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援助對非洲的經濟增長效應研究,為深化中非合作提供了重要示范。通過系統梳理并實證檢驗中國援助對非洲受援國經濟增長的直接效應和空間溢出效應,并從形態維度分析非洲受援國經濟體系空間結構在中國援助對非洲經濟增長效應中的異質性調節作用,本文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中國援助能夠直接促進非洲受援國的經濟增長,且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性。第二,中國援助對非洲的經濟增長效應在不同援助資金類型和不同部門表現出顯著差異,即優惠貸款和經濟基礎設施援助不僅顯著促進了受援國本國的經濟增長,還通過空間溢出效應帶動受援國鄰近國家的經濟增長。第三,中國對非援助能夠促進受援國產業結構合理化,并間接促進受援國的經濟增長。第四,受援國經濟體系空間結構對中國援助非洲的經濟增長效應具有積極且顯著的異質性調節作用。當受援國經濟體系空間結構趨于集中時,中國對非援助對受援國的經濟增長效應更為明顯;反之,當受援國經濟體系空間結構高度分散時,中國對非援助的經濟增長效應趨于下降。
基于此,本文提出優化中國對非援助政策的三點建議。一是優化中國對非援助分配方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適度提高經濟基礎設施援助占比,多使用優惠貸款援助方式。二是強化區域協同效應,提升中國援助對非洲經濟增長的空間溢出效應。對區域內具有交通、貿易和地理樞紐優勢的非洲受援國進行重點援助,進一步提升中國援助對非洲受援國及其周邊國家的經濟帶動能力。優化與東非共同體等區域性多邊開發組織的合作協調機制,推動中國援助與非洲區域一體化對接,實現資金、技術和知識等生產要素跨區域跨部門的流動和協同升級。三是關注非洲受援國經濟體系空間結構的動態演化,提高中國對非援助精確性,動態調整中國對非援助布局,充分發揮受援國經濟體系空間結構優勢,確保中國對非援助的經濟輻射能力和區域要素帶動能力。

基于2011—2020年五期CHARLS面板數據,本文研究發現:第一,長護險能夠顯著地提升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在進行多種穩健性檢驗之后,研究結論依然成立。第二,長護險主要通過“減支”和“增收”兩種效應顯著地改善了老年人健康,可能的渠道是長護險通過增加家庭消費和減輕子女照料負擔,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和增加健康投資,進而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第三,長護險在不同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地區的老年群體之間存在顯著異質性,且具有傾向弱勢群體的健康促進效應。長護險更有利于提升高齡、女性、受教育程度較低、收入較低等處于弱勢地位老年人群體的健康水平,且能顯著改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較高的老年群體的身體健康以及西部地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政策建議:一是完善頂層設計,逐步擴大長護險試點范圍。建議在擴大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全國推進長護險制度的實施,并分階段實現省級和全國統籌,逐步建立覆蓋全民的長護險制度,讓人民都能享有公平的護理機會。二是擴大長護險參保對象覆蓋范圍。當前試點城市中仍有部分城市未將城鄉居民納入長護險參保范圍,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鄉居民中有長期護理需求的群體尋求護理服務。各試點城市應以共同富裕為導向擴大長護險參保對象覆蓋范圍,逐步覆蓋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群體,將待遇享受逐步從重度失能人員擴大到中度失能人員,逐步從失能人員擴大到失智人員。三是建立護理救助精準識別機制,提升困難群體補貼力度。研究表明長護險更有利于提升高齡、女性、受教育程度較低、收入較低等處于弱勢地位老年人群體的健康福利水平,而這些經濟和健康弱勢群體往往難以獲得優質的護理服務。因此,長護險政策要重點識別特困人群、高齡老人、殘疾人和低收入農村居民等群體,加大對這些弱勢群體的政策支持力度,發揮財政兜底和再分配的職能,對特殊困難群體繳費給予適當資助,提供從事護理工作的免費培訓,為困難群體參加老年照護需求評估提供補貼。
本文結合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從生命歷程視角出發,以女性農民工為研究對象,探究了生育對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響,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生育(即子女個數)能夠顯著提升女性農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本次研究變換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后結果依然穩健。第二,從生命歷程角度來看,控制變量中,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月住房支出、住房產權、老家承包地和融入本地意愿,均對女性農民工居留意愿產生了正向促進作用,而首次外出流動時年齡、流動范圍、流動城市個數、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老家宅基地,對其居留意愿具有抑制作用。第三,生育對1980年以前和1990年以后的女性農民工居留影響較1980—1990年的更大;“家庭化”遷移對女性農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且1990年以前以及擁有1~2個孩子的女性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影響更為明顯。第四,與其他家庭成員相比,與子女一起流動對生育影響女性農民工居留意愿的作用最為顯著,即生育子女且與子女一起流動的女性農民工留城意愿最為強烈,子女在家庭化因素中占據主導地位。
本文得出幾點政策啟示:其一,從時機性維度來看,應給予女性在生育方面足夠的社會價值認可及保障支持。隨著國家二胎和三胎政策的相繼出臺,鼓勵年輕女性生育,并支持他們的留城決策。具體而言,有關女性尤其是女性農民工群體生育以及之后子女撫養,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的一系列壓力緩解,需進一步進行政策完善甚至法律保障,包括育兒假、孕產哺乳期的相應補貼和社會支持等。其二,加強夫妻共同育兒及承擔責任的觀念,創建婚育友好型的社會氛圍。進而,加強女性農民工生育意愿和留城意愿。其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農民工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健全居住證制度,提高居住證持有人家庭成員城鎮義務教育、醫療等服務的實際享有水平。同時,推廣廣東東莞、深圳等地實行的“積分入學”模式,將農民工子女納入當地義務教育范圍,提升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福利待遇。
責任編輯 朱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