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構成了文化版圖中的璀璨篇章,它源自特定地域內民眾在悠久的生產勞作與生活實踐中逐漸凝聚的共識價值觀。這份獨特性使該地域能夠與其他地方相區分,成為其生存、壯大及持續發展的內在靈魂與精神源泉。游神是模仿神明巡游的傳統民俗活動,已逐漸成為民俗旅游的體驗內容之一。文章闡述了福建游神的文化傳承內涵和意義、由來與發展,指出福建特色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福建特色文化傳承的對策。
文化傳承的內涵與意義
文化對社會發展影響巨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恩格斯指出:“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發展政治,發展法律,發展哲學,發展宗教,發展文學、藝術等等。”文化這個概念涉及廣義和狹義兩個維度。從廣義角度來看,文化代表了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實踐行動及其所孕育的豐碩成果。其涵蓋物質文明的輝煌、政治文明的有序、精神文明的高尚等人類在物質追求、精神探索、制度建設等各個層面的創造性努力和創新成果。而狹義的文化,則聚焦人類精神世界的生產活動及其所呈現的絢爛景觀。這是一種與經濟基礎、政治結構相對應的意識形態文化,是對社會經濟變遷與政治生態的深刻反映與獨特詮釋。總之,文化以一種更為純粹、更為內省的姿態,展現著人類思想的深邃與智慧的璀璨。
傳承,一般是指在師徒之間傳授、繼承某一方面的知識、技藝、教義等的過程,泛指傳授和繼承、發揚前人經驗的進程。文化傳承是指一種傳承與傳播文化內涵、精神價值和文化技藝的活動。文化認同,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其核心是對這個民族得以延續的精神基礎的肯定體認。傳承文化有利于為社會進步發展提供堅實基礎,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和審美能力,保持社會的持續穩定與發展。文化傳承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不僅對個體身份建構和文化認同至關重要,也對社會團結、創新和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通過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我們對人類歷史和經驗的豐富性加深認識和體會,從而為社會的和諧與活力建設添磚加瓦。
福建游神的由來與發展
游神,又稱閱兵神、巡游神,素有“行走民俗博物館\"之稱。它是中國民間習俗,不僅體現對神靈的敬仰,也是地方文化和民俗風情的獨特展示。
福建游神(或稱圣駕巡游、游老爺)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關于福建游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但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是古代民間信仰。福建游神的歷史淵源,最早可追溯至福建地區古代的民間信仰。在古代,由于人們對自然力量敬畏和崇拜,逐漸形成了各種神靈信仰,如土地神、海神、祖先神等。這些神靈在福建人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被視為守護家園、保佑平安的重要力量。
二是帝王巡禮傳統。古代帝王巡禮四方的傳統,可以視為游神的文化原型。在中國古代,帝王巡狩四方是一種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活動,旨在了解民情、加強統治和祈求神靈保佑。這種傳統在民間信仰中演變逐漸形成游神這一獨特的民俗活動。
三是宗教與民間傳說。福建游神活動中巡游的神仙,有的來自道教,有的源于佛教,還有一些是民間傳說中的英雄人物。例如,媽祖作為海上保護神,深受福建沿海居民的崇敬;開漳圣王陳元光及其家族,作為唐代移民的守護神,也在福建內陸廣受尊敬。這些神靈的信仰為游神活動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礎。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福建游神活動起源于宋代的“做神”活動,或明代的“攤舞”表演,這些活動逐漸演變和發展為當代游神活動。然而,學界至今沒有確定游神確切的起源時間。

福建游神活動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創新形式,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時間演變。福建游神活動最初主要在農歷正月舉行,后來逐漸擴展到其他節日或諸神誕辰之日。游神活動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慶典之一。
二是形式創新。在游神活動中,人們抬著神像巡游于村落之間,接受民眾的朝拜和祭祀。同時,伴有鼓樂、鞭炮等聲音,營造出一種莊重而熱烈的氛圍。隨著時代的變遷,游神活動在形式上也不斷創新,如加入現代音樂、舞蹈等元素,使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三是神明形象擬人化。在游神活動中,神明的形象被塑造得更加親民和接地氣。例如,“趙世子”注重儀表,只有穿上好看的黑金龍袍才愿意出門;“華光大世子”英俊帥氣,但胸前總會掛著一串QQ糖。這些擬人化的創新不僅讓神明“更接地氣”,也增強了活動的參與感、體驗感。
四是保護與傳承。近年來,福建游神活動保護與傳承得較好。許多地方成立了專門的游神小組,招收青少年到各地學習,參加游神、傳技、傳俗等活動。同時,“游神”活動還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五是文化交融。福建游神活動在發展過程中,對非遺項目和其他地區的文化元素有所吸收。例如,打破地區界限,吸納潮汕英歌舞、臺灣三太子等其他地區的非遺項目;同時,融入現代科技手段,如使用VR、MR等新技術進行展示和傳播。這些文化交融和創新活動使福建游神活動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
福建特色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
特色文化產業是指依托各地區特有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推廣與市場運作等手段,實現產業化發展。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 65.12% ,“清新福建”已經成為一張亮麗的名片。福建的特色文化主要有媽祖文化、閩菜文化、壽山石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船政文化以及閩劇等各類戲劇文化。福建特色文化傳承面臨挑戰和困難,如文化衰敗、文化沖突、現代化的沖擊等。
后繼乏人,信心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面臨的最大窘境是后繼無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依賴人的參與。但當前的傳承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人數較少,受國家肯定的技術藝人更是鳳毛麟角。此外,傳承人梯隊建設不合理。當代年輕人思維比較活躍,對傳統文化的喜愛程度不深,加之受社會各方面因素影響,福建特色文化傳承人出現青黃不接,甚至斷層的情況。
民間力量薄弱,自發性保護意識不強。部分民間有識之士和政府配合,建設了一批私人文化館及公共文化館。縣鎮村級民俗風情館、博物館的陳列條件有限,難以做好特色文化的展示、推介、講解工作。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困境還有管理方式落后、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和團隊、缺乏足夠的維護經費等。近年來,福建政府積極向外界展現福建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旨在激發民眾的自我保護意識,適度提升民眾對保護與傳承發展民族文化的認知。
傳承資金短缺,傳承人待遇待改善。福建獨有的文化瑰寶正面臨傳承困境,其保護與弘揚工作因資金匱乏而步履維艱,難以施展拳腳。在文化傳承的廣闊舞臺上,資金短缺成為制約其活力與成效的緊箍咒,特別是在培育新生代傳承人、提升傳承質量的關鍵環節上,資金缺口尤為顯著。老一輩的傳承者得益于體制內的保障,如政府的各項補貼、養老金、醫療保險與社會保險等,尚能維持生計。然而,對于年輕一輩的傳承人來說,生活的重壓迫使他們投身第二職業或轉行謀生,這不僅分散了他們的精力,也阻礙了新一代傳承人的吸納與培養。
傳承場所基礎設施不足。場地是傳遞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現在的演出場地多在各村寨的集市、廟會,或臨時搭建的地方。例如,閩南劇團缺乏場地條件,器材陳舊,經費沒有保障,受環境制約排練時間少,缺少文化積淀,導致藝術粗制濫造。
福建特色文化傳承的對策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在文化傳承與發展專題報告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將“連續性”放在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點的首位,并強調保護是第一位的。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絕對不能丟棄,而要傳承好、弘揚好、守護好我們民族的“根”與“魂”。
國家發展、民族振興,更需要推進文化保護工作。我們要深入挖掘和整理歷史文化遺產,加強保護和修復工作,推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文化保護工作不能束之高閣,而要讓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同時,文藝創作工作也不能曲高和寡,而要注重作品的普及性和可接受性,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到優秀的文藝作品。此外,為保障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與合理利用,需推進歷史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等的保護規劃與實施工作,并加強傳統技藝、民俗活動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文化特色集中展現福建風貌,講述福建故事,突出福建精神。福建要深入挖掘八閩文化等重要資源,聚焦獨特的歷史、人文、自然等故事,以真實、生動、感人的敘事方式,展現福建的魅力與風采。在藝術呈現上,結合福建的地域特色、文化底蘊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獨特的福建風格。作品通過精心設計制作,辨識度極強,視覺上極具感染力。同時,深入挖掘福建文化的精神內涵,如“閩人智慧”“福文化”等,通過文化符號和象征性元素的運用,彰顯福建的精氣神和人文精神。鼓勵和支持文藝創作者以福建為背景進行創作,推出具有福建特色的文藝作品,如電影、電視劇、舞蹈、音樂等,打造“福建原創”文藝品牌。此外,充分利用VR/AR、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視聽技術和新媒介傳播平臺,發揮“數字福建”的優勢,創新傳播方式,打造更加豐富多元的交互式體驗。
(作者單位:福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