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財政大臣和政治家,其財政思想與實踐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財政支持。桑弘羊的財政思想涉及均輸、平準、國家專營等方面。文章通過梳理西漢時期的相關財政文獻,闡述了桑弘羊財政思想的形成過程,并探討其思想的現實意義。
桑弘羊財政思想的誕生背景
秦統一全國后,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壁壘,為社會的發展和交流提供了條件。與此同時,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生產工具的進步、水利灌溉工程的興建、工商業的發展促使秦朝經濟發展。
西漢初期,受秦末農民戰爭與楚漢相爭的影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基于此,漢初諸帝基本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并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漢武帝時期,西漢的財政經濟政策發生重大改變?!妒酚洝酚涊d:“是時漢方南誅兩越,東擊朝鮮,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中國多事。天子巡狩海內,修上古神祠,封禪,興禮樂。公家用少,桑弘羊等致利,王溫舒之屬峻法,兒寬等推文學至九卿,更進用事,事不關決于丞相,丞相醇謹而已?!睗h朝一改漢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連續發動大規模反擊戰,收復河套、開拓河西走廊,同時征服南越、經營西南夷,疆域空前擴張,但常年征戰也耗盡了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國庫陷入空虛。彼時,桑弘羊以治粟都尉領大農令,提出均輸平準、酒榷專賣和鹽鐵專營政策,這對于緩解政府財政壓力、保障戰事開支效果明顯。漢昭帝時期,社會經濟矛盾激化,西漢王朝面臨歷史性的轉折點,急需針對社會矛盾提出對策,為此召開了曠日持久的“鹽鐵會議”,以桑弘羊為代表的掌權派和賢良文學代表的民間派以鹽鐵、均輸和酒榷政策為基準展開論戰。此次論戰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軍事和民生等多個方面,單從財政視域來看,它反映了財政的本質、功能、作用等理論思想。為后世王朝通過財政手段削弱地方勢力、鞏固中央集權提供了理論支持,深化了財政的政治功能理論。同時,使國家干預經濟的財政理論更加體系化,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財政制度的走向,成為傳統財政理論中“重干預、強集權”流派的重要源頭。此后,經桓寬整理,為后世留下了《鹽鐵論》一書。
古代銀色金元寶和銀元寶

桑弘羊及其財政思想
桑弘羊生平。《史記》記載:“弘羊,洛陽賈人子,以心計,年十三侍中。故三人言利事析秋豪矣?!鄙:胙蛟谀晟贂r就展現出卓越的財政頭腦,以精于心算聞名洛陽。十三歲那年,桑弘羊帶著滿袖墨香與滿身才華,踏入宮廷。他的聰慧精算,如同一顆璀璨星辰,即將在大漢王朝的蒼穹中綻放出奪目光芒,書寫一段屬于自己的傳奇篇章。
漢武帝時期,頻繁的戰爭耗費了大量錢財,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國家財政幾乎空虛,《史記·平準書》中提及:“其明年,大將軍、驃騎大出擊胡漢軍馬死者十余萬匹,轉漕車甲之費不與焉。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睘榱嘶謴蛧邑斦瑵h武帝開始實施鹽鐵官營計劃,桑弘羊憑借出眾的計算能力被選為侍中參與此事,正式登上政治舞臺。
漢初,貨幣的鑄造權下放地方,導致出現“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唯真工大奸乃盜為之”的現象。各地方偷工減料的鑄幣行為導致錢多數流向商人和制造錢幣的官吏與工匠,國家財政也相應流失。漢武帝任命桑弘羊為大農丞,同時負責改革幣制。桑弘羊順勢提出貨幣鑄造權的統一管控,由國家統一管理全國的貨幣,杜絕民間貨幣亂象。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以治粟都尉的身份,在全國實施并負責鹽鐵官營,同時主管大司農的工作,實行“均輸\"和“平準”。《史記》記載:“元封元年,卜式貶秩為太子太傅。而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大農,盡代僅管天下鹽鐵。”此后,桑弘羊對鹽鐵專營政策作出進一步規劃,在每個地區都設有專管鹽鐵的官員,讓鹽鐵的垂直化管理更加高效。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昭帝繼位。面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矛盾,以昭帝為首的新統治集團認為要全面改革,由此引出之后的鹽鐵大會,以及《鹽鐵論》。在鹽鐵大會上,桑弘羊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軍事、民生等都作出相應的提問和解釋,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財政思想和經濟思想。
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桑弘羊受政變牽連被殺,退出歷史舞臺。
桑弘羊不僅是漢武帝時期鹽鐵、均輸和酒榷等各項財政決策的參與者,更是將這些財政政策付諸實踐的執行者,解決了當時的財政困難問題。司馬遷對他出色的理財能力作出“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贊譽。
桑弘羊的財政思想。提到桑弘羊的財政思想,就離不開《鹽鐵論》一書。本文將基于《鹽鐵論》一書,對桑弘羊的財政思想展開論述。
大夫日:“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方物貢輸,往來煩雜故郡國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故日均輸。開委府于京師,以籠貨物是以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貿利,故日平準平準、均輸,所以平萬物而便百姓,非開利孔而為民罪梯者也?!?/p>
桑弘羊在鹽鐵大會上提出,均輸的產生是為了方便各郡國運輸貢物,在各郡國設置對應的均輸官來管理調度,使貢物能按照合理的時間運輸,此舉既避免長途運輸損耗,又通過商品流通實現財政增值,故而有“通九州之貨,調余補缺,若江河疏浚,使貢賦不再困于山海之遙。巧匠運斤,化腐朽為神奇”的贊譽。而平準之法,如持衡守中,穩天下之價。在京城開設委府,專門用來收集貨物,由政府對市場進行適當干預,可以穩定物價,達到“使富商大賈無所謀大利”的目的,從而促進貨物流通、保障民生與經濟有序。
均輸和平準是相互聯系的,從各郡國運到京城的貨物通常交由平準官,根據市場價格賣出和買入,從而平抑物價。
表1均輸、平準政策的優缺點

大夫日:“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鄣海澤,鄧通專西山吳、鄧錢布天下,故有鑄錢之禁…故統一,則民不二也;幣由上,則下不疑也?!?/p>
關于“錯幣”的辯論,桑弘羊提出貨幣的流通交換,是調節貧富差距必不可少的治國手段。貨幣的發行不但可以促進商品的流通,還能抑制富商豪強的發展,并調節收入差距,使貧富差距縮小,從而便于國家的發展和治理。關于貨幣管理權和發行權的問題,桑弘羊提出應該由中央統一貨幣的發行。貨幣的發行權收歸國家,可以解決民間私鑄貨幣導致的假錢劣錢泛濫問題,從而保證商品交易和維護國家安全穩定。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春二月,行三銖錢?!?/p>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春,罷三銖錢。”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p>
桑弘羊上任后,對漢朝的貨幣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將貨幣鑄造權收歸國家后,又發行了按照統一規格生產的上林三官錢,又稱“五鐵錢”。將貨幣的鑄造權收歸國家,不但穩定了市場,還有效防止貨幣的濫用,從而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堅實的貨幣基礎,并且維護了西漢王朝的穩定。
大夫日:“鹽鐵未籠,布衣有朐邴,人君有吳王,皆鹽鐵初議也。吳王專山澤之饒,薄賦其民,賑蟾窮乏,以成私威。私威積而逆節之心作。夫不蚤絕其源而憂其末,若決呂梁,沛然,其所傷必多矣。太公日:‘一家害百家,百家害諸侯,諸侯害天下,王法禁之?!?/p>
桑弘羊認為,鹽鐵收歸國家,由國家進行壟斷經營有利于打擊當時富有的地方商賈,如果不對鹽鐵加以管控,任由地方商賈豪強發展則可能威脅國家的發展和穩定,甚至威脅中央政治集團的統治地位。鹽鐵專營還可以打破市場壟斷的局面,改由國家直接控制,這樣可以防止富商官吏勾結,從而避免對百姓層層盤剝。最終,從源頭防止富豪壟斷,同時保護弱勢群體,“一家害百家”的局面得以避免。
公元前98年,漢武帝實行了酒專賣。
“春二月,初榨酒酤?!?/p>
“總利入官,而下無由以得?!?/p>
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桑弘羊正式受命擔任大司農一職。在繼續執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經濟、財政政策的同時,他采取了當時最具影響力的財政管理措施一實施酒類的國家專賣制度。
在西漢時期,酒的產量和銷量都很大。特別是文景之治后,西漢的農業蓬勃發展,糧食儲備充足,這為釀酒業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該時期釀酒業興盛,不論官營還是私營酒酷,利潤都十分豐厚。
天漢三年(前98年),為了進一步增加財政收入、有效鎮壓農民起義以及鞏固對市場的控制,桑弘羊向漢武帝提出了實行酒榷(酒類專賣)制度的建議。該制度的核心在于由國家機構對酒類商品實行專營政策,從而確保政府能夠獨占從釀酒到銷售的全部利潤。通過實施酒榷制度,國家不僅能夠增加財政收入,緩解因連年戰爭和大規模建設導致的財政壓力,還能夠控制酒類的流通,進一步增強對社會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
《史記》記載,西漢時期共有三十多種行業,其中酒類排第一。酒榷政策的實行讓國家把經濟命脈牢牢在自己的手中。酒榷制度只持續了十七年時間,但它給國家機器所帶來的收入是可觀的,昭帝時期將酒榷改為酒稅。
桑弘羊的財政思想誕生于封建時期,具有歷史局限性,但他的理論和實踐為后世的財政理論和實踐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
N 1
促進國家財政制度改革。桑弘羊的鹽鐵專賣、酒榷思想,都是基于工商富國的思想。通過法令形式,在使資源國有化的同時對自然資源的價格進行控制。無論是鹽鐵、酒榷還是統一鑄幣,都蘊含國家宏觀調控的思想。
現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政府可以放寬管理鏈條,給予市場更多的自主調節權利。在國家調控的同時,也要考慮各行業自身的彈性與剛性,不能過于追求穩定而讓各行業元氣大傷。
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桑弘羊的均輸、平準、統一貨幣的思想,都是從國家財政和百姓的利益出發,不但滿足了政府的財政需要,也從穩定物價、打通物流、統一貨幣多個方面維護社會的穩定,減輕了百姓的生活壓力。
市場的運行離不開政府宏觀調控,我們應當在第一次分配基礎上,重視第二次、第三次分配,發揮好轉移支付和捐贈的效用,切實緩解貧富差距的問題。富國是手段,而富民是根本目的,我們既要發展社會經濟,也要從根源上解決民生問題。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