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環境是影響銀行利息業務經營策略的關鍵因素。2008年以來,美、歐、日相繼進入持續性低利率、負利率環境,在此背景下,國際大型銀行通過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下沉中小客群金融服務、拓展高增長創新領域金融服務,提高部分業務的資產收益率,維持凈息差在合理范圍,取得良好效果。中國銀行業可選擇性借鑒有益經驗,積極推動利息業務轉型,應對息差下行挑戰。
國際大型銀行低利率環境下拓展利息業務的經驗借鑒
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提高兩者的收益成本差異
第一,資產負債中保持較高的存貸款份額。存貸款是銀行業重要的資負業務之一,是穩定凈息差的重要因素。低利率環境期間,西班牙的桑坦德銀行通過保持較高的存貸款占比,將平均凈息差維持在 2.77% ,遠高于同期歐元區 1.43% 的平均凈息差。2020年,桑坦德銀行負債中存款占比達 65.3% ,而存款利息支出在計息負債利息支出占比為 40.7% ,表明負債結構中存款每增加1個單位,負債的付息成本僅上升0.624個單位。桑坦德豐富的存款產品供給為較高的存款占比打下基礎,活期存款、儲蓄存款、定期存款三類存款分別占總存款的5 0.9% F25.9% 和 120.3% 。同期,桑坦德貸款占資產比重為 70.1% ,貸款收人占利息收人的 84.8% ,表明資產端貸款占比每提高1個單位,利息收入提高1.209個單位。
第二,強化存貸款定價管理,差異化配置資源。在凈息差日益收窄背景下,強化定價管理對于穩定息差的作用日益凸顯。為應對低利率環境,美國銀行業充分發揮較強的自主定價能力,將凈息差保持在高位。美國銀行業存款價格遵循市場化原則,各類存款產品都有獨自定價和收費標準,自主定價能力較強。貸款遵循風險定價原則,銀行各項實際貸款利率具有較強差異性。2016年,美國資產規模前100大銀行的平均存款付息率為 0.39% ,存款付息率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別為 1.57% 和 0.02% ,相差1.55個百分點;平均貸款收益率為4.74% ,貸款收益率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別為 18.20% 和 12.39% ,相差15.81個百分點。
第三,充分利用優勢業務,壓降負債成本。低利率環境下,摩根大通發揮資本市場業務優勢,富國銀行發揮零售銀行業務優勢,吸收低息存款,降低負債付息率,鞏固凈息差空間。一是利用資本市場業務,沉淀低成本資金。銀行的資本市場業務可以將客戶資金短暫停留在銀行賬戶中,這部分資金流動性大、安全性高且成本低,銀行可通過集中管理和投資實現更高收益。例如摩根大通資本市場業務具有突出優勢,包括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結算托管、供應鏈金融、交易金融等,在全球打造業務網絡和客戶基礎,沉淀大量低成本資金。二是利用零售銀行業務,吸收低息存款。零售客戶議價能力較弱,為銀行提供以較低成本吸收存款的機會。富國銀行深耕社區和中小微企業,具有堅實的零售客戶基礎,構建多樣化存款產品,吸收個人低成本存款;通過個人信用卡業務、住房貸款和消費貸款業務,留存客戶還款資金;利用個人退休賬戶和401(k)賬戶等養老金產品,吸收長期低成本資金。
第四,加大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力度。低利率政策壓低不同期限資產間收益率差距,大型銀行通過加大期限錯配力度予以應對。2015一2020年,德意志銀行通過減少短期交易性資產和金融衍生品、增加中長期企業貸款和零售貸款,拉長資產久期,隔夜資產占總資產比重由 164.7% 降至 55.7% ;通過增加企業活期存款、減少長期定期存款比重,壓降負債端期限,1個月至12個月期限負債占比由 18.4% 升至 21.6% 。整體上,德意志銀行負債期限的壓降幅度小于資產久期的拉長幅度。
持續拓展個人客戶利息業務空間
第一,重視個人業務發展,鞏固凈利息收入對集團營收責獻。個人客戶議價能力相對較弱,但愿意為心儀消費選擇適合的消費金融產品并支付一定溢價,為銀行夯實利息收入創造機遇。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大型銀行適時調整業務戰略,以國內個人客戶為零售業務基本盤,利用消費金融業務在貸款利率溢價方面具有較高自主權的優勢,整合相對零散的零售銀行、信用卡、汽車融資、旅行貸款以及其他按揭貸款等業務,形成更加層次化的產品服務體系,強化統一零售金融大品牌的影響力,形成較高的市場認可度。2014一2019年,美國四大銀行的消費者業務板塊凈利息收入對集團貢獻整體呈現上升態勢,漲幅在 ${ \bf \ddot { 0 } } . 9 8 \sim 4 . 3 0 \$ 個百分點之間,對集團營收貢獻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其中,摩根大通整合打造“OneChase”零售品牌,與國內近半數家庭建立業務關系,消費者銀行業務凈資產收益率(ROE)從2014年的 15% 增至2019年的 131% 。
第二,細化信用卡、消費貸等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更加多元化和精細化的選擇,避免陷入一味降價的同業惡性競爭。完備、多元化且精細化的產品線和服務模式,是銀行準確把握低利率經營環境趨勢、避免陷入競相降價攬客惡性循環、針對不同客群彰顯專業差異化定價能力、實現消費金融業務穩健發展助力營收的關鍵要素。2008年金融危機后,一些國際大型銀行依托數字化賦能,運用信用打分表描繪客戶信用畫像,采取差異化利率定價獲取額外收益。同時,也有大型銀行加強外部合作,延伸購物、家居、旅游、駕駛、健康教育和賽事等消費場景觸達范圍,針對不同客群差異化創設信用卡和消費貸產品,擴大服務覆蓋網絡。2020年,花旗銀行重組零售板塊,依托零售實體在本土的營銷網絡拓展線下和線上貸款業務。2020一2021年,信用卡、銀行卡和貸款等業務助力花旗銀行手續費收人從80.04億美元增至98.21億美元。摩根大通為吸納更多個金客戶,從產品供給端豐富種類,自2020年起累計推出24款聯名信用卡產品,其中 97% 的聯名關系持續至2027年,覆蓋高凈值人士、Z世代和千禧一代等不同客群,培育長期業務藍海,助力消費者銀行業務板塊凈利息收人增長。
第三,堅持低利率環境“儲糧過冬”策略,拓展住房貸款定價組合并拉長期限,保障優質資產穩定性以待時機。個人住房貸款是銀行個人貸款業務的主要組成,通常屬于優質資產。低利率環境往往伴隨經濟增長承壓,增大個人資金鏈斷裂和斷貸風險,影響銀行住房貸款安全性。因此,采取合理措施化解相關風險,保障住房貸款規模和質量穩定,為銀行在后續利率上升時實現可持續房貸利息收人奠定基礎。低利率環境下,一些國際大型銀行采取差異化定價、拉長貸款期限等措施,給予客戶緩沖時間,降低因客戶提前還貸造成的房貸規模減小和利息損失影響。比如三菱日聯在2016年日本進入負利率階段后,完善住房貸款產品定價策略,采取全期限浮動利率、全期限固定利率和“前10年固定期限 + 浮動”利率等差異化定價模式;放松貸款人范圍、首付門檻、貸款期限和清償貸款的年齡上限;設置最低零首付,最長貸款期限可至35年等措施,保障涉房貸款穩定。
推動業務下沉尋求盈利突破,以合理風險溢價對沖低利率沖擊的負面影響
第一,重視低利率環境下長尾客群對拓展風險溢價的作用,適度下沉業務。低利率環境下,貸款業務盈利承壓,同業競爭日趨激烈。對此,一些國際大型銀行適度放松風險條件約束,重視以往相對高風險的長尾客群,填補業務空白。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和富國銀行通過數字化賦能推動業務下沉企業客戶,擴大產品和服務覆蓋面,挖掘盈利增長點。同時,借助數字化風控模型對企業風險分類,為后續合理的風險溢價評估和貸款利率定價打下基礎;搭建線上化平臺,從供給端整合產品服務體系和外部合作機構,對接企業差異化需求;在線下以網點為中心,依靠工作人員下沉走訪,針對性營銷并完成建檔,實現對客戶硬數據和軟信息的全方位多維度獲取。在與下沉企業的業務往來中,銀行還會向企業營銷,圍繞代發薪、商業保險、員工存貸款和財富管理等進行展業,以相關業務收益抵補可能出現的貸款風險損失。
第二,充分發揮議價主動性,穩妥拓展經濟發展滯后地區業務。囿于經濟水平,經濟體量相對較小地區的議價能力和主動權偏弱,有助于銀行在低利率環境下對相關地區適度進行資源傾斜,通過業務下沉實現更高收益。從實踐來看,美國部分銀行主動拓展經濟較為落后州的金融業務,依托美墨一體化趨勢拓展墨西哥市場。比如,與墨西哥接壤的美國西南地區特別是落基山脈地區,憑借與墨西哥接壤的地緣條件,形成商業地產、電商、物流和貿易等業態互融,為銀行在當地業務下沉提供可能。美國銀行在2020年進一步加大在西南地區的商業地產業務布局,推動當地商業地產貸款占集團比重達14.17% ,較2017年上升2.21個百分點,助力商業銀行板塊凈利息收人增長。
前瞻性發展高增長創新領域
第一,發揮投行業務優勢,服務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獲取綜合收益。低利率背景下,國際天型銀行加大對高科技初創企業和生物技術公司的融資支持,發揮投行業務優勢,通過嚴格風險評估和管理確保投資實現預期回報。例如,摩根大通對初創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科創貸款、創業指導和投資者推薦等服務;對成長期企業提供包括流動資金貸款、知識產權質押或數據資產抵押貸款、資金管理及國際化發展咨詢等;對跨國企業提供現金管理、財務管理和并購咨詢等服務。初創企業發展壯大后,摩根大通可以擁有其部分股權,并持續為其提供IPO承銷、并購咨詢等資本市場服務,獲取長期綜合收益。
第二,打造綜合服務體系,推動企業綠色轉型,以創新產品獲取超額收益。低利率環境下,國際大型銀行抓住企業對綠色金融服務的創新需求,提高綠色金融綜合收益。例如,歐洲銀行業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推出全球綠色循環信用貸款項目,為大中型企業提供靈活融資方案,充許提前使用或歸還資金;推出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協議,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的情況下,對貸款利率執行利率優惠,反之提升貸款利率,通過靈活調整利率獲取更高收益。歐洲銀行業提供股權、債券等綜合化金融服務,打造綠色基金、綠色租賃、綠色選擇性應收賬款融資和綠色票據貼現等新型綠色金融服務體系。2015年以來,歐盟綠色貸款和可持續貸款持續增長,2019年總額約665億歐元,其中綠色貸款約占 30% 。
第三,挖掘聚焦養老需求,獲得長期服務收益。低利率環境下,部分國際大型銀行將銀發經濟作為業務拓展的藍海,根據群體風險和需求特征,打造多元化養老金融產品體系,創造老年群體長期資金收益。以日本銀行業為例,日本的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允許金融機構直接經營,養老金總額不超過房地產時價的 70% ,申請者去世后,擔保人須在3個月內償還本息。2016年,日本反向抵押貸款收益率在 0.950%~2.975% ,遠高于普通抵押貸款收益率( 1.100%~1.710% ),接近消費貸收益率( 2.675%~2.975% )。近些年,日本反向抵押貸款申請量穩步增長,尤其是2021年同比增長 44% 。此外,日本銀行業開發年金顧問咨詢、遺囑信托等創新型金融產品,有效覆蓋老年群體差異化需求,獲得長期服務收益。
政策建議
我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為主,利息業務是銀行業的核心。低利率環境下,我國銀行業更應高度重視利息業務發展,建議基于實際情況選擇性借鑒國際經驗,積極推動利息業務轉型,應對息差下行挑戰。
第一,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審慎獲取期限溢價。保障貸款占比穩定,提升高收益產品占比。增強對新質生產力、“五篇大文章”等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加大個人住房和消費貸款投放,進一步提升個人貸款增量貢獻。根據經營特色提高存貸款定價靈活性。適度提高存貸款產品靈活性,通過市場方式調節資金供求;提升風險定價能力,在監管范圍內充分利用差異化利率定價空間。持續夯實基礎業務,壓降負債成本。拓展以清算、結算、代收代付、現金管理為代表的基礎性金融服務業務,吸收低成本結算資金;推進資產負債業務量價協同發展,穩定息差基本盤,改善利潤空間。適當加大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力度,動態監測資產負債錯配風險,在錯配風險與收益目標間動態合理平衡。
第二,緊抓個人客戶業務基本盤,不斷提升服務質效。圍繞消費金融、住房貸款等個人客戶聚集的重點領域,明確差異化展業策略。瞄準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等消費新方向,立足文化旅游、娛樂體育、健康服務、智能家居、綠色減碳、體育賽事、國貨“潮品”和低空飛行等細分場景,打造具有較大市場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明星單品;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汽車、家電和家裝消費品以舊換新專項行動,提供適宜的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在房地產領域,深化與房地產開發商、公積金中心和重點中介機構合作,優化“白名單”范圍和融資方案,滿足客戶合理資金需求,保持房地產貸款均衡投放。
第三,集中資源審慎推進業務下沉,獲取更多風險溢價。統籌風險與收益關系,對標不同區域和客戶定位,動態調整普惠業務重點。集中資源深耕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中小普惠客群,匹配相應的機構、人力、財務資源和激勵約束機制,提升業務規模、打造專業品牌、形成市場競爭力。選擇性拓展其他地區的業務,結合當地經濟產業特點和客戶習慣,布局增長潛力較大的業務,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對標監管要求,推進落實普惠信貸盡職免責工作,細化免責認定標準和流程,確保業務順利下沉。
第四,強化高增長領域業務突破,獲取綜合服務溢價。針對初創期、成長期科創企業,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股權質押、排污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等新型信貸方式;針對成熟期企業,進一步提升信貸質效。優選服務模式、風險偏好匹配的外部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明確合作展業指引、推進合作新模式試點,實現建立合作機制、資源互薦的發展模式。挖掘綠色信貸空間,堅持綠色信貸的規模、占比、增長與市場地位匹配,有側重地支持關鍵領域,形成總體全覆蓋、各行差異化發展格局;大力發展綠色債券業務,積極探索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租賃、綠色產業基金等,為客戶提供全面金融服務。抓住養老資金周期長、安全穩健特點,建立適合養老金融的授信審批、信用評級、客戶準入和利率定價制度;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探索住房反抵押貸款、醫養結合貸款、普惠養老貸款等多元化信貸產品。
(邵科為中國銀行研究院銀行業與綜合經營團隊主管,李一帆為中國銀行研究院銀行業與綜合經營團隊研究員、馬天嬌為中國銀行研究院銀行業與綜合經營團隊博士后。責任編輯/王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