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是新時期文化事業和旅游事業發展的創新路徑,能夠將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和旅游項目開發融合,打造文化旅游項目,充分利用不同區域的特色文化資源,在吸引游客、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弘揚。文章以大運河文化為例,闡述了新時代背景下大運河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發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大運河文化的生態保護策略和文旅融合發展創新策略,以供參考。
2014年,我國大運河申遺成功。2020年,我國頒布《大運河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強調推進大運河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帶。在實踐中,我們應做好大運河文化的生態保護,并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新時代背景下,可持續發展、文化自信等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大運河文化的開發利用可以采用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發展的形式,在利用大運河文化資源的同時,加強生態保護,減少或消除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具體而言,一是借助文旅融合的方式,將大運河沿線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收益,利用旅游收入落實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同時,做好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整合,持續拓展旅游產業鏈條,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沿線居民收入增長。二是嚴格落實生態保護制度,借助河道清淤、違規構筑物拆除等措施,修復受損環境,豐富生物種類,發揮大運河生態系統的生態調節功能。在生態旅游項目開發中,應避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兼顧生態保護和旅游開發的共同要求,做到永續利用。三是活化文化傳承,借助沉浸式文旅體驗,增強游客的文化認同感,使大運河文化從靜態保護轉變為動態傳承。以大運河文化為依托,還能夠推動生態保護和儒家文化等傳統文化融合,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大運河文化的生態保護策略
第一,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開展水系治理工程,在做好河道清淤的同時,實施生態護坡工程,恢復大運河的自然岸線形態,減少水土流失,并配合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基礎設施,控制水質污染。同時,借助本土植物,如菖蒲、蘆葦等,推進大運河沿線濕地生態系統的修復,打造魚類洄游通道,保障大運河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修復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此外,應制定科學的補水方案,借助外調水、再生水等措施,保證運河全線生態基流穩定。
開發和利用大運河文化資源,還應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樹立底線思維,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控。例如,劃分相應的保護分區,或引導周邊居民參與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大運河沿線文化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綠色開發。在實踐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加強生態文明宣傳工作,預防生態環境破壞。例如,對于違規占用運河河道或岸線的建筑物、構筑物,應限期拆除;對于不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項目及設施,應逐步搬離,同時對原址進行恢復或綠化處理。此外,應高度重視區域內水體環境的保護,避免生產生活污水排入大運河,保持水質清潔,打造濱河文化帶、景觀帶,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第二,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建立分級保護制度,加強對古碼頭、古橋等圍護的保護。對破損構筑物進行修復時,應堅持“修舊如舊”的基本原則,保留其歷史原真性。
二是采用3D掃描技術,建立文物數字檔案,開發AR導覽系統,還原大運河漕運的歷史場景,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對于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可以在舊廠房的基礎上,改造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如張家灣古鎮紅樓夢主題體驗區,或設置研學旅游項目,將漕運船制作等非遺技藝轉化為研學課程,借助非遺展示 + 非遺體驗的方式,實現文化的活態傳承。
第三,生態保護機制建設。一是落實立法保障,推動沿線區域協作立法,制定《大運河文化生態保護專項條例》,確定核心保護區域、緩沖區和協調區以及各區域的管控標準,制定跨區域生態補償與追責機制。完善相應的管理框架,設置專門的管理部門,統籌水利、環保、文旅等部門職能,配合科學的管理模式,定期實施聯合巡查與績效評估工作。
二是強化制度保障,采用分級保護制度,針對一些核心文物實施全天候監測,面向沿線村落實施負面清單管理,避免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出現破壞歷史風貌的情況。建立有序的文化遺產修復標準,采用可逆性修復等工藝規范,做到“修舊如舊”。
三是做好動態評估,制定《大運河文化生態健康指標體系》等,對水體質量進行量化評估,公開評估結果和整改進展。在這個環節中,可以引入第三方機構,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績效審計,將評估結果納入當地政府考核體系。
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策略
第一,資源整合與主題開發。文化遺產和旅游開發應強調和諧共生,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建立和諧的共生體。旅游開發者可以利用文化資源,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附加值,為游客帶來豐富的感官體驗,塑造良好的地域形象,激勵政府機構主動保護文化資源及文旅項目。在推動文旅融合的過程中,應做好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在保持大運河文化資源獨特魅力的基礎上,融入契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創意元素,凸顯藝術美感,帶動歷史文化情感的升華。
大運河生態修復

邵伯運河碼頭

文化活態傳承

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可以串聯線性景觀,以大運河的河道作為軸線,整合各種文化遺產資源,設計主題旅游線路,如“紅色水工”“黃河古都”等。同時,推出文旅主題產品,如云南“茶咖花影”線路,串聯茶園、咖啡莊園與花卉基地,適配市場需求動態調整業態。此外,設置主題文化街區,整合多種文化資源,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
第二,產業融合與業態升級。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在推動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應重視文化創意產業鏈條建設,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如3D掃描技術、VR技術等,將紙質資料和圖片等無損轉化為數字化資源,建立系統化的數字資源庫,加強對大運河文化相關文件資料的管理。同時,通過拍攝大運河文化主題紀錄片的方式,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提取特色文化符號,打造大運河文化的專屬IP,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文化產業鏈條。
同時,打造城市文化IP矩陣,依托歷史遺跡開發沉浸式實景演出,如揚州的“運河之夜”光影秀等,或創新文化旅游模式,融合非遺工坊、夜間集市等多種業態,實現文旅業態的全面升級。推動文旅與農業、工業等深度融合,打造文旅綜合體,拓展文旅消費場景;發展賽事 + 旅游或節日 + 旅游模式,借助各種賽事和節日活動,帶動餐飲、住宿等關聯產業收入增長。
此外,在推動產業融合與業態升級的過程中,應強調科技賦能,打造智慧管理體系,借助衛星遙感技術、數字孿生技術等,實時跟蹤生態保護以及客流量數據,做好資源的動態調度。同時,在旅游景區推廣智能化終端設備,如無人售賣車、智能導游機器人等,提高景區服務效率,吸引游客目光。
第三,品牌建設與營銷推廣。加強文化品牌建設工作,如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強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在實踐中,圍繞現有的主河道及基礎設施,做好全面規劃和精心布局,推動大運河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在品牌建設中,堅持精品戰略,依照大運河文化和旅游資源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結構等,推動文化旅游產品的優化創新,形成完善的文化旅游產品供給體系。以大運河沿線文化旅游資源為依托,通過區域聯動的方式,規劃特色精品旅游路線,培育具備大運河文化特色的賽事品牌;也可以圍繞某個地域的特色文化,打造主題旅游餐飲、住宿、購物、標識等要素系統,利用大運河沿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設計特色文旅產品,持續拓展旅游品牌產業鏈條。此外,打造統一的大運河文化品牌,以核心旅游區域的形象品牌為支撐,逐步構建文旅傘狀品牌架構,加大運河沿線區域的合作力度,組建運河城市旅游聯盟。
主題文化街區

做好營銷推廣工作,創新營銷模式,將節事營銷作為重點,發揮大運河文化論壇、新媒體等的宣傳推廣作用,塑造良好的運河文旅形象,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影響力,吸引更多游客。關注傳統媒體引導主流輿論的作用,進一步拓展網絡媒體的規模傳播效應,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文化傳播平臺。不僅如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還應做好海外營銷推廣工作,面向全世界“講好運河故事”。
大運河文化對沿線地區發展具有巨大影響,挖掘大運河文化,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是實現多業態和諧共生的重要舉措。在實踐中,應圍繞大運河的具體情況,做好科學規劃和有效管理,推動資源的整合利用,在強調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創新文旅融合的方法路徑,探索最適合大運河文化開發利用的模式,實現大運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者單位:鄭州博物館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分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