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中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為低空經濟與農業農村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憑借其獨特優勢深度賦能農業領域,在農業生產、管理、監測等多個環節取得顯著成效,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新動力。
一、低空經濟賦能農業發展成效
(一)頂層設計不斷強化,明確低空經濟戰略定位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重塑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從國家戰略布局到地方實踐探索,低空經濟發展已形成“頂層設計-區域響應一產業落地”的完整政策鏈條。2021年,“低空經濟”概念首次被寫進《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著國家將低空經濟提升到戰略層面,政策和產業驅動下的“低空經濟 + ,應用場景正加速落地?!稊底粥l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推動農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鼓勵利用無人機、衛星遙感等技術開展農業生產監測。
低空經濟正憑借其獨特優勢深度賦能農業領域。圖/中新社

(二)作業面積持續擴大,成為主要應用場景
在農業現代化與數字經濟的雙重驅動下,低空經濟正成為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力量。通過植保無人機等智能裝備的規?;瘧?,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發展,不僅印證了技術創新對產業升級的催化作用,更展現了生產要素重組帶來的效率變革,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科技支撐。一是形成規模效應。據《農民日報》報道,2024年全國植保無人飛機保有量25.1萬架、防治作業面積26.7億畝次,均較2023年增長近 25% ,穩居全球首位。其中黑龍江省植保無人機應用比例已從 3.4% 提升到94.3% ,廣泛應用于水田播種、施肥及病蟲草害防治;二是構建服務網絡,形成“裝備+ 服務 + 培訓”的完整產業鏈。低空經濟在農業領域的實踐驗證了“要素稟賦一技術創新一產業升級”的演進路徑,空域資源優勢轉化為比較優勢,規模效應降低了技術應用的門檻成本,形成了良性發展循環。
(三)深化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拓展農業產業價值空間
在數字中國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的大背景下,通過大力發展低空經濟相關產業,構建起“智慧農業 + 高效物流 + 產業融合”的立體化發展格局,為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示范樣本。一是構建智慧農業體系,打造現代農業“數字底座”。采用“云端指揮 + 北斗導航 + 網格化作業”的智慧農業模式,植保無人機開展春耕作業,這種“三產融合”的創新實踐,既通過精準農業技術為糧食安全提供了“科技芯”保障,又借助數字化手段為鄉村振興插上了“數字翼”,實現了農業生產效率與質量的同步提升;二是提升冷鏈物流效能,打通農產品流通“最后一公里”。有關研究顯示,截至2024年年末,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突破5000億元,農業領域應用占比達 28% ,年飛行量超2300萬小時。低空物流網絡在全國832個脫貧縣實現覆蓋,2023年累計完成山區特色農產品運輸1.2億噸,運輸時效較傳統模式提升 70% ,損耗率從 15% 降至4.7% 。這種“低空基建 + 產業振興”模式,解決了農產品運輸“最后一公里”難題;三是開拓“通航 + 定制農業”“通航 + 鄉村旅游”模式。構建“通航 + 定制農業”模式,逐步建立并完善涵蓋農業生產、商品運輸、商品銷售的“干線一支線一末端”商貿體系,打通產業鏈上下游。通過通航業、旅游業和百貨業的跨界合作,拓展商務旅游和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定制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形成的有利條件,與當地種植合作社、種植大戶等開展合作,建設運營空中游覽業務等,極大提升群眾的旅游體驗。這些實踐通過技術創新重構農業生產方式,通過模式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效率,通過業態創新拓展產業價值空間,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現代農業發展經驗。
二、低空經濟賦能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復合型人才較為缺乏,培訓體系有待完善
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出顯著的跨學科、跨領域發展特質,深度融合航空技術、數字科技、農林經濟等多個維度。這一特性決定了其早期發展亟須構建多層次、復合型的人才支撐架構。然而,當前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錯位:一是通用航空運維、低空服務保障等專業技術領域人才欠缺;二是兼具數字科技與農業經濟、消費經濟、品牌運營等跨學科知識體系的“通航 +X′ ’型創新人才較為缺乏,難以支撐低空經濟與農業的深度融合;三是專業化培訓體系尚未健全,兼具理論素養與實戰經驗的培訓師資及團隊稀缺,導致人才輸出質量與產業實際需求存在差距。
(二)運營管理體系尚待健全,基礎設施布局有待優化
一是運營管理體系有待健全,農村地區在技術支持、運行服務、低空維修、信息服務、安全保障、空管服務保障等環節的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在無人機低空飛行的精準管理上,缺乏高效智能的運營平臺和地面保障設施。二是基礎設施布局亟須優化,農村地區往往缺乏數據中心等技術支持設施,無法存儲和處理大規模的農田數據,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低空經濟在農業生產中的深度應用。通信網絡覆蓋不足、信號不穩定,影響低空飛行設備與地面控制中心的數據傳輸。

低空經濟正成為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力量。圖/中新社
(三)應用模式碎片化,缺乏系統化集成平臺
農業低空經濟尚未構建起涵蓋“信息采集一智能決策一精準作業一物流配送”的完整閉環體系。以作物監測場景為例,無人機雖能實現局部可視化感知,然而因感知終端分布零散、數據標準缺乏統一規范,相關信息往往無法與農田管理系統有效對接,進而形成“數據孤島”現象。在物流配送環節,低空物流網絡的覆蓋范圍仍有待拓展,無人機配送難以和農業合作社、電商平臺以及冷鏈系統達成無縫對接。由此可見,農業低空經濟迫切需要從單點技術的突破邁向系統化、生態化的深度融合。
三、低空經濟賦能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人才戰略布局,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
農業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強化人才培養與引進是推動其發展的關鍵舉措。
一是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體系。高校和職業院校應發揮主力軍作用,根據農業低空經濟的產業需求,精準設置相關專業與課程。不僅要傳授航空技術、數字科技等專業知識,還要融入農林經濟、農業管理等內容,培養跨學科、復合型的“通航 + 農業”人才。同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學生在實際項目中鍛煉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從校園到職場的無縫對接。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可聯合舉辦各類培訓班、研討會,邀請行業專家授課,為在職人員提供知識更新和技能提升的機會,使其緊跟產業發展步伐。
二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出臺優惠措施,如提供住房補貼、科研經費支持、稅收減免等,吸引農業低空經濟領域的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建立人才綠色通道,簡化引進手續,為人才提供便捷的服務。同時,搭建人才交流平臺,舉辦行業峰會、人才招聘會等活動,促進人才與企業的對接,讓人才能夠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企業也能招攬到合適的人才。
(二)健全運營管理體系,優化基礎設施布局
一是統一標準規范,強化行業監管。各相關部門聯合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制定統一的農業低空經濟運營管理標準。涵蓋無人機操作規范、飛行安全準則、數據采集與傳輸標準等方面,確保各環節有章可循??梢猿雠_詳細的農業無人機作業地方標準,對飛行高度、速度、作業范圍等進行明確規定,有效規范市場秩序。同時,加強行業監管,建立動態監管機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對低空飛行活動進行實時監控,對違規行為依法嚴懲,保障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是搭建智能平臺,提升運營效率。整合氣象、地理信息、農田數據等多源信息,為無人機飛行提供精準的決策支持。通過平臺實現飛行計劃的在線審批、實時調度和監控管理,提高運營效率。例如,平臺可根據農田作物生長情況和氣象條件,自動生成最優的飛行作業方案,并實時反饋作業進度和質量,方便管理人員及時調整和優化。
三是完善保障設施,確保安全運行。加大對地面保障設施的建設投入,合理規劃建設無人機起降場地、充電設施、維修保養中心等。在農村地區布局建設多個小型起降點,方便無人機就近作業和起降。同時,建立應急救援體系,制定應急預案,配備專業的救援設備和人員,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如部分地區可以組建農業低空應急救援隊伍,定期開展演練,確保在遇到飛行故障、自然災害等緊急情況時能夠迅速響應,保障人員和設備安全。
四是加強協同合作,形成發展合力。推動農業低空經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協同合作,建立產業聯盟或合作平臺。促進技術研發、生產制造、運營服務等環節的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五是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建設數據中心。在農村地區規劃建設數據中心,提升農田數據的存儲和處理能力,為農業低空經濟提供數據支持。加強農村地區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網絡覆蓋范圍,提高信號穩定性,確保低空飛行設備與地面控制中心的數據傳輸暢通。
(三)推動應用模式集成,釋放農業低空經濟潛力
一是統一數據標準,打破信息壁壘。相關部門應聯合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和企業,制定農業低空經濟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和處理的統一標準。明確數據格式、精度要求、更新頻率等指標,確保不同設備和系統之間數據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搭建農業低空經濟數據共享平臺,整合氣象、農業、物流等多部門數據資源。通過數據接口和開放協議,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和交換
二是加強技術研發,實現系統協同。加大對農業低空經濟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如無人機智能控制、多源數據融合分析、精準作業裝備研發等。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诮y一的數據標準和平臺,開發涵蓋信息采集、智能決策、精準作業和物流配送的全流程集成應用系統。通過系統集成,實現各環節的無縫對接和協同運作。
三是促進產業融合,拓展應用場景。加強農業低空經濟與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拓展應用場景。例如,利用無人機進行農田測繪、作物監測和精準施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利用低空物流配送農產品,縮短運輸時間,降低物流成本。推動農業低空經濟與電商、冷鏈等產業合作,建立農產品供應鏈協同機制。通過低空物流配送,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快速直達,提高農產品新鮮度和市場競爭力。
四是開展試點示范,總結推廣經驗。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開展農業低空經濟應用模式集成試點,探索適合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和經驗。在試點過程中,注重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調整完善政策措施。組織召開農業低空經濟應用模式集成經驗交流會、現場觀摩會等活動,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經驗交流和共享。同時,通過媒體宣傳、政策引導等方式,推廣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參考文獻
[1]王騰飛,陳楠.全國植保無人飛機保有量突破25萬架——航空植保為農業插上科技“羽翼”[N].農民日報,2024-11-26.
[2]熊化平.支持低空經濟賦能農業現代化的路徑探析[J].農業發展與金融,2025,(05):13-16.
[3]吳鐸思,馬安妮.讓低空經濟從“飛”起來到“用”起來[N].工人日報,2025.7.10.
[4]王淑鶴.低空經濟賦能鄉村振興:機理、挑戰和應對路徑[J].產業創新研究,2025,(15):127-129.
[5]童萬菊.新質生產力視角下低空經濟在農業領域發展應用研究[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5,(08):1-5.
【本文系2024年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一般課題(項目編號:2024ZJFLY38),新疆社會科學院院級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5YJJ10)和202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2025CJL041)階段性成果】
(吾斯曼·吾木爾系新疆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熱合木提拉·圖拉巴單位系新疆社會科學院農發所;如山古麗·吾斯曼單位系新疆社會科學院農發所;馬欣薇單位系新疆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