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52-F;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6-0232-03
1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傳統工藝美術的定位
傳統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深深扎根于鄉村,是鄉村文明的重要載體,憑借其獨特的文化屬性、產業潛力和生態智慧,深度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框架。在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需重新審視傳統工藝美術的定位,解析其與文化振興、產業升級、生態保護的內在邏輯,使其成為破解鄉村發展深層矛盾、推動鄉村全面進步的切入點之一。
1.1文化傳承:鄉村文化振興的核心載體與時代使命
在全球化與城市化進程持續加速的背景下,鄉村社會不斷萎縮,傳統鄉村文化面臨嚴峻挑戰,陷入文化同質化與傳統文化消解的危機。傳統工藝美術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與符號系統,其材質選擇、工藝技法、紋樣符號均承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基因,是構成鄉村文化主體的核心標識。
在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文化振興被賦予“文化鑄魂”的重要功能,傳統工藝美術的存續價值已超越技藝本身的傳承,上升為重構鄉村文化認同的戰略需求。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指出,文化資源可通過制度化認同轉化為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本。傳統工藝美術所蘊含的符號系統(如各種傳統吉祥圖案與紋樣)、技藝規范(如傳統陶瓷制作技術規范)儀式傳統(如傳統工藝美術傳承中的各種禮儀與制度),共同構成鄉村文化的核心要素。通過對傳統工藝美術符號的現代轉譯,可激活鄉村文化的“集體記憶”,在代際傳遞中抵御城市文明對鄉村文化主體性的消解,從而實現鄉村文化從“自在”到“自為”的躍遷[1]。
從文化傳承的宏觀視角來看,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文化連續性的微觀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傳統工藝美術正是“活態遺產”的典型代表。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并非靜態的標本保存,而是通過“技藝一人一生活”的互動關系,使鄉村文化在現代生活中延續其精神內核,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
1.2產業富民:鄉村產業振興的特色動能與結構突破
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在于破解資源稟賦與市場需求的適配難題。與現代工業化產業相比,傳統工藝美術具有“小集聚、大分散”的產業特性,為鄉村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差異化的可行路徑。從產業經濟學視角分析,工藝美術產品兼具實用價值與文化價值,可以滿足消費升級背景下個性化、小眾化的市場需求。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鄉村地區能夠為其生產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竹、木、棉、麻、絲、土等)與低成本勞動力資源,這些共同構成鄉村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資源優勢[2]。
在鄉村產業結構轉型中,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經濟產出層面,更在于其對鄉村就業結構的優化效應。相較于機械化生產的工業制造業,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與技能密集型的復合形態,可最大程度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包括女性、中老年群體),形成覆蓋全年齡段、全技能層級的就業網絡,有效改善鄉村人口就業狀況。
從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性發展維度來看,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契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其生產模式以小規模、分散化為特征,且多為手工勞作,減少了工業化生產對自然環境的污染與破壞。
1.3生態保護:鄉村生態振興的實踐路徑與哲學契合
傳統工藝美術蘊含“天人合一”的傳統造物哲學。中國古代工藝典籍《考工記》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傳統工藝美術將自然節律、地域特征、材料特性與工藝技巧融合為有機整體,體現出樸素的生態觀。這種生態理念與當代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高度契合,為鄉村生態振興提供了傳統哲學支撐。
從物質循環層面分析,傳統工藝美術構建了“自然一工藝一自然”的閉環系統。例如,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慢輪制陶工藝,以當地盛產的黏土為原料,經燒制形成陶器,而陶器破碎后可回歸土壤。這種“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生產方式,與循環經濟倡導的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3R原則”相呼應,凸顯出傳統工藝的生態優勢。
2鄉村工藝美術人才培養面臨的現實困境
2.1人才斷層:代際傳承鏈的斷裂危機
當前,鄉村工藝美術人才結構面臨嚴重危機,呈現“高齡化斷層、青年化流失、傳承模式固化”的三重困境,直接威脅傳統工藝美術傳承的根基。
從年齡結構看,工藝美術傳承主體存在老齡化問題,且在鄉村地區尤為突出。這一現象的核心成因在于,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多外出務工,村內常住人口以老人、婦女與兒童為主,年輕人口匱乏直接導致技藝傳承陷入困境。
青年群體的職業認同危機,是人才斷層的深層原因之一。在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鄉村工藝美術從業者面臨經濟收益低、社會地位低、發展前景窄的三重問題,導致年輕人更愿意進城求學、務工,而非待在鄉村從事傳統工藝美術相關工作。
2.2技能培訓:體系化與精準度雙不足
鄉村工藝美術人才培養的另一困境,在于技能培訓體系未能適配產業升級與市場變革需求,呈現培訓資源分散化、培訓內容滯后化、培訓效果低效化的結構性矛盾。
培訓資源分散化導致資源利用率偏低、難以有效整合。當前鄉村工藝美術培訓主體多元,涵蓋政府非遺保護傳承相關部門、高校、行業協會、企業及個體傳承人等,但各主體“各自為政”,缺乏資源統籌協調機制,部分培訓班流于形式,學員難以真正掌握核心技藝。
培訓內容與產業需求存在明顯脫節。各部門、機構及個人舉辦的培訓班,多聚焦理論知識與傳統技能傳授,忽視市場經營能力和審美創新能力培養。這種“重技藝、輕市場與創新”的導向,導致學員掌握傳統制作技能后,仍面臨市場對接不暢、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無法獨立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
長效跟蹤機制缺失進一步削弱培訓效果。目前相關培訓多為短期班次,培訓結束后缺乏后續跟蹤指導,導致不少學員回到鄉村后無法將所學技藝轉化為實際產品。
2.3職業化發展:身份認同與制度保障缺失
鄉村工藝美術人才的職業化困境,本質是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社會職業體系中的合法性危機,具體表現為身份定位模糊、制度保障缺位、市場權益失衡三個維度。
從職業身份定位來看,工藝美術職業的社會認同度較低。除陶瓷、景泰藍等少數品類的工藝美術職業外,大量鄉村手工藝人的職業身份未獲明確認可,多被歸為“副業”范疇,缺乏明晰的職業界定。這種模糊性不僅導致職稱評定困難,還造成與教育體系的銜接斷裂,使鄉村工藝美術人才難以進人主流設計機構或文化企業[3]。
社會保障制度滯后也制約著職業化發展。鄉村工藝美術從業者普遍面臨社會保障覆蓋率低、職業風險高的問題,若遭遇職業病,往往缺乏必要的醫療保障。此外,多數鄉村地區缺乏針對工藝美術從業者的創業扶持政策與制度,導致從業者難以擴大生產規模,長期處于小作坊生產狀態,效益低下且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3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工藝美術人才培養路徑構建
3.1構建“三位一體”技藝傳承體系在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要實現鄉村工藝美術人才高質量培養目標,需構建完善的技藝傳承體系。
首先,創新傳統傳承路徑。相關部門、企業及傳承人可聯合在工藝美術資源集中的鄉村區域設立活態傳承基地,實施駐場制度,吸引傳承大師人場設立工坊并收徒傳授技能。同時,鄉村工藝美術傳承人可借助短視頻、直播等數字媒體形式,向青年群體普及傳統工藝美術技法,吸引更多年輕人加人鄉村工藝美術創作隊伍。
其次,推動學校教育體系融入。可將地方特色工藝美術納人中小學鄉土教育范疇,開發地域性工藝美術教材,使中小學生接受早期工藝美術啟蒙,增進對鄉村工藝美術的認知與了解。在高等教育階段,可開設傳統工藝美術專業,既傳授理論知識和制作技能,也同步講授市場營銷知識,為鄉村工藝美術發展輸送高端專業人才。
最后,引導社會力量協同參與。除傳統傳承與學校教育外,可成立專門的鄉村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統籌協調人才培養工作;由傳承人、企業代表、學者共同制定傳承標準與人才評價體系,通過人才認定提升從業者職業榮譽感。文旅部門可依托鄉村開發工藝美術體驗、研學等文旅活動,借助市場反饋反哺技藝創新。
3.2打造“技藝一產業”閉環生態
首先,推進產業鏈人才分層培養。依據鄉村工藝美術產業鏈需求,將人才劃分為技藝型、創新型、管理型三類。在技藝型人才培養方面,聚焦核心工藝傳承,通過“大師工作室”“非遺工坊”培養能工巧匠。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既鼓勵鄉村傳統工藝美術人才進行創新探索,也引進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助力創新。在管理型人才培養方面,培育懂工藝、善經營的產業帶頭人,并推動其學習數字化管理、市場營銷等現代管理知識。
其次,建設產教融合共同體。鄉村工藝美術企業可與高校合作推行“訂單式培養”,通過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實現定向輸送復合型人才。校企還可以聯合共建大師工作室,邀請傳承大師人駐高校指導實踐教學[4]。
最后,培育品牌化與市場拓展能力。鼓勵鄉村工藝美術企業及從業者打造文化品牌,利用品牌效應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針對鄉村工藝美術人才開展電商運營、直播帶貨等數字化市場培訓,推動部分人才轉型為“主播”,擴大工藝美術品的市場傳播與銷售范圍[5]。
3.3完善政策保障與激勵機制
首先,健全職業身份與社會保障機制。相關部門或行業協會可制定工藝美術人才職業標準,將鄉村工藝美術人才納入國家職業分類體系,細化職業類別并建立初、中、高級職稱評定體系。2023年,農業農村部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鄉村工匠“雙百雙千”培育工程實施方案》,啟動鄉村工匠名師、大師評選工作,可依托此類政策進一步完善人才身份認定機制。
其次,完善社會保障政策。相關部門可對扎根鄉村的工藝美術傳承人發放專項補貼,如部分地區已針對國家級、省市級鄉村工匠大師設置不同數額的專項補貼,此類舉措可進一步推廣,保障優秀工藝美術人才的基本生活。
再次,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非遺項目產業化合作等方式吸引企業參與,如貴州丹寨萬達小鎮由萬達集團投資建設,引入苗繡、蠟染、苗醫等丹寨特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效帶動了當地工藝美術人才培養,可為同類實踐提供參考。
最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益分配。可在鄉村工藝美術集聚區設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為創新性工藝美術產品提供快速確權服務。同時,完善收益分配機制,明確鄉村工藝美術企業中傳承人技藝人股比例,保障其經濟權益,激發創新積極性。
4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為我國鄉村傳統工藝美術的復興提供了重要歷史機遇,而人才培養是推動其發展的核心引擎。只有通過構建立體化傳承體系、閉環式產業生態、系統化政策保障等工藝美術人才培養路徑,才能實現鄉村工藝美術產業的良性循環,進而助力鄉村振興。鄉村工藝美術的振興發展任重道遠,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還需進一步關注新興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城鄉工藝美術人才交流,推動鄉村特色工藝美術協同發展,最終實現技藝傳承、產業振興與文化自信的多重目標。
參考文獻:
[1」吳侯建,劉浩.鄉村振興背景下民間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4,41(9):105-109.
[2」蔣北漢.工藝美術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策略探究[J]:景德鎮學院學報,2023,38(5):47-51.
[3」孫媛媛,王玉明.工藝美術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實施路徑研究[J].東方藝術,2022(2):93-97.
[4」常爽,楊玫.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工藝美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審視與重構[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5,29(2):102-108.
[5」李海珍,李龍旺.新時代背景下工藝美術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與作用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