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少數民族曲藝如同朵朵絢麗的奇葩,既散發著獨特芬芳,又在相互映襯中綻放出同心芳華。7月底,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在呼和浩特圓滿舉辦。這場匯聚了25個曲種的藝術盛宴,既有堅守傳統的經典演繹,也有融入現代元素的創新之作,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民族風情濃郁的盛宴,更彰顯了少數民族曲藝在傳承中發展的蓬勃生機。
當多元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交織碰撞,少數民族曲藝面臨著如何在堅守本真中拓展邊界、在扎根傳統中擁抱時代的深刻命題。為此,需把握好技藝本體、審美共性、共同體建設3個維度,方能讓民族曲藝在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鮮活的生命力,成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守住“技藝本體”,是民族曲藝安身立命的根本。每一種曲藝形式的誕生,都是特定文化語境中藝術智慧的結晶,其獨特的唱腔韻律、表演特色、語言特質等,構成了不可復制的獨特文化標識。這種獨特性并非封閉的壁壘,而是歷經千百年積淀形成,蘊含著各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與生活智慧。在現代化進程中,守護這份獨特性,就是守護中華文化多樣性的底線。守護技藝本體,需以敬畏之心對待傳統,在傳承中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邏輯與美學精神。它要求傳承者既要精準掌握技藝的外在形態,更要領悟其內在的文化肌理,避免在創新中消解本質特征。當技藝本體得到妥善守護,民族曲藝才能在多元文化格局中保持清晰的自我認知,才能在時代變遷中以獨特的藝術氣質保持“各美其美”的自信,為文化創新提供堅實根基。
開掘“審美共性”,是民族曲藝突破地域與族群界限的關鍵路徑。藝術的本質是情感的溝通,民族曲藝作為情感表達的載體,必然蘊含著超越特定族群的人類共通體驗。在題材選擇上,從對生命的敬畏、對美好的向往到對正義的追求,這些主題為各民族提供了情感共鳴的基礎;在形式創新中,通過提煉共通的美學元素,既能保持民族特色,又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產生心靈呼應。開掘審美共性,并非消解民族特色,而是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尋找最大公約數。它要求創作者以更廣闊的視野審視民族文化,從本民族的藝術表達中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學價值,讓民族曲藝在保持個性的同時,獲得更廣泛的文化認同。當不同民族的曲藝形式在審美共性的層面相遇,便能打破文化隔閡,形成相互理解的情感橋梁,使民族曲藝從地域藝術升華為具有普遍感染力的人類精神財富。
融入“共同體建設”,是民族曲藝在新時代承擔的文化使命。從“展示民族文化”到“傳遞共同價值”的跨越,體現了民族曲藝從文化表征到精神內核的深化。各民族的曲藝形式雖風格迥異,卻共同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蘊含著“和而不同”的文明智慧。在共同體建設的語境下,民族曲藝需要超越單純的地域文化展示,主動承載起傳遞民族團結、家國情懷、時代精神等共同價值的責任。這種升級不是對民族特色的削弱,是在更高層面實現文化價值的整合與提升,讓各民族的藝術表達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圖譜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民族曲藝成為傳遞共同價值的載體,它便從個體的藝術呈現轉變為集體的精神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提供深厚的藝術滋養。近年來,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等平臺的搭建,正是通過各民族藝術的同臺綻放,讓觀眾在藝術共鳴中強化對中華文化的整體認同。這種認同的積累,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石。
堅守技藝本體,讓少數民族曲藝在歲月流轉中不失本色,這是“各美其美”的自信彰顯;開掘審美共性,使不同民族曲藝藝術在共鳴中交匯,這是“美美與共”的智慧體現;融入共同體建設,讓民族曲藝成為傳遞共同價值的載體,這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這三重維度,共同構成了少數民族曲藝傳承發展的路徑。在未來,隨著這條路徑的不斷延伸,少數民族曲藝必將以更加絢麗的姿態綻放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不僅持續豐富著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更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民族復興提供深厚的文化滋養和強大的精神動力,讓同心芳華在新時代愈發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