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幣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下產生的。西方最早的錢幣是公元前7世紀的小亞細亞琥珀金幣。琥珀金本是金銀合金原礦,其廣布于小亞細亞山區。琥珀金的合金特性可能是其成為最早的錢幣材質的重要動因。戰爭與大型建設增加了城邦對貨幣的需求,迫使當政者降低琥珀金幣的含金量。
貨元前7世紀的小亞細亞琥珀金幣(Electrum,亦稱白金)。琥珀金本是金銀合金原礦,其廣布于小亞細亞山區。在錢幣產生前,琥珀金錠就曾充當愛琴海和東地中海北部地區的稱量貨幣。在地中海地區,琥珀金就具有較好的流通性和較高的認可度。
琥珀金幣為西方最早的錢幣
1904年,考古人員在清理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神廟地基時發現了93枚琥珀金幣,其打造時間下限是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該窖藏的發現證明了西方最早的錢幣為琥珀金幣。這些錢幣圖案豐富、雕刻精美,其中的素面無紋和簾席紋的發行時間較早,可上溯至公元前7世紀中葉。這些琥珀金幣不僅有著各式圖案,而且也按照幣制單位的重量體系制作、打造。迄至公元前6世紀末,小亞細亞西海岸已形成了體系完備、面額齊全的琥珀金行用區。錢幣的材質不僅統一為琥珀金,且錢幣圖案都為單面,背面為各式的戳記,幣制度量的使用也大體接近。
小亞細亞人因何選擇琥珀金作為錢幣原料
因地取材應是其一。琥珀金有相對較高的含金量,其價值高于銀、銅等金屬,且略低于純金。作為貨幣原材料,琥珀金較其他金屬更易于普及,且有著較高的認可度和群眾基礎。但當時在地中海地區也流通著其他材質的貨幣與稱量貨幣,如鐵棒、銀錠、銅錠、金銀首飾。為何不是銀幣、金幣、銅幣或鐵幣?
隨著對錢幣學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琥珀金的合金特性可能是其成為最早的錢幣材質的重要動因。當代學者曾對琥珀金礦和琥珀金幣分別采取無損檢測,顯示小亞細亞地區貯藏的天然琥珀金的含金量為 70%~90% ,銀含量為17%~30% 。在錢幣出現前,東地中海地區的琥珀金制品也大多在這一區間:埃及琥珀金的含金量在 80%~84% ;蘇美爾的琥珀金含金量部分為 91.1% ,部分為 60.6% ;古特洛伊的琥珀金的含金量為 73%~96% ;邁錫尼琥珀金的含金量部分為 23.5% ,部分為 73%~89% ;呂底亞琥珀金的含金量為 93% 但古風時代小亞細亞地區的琥珀金幣含金量為 30%~60% 遠低于天然琥珀金的含金量。銀含量卻為 20%~70% ,其中位數為 45% 。呂底亞王國的無名琥珀金幣的含金量為 54% 銀含量在 44% 左右,銅及其余微量金屬的含量為 0.2% ,鐵為0.1%~0.2% 。銅、鉛、鐵元素幾乎不存于天然的金、銀琥珀金之中。檢測呂底亞人的無銘琥珀金幣的金屬含量,顯示在相近時間內發行的琥珀金幣,其含金量相對穩定。這些現象顯示其中部分銀、銅、鉛等元素是人為添加的。打造、發行時間相近的琥珀金幣,其金屬含量大體相同,且含金量相對穩定。希羅多德記載,呂底亞人曾向德爾菲神廟同時進呈過純金金條和琥珀金金條。古希臘碑銘中也有“混合金水”的記載。這些證據表明小亞細亞人已熟練掌握了金、銀提煉技術,以及能夠精準地掌握錢幣的黃金、白銀及賤金屬比例。這顯示了發行方是有意降低了金幣的含金量,早期琥珀金幣是人工的合金幣。
琥珀金幣的含金量為何逐步下降
公元前7世紀至前6世紀小亞細亞西岸頻繁的軍事和工程活動,應是錢幣發行者降低含金量以達到貨幣增發的真實動因。公元前8世紀至前6世紀小亞細亞西海岸希臘城邦的經濟和社會活動極為活躍。該地的城邦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著名的公共設施和宗教建筑。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也與地處內陸的呂底亞王國頻繁爆發戰爭。戰爭與大型建設增加了城邦對貨幣的需求,迫使當政者降低天然琥珀金中的金含量,提高銀、銅等其他金屬含量以增發貨幣。
據德國學者研究發現,公元前6世紀至前4世紀中的弗卡伊亞與麥提列尼的琥珀金幣含金量逐漸下降,銀銅含量呈上升狀態。表明琥珀金幣的含金量是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步下降。在這一過程中,為保證貨幣信譽,當政者將稱量貨幣形態的琥珀金錠打造成大小固定形態,并在錢幣正面鐫刻城邦、王族和王國的紋章,陰面為戳記。正面的紋章是新貨幣信用的保證,陰面的戳記是貨幣質量見證。為了方便流通,發行者按照當地流行的度量衡制度,以相應幣制發行小幣值錢幣。當政者所擔保的流通價值應高于琥珀金幣的實際價值,否則這些錢幣可能會被熔化、儲存,難以在市場上流通。帶有圖案和戳記的新式琥珀金已從稱量貨幣中剝離,成為西方最早的錢幣。
(曾晨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特約編輯/孫世選,責任編輯/丁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