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中,動畫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品類。今年暑期檔,《羅小黑戰記2》《浪浪山小妖怪》均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和票房,更不必說上映長達半年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已成為現象級作品,票房躋身亞洲市場前列——說明國產動畫不僅在國內站穩腳跟,還將開始具備跨區域的市場影響力。
這一波動畫熱潮可以追溯到2015年。當年,田曉鵬導演的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拿下9.56億元票房,成為當年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這部作品也是21世紀以來,首部在票房和口碑上同時獲得成功,并調用了傳統IP,采用民族化敘事的中國動畫電影。它的成功給行業帶來巨大的鼓舞,此后,導演、創作者、資本感到興奮,擁入動畫產業,越來越多帶有傳統風格和民族化敘事色彩的國產動畫被創作出來,逐漸成為各大院線的寵兒,如《大魚海棠》《白蛇:緣起》《姜子牙》《長安三萬里》,以及兩部《哪吒》。
市場的穩定,帶來了更多的資源投入,但這種投入不僅涉及資金和技術層面,也包括思想與表達上的探索。中國動畫開始展現出一種自覺:它既要可看、可賣,也要可思;既回應觀眾的現實焦慮,也要表達文化身份與審美信心。它不再只是娛樂產品,而是有能力進行創造和思考。于是,這一階段的中國動畫也表現出一些新的氣質。
其中,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成人化”。早期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豬豬俠》主要面向兒童,但隨著市場拓展,這些作品本身也在往“全年齡段”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動畫,不再滿足于講述單純的兒童冒險故事,而是承載起社會情緒,表達社會隱喻。比如,許多作品開始討論身份困境、代際關系、權力與命運的博弈,借神話母題與當代生活相勾連,《姜子牙》等動畫電影甚至呈現出一些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暗黑色彩。
加之動畫自由而靈活的表現形式,可以說,如今的中國動畫在一些故事類型和議題深度上的探索,不僅不遜于真人電影,甚至超過了真人電影,并由此擁有了越來越大的社會影響力,已經成為理解中國社會的一個重要觀察口。
特別值得注意的一個趨勢,是角色設計上的視角轉移。那些異類與被孤立者、失勢的英雄、處在秩序邊緣的妖、制度夾層中的小人物——他們是這十年最能獲得觀眾共鳴的銀幕面孔。哪吒對“我命由我”的執拗,大圣在壓抑和失敗后的重啟,《大護法》中庶民的覺醒,《浪浪山小妖怪》里小妖怪們走出安穩現狀的勇氣……這些角色身上,集合了許多普通人的現實體驗。
因此,當我們談論中國動畫近年的崛起時,不只是關注票房突破和市場繁榮,更意在看到其中的精神取向與社會情緒。動畫中那些缺愛的、會痛苦的、會委屈的人物的樣子,某種程度上就是當下觀眾的樣子。他們的掙扎與成長,構成了這一時期中國動畫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透過動畫,我們或許能更清楚地理解當下社會的精神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