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三晉大地,礦產資源豐富,手巧匠人輩出。山西作為北方重要的陶瓷生產地,歷史上有記載的瓷窯就達四五十處之多。詳列山西諸多的瓷器窯口,列舉出山西瓷器窯較著名且具代表性的十處典型窯口是:渾源窯、霍州窯、平定窯、介休窯、大同窯、懷仁窯、陽城窯、盂縣窯、蒲州窯和長治窯。這十大窯口燒制的瓷器都各具特色,釉彩豐富,種類多姿多彩,制作技藝也是多種多樣,瓷器品質優良,很具地方特色,也很具地方代表性。
渾源陶瓷燒制歷史悠久,以白瓷和黃釉瓷而聞名。瓷窯口遺址位于渾源縣城南的大磁窯村、青磁窯村和古磁窯村一帶。渾源窯創燒于北魏中期,到隋唐時,白瓷就相當著名。唐代,全國出現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系類。陶瓷研究專家便以“南青”“北白”認定。“北白”,除邢窯外,還有渾源窯的白瓷。渾源燒制的白瓷在唐代名窯中排名前列,其胎釉堅細白潤的程度比近代白瓷并不遜色。特別是白底玉璧形底的盤、碟、碗等均未見有白土化妝的跡象,并且在玉璧形圈足心內施加白釉。這一做法說明當時瓷土的陶煉和釉料的調配及制作技術已相當精細。

1977年,故宮博物院的考古專家,在渾源縣古磁窯村進行現場考查,并在該村發現了古代瓷器遺址。除采集到宋、元時代的大量瓷片外,還發現了部分唐代陶瓷碎片,這些發現對研究我國唐、宋、元、明等代陶瓷器有著重要的價值。在這大量陶瓷片中,尤以宋代瓷片為佳,無論瓷質,還是工藝,都同北宋徽宗時聞名中外的四大官窯可相媲美。從這些瓷片來看,既受當時中原陶瓷的影響,又有著塞上陶瓷的明顯特點。據考古專家斷言,在金、元兩代時,恒山腳下的陶瓷業是相當發達的,為金、元兩代官用和民用瓷器的重要產地之一。
據《山西統計年鑒》載:渾源縣1934年僅大磁窯村專營陶瓷的作坊就有“恒盛永”“穆維漢瓷窯”“穆土昭瓷窯”等6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渾源縣又相繼成立了縣營恒山陶瓷廠和恒山工藝美術陶瓷廠。這兩家陶瓷廠在改革開放后,又相繼破產倒閉。至此,渾源窯與渾源瓷器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霍州窯瓷器歷史悠久,始燒時間可追溯至北宋末期或金代前期,在金代技藝已成熟,元代以精細白瓷而聞名,燒窯持續至清代。其古窯址位于汾河中游的霍州市陳村一帶(經考證為金元時期瓷窯址)。據記載,霍州瓷器窯口是金元時期北方地區陶瓷手工業的標志性窯場和杰出代表。主要燒制胎細釉潔的白瓷和白地黑花瓷。
現在的霍州市,金代為霍州,明屬平陽府,民國改霍縣,今為霍州市。霍州窯也曾稱彭窯。明初曹昭《格古要論》中記載:“彭窯,出霍州。元朝戧金匠彭均寶效古定,制折腰樣甚整齊,故曰彭窯。”《中國陶瓷史》載:“彭窯是以人得名,霍窯是以地得名,彭窯實際上就是霍州窯”“山西省霍縣古屬霍州,金代已燒白瓷,從古瓷窯現場采集的瓷片標本分析,大多為元代物。主要產品是胎細釉潔的白瓷和一部分白地黑花器”。

據考證,霍州窯的工藝技術和裝燒方法在元代是較為先進的,窯工們采用五支釘支燒為主,另有墊砂、墊圈等;采用“正燒”避免定窯“芒口”缺陷。裝飾手法也是采用印花(海水紋、纏枝花卉等)、刻劃花、醬彩劃花等,線條纖細流暢。在元代北方窯場普遍衰落時,霍州窯以工藝精湛、造型輕巧的細白瓷獨樹一幟,因此被譽為“北方陶瓷手工業的標志性窯場”。故此霍州窯歷史地位較高。
經考證,霍州瓷窯在清代末期就熄火閉窯了,已無后續傳承,只留下了一座古窯遺址和璀璨精致的瓷器文化與過往的歷史。
平定窯又稱“西窯”,位于今平定縣柏井村,元代時曾遷至牽牛鎮。因地處山西與河北交界,素有“山西東大門”之稱,平定窯所燒制瓷器受多元文化影響,以白瓷和黑釉刻花瓷而聞名。
平定歷來就有著陶瓷燒制的傳統。早在唐代即產白瓷,“西之平定、霍州,在唐均燒白窯……”(《隋唐史》)。據《中國陶瓷史》記載,平定窯最早見于明李賢等奉敕撰《大明一統志及陸應旸《廣輿記》,史稱“西窯”。

1977年山西省《輕工業志》編寫組專家考證“山西平定窯屬于中國古代定窯窯系”。平定陶瓷燒造繁榮期在清道光年間,“十里煙道霧蒙蒙,村村野火連天明”(《平定州志》)便是當時窯業興盛的寫照。清末,平定窯被太原府指定為山西四大“土貢窯”之一,黑釉刻花陶瓷是平定窯的代表作,該燒造技藝流傳至今。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采用冠莊高嶺黏土經陳腐、除鐵、配料、研磨、蒸空練泥等幾十道工序制坯,在坯胎未干前以刀代筆刻花,一氣呵成。線條俏麗流暢,形象生動概括。平定黑釉刻花陶瓷采用黑白兩色為主要表現手段,經過特殊燒造和窯變而成,作品具有裝飾技巧美、形象簡潔美、造型古樸美的藝術特點。另外,平定刻花瓷迄今仍保留著包括棕釉、白釉、黃釉、仿哥開片釉、窯變釉、剪紙漏花加彩和木葉窯變釉等絕活。2014年7月,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藝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平定窯是山西古代陶瓷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黑釉刻花瓷技藝獨特,藝術風格以古樸自然而著稱,不僅融合北方粗獷與精細裝飾,又體現出黃河文化厚重感。
介休窯,亦稱“洪山窯”,古窯口遺址在介休市的洪山村。據考證,介休窯燒瓷歷史達千年以上,為北方瓷窯之少有,也是宋代九大名窯之一。以燒制品質優良的白瓷、黑瓷、花瓷以及五彩斑斕的琉璃制品而馳名。在宋代,除了主要燒造的白瓷外,尚有黑釉和白釉釉下褐彩瓷、白釉黑花及黃褐釉印花瓷等。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剔花,釉下彩繪和鏤雕。其中,介休窯燒制的白瓷最為出色,介休白瓷色澤溫潤如玉,潔白無瑕,質感猶如凝脂般細膩醇厚,歸屬于定白瓷系列。
1991年,山西省考古所對介休瓷窯遺址實施了試掘調查。其間,出土了一件大印模盤,內刻有“政和八年閏九月初九日胡安匠”(即1118年)等字樣,紋飾為纏枝牡丹紋,刀法精練流暢。此有確切紀年印模,為介休窯產品的斷代及墓葬出土瓷器的鑒定提供了極好的標尺。

介休文博單位曾對介休窯遺址做基本調查時發現,介休窯燒瓷品類齊全,宋金時期產品質量高、產量大,在器物式樣和燒造技法上,對周圍地區的一些窯廠影響較大。其所產品種十分豐富,有細白瓷、粗白瓷、黑釉瓷及黃釉瓷、紫釉瓷、青釉瓷等;器型有碗、盤、瓶、盆、盒、奩、洗盞、燈、香薰、枕以及人物、動物、花片、花球、珠子等;裝飾技法有白地、色地、畫花、刻花、劃花、剔花、印花、粉繪、鏤刻、貼塑、珍珠地等。可以說當時華北地區窯業作坊能見到的品種,幾乎在介休窯瓷品中都有燒造,其中化妝土白瓷和粉繪是介休窯兩大特色。
從文獻記載及出土器物分析,介休窯口創燒時間應為唐朝末年至北宋初年,后歷經金元盛燒,明清時期走向衰敗,直至民國時期終遭廢棄,慶幸的是現已又恢復古法燒制。
大同窯燒瓷歷史較為悠久,它始燒于遼代,發展于元代,終結于清末民初。其遺址位于大同市平城區的瓦窯村,也與內蒙古興和縣大同夭鄉相關聯。因大同窯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同地處晉、冀、蒙三省的咽喉要塞)與省外多元素融合疊加,逐漸形成了高超的剔劃花工藝,使之成為了大同窯的代表性制瓷技藝。大同窯代表性瓷器尤以黑釉剔花瓷最為著名。在業內,黑釉剔花瓷也是大同窯的產地標志。
大同窯燒制的瓷器胎體厚,胎土多為灰白色,釉色烏黑發亮,質感較強,裝飾紋飾或簡練或奔放,表現了極高的剔花造詣和較高的美學水平。瓷器的剔花裝飾均在肩至腹部,一般剔刻兩到三層,肩部以葉紋或曲帶紋為多,腹部則為花卉紋,每層多以二方連續的形式出現,且間飾寬弦紋。花紋以牡丹紋最具特點,將牡丹的花瓣與枝葉進行上下反轉呈二方連續,生動靈活,富麗飽滿,進而形成極具條理、韻律的剔刻紋樣。由此,大同窯開創了遼金山西青瓷的風格,并傳至高麗和日本,影響著今天朝鮮、韓國及日本的瓷器。故此大同窯在北方青瓷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據對大同窯遺址考古發掘證實,大同窯不僅燒造黑釉瓷,還兼燒褐釉、茶葉末釉產品,其中剔劃花瓷代表了大同窯的最高工藝水平。器型以生活中常見的碗、瓶、缸、罐、雞腿瓶為主,以大件居多。剔花器物主要有梅瓶、罐等器物。
據史料記載,清朝末年,山西大同地區連年干旱,莊稼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嚴重影響了當地制瓷業的發展。大批制瓷工匠紛紛南移,瓷窯口大都逐漸廢棄坍塌。至此,大同窯在歷史的洪流中走向沒落。
懷仁窯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陶瓷窯口,其燒瓷歷史非常悠久。懷仁窯的歷史最遠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據明《大明一統志》中記載:“錦屏山在懷仁西南二十五里,山舊有瓷窯”。現目前發現瓷窯遺址有:小峪、張瓦溝、吳家窯三處。因為懷仁當地擁有豐富的陶土與煤炭資源,故此,懷仁陶瓷行業發展得天獨厚,經久不衰。經考證懷仁窯始燒于金代,歷經元、明、清三代,后延續至新中國成立后的國營雁北瓷廠至今。先前燒瓷以黑釉為主,器物有碗、盆、缸、弦紋瓶、雞腿瓶、盞托、大口罐等。胎質粗而釉質精,劃花為主要裝飾,線條簡練。懷仁窯的特色工藝值得一提,懷仁窯油滴盞與建窯風格差異顯著,北方油滴小而密,曾與定窯、臨汾窯等共同代表華北油滴瓷技藝;如今懷仁窯以燒制白如玉潤的骨瓷為主,所燒制的瓷器涉及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大都出口到國外,走向了世界。
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專家在張瓦溝發現了宋、遼、金、元、明、清六朝燒制陶瓷的遺址,把懷仁陶瓷活動上溯到宋代,下延至清代。當地還發現了一件形態逼真的黑釉盤角大尾巴羊玩具。20世紀80年代,鵝毛口當地農民在南山坡耕地,犁出一個大陶罐,也可作為佐證其歷史悠久。

下峪古遺址位于懷仁河頭鄉,距桑干河東岸約七千米,遺址西邊發現有大量的陶器殘片,多為盆、罐類,以素陶為主。陶片上有多種組合的細紋,也有少許的附加堆紋,粗繩紋極少,多為灰陶,有少量夾砂陶。考其年代上限不晚于西周,下限應在漢代。遺憾的是當地未見陶瓷窯遺址。
據葉喆民著《中國陶瓷史》載:葉喆民于1977年在考察懷仁窯時,曾采集到白釉、黑釉、醬釉、白地繪黑花、黑釉劃花、白釉灰地剔劃花、遼三彩、鈞釉等瓷片,還有雞腿瓶殘片,多屬遼金之物。可見懷仁于遼、金時代為陶瓷興盛之地,陶瓷業發達,留有許多遺存。
上述這些都印證了自鵝毛口細石器時代(當時人類已能制作原始陶器)到春秋戰國、漢、唐、宋、遼、金、元、明、清,在懷仁這片土地上,一直有陶瓷業長時間存續,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厚重。
近年來,懷仁陶瓷業,在原有國營瓷廠的基礎上發展迅猛,目前懷仁市的陶瓷公司共有五十余家,這些企業通過技術革新,在原有燒制工藝上,研發出了品質優良,白如玉瑩的“骨瓷”,其美觀度和工藝理化度可與景德鎮瓷相媲美,而且都出口國外,非常之暢銷。
陽城陶瓷歷史悠久,制作精細、特色濃郁。陽城窯燒制的細瓷最為有名,但歷史文獻中記載頗少。1980年山西陶瓷普查中,在陽城縣東窯畔處發現一處宋代窯址。經考證,陽城窯宋代以燒白瓷為主,標本中也有白釉黑彩小俑。白瓷主要是盤碗等器,有折腰盤,顯系仿定產品。定窯大量生產的蓋缸一類器皿,這里也有發現。陽城窯瓷器胎較灰,為了增加白度,都敷一層白化妝土,做法與河南及河北磁州窯同類器皿大體相同。定窯器胎土較白,不需要敷白化妝土,這是它們之間的區別。在燒法上,陽城窯白瓷有的用單件裝匣缽,有的用五支釘疊燒,碗里碗足大都留有支釘痕。支釘較山西地區其他瓷窯大,是陽城窯的一個特征。

陽城窯以燒陽城罐而知名。陽城縣的后則腰、水村、上芹、演禮一帶,具有較長的制瓷歷史。細瓷制品瓷質潔白細膩,釉面潤澤光亮,造型美觀典雅。該地出產的燉肉罐和泡茶罐譽滿華夏。
陽城縣文博館收藏有西漢時期的罐、甕、盤、碟、杯等出土陶器。唐宋時期黑白瓷器生產已很普遍。宋人所著《扁鵲心書》《蘇沈良方》等醫書多次提及的淋藥煉丹定型升華器“陽城罐”。經專家考證,為陽城本地陶瓷特產。
盂縣窯燒瓷歷史悠久,在文獻中盂縣窯最早見于《元一統志》:“石甘有窯十處在盂州”。《永樂大典》記錄比較具體,也只說:“盂縣磁窯一座,在縣東南三十里”,1977年在盂縣的磁窯坡發現了古窯址。該窯燒白瓷為主,瓷器的品質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有印花、刻花裝飾。印花有蓮花、牡丹紋等,蓮花紋有不同布局。據考證,孟縣窯燒瓷始于宋代。

山西地區金代瓷窯普遍采用碗心一圈喬釉疊燒法,盂縣窯也大量燒制這種碗,盂縣窯下限止于元代,應有300余年歷史。盂縣窯亦因地距定窯較近,造型、紋飾、燒成工藝手法也從定窯傳入,故屬定窯系瓷窯。盂縣與平定同屬太原路,而且距離甚近,但兩窯燒瓷品種相同的卻很少。
盂縣窯屬民間窯。北宋年間,定瓷燒制技術成熟,是中國瓷器史上的巔峰,與同時代的汝、鈞、官、哥四窯,統稱為中國宋代五大名窯。當時,定瓷產量巨大,開始由官窯走向民間。盂縣與河北定州相毗鄰,燒窯技藝傳入便利,雖起步晚,但發展很快。盂縣窯興盛于宋金,終于元,約有300多年的歷史。
蒲州窯是永濟的瓷窯,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窯之一。蒲州窯坐落于山西永濟市,因舊屬蒲州,故名蒲州窯。但目前尚未發現窯址,實屬遺憾。蒲州窯以燒制多彩琺花器而聞名,胎兒骨為土定,所燒瓷器釉色鮮艷,色彩俱佳,藍如深寶石,紫如深色紫晶,黃似透亮的金箔,而孔雀綠一色,尤為艷麗。
據《飲流齋說瓷》中記述:“琺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窯,蒲州一帶所出者最佳”。民國著名收藏鑒賞家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一書中記述:“蒲州一帶所出者,系元代末年之物,其胎純系土定胎”。從元末至明代,北方陶胎琺花彩最早就在蒲州一帶燒造,最初的琺花器多為宗教用器,其彩以藍紫色著名,紋飾以瓔珞紋為主,象征高貴與圣潔。后逐步由廟堂走入民間,多為華貴的觀賞器物。

蒲州窯琺花器糅合了北方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樸實與深厚,粗獷與豪放,將包容的民族情結刻畫在了陶器之上,以其特殊的裝飾韻味和獨特的地方特色在陶器發展史上獨樹一幟,久負盛名。故此,蒲州窯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
長治窯位于長治市的八義鎮,歷史較為悠久。據考證,長治窯始燒于北宋景德年間,現在仍有傳承。主要生產白釉、白釉紅綠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瓷器。其中,白釉紅綠彩繪碗以其折枝花卉圖案的裝飾而獨具特色;白釉刻花紋飾簡潔大方;白釉黑花則多采用折枝花卉手法進行裝飾。紅彩為主、綠彩為輔的彩繪特點為顯著的八義窯傳統工藝,民間把這一陶瓷彩繪技法稱為“描紅畫綠”,是八義窯宋金時期紅綠彩瓷的代表技法之一。
金代時期,長治地區的陶瓷產業因太行滏口陘的交通便利而得到顯著發展。雖受到磁州窯的影響,但長治窯在造型與裝飾方面探索出了獨特的路徑,其虎枕、山水枕以及白釉黑花精品瓷枕的藝術水平可與磁州窯的精品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長治窯場的白釉黑花釉下彩裝飾不僅展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還在花朵局部巧妙運用了白釉和褐彩兩種顏色點綴,部分禽鳥形象也通過褐彩渲染,使白釉黑花瓷器成為長治窯最具標志性的特點之一。

據《長治縣志》記載,八義窯興起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北宋后期,八義窯生產的“黑花瓷”已達到較高水準。至宋金時期,經過無數次探索與實驗,八義窯工匠們成功研發出礬紅顏料,將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吉祥色紅色呈現在瓷器上,被譽為“中國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這一技術突破,不僅在當時開創了中國彩瓷裝飾的新天地,還為后續五彩、斗彩、粉彩及淺絳彩瓷的誕生提供了啟示。
這一時期,八義鎮窯火遍地,客商云集,商貿繁榮,被譽為“北方瓷都”。金大定年間,八義窯發展到上百座瓷窯,紅綠彩陶瓷成為“官庶皆用”的明星產品。明代,八義窯以生產民間日用瓷為主,主打產品是“八義窯碗”。
因色彩紛繁、制作工藝復雜,八義窯紅綠彩瓷燒制技藝曾一度失傳,后恢復。
現如今,長治八義窯紅綠彩瓷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