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闡述了新村建設銀行墓群M113墓葬的形制、年代及符號紋樣,結合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探討道教文化在該地區的傳播及其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該墓葬形制接近宋代或明代石室墓,墓底符號紋樣顯示出明顯的道教元素,暗示墓主人可能為仡佬族。仡佬族的傳統宗教信仰與道教符氯和堪輿陣紋相結合,反映出道教在貴州民族地區的傳播和民族文化的融合過程。
墓葬情況
筆者于2024年4月至8月參與新村建設銀行墓群考古項目。在一期發掘的近140座墓中,M113的形制特殊,現將墓葬情況簡介如下:
M113在原生土面開挖長方形豎穴石室墓,地表無明顯封土,用寬形條石錯縫修砌而成,頂部有大型石板作為蓋棺板。墓室底部無石板,底為黃土,未經夯打,墓底土層有明顯符號紋樣,是在土地表面挖出紋樣痕跡后,用碳粉鋪墊而成,疑似道教符號。墓向51度,墓室長約263厘米,寬約77厘米,深約62厘米。墓中填土為灰褐色泥土堆積夾雜黃褐土塊,土質疏松,無包含物。

墓室頭部出土3片枕瓦,墓室四周出土棺釘。墓室中部右側有整臂人肢骨遺骸,遺骸保存較差。
據M113墓底土層的詳細符號紋樣(如圖1所示)可知,人骨遺骸頸部出土3片枕瓦,墓室中部右側有整臂人肢骨遺骸,移除遺骸后,黑色圓形符號主要顯示在人骨遺骸的心臟處、腹部、右腳處,紋樣符號的長度大體與墓主人身高一致,頂頭頂腳各有一黑色橫線,再由波浪曲線豌蜒8個彎貫穿三個黑色圓形符號,將兩條黑色橫線相連,頂腳黑色橫線中部畫有短豎線。
墓葬年代推測
在對新村建設銀行墓群M113墓葬的年代進行推測時,考古工作者綜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從墓葬的形制來看,M113墓葬與平壩縣馬場鎮附近挖掘的石室墓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其整體結構和建造方式都顯示出明顯的宋代墓葬特征。然而,M113墓葬在建造細節方面與典型的宋墓有所不同,其側面并非采用常見的干砌法將石塊堆疊而成,而是使用了未經加工的石塊,經過切割,選取較為平整的一面向內,再用寬形條石錯縫修砌而成。這種獨特的建造方式表明,M113墓葬雖然在形制上接近宋代石室墓,但在建造工藝上可能受到當時當地特定條件或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其上限年代應為宋代。進一步的推測則基于大松山墓群中相同形制的墓葬,通過對這些墓葬的研究和分析,考古工作者認為M113墓葬的年代下限為明代。綜合以上兩點,M113墓葬的年代大致確定為宋代至明代這一較長的時間跨度內。這一推測為后續對墓葬文化內涵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時間框架。
符號紋樣的含義推測
黃道十二宮的星宿。在中原地區宋墓多出土帶有二十八星宿的相關文物,而M113墓葬的三個黑點具有一定的串聯關系,可能與星象有關。例如,在二十八星宿中,玄武向的危宿、白虎向的婁宿和胃宿、青龍向的心宿,都是由三點兩線串聯,且波折角度不大。
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飛在2016年發掘了貴州凱里廬山一號墓,墓中出土帶有星象意義的尸床“七星板”,可明顯看出“七星板”與北斗七星有關,說明貴州地區有將星象作為葬具一同下葬的習俗。貴州凱里廬山一號墓的發現,揭示了貴州地區獨特的喪葬習俗和文化內涵。尸床“七星板”的出現,不僅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星象的崇拜和敬畏,還反映了星象在喪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種習俗可能源自古人對宇宙和自然的神秘認知,認為星象與人類的命運緊密相連。通過將星象元素融入葬具,人們希望借助星辰的力量,為死者在陰間提供庇護和指引。
東漢戶縣曹氏墓出土的陶瓶也有包含星象的符咒:一符咒為星圖,代表太一星與天一星的結合。太一星與天一星是負責驅鬼的兩大星辰,兩星在此結合,持節以待各種惡鬼。另一符咒由日、月、尾、鬼等字組成。其中,日代表生人所在的陽世,月代表死者所在的陰間,尾宿保佑家族多子多福,鬼宿管理死人祭祀之事。此符表達了古人向星辰借取力量,守衛死者墳瑩的期待。
M113墓葬所發現紋樣符號共有三個點,可推測,有兩個點分別代表太一星和天一星,剩下一點可能代表尾宿或鬼宿。根據九州分野,貴州地區對應鬼宿,古稱鬼州,屬南方七宿中的朱雀向,所以剩下一點為鬼宿的概率較大。但上述僅為推測,可作為一條猜測思路。太一星和天一星作為重要的星宿,負責驅鬼,其在墓葬中出現可能象征著對死者靈魂的保護和對邪惡力量的抵御。將剩下一點推測為尾宿或鬼宿,與貴州地區被視為“鬼州”的古老傳說相呼應。
道教符篆或堪輿陣紋。M113墓葬所發現紋樣符號中,波浪線與符策結構中的捆仙繩部分相似,頂頭頂腳的橫線與符膽“罡”(四正公)的其中一種寫法相似:
“一”表殺鬼路;“一”表殺鬼卒。三個黑點與符篆中的固定畫法類似,多為三點兩線相連,既有橫向又有三角狀。
道教經典《喪事總忌》《葬事雜覽》《葬事大觀》《取墳埋葬一切符法》等繪制了大量喪葬類符篆,其中“封喪符”“重喪轉正喪符”與“重喪符”多有相似之處。

封喪符中間部分的彎曲筆畫、圓圈和M113墓葬所發現紋樣符號中波浪線與黑點高度相似,其符篆作用也與墓葬有關;重喪符中間部分的捆仙繩形式也與波浪線和黑點類似,M113墓葬中從上至下的第一個黑點正好繪制于尸體心臟處,可合理推測死者為非正常死亡,適用重喪符。封喪符與重喪符在道教喪葬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和實際作用。封喪符主要用于封印喪事中的邪氣和不祥之物,防止其對生者造成危害。其彎曲的筆畫和圓圈設計,象征著對邪惡力量的束縛和封印,而M113墓葬中波浪線與黑點的組合,與封喪符的這種設計高度相似,這表明墓葬的設計者可能有意使用這種符靠來保護墓主人及其家族,防止邪氣侵擾。重喪符則用于處理非正常死亡的喪事,其捆仙繩的形式象征著對死者靈魂的引導和束縛,確保其能夠順利進入陰間。M113墓葬中第一個黑點繪制于尸體心臟處,這一位置的選擇可能具有特殊的宗教意義,心臟作為人體的重要器官,象征著生命的核心,將符篆繪制于此,可能是為了保護死者的靈魂,使其在陰間得到安寧。這種符篆的使用不僅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死亡的敬畏和對靈魂的關懷,也體現了道教文化在喪葬習俗中的深遠影響。
道教經典《張天師符咒大全》中有形似墓底紋樣的符咒,為早期“安家帶身符”,早期“送仙符”及其各類變體的簡易筆畫也與墓底紋樣高度相似,“送仙\"的含義符合喪葬文化的期許?!稄執鞄煼浯笕纷鳛榈澜探浀渲?,收錄了大量與喪葬相關的符咒,這些符咒在形式和意義上都與M113墓葬中的紋樣具有密切聯系。早期“安家帶身符”和“送仙符”及其變體的簡易筆畫,與M113墓底紋樣高度相似,表明墓葬的設計者可能參考了這些符咒的樣式,以期達到類似的效果?!鞍布規矸敝饕糜诎矒崴勒哽`魂,使其在陰間安居樂業,而“送仙符”則旨在引導死者靈魂升天,進入仙界。M113墓葬中的紋樣設計,可能融合了這兩種符咒的功能,既希望死者靈魂得到安寧,又期望其能夠順利升天。這種設計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死后世界的復雜想象和美好期許,同時也體現了道教文化在民間喪葬習俗中的廣泛傳播和深入人心。通過這些符咒的使用,我們可以了解道教文化如何在貴州地區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喪葬文化傳統。
由于未找到完全類似的符篆,筆者特意咨詢了相關道教從業者,得到了疑似堪與陣紋的答復,該方向有待探索。整體而言,M113墓葬的符號紋樣與道教關聯密切。

平壩縣古代族屬探究
地處今平壩一帶的少數民族有“馬澄龍家”“苗”“仡佬”等。馬鐙龍家分布在今安順一帶;據乾隆《貴州通志》與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記載,分布在今貴陽的苗族分為東苗、花苗等,其發飾類型與平壩縣石室墓出土的文物類似,且尚“葬不用棺,斂手足而瘞之”。由此可知,仡佬部分支系在歷史上曾流行石室墓。自清代以來,貴州多數族群逐漸改用“棺殮”,石室墓被木棺墓葬取代,逐漸與漢族同流。根據上文資料可證,貴州平壩縣馬場鎮新村考古項目部分石室墓的墓主人族屬應該在“馬澄龍家”“苗”“仡佬”中,M113同理。
民族文化與道教文化結合
M113墓葬的族屬極有可能屬于“馬鐙龍家”“苗”或“仡佬”之一。這三個民族在貴州地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傳統,他們的宗教信仰、喪葬習俗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M113墓葬中所出現的道教符號紋樣,如波浪線、黑點等,與道教符篆或堪輿陣紋具有相似性,以及其可能與星象相關的推測,都表明道教文化在該地區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深度結合。這種結合并非簡單的文化疊加,而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兩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結果。它體現了貴州地區少數民族在接受外來文化時所展現出的強大適應能力和轉化能力,同時也反映了道教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所具有的靈活性和包容性。這種文化的融合不僅豐富了貴州地區的宗教文化內涵,還進一步揭示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復雜過程,為我們研究貴州地區的歷史文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證據和研究視角。
道教文化在貴州的傳播及其與少數民族信仰體系的互動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道教文化與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的結合,反映了宗教傳播的區域特性及民族融合的過程。這種結合不僅豐富了貴州的宗教文化內涵,還揭示了少數民族在接受外來文化時的適應與轉化能力。道教符篆和堪輿陣紋的使用,進一步體現了貴州地區的文化多樣性以及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塑造。
(作者單位:1.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2.貴陽信息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