文物古跡。清源文廟所在的清源古城歷史悠久,城內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歷史遺存豐富,主要包括文廟南側的武廟、財神廟和文昌宮遺存可能埋藏區;北側的縣衙、城隍廟和梗陽書院遺存可能埋藏區;西側的西城門洞和清源古城墻殘段等。
武廟:又稱火神廟,坐落在清源文廟西南方位。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整體朝向為坐西朝東,東西跨度達45米,南北長度為14.6米,占地面積共計670平方米。廟宇采用二進院的布局形式,廟內所有建筑均是清代留存古跡,總建筑面積為280平方米。
清源西城門洞和古城墻:清源城墻始建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歷經明景泰二年重修及弘治、嘉靖、萬歷和崇禎年間續修,至1998年僅存西城門洞和約500米長的西城墻。現存清源西城門及城墻殘段墻體為夯筑外包青磚,西城墻殘存墻體為南北走向,殘高3.6米、厚6.8米、長100.8米,西城門洞用磚券筑,券高6.80米、券寬6.75米、門洞寬3.55米、深15米。
城隍廟:廟宇舊址顯示其曾規模宏大,占地約4000平方米,為二進院形制,門前有牌樓,山門兼具樂樓功能,可搭建戲臺。前院五間大殿內塑城隍坐像及十殿閻君像,后院寢宮擺放城隍夫婦坐像,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塑像分別在東西配殿,各殿堂多存以陰間地府、人間輪回為內容的壁畫,整體氛圍陰森幽暗。史料記載,乾隆十七年秋大殿因火災受損后重修,辛亥革命后,廟宇被拆除,原址改建為清源中山公園。
梗陽書院:這座建筑位于文廟北側,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呈坐北朝南之勢,其規模比學署大一倍有余。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頒布詔令,要求全國書院改為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已辦學四十年的梗陽書院更名為“梗陽學堂”,拔貢梁殿榮擔任此前書院的堂長,舉人郭有道則執掌更名后的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梗陽學堂擴建,占用文廟房舍,并改稱“清源第一高等小學堂”,后因蓮池泛濫引發水患,學堂毀于一旦。
縣衙:始建于隋開皇年間,歷經明洪武三年縣丞吳文煥復建、清順治十七年知縣和羹重建,乾隆五十四年因缺乏修繕而傾頹。縣衙坐北朝南,占地6000多平方米,由四進院落構成,門前牌坊與儀門為兩道大門,大門內東側是寅賓館和鐘樓,西側是鼓樓,一進院東有土地祠、西有監獄,石條甬道直通二進院三間大堂,此處建筑最為考究,大堂后方三進院二堂是縣官辦公議事之處,四進院即后院為縣府主官居所,知縣宅邸在東、縣丞宅邸在西,文書辦公處和兵皂班房等分布在衙皖兩側。
第二,傳統民居。清源文廟周邊保存了60余處清朝、民國時期的傳統民居院落,主要集中在文廟外東南片區,為傳統的四合院布局形式,建筑以一層傳統磚木結構坡屋頂或平頂窯房為主。
第三,街巷與新建建筑。規劃范圍內主要的歷史街巷有:南北向的南門街、宣化街(現名衙門街)、北門街(現名森泰大街)和察院街;東西向的牌樓街、倉門街、水橋街、趙王街(現名趙家街)、西門街和衙后街。趙王街因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全長約170米、寬6米,是古城集會核心場所;衙門街因位于縣衙門前而得名,古代稱“宣化街”,含發布政令、教化百姓之意,從縣衙門前延伸至趙王街口的道路即如今的衙門街。
清源文廟東隔蓮花池、縣黨校、新建民居群和職工幼兒園與衙門街銜接;西隔閆上街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修建的民居建筑群(以下簡稱“新建民居”)相鄰;南隔趙家街與新建民居群和職工子弟學校接壤;北隔西門街與城隍廟、縣衙、蓮花池、梗陽書院遺址和教師進修學校相鄰。
第四,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源古城的歷史人文底蘊豐厚,古廟會盛行,從農歷正月初六至十月初八,廟會不斷。據光緒《清源鄉志》記載,“文廟每歲春秋二仲月上丁日祭。”廟會中最著名的清徐鐵棍、八音會、踩高蹺、抬杠箱、張公背張婆、二鬼丟跤等民俗文化活動至今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作者單位:山西圓方古跡保護修復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