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6-0054-03
1研究背景與意義、目的與方法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國家對歷史人文景觀保護愈發重視。1985年我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1986年起啟動申遺,至今已有56項世界遺產(居世界首位),包括38項文化遺產、4項雙重遺產。國家明確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加強文物保護與文化遺產傳承。歷史人文景觀作為承載時代印記的社會性與藝術性產物,既是人們日常環境的構成要素,又具有傳遞多元文化、豐富精神生活的深層價值,因此在城市規劃與國土開發中,須重點實現歷史環境保護與現代生活的統一。
江南書院是古代教育文化重要場所及代表性人文景觀,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建筑符號作為文化載體,蘊含儒家思想、教育理念及地方特色。時代變遷中,書院建筑面臨自然侵蝕與社會發展挑戰,部分符號消逝。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為遺產保護傳承帶來新契機,如何借數字技術整理傳播江南書院建筑符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文化層面看,構建江南書院建筑符號數字圖庫,有助于挖掘保護其文化內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教育層面看,可為教育教學提供豐富資源,助力傳統文化教育;從經濟層面看,能為文旅及文創產業發展注入活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1.2研究目的與方法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個全面、系統的江南書院建筑符號數字圖庫系統,實現對江南書院建筑符號的數字化保存、分類管理與便捷檢索,通過創新傳播方式,擴大江南書院文化的影響力與傳播范圍,為文化傳承、教育實踐及相關學術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研究方法:采用文獻研究法,廣泛查閱歷史文獻、學術著作及相關研究報告,梳理江南書院建筑的歷史沿革、文化內涵與建筑符號特征。運用實地調研法,對現存江南書院進行實地考察,收集建筑符號的一手資料。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為系統建構提供理論支撐。
2江南書院建筑符號的文化內涵與分類
2.1江南書院建筑概述
唐代書院有兩種主要類型,一是用作皇家專門修纂、??瘯膱鏊?,二是民間供私人學習的地方,二者皆被稱作書院。隨后,書院的功能進一步拓展,增添了集會、祭祀等功能。正因如此,學界對于書院概念的界定,始終存在諸多爭議。袁枚在《隨園隨筆》中稱,書院名稱源于唐玄宗時麗正、集賢等官方修書機構;湯椿年則認為書院即學宮,“書院為學宮,羽翼多士,藏修類聚,比于居肆”。當代王炳照定義為:私人創建或主持,藏圖書、聚徒講學,重自學研討的特殊教育組織;鄧洪波則認為是士人圍繞圖書開展藏書、講書等活動的文化教育組織。
從書院主要功能角度進行分類,可大致劃分為講學型、藏修型、祭祀型三類。由于功能的差異,不同類型的書院也形成了不同的景觀形態特點。講學型書院是以服務講學、講會為主要功能的書院;藏修型書院以私人藏書、修學為主要目的;祭祀型書院則以祭祀為主要功能[2]。
江南書院起源于唐,興于宋,至明清達到鼎盛。起初,它是文人學者私人讀書治學之所,后逐漸發展為聚眾講學、傳播文化之地。其分布廣泛,多集中于江浙、安徽等經濟文化繁榮且山水靈秀之處,依托當地深厚文化底蘊與便利交通,輻射周邊地區。江南書院建筑風格融合了江南水鄉特色與儒家文化內涵,整體布局規整對稱,多采用中軸對稱式,體現儒家秩序觀念。建筑外觀粉墻黛瓦,與江南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木構架體系精巧,木雕、磚雕、石雕等裝飾精美,題材豐富,富含文化寓意。
2.2建筑符號的文化內涵解析
大門/洞門:作為書院的起始空間,分隔內外,象征世俗與文明的界限。洞門是書院園林中院墻、走廊及亭榭等墻面的開口。造園者常于洞門后設景觀,拓展空間、營造畫面。如無錫二泉書院、東林書院將門洞與楹聯牌匾結合,門楣磚刻“洗硯藏書”,典出白鹿洞書院名句,且設硯池呼應,增添文化韻味并點明功能[3]。
泮池:呈半月形,泮橋橫跨其上。泮池是書院園林的重要元素,如東林書院石牌坊后有泮池,虞山書院紘歌樓前有洗墨池,均具有淘洗雜念的象征意義。相比于其他類型的園林而言,江南地區的書院園林里水系偏少,一般以蓮花池為中心,比較少見自然湖泊。
牌坊:為書院布局的重要部分,多立于前方或內部節點,以莊重形態渲染文化氛圍。其上題刻與圖案蘊含深意:或表彰賢達功績,或宣揚書院教義,激勵學子傳承精神。
文廟:是書院的精神核心,供奉孔子等先圣。借莊重祭祀,師生與先圣心靈溝通,強化對儒家文化的認同,促進師生交流、調節人際關系,為精神傳承奠定基礎。
碑與碑亭:作為書院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歲月記憶。碑刻記載書院歷程、人物事跡、學規等;碑亭護其避風雨,共同還原歷史脈絡,激勵后人延續傳統。
講堂:作為書院核心建筑,承擔德育與鄉俗教化作用。師長傳授儒家經典,培育學子品德與人格,講學活動將儒家思想融入鄉俗,助力地方文化與道德建設。
藏書樓:書院的知識寶庫,集藏書、讀書、學術研究等功能于一體。樓內藏有經史子集及學術專著等珍貴典籍,是學術積淀與傳承的象征。部分藏書樓還承擔著紀念使命,如立體史書般承載書院精神與文化記憶。
齋舍:學子生活與自修的空間,布局簡潔、裝飾樸素,讓學子遠離喧囂,專注學業與修身。其設計體現儒家樸素節儉的價值觀,成為學子修身養性的理想之所。
2.3建筑符號分類
2.3.1按功能維度分類
引導標識類:大門、牌坊等為引導標識類。大門明確空間界限,引導進入書院;牌坊立于書院前或主路徑,以造型與位置標識其地位,引導視線與方向。
文化象征類:泮池、泮橋、文廟、碑與碑亭等屬文化象征類,象征求學升遷、承載儒家文化、記錄歷史彰顯學統,傳遞書院文化內涵與精神追求。
教學教化類:講堂為教學教化為核心,圍繞知識傳授與品德培養,通過講學實現德育與鄉俗教化,服務教育使命。
生活休憩類:齋舍屬生活休憩類,提供生活與自修空間,營造樸素寧靜環境,體現對學子的生活關懷與品德塑造。
典藏紀念類:藏書樓為典藏紀念類,收藏典籍且具紀念意義,是知識典藏與文化傳承符號,承載書院記憶與學術傳統。
2.3.2 按形式維度分類
建筑實體類:大門、講堂、藏書樓、齋舍等為建筑實體類,以完整建筑形態呈現,擁有明確空間與功能,是主體構成,規模、布局、造型反映整體風格與需求。
附屬構筑類:泮池、泮橋、牌坊、碑亭等屬附屬構筑類,依附主體或獨立存在,體量較小但造型獨特,起點綴、標識與文化渲染作用,豐富空間層次與內涵。
裝飾細節類:木雕、磚雕、石雕等為裝飾細節類,以人物、花鳥等為題材,工藝精湛,傳遞書院文化品位與價值取向。
3數字圖庫系統建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3.1必要性
3.1.1傳統傳播方式存在明顯局限江南書院建筑符號的傳播,多依賴實地參觀、書籍記載和口耳相傳。實地參觀受時空限制,書籍展示又偏靜態單一,難以全面展現細節與文化內涵。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種傳播效率不高,互動性又弱,難以滿足大眾對便捷、多元文化體驗的需求,不利于文化的廣泛傳播。
3.1.2數字化傳播助力傳承
數字化傳播能突破時空限制。借助高清圖片、三維模型等多媒體形式,全面展示建筑符號,加深大眾理解。同時,數字平臺方便互動分享,能激發大眾對江南書院文化的關注和研究,有效推動文化傳承[4]。
3.2 可行性
3.2.1技術支撐已較為成熟
數字掃描技術能精確獲取建筑符號的三維數據與紋理,生成高分辨率圖像;大容量存儲和云技術可安全保存海量數據;圖像處理軟件支持虛擬漫游等多樣化展示,為系統搭建提供了技術保障。
3.2.2 資源基礎較為扎實
學界對江南書院建筑的研究已較為深入,積累了涵蓋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豐富成果;各地文化機構也收集了大量圖片、測繪圖和文字記載,為系統的數據采集與內容填充奠定了基礎。
4江南書院建筑符號數字圖庫系統設計
4.1系統架構設計
數據層:存儲江南書院建筑符號各類數據,包括實地采集的高清圖像、尺寸及數字化文獻等。按類別、地域、年代等多維度分類存儲,保障數據有序與可擴展,便于高效調用管理。
功能層:檢索模塊:支持關鍵詞、類別、年代等精確與模糊檢索,方便快速定位數據;瀏覽模塊:以直觀界面展示符號,用戶可瀏覽不同類別內容,配以文字、圖片及多媒體介紹;下載模塊:允許下載圖像、文檔等資料,設權限管理保護版權。
界面層:注重交互體驗,設計簡潔美觀、操作便捷的界面。色彩呼應江南書院文化,導航清晰,設置評論區等互動區域增強參與感。
4.2數據采集與處理
實地采集:采用專業設備獲取多角度高清圖像,記錄外觀、細節及環境;通過激光掃描、測繪工具精確測量尺寸,為數字化建模提供基礎。
資料整理:收集歷史文獻、研究著作等資料,經掃描、OCR識別轉為數字格式,分類提取建筑符號相關文字信息。
數據處理:按統一標準規范化處理數據,優化圖像參數;添加名稱、文化內涵等標注,增強可讀性與可用性。
4.3符號編碼與索引
符號編碼與索引是數據管理利用的核心。編碼采用字母數字混合形式,多維度標識:首位字母表一級分類(如“G”為引導標識類),后續數字分二級類別、功能細分及年代(精確到世紀年代)。例如,“G01001750”中,“G”表示引導標識類,“01”指大門,“00”為通用功能,“1750”為18世紀50年代建造,確保唯一性與穩定性。
索引體系基于編碼,關聯符號圖片、文字描述等元數據,借助數據庫技術實現快速定位。采用倒排索引對關鍵詞建檔,支持單一或組合條件查詢,為用戶提供高效數據訪問通道。
5數字圖庫系統的應用與推廣
5.1教育領域應用
中小學可將其融人歷史、地理等課程,通過建筑符號的圖文視頻解讀,幫助學生理解江南文化與傳統建筑知識;高校建筑學、文化遺產保護等專業可借此開展案例分析、課程設計等教學活動。教師還能利用圖庫制作課件,優化教學效果。
5.2文化旅游及文創設計應用
文化旅游方面,系統助力景區導覽與傳播:游客通過App或導覽設備獲取建筑符號深度講解,豐富游覽體驗;景區可制作虛擬導覽、宣傳視頻吸引游客,并為文創開發提供素材,提升產品文化附加值。
文創設計方面,系統提供多元素材,激發設計師靈感,產出多品類產品。同時深入挖掘儒家教育理念等傳統文化精髓,并將其有機融入設計中,讓消費者感受江南文化魅力,增強認同感。其提供的標準化符號確保文創風格統一,助力打造品牌形象,且能融合傳統符號與現代設計,貼合現代審美。此外,設計師可直接取用元素,縮短開發周期,提升開發效率[5]。
5.3推廣策略
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線上與社交媒體、文化網站合作發布內容,短視頻平臺制作符號解讀視頻,吸引受眾主動分享互動;線下與博物館、文化館合作辦展,參與文化產業展會,多渠道推廣以擴大系統影響力。
6結語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的當下,江南書院建筑符號數字圖庫系統的建構為文化傳承開辟了新路徑。這一系統突破傳統傳播的時空限制,鮮活呈現蘊含儒家文化與江南水鄉特色的建筑符號。其在教育領域可滋養學子文化根脈,在文旅及文創產業能激活文化經濟價值,為傳統文化注人現代活力。具體到江南書院建筑文化傳承,該系統實現了建筑符號的數字化存儲、分類管理與便捷查詢,為教育提供資源、為產業發展助力。不僅可以提升江南書院建筑文化的傳播效能與影響力,也為文化傳承及相關產業提供支撐,為同類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提供借鑒,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弘揚。
參考文獻:
[1]梁勵韻,劉暉.數字傳承與創新:廣府傳統建筑符號圖庫系統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4,31(9):112-116.
[2]鄧洪波.五代十國時期書院述略[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9-11.
[3」許舒.蘇南書院景觀的設計特征及其變遷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3.
[4」趙東.文化數字化:中國式文化現代化的時代方略[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55-64.
[5]王澍宸.江南意象文創產品的數字化擬態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2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