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1;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6-0113-03
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為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員、全程、全方位協同育人。全員育人是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人力基礎和組織保障[1],尤其在心理育人領域,大部分高校僅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心理咨詢與干預工作[2],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因此,構建覆蓋廣泛、內容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成為高校育人體系改革的重要任務。
藝術院校學生情感豐富、自我意識強,但心理易波動,需個性化心理支持。藝心相融模式融合藝術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強調多方參與,構建以藝術為媒、心理為核、育人為本的工作體系,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本研究聚焦于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心理與藝術相結合的新途徑,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新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1藝心相融模式的理論架構
1.1藝心相融模式的內涵
藝心相融模式是將藝術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一種創新性教育模式。該模式源于積極心理學、藝術治療等理論,其核心在于通過藝術形式,如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手工等作為媒介,強調藝術與心理的協同作用,引導學生在沉浸式藝術創作中探索內在心理狀態,實現“以美潤心、以藝育人”的協同效應,幫助學生表達情感、疏解壓力,進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1.2藝心相融模式的特點
1.2.1強調過程體驗與情感釋放
藝心相融模式注重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情感釋放與自我表達,強調學生在藝術活動中的參與過程,而非單純的成果展示或作品質量。不僅鼓勵學生在藝術創作中反思和探索自我,還幫助學生識別和理解內心深處的心理困擾。研究表明,藝術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感性素質,豐富其內在的精神世界,有利于有效對抗抑郁情緒的侵擾,對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3]。通過創作,學生可以在不受語言限制的環境中釋放情感,體驗內心真實狀態,提升自我效能、心理韌性,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1.2.2個性化定制與差異化支持
在全員育人的框架下,藝心相融模式具有高度的個性化與差異化支持。該模式使心理育人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個體需求和特點,提供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適的藝術媒介和表達方式,在藝術創作中提升自我認知。
1.2.3促進非語言溝通與自我覺察
將藝術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藝術心理療愈,是一種互動性強,能夠有效降低學生心理防御且幫助學生自助、互助成長的有力手段[4]。該模式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色彩運用和節奏變化等藝術元素,使學生減少防御,更加真實地表達自我,同時這種非語言的表達形式也有助于個體進行自我覺察,幫助調節情緒,進而提升心理素質。
1.2.4跨領域協同與多維度育人
全員心理育人應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一線輔導員、行政人員、專任教師、學生朋輩隊伍以及學生個體等,心理育人主體多元化,不同育人主體各司其職[5]。藝術教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社會實踐等教育體系相結合,強調教育主體間的協作,以實現對學生全方位的引導和支持。
1.3藝心相融模式的機制
1.3.1課程融合機制:藝術教育與心理教育的有機整合
藝心相融模式將相關藝術元素納人課程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增設心理繪畫,結合團體輔導和創作表達項目等方式,促進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我,形象地評估壓力和情緒,進而減壓疏解;通過繪制家庭樹認識家族成員的特點,從新的角度理解與父母的關系,構建和諧的家庭環境;通過互動讓學生感受到情感表達和心理成長,促進藝術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
1.3.2活動啟動機制:藝術活動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動力
藝術活動天然具有群體性、趣味性,適合在校園中開展。該模式結合藝術多樣性與心理育人目標,設計分層多元的活動方案,兼顧個體體驗與群體互動。在共同創作、欣賞的過程中,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大家都在關注心理健康,減少對心理問題的逃避,從而形成人人參與、彼此支持的育人環境。
1.3.3隊伍建設機制:構建跨學科協同育人團隊
建設藝心相融心理育人隊伍的關鍵在于打造一支兼具心理學知識、藝術素養和實踐引導能力的復合型團隊,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且有一定藝術感知力的人員作為核心主導者,藝術領域教師作為藝術輔助者,輔導員作為基層組織者,確保心理育人的專業性。
1.3.4管理干預機制:多層聯動與保障體系的構建
該模式核心管理要素包括組織架構設計、制度保障、資源支持及監督評估,構建“學校一院系一班級一宿舍”四級網絡體系,設立領導小組、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制定科學的工作制度,定期組織師資培訓,強化效果反饋,通過加強對心理健康教師、心理輔導員、心理委員、心靈護航員等的培訓,將心理健康教育觸角延伸至校園每個角落,織密心理防護安全網。
2藝心相融模式實踐應用研究
本研究從學生群體和個體兩個層面入手,探索藝心相融模式的具體實踐方案和實施過程。
2.1群體層面應用:藝術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實踐
2.1.1學生心理健康關注度與教育需求分析
當前,大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他們面對的更多是成長性、發展性心理需求。針對這些群體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促進自我認識,更好地適應社會以及實現自我價值,通常通過日常心理教育和管理、課程宣傳、活動引導等形式開展。本研究選取4個學院開展試點,將藝術元素和心理教育相融合,全員參與心理育人工作,半年后在全校范圍內推廣,并進行工作調研。調研共收集問卷350份,其中女生占 72.8% ,男生占 27.2% 。結果顯示,超過 85.6% 的學生對身心健康非常關注或比較關注,這意味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要且重要。
2.1.2學生對藝術心理融合教育形式的偏好分析
調研結果顯示,最受學生歡迎的兩種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心理健康課程( 88.2% )和心理健康主題活動( 85.7%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教師注重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易理解、可操作的生活知識,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的情緒和感受,嘗試轉換角度看待問題,通過改變認知調節情緒。充分發揮藝術院校優勢,通過自畫像認識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并探討減小差距的方法;通過色彩涂鴉識別、宣泄情緒,通過雨中人評估壓力大小,通過爬山圖分析應對壓力的不同方式等。這些藝術元素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達到 97.9% 。最受歡迎的課程內容依次為案例分析( 79.7% )、課堂體驗活動( 77.6% )、理論講授( 72.7% )和課堂討論( 73.4% ),這一結論也為開展藝術心理創作體驗活動提供了現實支持。關于課程效果,位居前三的選項分別是獲得心理健康知識( 91.3% )改善自我認知( 87.6% )和提高心理調適能力( 87.3% ),達到了課程教學目標。
在心理健康主題活動中,注重將藝術元素融入其中,開展心理健康海報、綜合繪畫、心理視頻、靜心書簽、心語心燈、情緒花譜、心“鈴”綻放、“扇”除煩惱等比賽和藝術手造活動,引導學生在手工創作中加深對心理健康的認識,通過手部精細動作促進神經元改善,通過沉浸式體驗增加積極情緒。這些活動極大地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參與度高達 90% 。在心理嘉年華現場集中展示了各項活動優秀作品,新穎獨特的作品展現了學生對心理健康深入思考后的奇思妙想,藝術與心理的結合呈現出璀璨的光芒,美育潤心得到了有力詮釋。
2.1.3群體氛圍與心理支持體系建設
在全員心理育人理念下,學校形成了人人關注心理健康的氛圍,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程度大大提高。絕大部分參與者( 95.8% )知曉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心靈護航員,并認為其在班級中有效發揮作用( 86.2% )。面對心理困惑,絕大多數學生傾向于通過自我調整( 96.1% )和向家人、朋友傾訴( 91.6% ),體現了幫助學生掌握自我心理調適技巧和人際支持的重要性;尋求心理專業人士的幫助( 85.7% )和輔導員的支持( 74.5% )也有較高的選擇比例,顯示學生對專業幫助的認可,也彰顯了藝心相融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良好效應。
2.2個體層面應用:基于全員心理育人的個案干預實踐
2.2.1通過四級預警體系開展個案幫扶
通過四級工作網絡,開展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工作。研究采用全員育人模式對10名學生個體進行了心理幫扶,為他們構建積極的支持環境,幫助其平穩度過心理波動狀態。
輔導員作為與學生聯系最緊密的管理者,敏銳捕捉心理異常學生的情緒變化。發現預警信號,及時報告相關部門,啟動校院聯合干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導二級學院制定方案,必要時協調家校會談或轉介治療,整體推進干預工作。
2.2.2心理干預策略與藝術療法的運用
心理咨詢師通過傾聽、共情等技術幫助學生釋放壓力、緩解焦慮,矯正負面思維,修正認知偏差;以共情和無條件支持幫助學生發掘自身優點,增強價值感;運用繪畫療法、沙盤游戲等藝術手段,引導其自我探索與情緒表達,逐步實現心理成長。
2.2.3多方協作與閉環支持
輔導員加強與心理教師、專業教師、舍友和班干部的溝通,形成閉環關注與幫扶。用愛心、細心和耐心走進學生內心世界,協調解決現實困難,建立互信的師生關系。學院領導協調專業教師開展學業一對一指導,提高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果。
個體心理問題的產生與原生家庭密切相關,家庭環境的改善可以有效促進其恢復。學校與家長深人溝通,積極爭取家庭的支持,引導父母改變教育方式,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促進家校育人合力的形成。
2.2.4朋輩支持體系建設
在朋輩層面,充分發揮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心靈護航員的作用,構建朋輩支持體系,通過建立報告制度、互助小組、班級活動和情感支持,營造開放包容的氛圍,倡導“助人即助己”,形成“自助一互助一他助”的良性循環。
2.2.5干預效果與個體發展
通過四級網絡聯動,各方通力合作,為學生構建支持性環境,提供生活、人際支持,其心理狀態得到顯著改善,情緒平穩,成績穩步推進,人際關系優化,全員參與心理育人的有效性在個體角度得到充分體現。
3結語
在全員育人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開拓創新,本研究結合藝術院校特點,構建并實踐了藝心相融心理育人模式,通過群體和個體展示了在不同層面的工作成效,驗證了多主體協同心理育人的有效性,拓寬了心理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本土化、可復制的經驗。未來,高校可整合心理學、藝術學與教育學資源,探索“心理 + 藝術 + 教育”融合新范式,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具有健全人格與心理韌性的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曉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論意蘊、現實難題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4-8.
[2]吳艷,韓君華.“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1):77-79.
[3」李紅菊.論藝術教育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J]:藝術教育,2019(2):32-33.
[4]蔡宏輝.藝術心理療愈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思考[J].藝術教育,2022(11):275-278.
[5]陳虹.新時代高校心理育人內涵、困境與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7):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