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出行指通過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電子控制技術、數據通信技術等,將傳統交通運輸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利用導航定位、高精度地圖等技術,構建出行工具、道路和使用者之間的交互關系,從而實現交通系統各環節的智能化、網絡化和集成化。智能出行的主要應用包括交通信息采集與傳輸、道路資源優化利用、智能交通信號控制、車輛導航與信息服務以及智能公共交通系統等方面。
當前,智能出行的分類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根據適用場景分類,二是根據應用領域分類(見圖1)。根據適用場景,智能出行可分為城市智能出行和城際智能出行。城市智能出行側重解決城市內部的交通問題,如公共交通和共享汽車等;城際智能出行則主要聚焦跨城交通問題,例如,高速公路上的智能駕駛等。根據應用領域,智能出行可以分為智能公交出行、智能地鐵出行、智能汽車出行等不同形式。本節重點探討智能網聯汽車出行的應用形態。
一、智能出行的發展歷程

前沿技術的發展、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共同推動了智能出行的快速發展。在技術方面,5G、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應用為智能出行的落地提供了關鍵支撐。5G網絡以其高速傳輸、低延遲和高可靠性,確保了車聯網通信和自動駕駛的即時響應;大數據與云計算為智能出行提供了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實時路況更新支持,實現了對城市交通流量的精準預測,為出行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人工智能算法通過深度學習了解用戶的出行需求和行為模式,推動了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與普及。
在政策方面,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規劃,旨在為智能出行領域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明確的方向指引。在發展規劃層面,發布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關于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的通知》《“數據要素 × ;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在產業管理層面,推出了《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指南(試行)》《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等規范性文件,設定了無人駕駛汽車在市場準入、應用場景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嚴格標準。此外,政府還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滿足智能出行對外部環境的高要求。
在市場需求方面,消費者對便捷、個性化、高效和安全出行方式的需求不斷增長,推動了智能出行模式的創新和發展。同時,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低碳出行越來越受到關注。智能出行通過優化交通資源配置,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契合了綠色出行的理念。
二、智能出行的典型應用場景
(一)車輛導航與信息服務
智能出行的典型應用案例之一是車路協同系統。以“智行淄博”車路協同系統為例,該系統通過安裝物聯網信號機和交通信號數據采集器,并借助“物聯網 + 移動互聯網”技術,成功實現了人、車、路、交通信號之間的連接,實現了“感一聯一算一控”一體化運作①。在道路通行態勢預判和車速引導方面,該系統基于車輛的位置、速度、方向以及前方路口的信號燈方案,計算出車輛在綠燈時段到達前方路口的最佳速度范圍,然后通過“智行淄博”App的語音提示和圖像展示,將該信息傳遞給駕駛員,使其提前調整車速,確保在綠燈時順利通過路口,從而優化通行效率并減少等待時間 ②
圖1智能出行的分類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該系統依托車路協同技術,能夠精準配置不同路段和時段的綠波帶,實現一鍵式遙感綠波提速服務。駕駛員只需設置信號周期、綠波時長、通行車速等參數,即可在物聯網信號機控制的路段上享受連續綠波通行服務,最大限度減少交通延誤。
在交通信息服務方面,該系統基于高德地圖,將道路交通態勢實時呈現在手機App中,便于駕駛員隨時調整出行路線,快速、安全地行駛。這種實時提供的交通信息,使駕駛員能夠做出更加合理的路線選擇,避開擁堵路段,提高出行效率。
(二)智能公共交通系統
智能公共交通系統以乘客為中心,通過智能化調度、服務和管理,提升公共交通的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現有的成功案例包括湖南省長沙市成功部署的基于蜂窩車聯網(C-V2X)技術的智能公交示范項目,2021年已在315路、3路和9路智慧公交線路上實現商業化運營。其使用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統集成了公交優先控制、交通信號燈透傳等先進功能,每日可為大約3萬名乘客提供便捷服務。公交優先場景2021年已覆蓋2072輛公交車和全市76條公交線路,實現了規模化商業運營①。
在交通信號燈透傳方面,智能網聯公交車能夠接收路側設備廣播的交通信號燈信息,并通過車尾顯示屏實時展示,有效避免了公交車體遮擋導致的后車視線受阻問題。此外,在公交優先機制下,公交車可以向智能路口傳輸車輛實時位置、速度、載客量和準點情況等關鍵數據。基于這些數據,路側智能計算設備動態生成公交信號優先方案,通過靈活調整紅綠燈時長(如縮短紅燈時間、延長綠燈時間)來確保公交車的優先通行。據統計,公交優先功能顯著提升了線路運行效率,優先線路的通行效率提高了 20% 。截至2021年,該項目已累計為200萬名市民提供出行服務,其中信號優先線路每天為約2萬名市民的日常通勤提供便利。
(三)道路資源優化利用
人工智能通過實時監測、數據分析、智能控制及跨部門協作等技術手段,有效優化了道路資源利用,提升了交通效率和用戶體驗。為進一步改善蕪湖城區的道路通行環境,提高主次干道的通行效率,安徽省蕪湖市交警支隊的“智慧交通”團隊充分發揮SCTAS信號控制系統在調控和均衡城市交通負荷方面的作用,采用“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成功上線了8條“綠波干道”,其中包括長江路、神山路兩條總長22.7公里的超長雙向“綠波走廊” ② 。
“綠波干道”系統根據城區交通潮汐變化的規律,整合交警部門的卡口、車輛檢測、線圈等前端感知設備數據與“互聯網 + 交通”大數據,在不改變原有放行方式的前提下,通過優化路口配時和相位參數,減少雙向停車次數和行程時間,提高通行效率,確保實現高峰時段通行效率提升、平峰時段“最多等一次”的目標。運行該系統后,蕪湖市城區干道的通行能力顯著提升。實地測試及交通大數據比對顯示,平均車速提升了 45.60% ,區域擁堵指數下降了 12.36% ,停車次數減少了 89.10% 。此外,由于車輛行駛更加順暢,怠速時間減少,尾氣排放也得到有效控制,進一步改善了城市空氣質量。
三、智能出行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車聯網與車路協同
車聯網是一種通過無線通信技術將車輛與周圍環境緊密連接的技術,包括車輛與其他車輛、道路設施、行人甚至云端平臺的互聯互通,構建出一個高度智能化的交通網絡(見圖2)。它通過多種通信模式[如車與車(V2V)、車與基礎設施(V2I)、車與行人(V2P)、車與網絡(V2N)等]實現實時信息共享和交互。車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夠顯著提升行車安全,緩解交通擁堵,并優化出行效率。
車路協同,作為車聯網的一種深入應用,著重于車輛與道路設施之間的深度協作。除了車輛之間的信息互通,車路協同還與交通信號燈、路標等設施形成雙向信息交流,構建一個高效、響應迅速的道路交通環境。例如,車輛在接近紅燈時,會接收到來自基礎設施的提示信息,從而提前調整行駛狀態,進一步優化行駛效率。
基于車聯網和車路協同的智能出行將大大拓展應用場景。在車輛端,車聯網將助力 L2/L2+ 、L3/L4級別智能網聯汽車,通過車路云一體化提升車輛的智能化水平,并在特定場景下推動高等級自動駕駛的應用,如港口自動駕駛、礦山自動駕駛等。在交通與城市端,車聯網將賦能交通管理、城市出行和物流運輸等領域,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出行的便捷性。同時,車聯網技術還將推動現有停車產業的數字化改造,盤活車位資源,緩解“停車難”的問題,增強城市靜態交通治理能力。
圖2車聯網由多端構成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二)大數據解決方案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展,智能出行正在逐步構建以數據為核心驅動的新型出行生態系統。大數據技術能夠深度挖掘出行數據中的價值信息,如用戶出行習慣、交通流量分布、道路擁堵情況等,幫助企業實現精準的市場預測和資源配置。通過數據分析,企業可以優化出行路線、提升車輛調度效率,并改善用戶的出行體驗,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
隨著智慧出行大數據的不斷豐富,其在跨行業的數據共享與協同上的優勢也逐漸顯現。例如,城市規劃部門可以與出行企業共享交通流量數據,優化城市交通布局;旅游行業可以與出行企業共享旅游資源信息,提供一站式出行和旅游服務。跨行業的數據共享與協作不僅提高了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還推動了出行行業的創新與發展。
(三)綠色出行系統
智能出行推動綠色出行系統發展的方式,主要體現在技術的深度融合與系統的全面構建上。從技術角度來看,自動駕駛技術與智能能源管理系統的結合將帶來革命性變革。這種融合不僅可以實現行駛路徑和動力控制的精準優化,還能夠實時監測、分析并優化車載能源系統,從而使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這意味著未來的車輛將更加智能地規劃行駛路線,避免擁堵和無效行駛,在動力控制上實現更精細的管理,減少能源浪費。
此外,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以及新能源汽車的普及與智能化也是推動綠色出行的重要力量。智能交通系統通過綜合優化基礎設施、運輸工具等,有效提升出行效率,減少交通擁堵與排放。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智能化進一步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智能化技術在新能源汽車中的應用,如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和智能能源管理系統,使新能源汽車在性能、續航和舒適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
(本文節選自《人工智能 + 汽車》一書,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