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194.3【文獻標識碼】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49
代謝綜合征(MS)是多種心血管代謝風險在個體聚集的狀態(tài),顯著增加了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1-2]。近年來,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導致居民生活結(jié)構(gòu)和生活方式明顯變化,致使MS發(fā)病率明顯升高,來自中國營養(yǎng)與健康監(jiān)測(2015—2017年數(shù)據(jù)顯示,MS 患病率已經(jīng)增長到 31.1%[3] ,已成為我國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肥胖是MS的重要組分,也是篩查MS的重要方法。BMI是常用的肥胖診斷指標,但其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心性肥胖。中心性肥胖是比BMI更強的心血管代謝風險因素[4],多個指南已經(jīng)將中心性肥胖作為MS 組分的診斷標準[5-6]。腰臀比(WHR)作為目前常用的中心性肥胖的診斷指標,需要測量臀圍,由于隱私及缺少標準的測量解剖標志等問題,在臨床實踐中測量不夠方便和準確。
2024年7月歐洲肥胖研究協(xié)會(EASO)提出對于BMI?25kg/m2 、腰高比(
且存在醫(yī)療、功能或心理障礙或并發(fā)癥的患者,可診斷為肥胖并進行管理,而不應僅依賴于BMI。使用WHtR來評估中心性肥胖及其心血管代謝風險最早是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7-8],與BMI相比,WHtR對于心血管代謝風險的預測價值更高[9],但目前WHtR對MS預測價值的研究較少。此外,由于研究人群不同、采用的MS診斷標準不同,預測MS 的最佳人體測量學指標尚有爭議[10-11]本研究基于北京平谷地區(qū)自然人群的一項代謝性疾病調(diào)查隊列,探討WHtR、WHR和BMI與MS的關(guān)聯(lián)性,并比較以上3個指標對MS的預測價值,為篩查MS高風險人群提供參考依據(jù)。
1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6月—2014年9月在北京地區(qū)進行的代謝性疾病調(diào)查隊列數(shù)據(jù)庫共4002例研究對象進行分析。該隊列是由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聯(lián)合北京市平谷區(qū)醫(yī)院于2013年6月—2014年9月在北京平谷地區(qū)采取多階段隨機抽樣的方法建立的自然人群隊列[12]。該隊列入組標準:年齡25~74歲,居住北京平谷地區(qū) ?5 年;排除標準:妊娠期女性、患有重大疾病及無法獨立完成相關(guān)調(diào)查問卷的人群。
本研究通過北京大學生物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研究方法
采用面對面現(xiàn)場調(diào)查方法獲得數(shù)據(jù)。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問卷調(diào)查、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問卷內(nèi)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如年齡、性別、戶口類型、婚姻狀態(tài)、經(jīng)濟情況、受教育程度、當期吸煙情況、當期飲酒情況、基礎疾病及用藥史等。體格檢查包括身高、體質(zhì)量、腰圍、臀圍和血壓(測3次,取平均值)測定。實驗室檢查:研究對象均禁食 8~10h ,次日清晨抽取靜脈血。檢查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 2h 血糖( 2hPG )、糖化血紅蛋白( HbAlc )、空腹胰島素(FINS)、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血清肌酐(Scr)、血尿酸(UA)。對回答無糖尿病病史者行 75g 葡萄糖耐量試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的計算方法為:FPG(mmol/L) ×FINS ( μU/mL ) 122.5 。
1.3 分組
依據(jù)是否患有MS將研究對象分為與非MS組( n=2 384 )和MS組( n=1617 )。
1.4診斷標準
1.4.1MS的診斷采用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2020年制訂的標準[6],具備以下5項組成成分中的3項及以上者診斷為MS:(1)腹型肥胖(即中心性肥胖),腰圍男性 ?90cm ,女性 ?85cm ;(2)FPG?6.1mmol/L 和/或 2hPG?7.8mmol/L ,和 / 或已確診糖尿病并治療者;(3)血壓 ?130/85mmHg ( 1mmHg=0.133kPa ,和/或已確診高血壓并治療者;(4)空腹 TG?1.7mmol/L ;(5)空腹1
1.4.2肥胖診斷標準。輕體質(zhì)量: BMIlt;18.5kg/m2 ;正常體質(zhì)量: 18.5kg/m2?BMIlt;24.0kg/m2 ;超重: 24.0kg/m2 ≤BMIlt;28.0 kg/m2;肥胖:BMI ≥ 28.0 kg/m2[13]1.4.3中心性肥胖診斷標準。WHtR的計算方法為腰圍( cm ) 1 身高( cm )。中心性肥胖: WHtR?0.5 ;正常:WHtRlt;0.5[14-15]WHR的計算方法為腰圍( cm )/臀圍( cm )。中心性肥胖:男性 WHR?0.90/ 女性 WHR?0.85 ;正常:男性 WHRlt;0.90/女性 WHRlt;0.85[16] C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 χt 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M ( P25 , P75 )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 % )描述,組間比較采用 χ2 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探究MS患病的影響因素。根據(jù)各階段的抽樣比例及平谷區(qū)不同性別、各年齡構(gòu)成比,計算不同地區(qū)不同性別各年齡組的總抽樣比例,取其倒數(shù)作為其權(quán)重,計算患病率時進行加權(quán)處理。使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評價3種指標對MS的預測價值,ROC曲線下面積(AUC)比較采用Delong非參數(shù)法。以 Plt;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一般情況
該隊列共收集4002例研究對象的數(shù)據(jù),因性別缺失1例,本研究共納入 4001 例進行分析,其中男1962例( 48.8% ),女2 039例( 51.2% ),平均年齡( 50.3±11.8 )歲, 69.4% ( 2776/4001 )的研究對象 WHtR?0.5 0MS的患病率為 40.4% ( 1617/4001 ),加權(quán)后患病率為39.5% 。MS組的男性比例、年齡、月收入 gt;3000 元的比例、當前吸煙比例、當前飲酒比例、平均收縮壓(SBP)、平均舒張壓(DBP)、ALT、AST、HOMA-IR、FPG、2hPG 、 HbA1c 、FINS、TC、TG、LDL-C、Scr、UA、WHtR、WHR和BMI均高于非MS組;戶籍類型為農(nóng)村比例、高中及以上學歷比例、HDL-C均低于非MS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1。
2.2WHtR、WHR和BMI與MS關(guān)系的單因素和多 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患有MS為因變量(賦值:未患 MS=0 患有 MS=1 ),以WHtR、WHR、BMI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 WHtR?0.5 ( OR=15.013 , 95%CI=11.985~19.805 , Plt;0.05 )、男性 WHR?0.90/ 女性 WHR?0.85 ( OR=8.117 95%CI=6.986~9.430 , Plt;0.05 )、 24.0kg/m2?BMIlt;28.0 kg/m2 ( OR=6.187 , 95%CI=4.994~7.665 , Plt;0.05 )(204號 BMIgt;28.0kg/m2 ( OR=22.848 , 95%CI=18.159~28.749 Plt;0.05 )為MS患病的影響因素,見表2。
為進一步探索WHtR、WHR、BMI對于MS患病的獨立影響,以是否患有MS為因變量(賦值:未患MS=0 ,患有 MS=1 ),以WHtR、WHR、BMI、年齡、性別(賦值:男 =1 ,女 =2 )、戶口類型(賦值:戶口類型為農(nóng)村 =1 ,戶口類型為城鎮(zhèn) =2 )、受教育程度(賦值:高中及以上 =1 ,初中及以下 =0 )、收入(賦值:月收入 gt;3000 元 =1 ,月收入 ?3000 元 =0 )、吸煙(賦值:是 =1 ,否 =0 )、飲酒(賦值:是 =1 ,否 =0 )、FINS、ALT、AST、 Scr 及UA為自變量(其余連續(xù)變量賦值為實測值),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用WHtR診斷的中心性肥胖標準分析發(fā)現(xiàn),與 WHtRlt;0.5 者相比, WHtR?0.5 者MS患病風險顯著增加( OR=2.074 , 95%CI=1.523~2.823 , Plt;0.001 )。男性 WHR?0.90/ 女性 WHR?0.85 ( OR=2.646 95%CI=2.185~3.204 )、
( OR=2.259 , 95%CI=1.717~2.973) )、 BMI?28.0kg/m2 ( OR=4.530 , 95%CI=3.320~6.181 )是MS患病的危險因素( Plt;0.001 ),見表2。
2.3 WHtR、WHR和BMI對MS預測價值
繪制WHtR、WHR和BMI預測MS的ROC曲線,比較三者在總體人群、男性和女性中預測MS的AUC(圖1)。在總體人群中,WHtR、WHR和BMI預測MS的AUC分別為 0.835,0.806,0.806 ,最佳截斷值分別為0.526、0.874、 25.698kg/m2 ,WHtR預測MS的AUC大于WHR( Z=4.904 , Plt;0.001 )和BMI( Z=6.901 ,Plt;0.001 )。在男性人群中,WHtR、WHR和BMI預測MS的AUC分別為 0.847、0.802、0.821 ,最佳截斷值分別為0.526、0.906、 25.817kg/m2 ,WHtR預測MS的AUC大于WHR( Z=6.189 , Plt;0.001 )和BMI( ∠=4.768 Plt;0.001 )。在女性人群中,WHtR、WHR和BMI預測MS的AUC分別為0.842、0.813、0.797,最佳截斷值分別為0.548、0.874、 25.615kg/m2 ,WHtR預測MS的AUC大于WHR( Z=4.145 , Plt;0.001 )和BMI( z=7.251 ,Plt;0.001 ),見表3。
表1MS與非MS組一般情況比較 Table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MS and Non-MS groups

注: MS= 代謝綜合征, SBP= 收縮壓, DBP= 舒張壓, ALT= 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 AST= 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HOMA- .IR= 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F(xiàn)PG= 空腹血糖, 2hPG= 餐后 2h 血糖, HbAle= 糖化血紅蛋白,F(xiàn)INS=空腹胰島素, TC= 總膽固醇, TG= 三酰甘油,LDL- .c=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c=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Scr= 血清肌酐, UA= 血尿酸,WHtR
腰高比,WHR=腰臀比; 1mmHg=0.133kPa ;為 χ2 值,為 χt 值,余檢驗統(tǒng)計量值為 Z 值。
表2WHtR、BMI和WHR與MS關(guān)系的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of the correlation of WHtR,BMI,and WHR wit

注:多因素Logistc回歸分析調(diào)整了年齡、性別、戶口類型、受教育程度、收入、吸煙、飲酒、空腹胰島素、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血清肌酐和血尿酸。
圖1WHtR、WHR和BMI預測MS的ROC曲線Figure1 TheROC curves ofWHtR,WHR,andBMI to predictMS

3討論
MS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風險因素,顯著增加死亡風險[2]。因此通過簡單、高效的人體測量學指標對 MS進行早期篩查和預防,對減輕疾病負擔至關(guān)重要。
肥胖是MS的重要組分,通過BMI、WHR和腰圍等人體測量學指標來評估肥胖是預測MS常用的方法,但預測MS最佳的人體測量學指標尚有爭議。2020年陳海靜等[10]基于北京市通州區(qū)2972例成年健康體檢人群的研究顯示,BMI預測MS的AUC大于WHtR和WHR。本研究顯示,WHtR預測MS的AUC在總?cè)巳?、男性和女性中分別為0.835、0.847和0.842,高于BMI和WHR( Plt;0.05 ),提示W(wǎng)HtR對MS的預測價值最高。
表3WHtR、WHR和BMI對MS的預測價值Table3Predictive valuesofWHtR,WHR,andBMI forMS

注: AUC= 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
本研究與上述研究的結(jié)果不同,可能由于MS的診斷標準及研究人群不同,陳海靜等[10]研究采用的是2004年CDS的MS診斷標準,該標準是將 BMI?25.0kg/m2 作為診斷MS的組分之一,而本研究采用的是2020年CDS診斷標準,該標準以中心性肥胖,即“腰圍男性?90cm ,女性 ?85cm′ ’作為MS的組分。研究顯示,中心性肥胖與MS的關(guān)系更加密切[5],因此本研究選用以中心性肥胖為MS組分的診斷標準更加合理。此外,陳海靜等[10]研究人群為健康體檢人群,而本研究人群為自然人群通過分層抽樣獲得,更具有代表性。本研究結(jié)果與2010年SHAO等[1]研究結(jié)果相似,該研究顯示,在徐州市2947名 gt;20 歲人口調(diào)查人群中,WHtR對于MS 的預測價值高于WHR,該研究與陳海靜等「1°]采用的MS診斷標準相同,為2004年CDS標準。但該研究并未比較BMI這一常用人體測量學指標與WHtR對于MS的診斷價值,本研究很好地彌補了這一點。
本研究顯示W(wǎng)HtR預測MS的價值優(yōu)于BMI,中心性肥胖的指標對于篩查MS價值更高,驗證了與MS密切相關(guān)的是內(nèi)臟脂肪聚集而非總體脂肪的增加[5],張潔等[17]研究顯示W(wǎng)HtR對非超重人群MS患病風險有較好的預測價值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WHtR與WHR同為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標,但本研究中WHtR預測MS的價值高于WHR,提示通過身高矯正腰圍較通過臀圍矯正腰圍對于MS的預測價值更高。究其原因,可能為若腰圍和臀圍同時增大或減小,有可能導致WHR的變化不明顯,而身高較臀圍更加穩(wěn)定[18]。在臨床實踐中,由于患者隱私,常隔著衣物測量臀圍,加之臀圍測量缺少標準的解剖標志,臀圍的測量不方便且有較大誤差。
本研究顯示W(wǎng)HtR診斷MS的界值在總體人群、男性和女性中分別為0.526、0.526、0.548,這與既往研究結(jié)果相近但稍有差別[10-11,14.19]。BROWNING等[14]系統(tǒng)綜述顯示 WHtRgt;0.5 是篩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最佳截斷值。陳海靜等[\"]基于北京市通州區(qū)的體檢人群的研究顯示,WHtR診斷MS的最佳截斷值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別為0.55、0.57,略高于本研究結(jié)果。SHA0等[11]基于徐州市 gt;20 歲人口調(diào)查人群的研究顯示,WHtR診斷MS的最佳截斷值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別為0.507、0.511,低于本研究結(jié)果。一項基于2014年江蘇省營養(yǎng)與飲食調(diào)查項目的研究顯示,WHtR診斷MetS的最佳截斷值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別為0.52和0.51,同樣低于本研究結(jié)果[19]。以上不同研究間WHtR 診斷MS 的最佳截斷值存在差異,考慮與研究人群不同、采用的MS診斷標準不同相關(guān)。提示在相同診斷標準下,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WHtR預測MS的相關(guān)研究是有必要的。
本研究存在局限性:研究人群來自北京平谷地區(qū),為單中心研究,不能代表全國人群,未來可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nèi)探索WHtR對于MS的預測價值和最佳截斷值。
綜上所述,WHtR在預測MS風險方面優(yōu)于BMI和WHR。在臨床實踐中,WHtR測量和計算簡便,更易獲得,可作為預測MS風險的簡易指標,適合用于臨床尤其是在基層進行MS高風險人群篩查、早期干預,以減輕MS疾病負擔,最終減少MS導致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慢病的發(fā)生。
作者貢獻:殷佳慧負責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解釋和文章撰寫;楊昕暉負責數(shù)據(jù)整理核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王京京、張雅靜、王麗娟、付佐娣負責項目執(zhí)行、數(shù)據(jù)收集、數(shù)據(jù)整理;孔祥雙、郭光霞負責項目管理和監(jiān)督;李玉鳳負責文章審閱、提供修改意見,對文章整體負責。
本文無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編輯委員會,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湘雅醫(yī)院).成人代謝綜合征防控健康教育專家共識[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24,18(2):81-92.D0I:10.3760/cma.j.cn115624-20231201-00314.
[2]TUNEJD,GOODWILLAG,SASSOONDJ,etal.Cardiovascularconsequencesofmetabolicsyndrome[J].Transl Res,2017,
183:57-70.DOI: 10.1016/j.trsl.2017.01.001.
[3]YAOF,BO YC,ZHAOLY,etal.Prevalence and influencingfa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adults in China from 2015 to
2017[J].Nutrients,2021,13(12):4475.DOI:10.3390/nu13124475.
[4]GOOSSENS G H. The metabolic phenotype in obesity:fat mass,body fat distribution,and adipose tissue function[J].ObesFacts,
2017,10(3):207-215.D01:10.1159/000471488.[5]紀立農(nóng).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代謝綜合征全球共識定義解讀[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3):178-180.D01:10.3321/j.issn:
1006-6187.2005.03.009.[6]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21,41(8):668-
695.D0I: 10.19538/j.nk2021080106.
[7]HSIEH S D,YOSHINAGA H. Abdominal fat distribution and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men-waist/height ratio as asimple and useful predictor[J].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1995,19(8):585-589.
[8]LEE JS,AOKI K,KAWAKUBO K,et al. A study on indices ofbodyfat distribution for screening for obesity[J].Sangyo EiseigakuZasshi,1995,37(1) :9-18.DOI:10.1539/sangyoeisei.37.9.
[9]ASHWELL M,GUNN P, GIBSON S. Waist-to-height ratiois a better screening tool than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BMI foradult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ObesRev,2012,13(3):275-286.DOI:10.1111/j.1467-789X.2011.00952.x.
[10]陳海靜,信中,王旭紅,等.人體測量學指標和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積指數(shù)對代謝綜合征的診斷價值比較[J].中國全科醫(yī)學,2020,23(7):813-818.D0I: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89.
[11] SHAO J, YU L, SHEN X,et al. Waist-to-height ratio,anoptimal predictor for 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neseadults[J].JNutr Health Aging,2010,14(9):782-785.DOI:10.1007/s12603-010-0106-x.
[12]李玉鳳,周翔海,張秀英,等.京郊平谷地區(qū)糖尿病現(xiàn)況調(diào)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8,21(13):1608-1612.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8.13.020.
[13]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成人超重與肥胖癥預防與控制指南(節(jié)錄)[J].營養(yǎng)學報,2004,26(1):1-4.D0I:10.3321/j.issn:0512-7955.2004.01.001.
[14]BROWNING L M,HSIEH S D,ASHWELL M. A systematicreviewofwaist-to-height ratioasascreening tool for theprediction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es: 0?5 could be a suitableglobal boundary value[J].Nutr Res Rev,2010,23(2):247-269. DOI: 10.1017/S0954422410000144.
[15]BUSETTO L,DICKER D,F(xiàn)RUHBECK G,et al. A newframework for the diagnosis,staging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in adults[J].Nat Med,2024,30(9):2395-2399.DOI:10.1038/s41591-024-03095-3.
[16]NISHIDA C, KO G T, KUMANYIKA S. Body fat distribution and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populations: overview of the 2008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Waist-HipRatio[J].EurJClinNutr,2010,64(1):2-5.DOI:10.1038/ejcn.2009.139.
[17]張潔,王浩,蘇丹婷,等.腰圍身高比預測非超重人群代謝綜合征年齡性別差異分析[J].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15,31(9):765-768.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5.09.005.
[18]李俊晴,雷夢媛,楊艷艷,等.人體測量學指標預測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20,23(35):4524-4529.D0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47.
[19]TIAN T, ZHANG J X, ZHU Q R,et al. Predicting value of fiveanthropometric measures in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JiagsuProvince,China[J].BMC Public Health,2020,20(1):1317.DOI: 10.1186/s12889-020-09423-9.(收稿日期:2024-09-10;修回日期:2025-02-10)(本文編輯:趙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