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編是指用柳條來編織器具的技藝①,系我國傳統民間手工藝之一。陜北傳統柳編(后文亦簡稱“陜北柳編”)受益于當地肥沃的人文土壤,集實用性與審美性為一體,反映了陜北勞動人民在長期社會實踐下養成和積累的風俗習慣、文化內涵以及集體的審美智慧,帶有強烈的地域特征;其產品除了基礎的功能以外,所蘊含的器形藝術與紋飾特征更具有獨特的形式韻律與美感,頗具研究價值。為進一步保護與發揚陜北柳編文化,筆者帶領團隊實地走訪,深挖其傳承模式,分析其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結合當代傳媒語境,對其傳播路徑進行探索與分析,為其尋求適宜的傳播策略。
一、陜北柳編的器形與紋飾
(一)器形的分類與形式美感今天的陜北柳編大部分器形仍然沿用前設計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秉持了神形兼備、以人為本、順應自然的理念。
器形分類陜北柳編器具的形態大部分兼具實用性與審美性,存在于當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用于日常儲運,少部分也可作為裝飾品。其基本形制可分為九個大類(見圖1)。當然,編織者還會根據實際需求靈活調整器形的比例,如罐形器具腹部到足部的距離可以延長,將存物的器腹高置,起到防潮的功效,并加大足部外撇程度來保證底部穩固。此外,仿生設計也被融入柳編工藝中,主要體現為形態上的仿生,如在瓶形基礎上加入葫蘆造型特征、模仿葫蘆外表曲線美的“柳編葫蘆瓶”,外觀輕靈優美、富有變化,更具親切感和天然韻味。

圖1陜北柳編基本器形及其簡介(筆者2023年7月14至15日攝于陜西省工美行業大師、榆林市柳編非遺傳承人張莉萍老師的工作室并整理)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在新的生活實踐中也對柳編工藝品有了新需求。對此,傳承人也結合現代設計理念,用不同形制結合多種材料與編織花樣,制作出更具時代審美特征與實用性的柳編產品—“多層燈塔”就是典型代表:將刺繡荷包、剪紙作品結合到柳編燈塔中,使設計元素更加豐富,整體造型更具美感,且頂端凹槽可放置燈具,將裝飾性與實用性合一。“柳編貓窩”也是一款別具特色的創意制品,其整體編織舒適自然,上下都可以睡貓狗,同時又可以置物,其天然材料特有的親切感也有效提升了器物的市場競爭力。(見圖2)
形式美感陜北柳編的器形充分體現了對稱與均衡的審美法則,即合理利用各種造型元素,使得它們不管是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都能給人以和諧搭配的印象,具有大氣穩重之感。大部分陜北柳編器具都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具備應有的穩定性,還有部分器具會在對稱法則之下進行適當的造型變化,做到等量而不等形、等形而不等量(如圖2中的多層燈塔),形成整體與各個局部之間相對和諧均衡的效果,從而給人帶來輕松、生動的視覺愉悅感,提升了其審美價值。
圖2陜北柳編創新器形舉例(筆者2023年7月14至15日攝于張莉萍老師的工作室并整理)

(二)紋飾的種類、應用及審美特征
柳編器具得益于其原材料的自然屬性,以及手工編織獨有的靈活性和創造性,產生了豐富的紋飾形式作為其主要裝飾手法(見圖3)。其技法大多從柳枝之間“壓”和“挑”的關系以及經緯穿插變化衍生而來,層層疊加,錯落有致。在編織過程中,經驗豐富的編織者可以運用不同寬度、柔度、色彩以及質感的柳條進行紋飾搭配與組合,使其紋飾具備一定的秩序感與節奏感,形成獨特的線性裝飾美感。這類特點也大大提升了陜北柳編器具的審美價值。
圖3陜北柳編主要紋飾(筆者2023年7月17至18日攝于張莉萍老師的工作室并整理)

紋飾種類及應用值得注意的是,陜北柳編工藝歷史漫長,起初常作為農具及生活用具,更注重實用功能,編織技法與色彩都較為單一,而后為了滿足社會與市場多樣化的審美需求,才開始注重紋飾圖形的變化與色彩組合,但編織者對紋飾的選用仍基于器形或功能而定。這就使不同技法做出的紋飾帶有不盡相同的實用特性。現就圖3作一簡介。平編紋作為基礎紋飾,常用于器具的底部以及幫體,其編織面平整光滑,作為底部能做到平穩堅實,作為幫體則更顯簡約。絞編紋因其特殊旋轉編織技法,具有加固、點綴、分界等作用,適合用于分割不同的紋飾編織面并防止編織面散開。壘編紋的跨壓式編織手法可以在單位面積內減少編織次數,有利于提升編織速度,且適用于韌性較差的原料,能夠有效提高緯柳的使用率,常用于對體積感要求較高的幫體編織。麻花紋由連續不斷的交織重復編織而成,富有韻律感,常用于器具的口部,起到美觀作用。人字紋的“人”字形結構由單體幾何造型紋樣不斷重復與鋪展,組合形成了富有秩序感的塊面紋樣;這不僅具有極強的裝飾性,還具備不易扭曲的特征,適用于對密度與強度具有較高要求的器具,常用于大面積幫體編織。鏤空紋所形成的孔眼讓器具在觀感上虛實結合、疏密有致,通透的編織面在體現美感的同時也能起到透氣通風的作用。拉花紋與鏤空紋相似,但曲線設計更具靈活性,能夠起到點綴器具的作用,在打破直線的枯燥沉悶感的同時可引導人們的視線,突顯紋飾的弧線之美,常用于籃形、盤形器的幫體編織。①
正如劉向《說苑·反質》中提到的墨子講的“先質而后文”,以及現代主義建筑大師沙利文的名言“形式服從功能”,陜北柳編紋飾的美源于實用性,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有機統一。
構成之美陜北柳編紋飾由于基于器具造型,因此都是在器形的引導下環繞編織成的。這些紋飾在形態構成上可分為兩大類,即連續式和放射式。連續式構成多出現于器具幫體、口沿處,是指將紋飾重復排列,用一個式樣多次重復圍合成一個基本形,在器具表面呈現出具有連貫性的橫向帶狀式樣。這種呈串聯趨勢的紋飾循環往復、連綿不絕,整體充滿了無盡的韻律感,可用于各類器形上。放射式構成則常裝飾在器具底部和蓋子上,是重復構成的一種特殊形式,以器底或器蓋作為中心點,進行離心排列,又可細分為“徑直放射”和“旋轉放射”兩種(見圖4),呈現出向外擴散的視覺效果,具體造型亦靈活多樣,具有強烈的動感。
圖4陜北柳編紋飾的放射式構成:左為徑直放射,右為旋轉放射(筆者2023年7月17至18日攝于張莉萍老師的工作室并整理)

色彩之美柳編工藝的材料大多取自當地的柳樹,加之此類器具的制作起初更多是為了滿足生產生活需求,因此它們當中的大部分原先都呈單一樸實的素色。隨著工藝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創新設計的追求,近年來許多柳編器具已加入浸染、熏蒸、烤漆等多種著色工藝,色彩體系大為豐富。但是,陜北的柳編仍舊保留著較為自然樸實的本色,這也更加契合當地城鎮民眾對自然之美的渴慕之情。
即便如此,目前陜北柳編主要的材料本色也已有深紅、深棕、乳白、米黃、黃綠等多種,另外,為了擴充色彩體系,還會對材料進行脫皮處理。舉例來說:米黃色沙柳編織而成的紋飾風格簡約素雅;大面積利用深紅色的紅柳編織而成的紋飾則更顯內斂沉穩;而若是用毛柳與沙柳搭配編織而成的紋飾,則紅白相間、深淺各異。色彩的搭配不僅能夠提升紋飾的美觀程度,也會以有規律的色彩變化給紋飾帶來視覺流動感,增強其藝術性。(見圖5)當然,除了柳材料的原色搭配以外,與其他植物材料(如草材料)的搭配編織也會起到豐富紋飾色彩的作用。

圖5陜北柳編材料的色彩示例(筆者2023年7月17至18日攝于張莉萍老師的工作室并整理)
二、當前陜北柳編的傳承與發展模式及其分析
陜北地區濃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都為柳編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節儉勤勞的陜北人民就地取材,利用當地防風固沙的柳樹的枝條編織而成的器具除了用于日常的運輸、收納,還能售賣來補貼家用。①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積累了實踐經驗的手藝人們開始注重提升柳編產品的審美價值,研發出了更多的器形和技法,不僅極大豐富了陜北柳編的工藝體系,也使得陜北柳編的傳承與保護工作越發顯現其意義。中國民間工藝的傳承主體以家庭、社區及學校為主,正如華覺明所說“手藝人成長的共同特點是經由家庭、社會的熏陶或學校教育的引發對手藝產生了興趣”②。陜北傳統柳編工藝的傳承也不例外。筆者通過多次走訪調研,梳理歸納了目前陜北地區柳編工藝的傳承模式,并對其發展形式作進一步分析,以期為探尋其傳播新路徑打好現實基礎。
(一)家庭模式
筆者在田野工作中發現,如今掌握傳統柳編技藝的陜北人大部分為女性,其中不少是在家庭影響下對傳統手工藝產生興趣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傳承,無疑是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傳承方式。它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進行啟蒙教學,通過口傳身授,將技術較為完善地傳遞給家庭成員。榆林市的柳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莉萍老師雖然善于在實踐中注入自己的設計思路,賦予柳編器具獨特的藝術情趣,但也是家中的第三代傳承人,且家庭傳承的形式目前仍在她的家族中延續(見圖6)。
圖6傳承人張莉萍老師(左)及其侄女正在編織(筆者2024年5月29日攝于張莉萍老師位于靖邊縣的家中)

當然,在市場需求不斷流變的沖擊下,家庭傳承方式也凸顯了其局限性。張莉萍老師在接受筆者采訪時就表示:“由于柳編制品為家庭帶來的經濟效益薄弱,家族中大部分年輕人都不愿學習柳編技藝,目前只有妹妹和侄女還在學習。”面對家庭/家族內部傳承人短缺、斷代、技藝水平下降等現象,我們應堅持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的精神,進一步維護“非遺”家族傳承人的利益,以明確其肩負的責任和義務,堅定其投身該行業的意愿。
(二)社區模式
在政府主導下,將傳統手工藝所需的大量資源和場所集中融人社區,通過組織相關的社區活動,豐富民眾的日常生活并使之建立對其的廣泛認同,積極參與到相關實踐中去,實現社區中的傳承和保護,也等于使手工藝實踐在一定意義上回歸到其孕育和發展的環境中去,從而可以形成一定區域內的文化凝聚力。①對陜北柳編工藝而言,社區傳承主要發生在縣文化館、村委會、民間手工藝者工作室等場所,例如靖邊縣文化館會定時開設面向成人或兒童的柳編公益培訓課程,邀請當地的柳編傳承人或手工藝者來教授技藝。筆者的團隊也對其第十期公益培訓進行了拍攝和采訪,發現許多小朋友對此有濃厚的興趣。 (見圖7)
圖7靖邊縣文化館第十期柳編公益培訓現場(項目組成員王媛莉2023年7月14日攝于該館)

此外,在鄉村振興政策的帶動下,當地許多村鎮開展的文化振興活動也涉及柳編。筆者考察的例子是極具代表性的靖邊縣寧條梁鎮西元則村,該村不僅為居民提供文化服務,還在其民俗文化產業園和特色產品售賣廳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柳編博物館,其中還存放著20世紀70—80年代“前進大隊柳編廠”的部分產品。該村的村委會在宣傳柳編文化、展覽本地柳編產品的同時,也積極以網上直播的形式售賣柳編產品,當地的不少婦女會聚集起來編織和交流,創造一定的家庭收入。在采訪中,有位編織者對筆者說:“我們有信心把柳編接著編下去,可是學的人太少了……之前有人需要這個(柳編籃子),說好總數,訂好了要多少個,我們就沒日沒夜地編,累是累點,補貼家用,我也有事可干了。”村支書介紹道,他們的柳編生產已經形成一定規模,也在主動前往各地進行學習研討,并積極引進了山東臨沂的優質柳材料和技術,希望盡快將柳編制品生產工廠化、規范化,以降低手工和原材料成本,讓村民更有賺頭,也讓本地柳編技藝更好地發展下去。
(三)學校模式
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傳承亦與教育密不可分。隨著由文化部、工信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落實,不少學校已開始肩負起這項責任:一些“非遺”手工藝主要依托學校的資源和平臺來傳承發展;多類學校(如藝術類高校、綜合類高校的藝術學院、高職院校以及具有藝術特色的中小學)也在通過引入手工技藝來豐富課程內容并進行課程建設,以擔負弘揚地域文化的使命。①筆者在靖邊縣考察期間了解到,靖邊縣第五中學的任課老師在學校支持下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傳統柳編工藝的學習和實踐,并帶領學生前往傳承人的工作室深人領略這門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獨特魅力,引導他們成為陜北柳編的愛好者、保護者、繼承者。(見圖8)
圖8陜北柳編工藝學習參觀活動(靖邊縣第五中學王春雨老師2024年4月12日攝于張莉萍老師的工作室)

為進一步了解學生群體對柳編工藝及其相關設計的看法,筆者針對參與過相關學習和實踐的學生群體發放了問卷。該問卷主要關注他們在近距離了解和體驗過陜北柳編之后的相關認知情況、喜愛程度、獲益感以及對其傳承與保護的看法等。筆者希望以此問卷為基礎,為今后陜北柳編樣式的設計與研究提供定量化的資料支持。
問卷結果顯示:在參觀學習之前,大部分(61. 29% )學生對柳編工藝認知較少,但也有不少( 35.48% )學生已具備較深的認知。參觀學習后,絕大部分( 90.32% )學生對柳編工藝的認知程度有提升,許多人表示進一步了解了柳編文化 (51.6% ),提升了相關動手能力( 41.94% )。關于設計風格,大部分1 83.87% )學生偏好于傳統古樸的視覺感受,但也有頗多的同學喜歡現代簡約風格0 64.52% )與融合其他風格( 54.84% )的設計。此外,大多數參與者表示愿意參加柳編手工制作課程,并且向他人介紹柳編工藝,
可見,通過學校與非遺傳承人合作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觀摩與社會實踐,相當有助于柳編文化的傳習,從而為這項古老的工藝注入新的力量。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較高文化價值的陜北柳編,亦在多個方面有利于學校課程的建設和完善。
誠然,學校在這一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會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學時間較短導致學生對所學的手工藝認識較為粗淺、深人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又如,部分內容因操作難度較高、所需的材料和工具較多,不便于在校園課程框架內開展。另外,手工藝課程的教師仍較為匱乏,常由普通的任課教師兼任,講授水平有限。幸運的是,學校與傳承人合作的模式已經進人大家視野,一套更具時代性、系統性的傳統手工藝校園傳承體系正在得以深入構建。
總之,陜北柳編文化底蘊深厚,資源豐富,目前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關乎其家庭傳承、社區傳承、學校傳承等的活動,正在社區文化中心、村鎮委員會、學校以及商圈等場所廣泛開展。相關部門在傳承推廣工作中既能聚焦于傳承人群體,又能密切聯系民眾,從而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既發揮了民眾的參與積極性,也使得民間手工藝者可以更多更快地融入到大眾之中進行交流,培育后者對傳統柳編工藝的認知度、認同感和使命感,在實現自我社會價值的同時助力于讓這門工藝后繼有人。
三、陜北柳編的大眾傳播狀況與策略探析
從歷史來看,民間傳統手工藝傳播形式有效化的主要環節便是面對面的教與學,因而,當前陜北傳統柳編的宣講和課程培訓也都需要合適的人(特別是傳承人)來充當媒介。而隨著傳媒科技革命的浪潮急速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相關的傳播生態自然也會由單向的、線性的形式朝著具備多元交互性、虛擬空間性和沉浸性的形式轉變①。
根據筆者帶領課題團隊進行的調研,目前陜北地區傳統柳編手工藝可采用的傳播方式較為豐富,除了行為傳播、口頭傳播、文字傳播等基礎方式,也部分涉及數字化網絡傳播,例如微信訂閱號推文、直播間售賣、拍攝短視頻或紀錄片等方式。但是,其主要傳播途徑仍然依賴于口頭和現場行為一鑒于城鎮化進程、社會文化變遷的影響以及相關從業人群平均年齡較大的事實,當前仍存在技藝保存手段與成果不完善,以及文化語境、傳播渠道、宣傳效應不足等情況。基于此,下文將立足于陜北柳編的傳播現狀,探討相關的有效策略。
(一)構建數字化學習平臺
以完善發展模式
對傳統手工藝資源的數字化建設,作為非遺保護事業的客觀需要,自是完善陜北柳編發展模式的現實需求。數字化平臺的建設及運營,能夠通過在線展示、數字化存儲等方式,打破原有的時空限制,一方面應對民間手工藝人分散性強、學習時間碎片化等問題,利用圖文描述及影像示范等方式,幫助其不斷提升自我,另一方面針對柳編愛好者和初學者,幫助其通過平臺與傳承人或從業者互動交流,從而增強其理論基礎,開發其興趣譜系,為后期實踐做好鋪墊。此外,數字化平臺還能助力于數據分析和研究,推動傳統手工藝和現代技術相結合,在提升柳編工藝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同時,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有效完善其技藝體系。
圖9微信小程序“陜西傳統手工編織博物館\"(搜索名稱“傳統手工編織藝術\")部分界面展示(筆者截圖并收集)

筆者帶領項目團隊經過較長時間的理論研究和多次實地調研,共拍攝、收集、整理出陜北柳編相關圖片資料6000余張,相關人文及技藝影像資料100多個小時,并以此建立了微信小程序“陜西傳統手工編織博物館”①,其主要內容有器形分類、紋飾研究、歷史概況、人文紀錄片、技藝教程等,且注重其界面設計、交互設計和用戶體驗。交互設計的目標是創建能夠幫助用戶以最佳方式使需求得到滿足的產品,②筆者團隊認為,在操作便捷、界面美觀等前提下,將編織藝術的特征融入到小程序界面的色彩搭配、字體設計以及圖標設計等方面,有望更加生動直觀地展現柳編技藝的特色,從而起到宣傳推廣的作用。
(二)善用新媒體力量
以豐富傳播渠道
目前一提到新媒體,“短視頻”恐怕是最高頻的直接聯想對象。與短視頻平臺相融合,同樣可以作為陜北柳編工藝傳播的切入點—畢竟像“抖音”等平臺目前已有較為成熟的“非遺”短視頻運營模式。比如,“抖音”從2018年以來陸續推出“非遺合伙人”“看見手藝”“非遺奇遇記”等活動,通過趣味性的互動話題,鼓勵用戶積極參與非遺傳播。短視頻為傳承人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臺,有利于提高其傳承熱情并提升大眾對此的文化認同感和參與感,并且還能讓相關平臺的“帶貨”用戶通過短視頻運營獲取顧客。與傳統的消費品直播相比,非遺直播雖具明顯的商業屬性,但也是向大眾進行文化傳播和美育普及的機會,顯著降低了大眾接觸此類內容的時空門檻,相比起影視作品的“單方面輸出”,更有利于產生一定的經濟效應。但同時,這種形式對主播的職業素養要求也頗高一—主播不僅要了解產品信息,更要熟悉相關文化知識和工藝過程,才能夠真正向受眾傳達產品中蘊含的文化價值,起到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果。
目前擁有陜北柳編手藝的人士也有從事短視頻創作和電商直播的,但其視頻質量參差不齊,總體上缺乏“年輕化動力”,線上銷售也由于宣傳力度不足、對直播模式不熟悉等而成交量較低。對此,值得考慮通過創新的表達形式,深度利用社交軟件,進行更有規模的針對性推廣,發揚數字活態化傳播之長,將柳編手工藝的藝術美和文化美浸入網上社群的“生活美學”之中。
另外,“單方面輸出”的影視在新媒體平臺上也大有可為。近年來,許多關于非遺的優秀紀錄片或綜藝已在網上熱播,如《指尖上的中國》《留住手藝》《非凡匠心》等,它們帶領觀眾探索民間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用鏡頭語言闡釋其蘊含的文化價值,有效拉近了雙方的距離。尤其是紀錄片,作為一種內容密度高、對高學歷青年受眾吸引力強的體裁,相比于圖文更契合非遺動態性保護的要求,故具備更強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就陜北柳編文化而言,紀錄片的拍攝和制作不僅能起到記錄和保護作用,也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宣傳效果和社會影響。當然,拍攝期間必須注重系統性、完整性,深挖拍攝對象的文化內涵,加深民眾對其的文化記憶。
對此,筆者也嘗試帶領團隊開展關于陜北傳統柳編工藝的人文紀錄片的拍攝工作,目前已分別攝制了關于器形、編織方法、人文環境等的“微紀錄片”,以及制作教學示范視頻等。這些內容整體上延續了手工藝紀錄片的紀實風格,并適當加入了藝術性的手法,不僅記錄了柳編傳承人的生活環境、工作場所以及柳材料的生長環境等,還涉及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青少年非遺教育以及鄉鎮家庭婦女等話題,以工藝和背景故事結合的方式推動觀者建立與紀錄片之間的情感鏈接和共鳴。這些階段性的作品自前已上傳至前述的自制小程序,以及“嘩哩嘩哩”微信視頻號、“小紅書”“好看視頻”等互聯網平臺(見圖10)。另外,在目前大力開展的“中國鄉村振興產業博覽會”和各種“非遺大展”上,傳承人也會將這些影片作為參展時的文化傳播素材。總之,紀錄影像一方面能夠留存珍貴的陜北柳編工藝素材,為研究與學習提供借鑒,另一方面也能與新媒體平臺良好結合,通過貼近民眾生活,使傳統手工藝文化更加鮮活地生長。

圖10在微信小程序、嘩哩嘩哩”平臺、微信視頻號、“小紅書”平臺、“好看視頻”平臺上傳播的柳編視頻界面(筆者截圖并收集)
(三)加強產業融合發展
以打造文化名片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傳統手工藝的獨特性以及高賦能性,不僅能夠提高產品價值,還能塑造企業品牌形象乃至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當然,這同時也會反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在新的社會語境中實現其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新版本,打造其文化名片。至于立足于陜北柳編手工藝的傳統特征,易于實施融合策略且效果顯著的產業,便是文化創意產業。
文創領域中可見一些可供借鑒的代表性案例。比如,“故宮文創”早在2013年便精準錨定年輕群體,以“治愈”“萌化”作為其文創產品風格的主要特征,在保留傳統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結合當代流行設計理念打造“爆款”,通過線上宣傳手段如移動端應用程序、電商平臺以及數字文化展廳等豐富了故宮文化的傳播渠道。這類舉措對陜北柳編工藝的文創產品開發和營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筆者的團隊在相關的設計研發過程中,亦注重提取柳編工藝的文化色彩和藝術魅力,保留其天然古樸之美,兼顧其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賦予其當代觀賞與實用價值(見圖11)。只有構建一條包含設計開發、生產制作、宣傳推廣、銷售運營等環節的產業鏈,才能以保證文創產品的深度開發來更加有效地進行陜北柳編的產業化傳承,持續釋放其當代價值。
圖11筆者的項目團隊成員王媛莉、楊雅迪、王瑩設計的文創產品(筆者攝)

結語
柳編器具在陜北人文土壤上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汲取了充足的養分,以儲物、運輸、裝飾等功能為前提,開發出了多種形制,被編織者賦予了對稱均衡的形式美感,淳樸大氣,極具自然與人文相擁之韻。其多樣的紋飾不僅能起到裝飾作用,還喻示著精湛的技法,并起到加固的功效。我們應以當代的實用性為前提,深人開發其器形設計與紋飾搭配,從而追求其整體的統一和諧,更好地提升其審美價值。同時,宜把握時代機遇,將新技術和開放多元的發展思維融人對柳編技藝及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之中,積極探索其新媒體傳播格局,在融合中傳承,在發展中創新,使之煥發出更為絢麗的光彩。
本文系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數字鄉村背景下陜西傳統柳編手工藝遺產保護與活化設計研究”(編號:2023J042)的階段性成果。
Research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and SpreadofWillowWeavingof TraditionalHandicraftsinNorthernShaanxi Zeng Junmei
Abstract:The northern Shaanxi region,boasting distinctiv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a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has nurtured an exquisite,diverse,and highly regional willow weaving craft under its simple and sincere humanistic feelings.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folk craftsmen,it is found that local wilow weaving products not only meet the daily needs of the peoplebut also carry the innovative ideas of the weavers,demonstrating people’s appreciation and pursuit of the beauty in creation.By summarizing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ime-honored traditional craft,we can further explore its inheritance mod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and discuss appropriate strategies for its protection anddissemination,soas to provide certain impetus for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olk crafts.
Keywords: northern Shaanxi willw weaving;art of vessel shape;ornamental art;inheritance mode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