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激活文化創新動能、催生文化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202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經濟政策》提出,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企業、園區發展,加快布局文化科技創新平臺。當前,各地都將文化和科技融合作為釋放雙重發展優勢的重要舉措,基于自身資源稟賦和優勢產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合發展模式。但調研發現,文化和科技融合仍存在一些挑戰,“十五五”時期,應從強化頂層設計、拓展應用場景、樹立典型標桿、完善打造生態等方面,謀劃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任務路徑,助力文化科技繁榮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一、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文化和科技融合呈現蓬勃發展的強勁趨勢。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深度重塑文化生產傳播邏輯,催生數字文博、云演出、AI創作等新業態,為文化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力。但在調研中發現,現階段文化和科技融合仍面臨挑戰。
杭州小熱昏演員和竹馬“機器人演員”互動。圖/中新社

(一)文化和科技融合程度有待加深,雙向互動與賦能生態尚未形成
當前,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仍停留在淺層互動階段,具體表現為融合層次的單向性與供需結構的銜接性。從融合深度看,科技在文化領域集中應用于數字內容的后期展示、傳播渠道拓展等文化產業鏈環節,在IP孵化、敘事創新、版權保護等文化生產的核心創作與保護環節的應用尚待提升。AR、VR和裸眼3D技術賦予博物館更多的互動性與沉浸感,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智慧國博”項目、三星堆博物館的“尋覓三星堆一祭祀坑考古發掘現場”活動等。然而,當前技術應用仍存在局限,需加快構建涵蓋創作確權、傳播監控、侵權救濟的全鏈條技術保護體系。更深層次的挑戰在于技術供給與文化創新需求還不完全匹配。科技企業普遍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度解碼能力,對文化資源的獨特屬性缺乏了解,對文化企業的技術需求和產品特性了解不足,其技術研發往往遵循“技術邏輯”,導致“有技術無場景”與“有需求無對接”并存。一些數字化項目在設計中注重技術展示的視覺效果,忽略了文化敘事的邏輯性、情感表達的深度以及觀眾的多樣化需求,缺乏內在文化價值與敘事邏輯,無法有效激發觀眾的興趣與情感共鳴。更為重要的是,由于部分虛擬展覽互動性與個性化設計不足,導致內容出現同質化問題,難以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期待,不利于博物館在文化傳播與教育服務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文化和科技融合動力不足,一體化協同創新體系有待完善
文化和科技融合進程面臨雙重結構性制約,技術層面的自主性缺失與創新生態的體系有待健全等挑戰相互交織,科技對文化產業生產力提升的賦能效應尚未完全釋放。一方面,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相對薄弱,技術賦能效應有待挖掘。我國文化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及裝備制造能力相對滯后,關鍵共性技術對外依存度高。以文化創意設計與內容生產為例,行業主流設計軟件、4K/8K前端攝錄設備等核心生產工具大多依賴進口,科技對文化生產力的深度賦能難以充分釋放。另一方面,多元主體協同機制有待健全,創新鏈條銜接不暢。文化和科技融合涉及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及服務機構等多方主體,各環節需統籌人才、技術、資金等復雜要素,科技向產品和服務的轉化機制不暢、程度不高。高校實驗室偏重技術指標突破,企業關注市場轉化率,而文化機構側重內容價值守護。創新主體間缺乏長效合作平臺,導致技術研發與文化應用缺乏有效銜接,文化科技產業的創新合力和“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創新優勢尚未形成。
(三)文化和科技融合生態不優,資金人才要素配置機制有待完善
技術驅動文化產業加速向“資本一技術”雙密集模式轉型,對資金、復合型人才等核心要素的需求愈發迫切,但關鍵要素配置低效與支撐機制相對滯后制約了融合發展的廣度與深度。一是資金供給體系不健全,企業融合面臨一些難點。文化和科技融合作為前沿創新領域,研發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投資風險高。尤其是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環節,亟須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但現實中文化科技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題。這類企業的核心資產多為知識產權、IP、著作權等輕資產,難以滿足銀行傳統的風險控制模式,導致外部融資渠道狹窄,已成為制約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的重要因素。二是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相對滯后,專業人才較為缺乏。文化與科技的跨領域特性,對人才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當前跨學科人才培養機制尚不完善,導致既缺乏通曉文化價值挖掘與技術邏輯轉化的戰略型人才,也缺少兼具數字技能與文化素養的應用型人才,較難滿足產業快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三是政策支持體系有待完善,普惠性政策與專項支持有待加強。文化與科技分屬不同領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存在差異,在政策制定、資源整合、項目審批及實際推進過程中需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同時,現有政策多以普惠性措施為主,針對文化科技企業特點的專項支持政策較少,在人才引進、金融扶持等關鍵領域還需進一步提升精準性和時效性。
(四)文化和科技融合效率不高,龍頭企業引領能力和產業集群規模效應有待釋放
我國文化和科技融合仍處于“點狀突破”階段,尚未形成“龍頭牽引 + 集群共生”的體系化發展格局,制約了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一方面,本土龍頭企業對全產業鏈帶動效應不足。我國文化科技領域雖然涌現出騰訊、字節跳動等規模領先的數字內容平臺,但在核心技術自主研發、文化價值深度挖掘與融合、全球文化影響力輸出等方面與國際巨頭相比存在差距。新興中小企業缺乏機器人演示整套的泡茶流程,吸引游客觀看拍照。圖/中新社標桿引領,另一方面,產業生態斷層制約集群化創新動能釋放。產業生態系統存在“散點分布、各自為戰”的現象。企業間技術標準不統一、數據壁壘森嚴,難以形成“技術創新-場景應用-市場反哺”的良性循環,制約了產業集群規模效應的釋放。

二、加快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對策建議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引擎,既為文化產業注入創新動能,也為科技發展賦予人文內涵。“十五五”時期是建設文化強國、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的關鍵時期,需要在把握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內在邏輯的基礎上,加快破解瓶頸制約,做好政策引導,營造良好生態,形成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培育動力源泉。
(一)強化頂層設計,構建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體系
研究制定“十五五”時期文化和科技融合實施方案,明確融合發展的階段性目標、重點領域和技術攻關方向,推動形成“需求牽引、技術驅動”的雙向賦能路徑。建立健全跨部門協調機制,統籌文化資源開放與科技創新支持政策。研究設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專項扶持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成立專項子基金,對積極開展文化和科技融合項目的企業、科研機構提供研發補貼、稅收優惠等支持。建立數據共享與標準體系,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標準化,建設國家級文化科技數據庫,促進跨行業數據流通。
(二)拓展應用場景,高水平建設文化與科技融合試驗區
鼓勵在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高新技術園區布局文化和科技融合試驗區,聚焦虛擬現實、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數字文博、智慧文旅等標桿場景。鼓勵試驗區先行先試,在行政審批、土地使用、人才流動等方面創新管理模式,吸引各類文化科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集聚,形成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良好生態,為全國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以場景為紐帶,吸引科技企業、文化機構、高校共建產學研聯合體,形成“技術攻關-場景驗證-模式推廣\"閉環。
(三)樹立典型標桿,培育壯大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市場主體
實施文化和科技融合領航企業培育計劃,篩選一批技術領先、模式創新的企業,通過研發補貼、稅收優惠及項目優先支持其規模化發展,牽引產業鏈發展。建立梯度培育體系,支持中小微企業專注于細分領域技術創新,納入專精特新企業扶持范疇,填補產業生態位。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聯合中小企業共建供應鏈、共享技術資源,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業”評選品牌,通過舉辦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大賽、成果評選等活動,挖掘優秀案例,樹立行業標桿,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四)優化發展生態,建立健全文化和科技融合服務體系
建立文化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技術交易、知識產權保護、項目對接、人才服務等一站式服務,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加強技術轉移機構建設,培養專業技術經紀人隊伍,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加速文化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進程。完善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鼓勵高校開設“數字人文”交叉學科,與企業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實踐,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高端文化科技人才流入。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文化科技企業的特色金融產品,探索知識產權質押、收益權證券化等融資模式,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解決輕資產企業融資難題。健全行業治理機制,制定文化科技倫理規范,加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營造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梁雁路.博物館數字化發展的現狀與提升[J].人民論壇,2025,(06):107-109.
[2]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開辟廣闊新天地,贏得更美好未來[N].湖南日報,2024-10-02(002).D0I:10.28360/n.cnki.nhnbr.2024.006544.
[3]毛軍吉.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J].特區實踐與理論,2024,(05):64-67.D01:10.19861/j.cnki.tqsjyll.2024.05.005.
[4]陸繼山.推動科技與產業協同創新的重點路徑研究[J].新經濟導刊,2024,(08):49-52.
(孫娜系戰略規劃所助理研究員;侯彥全系戰略規劃所副所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