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精神既是中國傳統自然觀中的核心議題,也是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建設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水”作為一個非常宏大的概念,包含了山水信仰、山水神話、山水藝術等維度,有關山水的歷史也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山水文化與山水精神。山水容納了中國人對自然的一切幻想,并且在漫長的社會歷史與文化發展進程中由“自然之物”逐步轉變為人們為之向往的“精神之象”。在今天看來,山水早已脫離了其作為一般客觀自然物的意義,成為具有豐厚內蘊的文化意象。中國人正是在對山水的話題構建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自然觀照與生命哲學,即對天地宇宙的認知以及對自身行為的審察;也正是在山水的歷史與對山水的思辨中,中國人才被賦予了獨特的民族氣質和文化習性。如錢穆所言:“游中國山水,即如讀中國歷史,全國歷史盡融入山水中。”①
而在當代,自然環境的危機引發了人對自身與自然關系的重新思考,相關的一系列文化實踐與藝術表達也相繼展開,山水精神的轉化與實踐隨即成為當下社會文化領域的一個熱點話題。古今中國對山水精神的闡發之豐富不言而喻,但此類資源一般散見于傳統山水畫論、古典園林美學以及中國古代哲學文化等方面的論著中①,當代對山水精神的關注仍然不夠。這正如我們要問:遠離山水的城市究竟如何引發自然的真實體驗?追求視覺新奇的城市景觀與傳統的觀看習性、自由的人文精神之矛盾將如何協調?本文將不正于對山水精神作一般性的文化闡釋與傳統解讀,而是要結合景觀文化的社會學視野,以“山水城市\"和“城市山水畫”為話題,在總結山水精神的景觀構想、經濟延展與表征特點的同時,從生態理念的創新內涵與鄉村情感的文化建設的層面,進一步揭示當代“山水精神”的突破路徑與價值內蘊。
一、自然背離與視覺規訓:山水城市的景觀構想
人類環境危機之下,對自然保護與生態理念的提倡引發了大眾對“山水”的重新觀照。在關涉人與自然之關系的人居構想中,將城市與山水相結合,建立能夠體現自然居住理念的山水城市和山水家園,已成為當代山水精神的重要實踐形式與經濟策略。與此同時,一系列現實困境也隨之顯現一尤其是資本空間的介入,使山水城市的當代實踐面臨著關于自然體驗與樸素觀看的雙重難題。
(一)山水城市構想中的自然背離
在中國現代的城市化進程中,出于社會轉型與經濟發展的急迫需求,自然環境曾遭到嚴重破壞。后來隨著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理念被重點提倡,將城市與自然融合、構建良好的人居意識與自然環境才逐漸成為關于城市發展的一類新思路。1990年,錢學森在與吳良鏞的通信中曾提出對山水城市的構想。他指出:中國的山水詩詞、古典園林建筑和山水畫可以融合在一起,那樣則城市即為大型的山水園林,山水城市也可以看成山水畫的建筑學構建;人雖離開自然但又要返回自然,社會主義的中國能夠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區。②有學者指出,錢學森是在工程控制論的基礎上來思考科學系統,強調建筑既是科學的藝術,也是藝術的科學,山水城市即是山水藝術與建筑科學的優秀結合。③由此,山水城市的實踐開始了。
其實,從古至今,城市建設始終無法脫離自然環境,即便在遠離自然的條件下,人們仍會建設人工式的園林來填補“遺失山水”的缺憾。有學者說,中國古代的城市建設深受山水文化的影響,這不僅體現在地理學上,還呈現在風水堪輿的文化中。人們會將自己的居住環境與社會信仰及自然環境相融合,擁有一套嚴格意義上的空間規劃與建設指南。④如果說山水城市就是強調城市與自然環境的融合,那么無論古今,視覺化的山水城市均可以實現。正如有學者認為,山水城市就是將城市與古典園林相融合,再現傳統的山水景觀或自然環境因素。在現代城市化語境下的園林建設中,鄉村和城郊都可以作為園林的選址。園林中的梅、竹、石等景觀雖然是人工建造的,但又像是從鄉野中有機生成的一樣。造園的主旨就是為了再現自然山水精神。①與山水文化粘連的山水精神,其核心內涵就是“天人合一”。②從人出發,重視人與自然山水的和諧與協調的做法,反映了中國人古來不變的生存思路與自然觀念。但我們的問題是:山水精神是否能夠真正在城市園林中顯現?
宋代理學家袁肅在《錢塘縣尉司記》中這樣說:
官府之居于仕宜,山水之樂于隱宜,二者不可得兼也。居官府矣,簿書囂塵之間,適與山水會,蓋亦有之。然或瞰巖而倚麓,或阻澗而臨流,是一丘一壑,非山水奇觀也。至于戶庭之旁四壁而群峰獻狀幾席之上,旁睨而巨浸揚瀾,又亦有之。然地靈不足以動大君之品題,景物不足以發名勝之吟賞,則亦未為山水之遭也。間有遭焉者,曠而遐,野而僻,非能依神京之樞極,近金城之觚稜也。幸而密邇都邑矣,棟撓弗支,庭茀不治,而山水精神藐若不接,過者太息。③
袁肅意在表明:山水精神就是指真正的山水之樂;求仕與隱居很難兼得,雖然廟堂之中不乏模擬自然山水的園林景觀,但跟真山水比起來還是遜色不少,難以引發人的情動與吟賞之趣;山水固然是脫離市井、曠遐野僻的場域,但并非一種陳舊荒蕪之景象??梢哉f,產生山水之樂的山水精神,正源于士人在自然中所生發的隱逸情懷,只有真正走進山水,才能從根本上通達、領悟山水之性情。正如清代朱庭珍在《筱園詩話》中所說的:“以人之性情通山水性情,以人之精神合山水精神,并與天地之性情、精神相通相合矣。\"④若沒有親近自然的機會,僅將園林建設作為現代城市的一種視覺景觀,并將其對象化,則不僅與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相違背,也難以生發真正的山水精神。③
(二)城市景觀消費中的視覺規訓
有學者言:中國傳統的山水精神主要是以道家傳統為底蘊,部分地糅合并顯現為儒學,在后期又特別涵納了禪宗的相關精髓,追尋物我一體的、非本質主義的、同一化存在的世界觀和自然觀。①若從道家美學來看,傳統山水精神所體現的是一種樸素的視覺特征:自然的、平淡的甚至最終歸為黑白兩色的玄化境地②。而當代社會處于一個“視覺爆炸”的時代,伴隨著圖像時代與景觀時代的到來,各種新奇、炫目的工業品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與傳統山水精神的樸素視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山水精神里自然簡淡的視聽自由蕩然無存,人們在追求絢爛新奇的視覺體驗的同時,也失去了對“看”的詩性想象。此時,知白守黑、虛實相間的“精神可游”完全被馴化成了一種消費時代的視覺癥候,大眾對山水精神的感知正在消退,一種缺乏心靈體認的眼光正在時刻尋獵新的視覺產物。
可以說,當代城市早已失去了作為傳統的情感共同體之載體的意義。當傳統的地方性與情感共同體面臨消解,人的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歸依:當代城市無法為大眾提供歸宿感③,且很大程度上已被塑造為一種作為“視覺名片”的資本空間,隨時等著被販賣、出售。正如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所說:“景觀以一種將活生生的價值顛倒為純粹的、抽象價值的、凝結的狀態的東西來加以占有,在這些跡象中,我們認出了宿敵——商品?!雹苌踔烈恍┢h山村也不例外: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許多村民將自然環境視為一種單純供取用的經濟資源,山水由此徹底被商業物質化并成為“景觀名片”,吸引著往來的游客。這類狀況使得大眾的眼睛在對景觀的視覺消費中被規訓,大眾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視野得以開闊的同時,自身的主體精神也因此而有所缺失,從而隨時處在一種“有哪些可以看”和“應被什么所著”的視覺規訓里。
如果說,在過去封建社會的權力與禮俗壓制下,大眾的主體性觀看是被禁錮的,那么,今天的人們依然沒有完全走出視覺的牢籠。雖然自步人現代以后,大眾對由科學技術帶來的視覺景觀早就習以為常,接受了現代教育之后更是重新應對了新的視覺沖擊,但是城市的景觀化或說奇景化正在以一種資本消費的隱性文化模式對人們進行視覺控制——正如有人期望在當代城市中開發一系列集文化藝術、商業和生活功能于一體的都市美學系統,將城市山水、文化藝術與商業環境融為一體。這種倡導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播,但仍不免陷入一場以山水復興為策略的消費危機,約束著觀眾的視覺自由。
二、物質狂熱與精神缺失:城市山水畫的現世思考
除了在經濟層面對山水城市開展設想與建設,城市山水畫作為當代山水精神的一種重要實踐方式,同樣值得本文討論。在城市山水畫中,畫家雖然進行了一系列的筆墨實驗與形式探索,積極發掘了城市生活的形式美感與文化創想,卻也面臨著自然摹擬的異化和主體自由精神的消退這類難題。在城市暢想與物質狂熱的矛盾中,當代不少畫家從藝術創作的層面展開了對山水精神的現世思考與情感表達。
(一)城市山水畫中的物質狂熱
與人文缺失
在人們既往的藝術觀念中,山水畫作為體現山水精神的獨特形式,不僅能使畫家寄情于天地,更是高尚文人追求風雅與獨立自由之人格的重要載體。而當代山水畫家不同于古時文人,其身份已更加多元一大眾化也是其一大顯著特點。當傳統的山水自然變為現代城市的工業環境,對城市的贊美和對科技的歌頌成為時代的一種主調時,大眾對山水的原有想象就已經成為歷史,大眾的心靈也難以再回到一種與山水同棲的樸素農耕時代。如何關注現世生活,構建當下符合人居價值的城市景觀?基于此問題,以城市為主題的形式探索與風格思考在當代的大眾畫家群體中展開,城市山水畫也由此興起。
2021年,全國城市山水畫作品展①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辦。參展畫作普遍展現了當代城市生活的節奏與面貌,豐富了當代中國畫的創作主題、內容與形式。雖說是山水題材,但畫家通常會將城市里的普通街道、新型工廠、高層建筑加以表現—這些場景往往被賦予具有某種山水景觀意義的當代文化特質②,成為激活現代城市群體的都市記憶與情感想象的標志性符號。應該說,當代城市山水畫延續了山水城市的文化構想,是體現美好城市生活、延續山水精神的重要載體,但卻難逃現代城市景觀的視覺規訓。有些當下的山水畫趨向于表達相對新奇的現實生活元素,傳統的舟與橋被置換成了汽車與高架路,畫面主體也往往依附于不同的建筑物。這種城市山水畫對“物”的水墨實驗與形式追求,與傳統的那種瀟灑自在的人文精神相去甚遠。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即使水墨形式被泛濫于各種繪畫語言,但是,脫離了山水精神作為表現語言的主體性,就將只剩下了水墨的材料屬性,并不具備藝術的主體精神性,因為缺乏了歷史哲學的基本元素?!雹?/p>
可見,城市山水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當代人對當下城市生活的認同,也積極發掘了當代的城市景觀,卻難以使觀者從根本上實現對傳統山水精神的自然想象與內在體會。這使此類山水畫成了當代城市消費活動的一種衍生品,不但消減了藝術創作的獨立審美屬性與精神補償性功能,甚至還會陷人一場“消費主義”危機之中。有學者表示:相對于傳統山水,城市山水畫所發生的變化是由傳統的自然丘壑之內的營造發展到對具有人工性質的城市景觀之抒寫。題材的變化也導致了美學意義的轉換,傳統文化逐漸失去了核心地位:城市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消費文化。①這再次說明,在當代山水畫的創作語境中,自然的山水元素已被異化,傳統山水文化的內在精神與人文精神正在折損,畫家也容易陷入一種追求物質視覺景觀的價值危機。
(二)城市描繪中的情感與現世思考
雖然前述的畫家在對城市的贊美中不免夾雜著物質欲望與視覺獵奇的危險信號,但我們卻不能否認,城市山水畫影射了當代人的復雜情感:新奇之后,會在高樓大廈間徘徊并糾結,從而同時有著對新世界、新生活和新自然的向往。此時的“山水”就是“當下的”,它是對現世的另一種真切理解一因為它不僅指代有隱逸意味的桃花源,還是社會與“江湖”的鏡面,更是社會秩序與體制結構的再現②。當神圣信念與個人理想相碰撞時,“山水”也會生發多重含義。
唐代陳子昂《峴山懷古》詩云:“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誰知萬里客,懷古正疇躇?!比藗兂Uf“山水渡人”,但更確切地講,渡人的是山水中的情一一對山水的理解,也會重歸人的本身。山水精神在當下已成為一種對周圍環境和人類自身的反思意識與價值構想,正如徐復觀所說:“并非任何山水,皆可安頓住人生;必山水的自身,現示有一可供安頓的形相;此種形相,對人是有情的,于是人即以自己之情應之,而使山水與人生,成為兩情相洽的境界…\"③若將山水畫理解為一種社會結構的再現,那么山水精神的含義就不再僅是指“孤舟泛月于江上”那一類的美好意境。進一步講,山水的意義不止于山水中,還在于人對自然和社會的歷史性理解。有學者說:“中國山水畫是畫家借山水云樹這些千年少變的自然景觀,以獨到的藝術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和社會的靜觀體驗,只要當代人從他們的作品中體味到一種不同于古代山水畫的現代情愫,就不必在意作品中描繪的是長城還是衛星地面站。當代中國水墨畫正呈現出多元發展的面貌,無論是表現主義的激情宣泄,還是神秘主義的宇宙抽象,或是以真實的物質反映荒誕的真實的材料拼貼,都反映了中國人的生存狀態…”“藝術作品的現代性”需要流露出“藝術家的文化心態和對環境的生存體驗”。④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當代山水畫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情感抒發與人際交流功能。
可以說,城市山水畫的功能不僅有對“山水”的觀照,更在于顯現當代人的真實情感與生活之道。正如城市中的某一處景觀或許會成為民眾的情感標識,城市山水畫也激活著大眾的記憶蠟板,時刻召喚著大眾的參與和經歷。當代的民眾需要參與創造城市景觀的權利,他們共同改造著周圍的環境,將自身的經歷乃至故事融人城市的發展與文藝創作之中,構成一種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群體與社會的關系的現實寫照。從當代城市山水畫的表達中,我們也能夠探尋出另一種對山水的“觀照”:在城市化持續推進的今天,山水資源對城鎮人口來說是極其有限的,可與山水有關的意識卻在他們頭腦中不斷暗涌。對一部分一直生活在城鎮的人來說,雖然對自然山水的記憶已變得模糊,對山水的表達也大多只能基于自身環境展開想象,但山水精神的當代轉化絕不僅體現在人居環境的層面,而是還能顯現于對環境的反思之外,即對文化根脈的找尋①。在對山水的歷史觀照中理解現世,在對現世的實在參與中構想山水,正是山水精神得以回歸的根本所在。
總之,不論是山水城市的構想還是城市山水畫的語言表達,均為人們提供了對“山水”的當代理解與現實闡釋。尤其是在生態理念被進一步提倡與當代鄉村情感建設受到重視的語境中,山水精神的內涵創新潛力及其實現過程中的價值內蘊都正在被深入揭示。
三、生態理念與鄉村情感建設:山水精神之內涵創新
從山水城市的構想到城市山水畫的實踐,從當代山水精神的轉化困境到對山水精神的現世理解,我們關于山水的探討顯然已不再是精英式的考察,而是浮現出一個山水精神如何融入大眾(或說大眾如何回應山水精神)的問題。我們要通過對生態理念的提倡去給當代山水精神賦予創新性內涵,并在圍繞鄉村情感建設的記憶重塑中展開一場工業時代的大眾詩性想象與對山水精神的價值追問。
(一)生態理念中的自然反思
與大眾精神
新時代的生態文明思想為山水精神的當代轉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從生態學的視域來看,山水精神即是一種平衡自然生態、尊重自然規律、對自然資源進行可持續化利用的發展性理念。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命題,對經濟生活與綠色環境的協調發展提出了要求,這關涉到帶有經濟內涵的、科學的環境規劃與治理方案。2013年12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又提出了“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明確要求。② 生態理念下的山水精神正是要在“天人合一”的中華傳統思想根基上強調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山水精神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將人與自然山水的關系納入整個人類的生命循環系統與當代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在對環境的反思中涵育經濟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兩山”理論的同時,也多次強調構建“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性①。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傳統的山水精神的內涵在當下發生的轉變:當代山水精神不僅重新回應了“天人合一”思想中人與自然和諧相依的關系,而且具有包含了現代化經濟理論元素的創新意識;它要與中國式的現代化環境治理及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尤其要關注大眾的實際生活樣態。當代的中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盡管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生存環境,在不讓自然付出過多代價的前提下為全體人民創造豐富的物質條件與美好的精神生活,仍是一個核心議題。這一議題也正在喚起當代山水精神的歷史使命。
換言之,與“精英審察式”的傳統觀念不同,生態理念指導下的山水精神內涵已趨于多元,而其價值內核是引發大眾在對自然的反思之外的精神追問。在當代城市化的進程中,盡管消費主義危機依舊存在,但大眾已有更多的機會去“表達世界”,因為文化既是我們注視世界的結果,也當是世界注視我們的結果②。在山水缺席的當代,大眾要用另一種方式重組“山水”,當代山水精神也必然經歷一個從體驗物質走向審美共振的過程。所以說,只有當城市為大眾提供一個從體驗物質走向想象自然的契機時,山水的集體記憶才可以在鄉村情感建設中真正得以重塑。
(二)鄉村情感建設中的山水記憶
與現實之場
隨著生態文明理念的深人推進,鄉村文明的建設也在蓬勃發展。與山水天然相連且具有突出的建筑特色與民俗風情特色的鄉村,理應成為大眾找回自然記憶、重塑山水精神的現實之場。應該說,在對山水城市的經濟構想與藝術實踐之外,鄉村為大眾提供了一種返璞歸真的山水之情體驗。
在當下,如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③,不僅已成為一個極富情感意味的話題,更是鄉村情感建設的關鍵文化命題從一定程度上說,鄉村參與并且建構著大眾的自然生活與情感想象。鄉村承載著山水文化,更是山水歷史的見證,它在保留了不少自然原貌的同時,還具備視覺時代所缺乏的簡淡樸素的美學品質。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城市群體在接受了太多新奇景觀之后,會重新趨于親近較為天然的、綠色的生活方式:除了能求得一種補償性的體驗之外,還能夠找到一種不同于理性規范的情感歸屬一回歸自然的鄉愁意識與詩性精神。鄉村使傳統自然風貌與鄉愁文化得以傳承與延續,這正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激活大眾關于山水情感之文化基因的關鍵一因為對鄉愁的審美與精英式的審美有所不同:山水中的鄉愁是當代人情感記憶的蠟板,也是大眾真正的情感歸宿,它因與個人經歷緊密連接,而使山水真正擁有了“平凡的溫度”。①
有學者說,山水精神的建樹依賴著人與山水深層精神的熔鑄。②我們應該強調,鄉村不僅是指山水所在,更是要保留與山水有關的一切記憶,要成為敘述山水故事、山水情感的精神策源地。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鄉村中尋找過往,從具有鄉土意味的情境中尋找一種歷史空間,山水中的鄉村正在成為一種集精神、感覺和記憶于一體的意義場所③:它記錄了無數個歷史性片段(這些片段是關于山水的,更是關于人的),從而不僅為大眾提供了一個環境純樸、使情緒放松的去處,也為那些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群制造了接近自然的機會。當代鄉村的情感建設重新補足了城市中缺失的情感直覺主體性,在讓人們捕捉到關于山水的鮮活歷史的同時,使“山水城市”的構想在城市之外的體驗中得以延續。換言之,在當代鄉村情感建設中,山水的歷史記憶會被重塑,人們會用當下的眼光詮釋歷史的傳統,在對自然與社會的多重理解中竭力探尋一種永恒的詩性精神。因此說,鄉村景觀及其情感本身就是山水精神的一部分一它不僅能夠參與建構大眾的自然生活,還能從共同體的集體記憶中引發審美自覺,激活山水基因與詩意想象。
結語
山水精神作為古今中國藝術文化活動中經久不衰的話題,不僅代表著國人對自然環境及自身的觀察,還反映著中國人在價值觀念與文化傳統上的特色,蘊含著深層的中華文化基因與心理結構,從而與一般化的文化概念有明顯的區別。國人正是在對山水的長期觀照與想象中總結出了一套體認自然的空間實踐方式和對宇宙的思辨與表達方式,因此說山水的歷史與山水的文化是中華精神文明的重要構件。從山水城市的構想到城市山水畫的表達,山水精神的當代轉化雖然面臨著顯而易見的困難與挑戰,但其融入大眾生活并成為一種民族性的文化自覺的潛力始終誘人。從對生態文明的提倡到鄉村情感空間記憶的建設,當代的山水精神不同于精英式的自然審察,正可以在大眾的集體參與和情感訴求中將經濟創新內涵融入人居環境,并在對鄉村的情感建設與記憶重塑中展開一種屬于當今新版本的工業時代的詩性想象與價值追問。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當代的山水精神就是指山水的當代性。我們今天提山水精神,實質上就是追問當今社會中還是否存在“山水性”的問題①。山水精神作為中國人的一種有代表性的文化基因與價值旨趣,不僅促使人從自然的生命觀照中展開對自身與環境之關系的反思,還會繼而深人到中國人的生存方式、世界想象及其文化價值的歷史結構之中,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一種集中體現。通過分析山水精神的當代轉化與現實表征,不僅可以觸碰其內在義理,還能夠深度觀察當今中國大眾的自然意識、情感需求與現世思考,而這些都有助于理解它在當前的傳播路徑與價值內蘊。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國山水畫隱逸敘事研究”(編號:24YJC76012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天樂,中山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藝術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理論與視覺文化。
The Predicament and Connotation Innovation of the Spirit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Culture —Let’s Start with Mountain-and-Water City and Urban Landscape Painting Wang Tianle
Abstract:As a significant top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spirit of mountainsand waters”has taken on unique forms of transformation and practical manifestat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modern environmental crises and the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shanshui city” (mountain-and-water city)and“urban landscape painting” have emerged as two typical approaches to practicing the“spirit of mountains and waters”.While they explore various posibilities of reintegrating cities into“mountains and waters” from diferent perspectives,they also reveal unavoidable predicaments and challenges:first,the potential capital-driven spaces in urban landscapesand the disciplined visual consumption make it diffcult to achieve authentic experiences of getting close to nature and maintain simple viewing habits ;second,urban-themed landscape paintings,while actively exploring the formal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visions of urban life,also face the alienation of natural imitationand the decline of the subject’s spirit of freedom.From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culture,the contemporary“spirit of mountains and waters”is no longer the elite-style contemplation of nature as in the past.Instead,it has incorporated the connotation of economic innova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concepts amid the public’s collective participation and emotional demands.Moreover,in the emotional construction and memory reshaping of rural areas,it has unfolded a poetic imagination and value inquiry in the industrial age.
Keywords: spirit of mountains and waters;mountain-and-water city;urban landscape painting; ecological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