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金融發展長期涵蓋于可持續金融框架中,已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和標準等,但目前,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數量有限,均面臨規模化困境。本文立足國內外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發展現狀,重點結合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浙江衢州市的創新實踐,提出生物多樣性金融創新產品如何由首單走向規?;乃伎冀ㄗh。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2024年1月,中國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一2030年》,提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頂層設計。2024年10月,在人民銀行等四部委聯合印發《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鼓勵將生物多樣性相關金融風險納入業務審批流程管理。
生物多樣性信貸、保險、債券創新現狀
目前,國內外生物多樣性市場化的創新產品主要以生物多樣性相關信貸、保險、債券為主,均處于探索初期,規模極其有限,均面臨由首單創新走向規?;睦Ь?。
生物多樣性信貸
目前,境內外生物多樣性信貸本質上可視作綠色信貸的子集,通過綠色信貸直接或間接支持生物多樣性相關項目或企業。
境外生物多樣性信貸代表性創新
日本三井住友信托銀行推出全球第一個將自然資本影響評估納人貸款標準的信貸產品。荷蘭合作銀行與荷蘭乳品公司菲仕蘭坎皮納聯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試點項目“PlanetImpactLoan”,通過生物多樣性檢測器量化牧場主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得分較高的牧場主既可從荷蘭合作銀行獲得利率減免,還可從菲仕蘭坎皮納公司獲得牛奶溢價。泛美開發銀行確立“亞馬遜永久計劃”,融資42億美元,增強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
境內生物多樣性信貸代表性創新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我國綠色貸款的重要支持領域之一,已有部分銀行開展了初步探索,將信貸投向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2018至2021年,云南工商銀行和郵儲銀行以西雙版納野象谷景區收費權為質押發放貸款1.89億元,支持景區運營維護;2023年6月,臨滄雙江自治縣農商行推出生物多樣性系列貸款產品“生物多樣貸”,包含生物多樣古茶樹貸、生物多樣中藥材貸、生物多樣民族醫藥貸、生物多樣綠色食品貸、生物多樣項目貸、珍稀物種保護及可持續貸。2024年11月,興業銀行以四川遂寧觀音湖國家公園碳匯為質押,發放全國首筆附帶綠色保險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貸款800萬元。2025年7月,馬鞍山農商銀行發放濕地碳票質押貸款,以濕地碳匯權益為核心質押物,將生態資產轉化為可質押可交易的金融資產。
生物多樣性債券
境外生物多樣性債券代表性創新
據瑞士百達資產管理預測,2024年末生物多樣性債券市場規模近3000億美元。境外生物多樣性債券的創新主要在于兌付與票息。國際金融公司(IFC)于2016年發行世界首支5年期森林綠色債券,票面利率 1.546% ,規模從7500萬美元增長至1.52億美元,投資者可選擇現金、碳信用額或兩者結合的方式兌付,大大增加兌付靈活性。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于2022年3月發行全球首支保護特定物種的5年期1.5億美元“野生動物保護債券”(WCB),又稱“犀?!眰?,該債券不對投資人支付票息,而采取“融資 + 捐贈”形式,當項目結束時,犀牛數量增長率達標,投資人可獲得效益支付。
近年來中資金融機構陸續在境外市場探索直接貼標生物多樣性主題的綠色債券。2021年9月,中銀澳門發行全球首支生物多樣性主題綠色債券;2022年11月,中銀巴黎發行歐洲首支生物多樣性主題綠色債券;2023年5月,建行悉尼分行與倫敦分行發行“生物多樣性”與“一帶一路”雙主題綠色債券。
境內生物多樣性債券代表性創新
2023年10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發行3年期生物多樣性保護主題綠色債券。截至目前,境內生物多樣性主題債券較少,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多依托綠色債券和地方政府生態環保主題專項債券,將部分資金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或通過環境保護間接達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如2020年9月建湖縣城投公司發行綠債將募集資金用于九龍口生態修復及旅游開發。
生物多樣性保險
生物多樣性保險代表性產品主要有傳統綠色保險產品(包括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巨災保險與野生動物肇事保險等。
境外生物多樣性保險代表性創新
美英法等國在20世紀60年代即開始創新推出環境污染責任險,目前,大部分發達國家環境污染責任險已進人成熟階段,成為支持生態環境恢復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力支柱之一。
支持生物多樣性的巨災保險主要覆蓋領域為森林,北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均已形成完善林業保險制度。近幾年,部分國際機構開始對海洋生態領域保險的探索。2018年6月,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在墨西哥金塔納羅奧州與當地政府等一同創立海岸帶管理信托基金,并為沿尤卡坦半島60公里海岸線分布的珊瑚礁購買保險。當重大災害發生時,保險公司賠付資金用于排除水污染對珊瑚礁的干擾和人工恢復珊瑚礁直到其具有“自體保護能力”。
境內生物多樣性保險代表性創新
近年來,境內保險機構開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險產品的創新,覆蓋林業、海洋生態、人獸沖突、珍稀物種等領域。2022年6月,中國人保東山支公司為福建東山縣珊瑚群落提供風險保障,如果發生事故造成海域污染破壞,保險公司將對應急救援、生態修復費用進行墊付。2023年5月,福建晉江自然保護區落地全國首單濕地生物多樣性保險,當出現外來物種人侵、自然災害等風險導致鳥類、底棲動物與微生物無法繁衍、生物多樣性棲息地植被需要保護的情況,保險公司給予賠付。

全球范圍內,生物多樣性保險產品創新主要涉及生態系統修復、生物資源保護,以及生物多樣性經濟損失補償等。生態系統修復領域,針對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的修復工程提供相應險種,提升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和穩定性;生物資源保護方面,涵蓋從珍稀動植物到古樹名木等各類生物資源,為大熊貓、珊瑚礁等瀕危物種,以及古榕樹等古樹名木提供專屬保險,從疾病、意外、自然災害等多方面保障其生存和存續;經濟損失補償方面,當生物多樣性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外來物種入侵等受損,導致依賴生物多樣性的產業(如生態旅游、漁業等)遭受經濟損失,或主管部門為救治、修復生態系統投入必要費用時,可予以保險賠付。此外,隨著碳匯市場發展,生物多樣性保險也延伸至生態碳匯領域,結合碳匯價值對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提供保障,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結合以上案例看,目前,境內外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創新普遍面臨一個突出共性困境,即如何推動生物多樣性金融創新產品由首單走向規?;蛊淠軌虺蔀榭蓮椭瓶赏茝V的標準化產品,從而提升支持生物多樣性的信貸、債券、保險等創新金融產品的規模。
破局思考:生物多樣性金融創新產品如何由首單走向規?;?/p>
針對此困境,本文重點結合中國首批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浙江省衢州市的探索經驗,以及其他地區創新思路,提出相關思考建議:
一是在生物多樣性敏感地區單列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統計報送和評價考核,提升其在綠色金融評價考核體系中的權重占比。目前,我國主要以《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作為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的基礎標準,在支持生物多樣性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已做出較大調整:一是在《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動植物資源保護”基礎上擴大支持范圍,并將目錄直接改為“5.2.1生物多樣性保護”;二是在其他多項目錄中提出要在不破壞生物多樣性基礎上開展相應經濟活動,如森林游憩和康養、環境友好型鐵路建設運營和鐵路綠色化改造等,同時將《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中有害生物災害防治、增殖放流等內容具體化,強調生物多樣性保護目的。
在《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基礎上,作為綠色信貸統計標準的《綠色金融支持項目目錄(2025年版)》已單列“5.2.1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保險分類指引(2023年版)》同樣單列“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目錄;但較早發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尚未單列生物多樣性保護目錄,其內容分散在“有害生物災害防治”“動植物資源保護”“重點生態區域綜合治理”等目錄中。
目前,我國并無單獨的生物多樣性信貸、債券、保險標準,而是涵蓋在綠色金融標準和統計內,并且,監管層面也沒有對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規模增速占比的單獨統計報送和評價考核,因此,金融機構普遍缺乏動力和積極性使首單生物多樣性創新產品進一步標準化大規模推廣。針對此,可考慮在生物多樣性敏感地區單獨提出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的評價考核體系,除對生物多樣性全國首單、本省首單創新產品表彰頒獎外,在生物多樣性敏感地區對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提出具體的規模占比增速等量化評估考核,同時提升生物多樣性金融在綠色金融考核評價體系中的權重占比,從監管頂層設計層面為重點地區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的規?;峁┲С?。
例如我國首批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浙江衢州市人民銀行即通過評價考核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當地金融機構為生物多樣性支持貸款提供差異化授信、優惠利率等。為解決農戶購房資金匱乏、無抵押物問題,農業銀行開化縣支行等創新推出“樂居相伴”“安居貸”“新農村農戶構房貸款”,該貸款利率為2011年基準利率上浮 10% ,相比2011年該行其他利率 30%~50% 的上浮幅度,利率較低,降低了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融資成本,開化縣金融機構已將其發展為標準化產品,共發放貸款超過7億元,幫助5萬余名農戶完成生態搬遷。
二是進一步推動使生物多樣性金融逐步自財政支持走向市場化,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的清償能力和盈利能力。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難以大規模推廣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多數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盈利能力低、清償能力弱。以衢州錢江源生態保護項目為例,項目投產后估測14年還款期累計收入24.15億元,財務內部收益率稅后 5.88% ,如果按照 6% 左右市場利率融資,凈利潤為負。
針對此,衢州市創新采用國家主權貸款 + 歐盟贈款 + 財政補助 + 項目自籌模式,使用財政擔保獲得國際金融機構等的低成本融資或贈款,從而擠出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利潤空間。錢江源生態系統保護項目總投資10.26億元,其中,法開署貸款5.07億元,歐盟贈款60萬歐元,并獲得各部門專項配套資金3.67億元,以及開化縣政府自籌資金1.47億元。
從長期看,如果要使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可持續,需要使生物多樣性保護產業多樣化。例如可借鑒衢州成功經驗,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中藥材、茶油、養蜂等林下經濟,在開發利用過程中,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不損害生物多樣性為前提條件,用開發利用收入反哺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的提升進一步帶來更好的開發資源稟賦,使保護與開發利用形成良性循環。
三是與不同ESG金融產品結合,創新生物多樣性掛鉤貸款、生物多樣性掛鉤債券等,拓寬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的支持范圍。如前所述,目前多數生物多樣性支持貸款和生物多樣性支持債券均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大范圍及其標準中,總體需滿足支持項目是綠色產業的前提要求,但綠色產業標準相對嚴格、支持范圍較窄,存在部分生物多樣性項目不能滿足綠色標準的問題,限制了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的規模。
針對上述困境,已有部分金融機構進行創新,將生物多樣性支持金融產品與其他ESG金融產品標準和要求結合,創新推出生物多樣性掛鉤信貸。例如2023年,湖州市德清縣農商行發出全國首單掛鉤生物多樣性績效的GEP貸款??沙掷m發展掛鉤信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與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相比,資金使用靈活不限定資金用途,資金不要求必須投向綠色產業,只需完成約定的可持續發展掛鉤目標即可獲得5一30個BP不等利率優惠,部分地方政府有貼息擔保風險補償等財政支持,可降低生物多樣性項目融資成本,通過約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指標目標的完成,拓寬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的支持范圍。
四是探索生物多樣性金融風險的分類評估和管理辦法,降低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規?;L險。目前普遍影響生物多樣性金融首單創新產品規模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生物多樣性金融風險識別和管理方法的缺失。傳統金融風險管理的側重點是融資企業或項目的財務風險,其預期財務回報是否有充分的融資清償能力。但生物多樣性融資的風險重點在于其生物多樣性風險評估,要求建立不同于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管理體系。
在此方面,可借鑒衢州市創新的生物多樣性金融風險管理辦法,制定生物多樣性金融風險分類管理體系。2022年,人民銀行衢州分行與中國人民大學、開化縣人民政府、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在COP15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全球首發《銀行機構生物多樣性風險管理指南》,其中列明的21個生物多樣性敏感行業的風險審查與管理要點已嵌入開化全域銀行信貸貸前、貸中、貸后管理全流程。根據投資額度及是否屬于高敏感行業或高敏感地區,分為A、B、C、D四類管理;對于經營性貸款,圍繞11個高敏感行業分別制定《行業風險審核要點與管理標準》,設置基礎分100分,最終根據得分情況按照低風險、一般風險、中風險、高風險四類管理。對于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客戶,可在本行利率測算的基礎上分別下浮20BP至30BP不等,《銀行業生物多樣性風險管理指南》可作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減少項目開發對生物多樣性影響、規避生物多樣性風險的重要借鑒參考。
五是完善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指標、推動相關數據信息共享,為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規?;峁祿傻煤捅憷巍T谕苿由锒鄻有越鹑诋a品規?;^程中,生物多樣性信息必不可少,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的設計、貼標和認證均需以相關生物多樣性信息為基礎。目前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主要涵蓋在可持續信息披露框架中,例如《國際財務報告準則S1號一一可持續相關財務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建議相關信息披露主體參考氣候披露標準委員會(CDSB)發布的《生物多樣性相關披露框架應用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該《指南》細化了生物多樣性管理的一些關鍵績效指標。
金融機構可在借鑒《指南》及其他披露框架基礎上,結合本地生物多樣性特點,以及本機構客戶所在區域和行業,收集匯總受影響的動植物物種數據、項目所在棲息地和生態系統完整性、受干擾的物種、生態系統恢復等相關數據,并披露識別和管理生物多樣性關鍵績效指標的流程和依據。此外,人民銀行、金融監管局等監管部門可完善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數據來源,加強與生態環保、國家公園管理局等部門合作,共享自然生物空間數據、群落數據、生物數據等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并將其嵌人本地綠色金融智能綜合管理平臺,最終實現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的智能化,從而為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規模化提供更多的數據可得性和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