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6-0073-04
0引言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智能技術賦能專業課程教學,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統一,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可視化編程作為培養計算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工具,憑借其直觀、易學的特點在基礎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郭建等人[1]從激發學生興趣、推進自主探索、實現協作互動等方面,探討了通過圖形化編程實踐提升學生邏輯思維、創造力與綜合素質的方法。馮妍[通過探究“三層次五導向”教學模式在圖形化編程教學領域的實際應用,驗證了其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加強課堂互動及培養計算思維方面的有效性。
然而,當前課程存在價值引領缺失問題。一是存在技術至上傾向,課程內容側重于技術操作,缺乏對技術應用的批判性反思。二是評價體系不完善,僅關注編程成果的正確性,未考量學生的價值觀表現。黃紹江[3]指出,圖形化編程的課堂評價形式單一,缺乏深度和全面性;孫世溫[4]提到,在程序設計類課程思政實踐中,也存在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的問題。三是信息處理模式轉變,當下教學對象對視覺化、沉浸式學習內容的需求激增,價值判斷能力受算法推薦和虛擬社交影響。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旨在探索智能技術賦能可視化編程課程思政建設路徑,通過構建“技術一價值一社會”三維融合模式,實現思政教育的隱性滲透與顯性提升,為未來數字公民的培養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1智能技術對課程思政的賦能作用
1.1破解技術異化困境
智能技術通過實時反饋、倫理決策模擬等功能,引導學生從被動使用者轉變為主動思考者。例如,AI助教可在編程任務中嵌人倫理問題(如數據隱私保護),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
1.2適應未來教育形態
智能技術支持個性化學習與多模態交互,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具體編程任務(如設計文化傳承項目),實現“做中學、學中悟”的思政教育目標。
1.3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
智能技術助力構建動態評價體系,通過學情分析、情感計算等功能,實現思政成效的可視化與可測量,為教學改革提供數據支撐。
1.4提升教師綜合素養
第一,智能技術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思政教育專題培訓資源,幫助其拓寬思政視野,提升政治敏銳性與洞察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智能技術參與校內外課程思政經驗交流活動,及時更新思政內容。
第二,智能技術為教師提供各類AI工具,幫助其巧妙融入思政元素,特別是人工智能倫理方面的思政教育內容。教師可以利用AI工具設計思政案例,制作微課視頻等,自然引導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智能技術賦能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
2.1智能挖掘思政元素
本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托智能技術挖掘思政元素,設計思政案例。智能挖掘方法包括自然融人和跨學科協作。
第一,自然融入。通過AI工具分析課程內容,自動匹配相關思政案例,杜絕“貼標簽”現象。例如,用AI分析“海底世界”項目時,自動匹配“生態文明與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觀”等思政元素,傳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培養學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第二,跨學科協作。聯合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利用智能技術設計跨學科思政案例庫。
2.2智能融入
可通過智能化手段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和實效性,其策略包括情景化教學、實時反饋和大數據精準匹配。
第一,情景化教學。借助虛擬現實(VR)等技術,創設沉浸式思政情境。例如,設計“紅色景點VR導覽”項目,用積木塊控制虛擬角色重走長征路。
第二,實時反饋。AI助教在編程過程中即時提示倫理問題(如版權保護),強化價值引導。
第三,大數據精準匹配。分析學生行為數據(如學習平臺點擊、作業關鍵詞),識別認知薄弱點,智能推送個性化思政資源。
通過以上策略,智能技術不僅能解決傳統思政教育覆蓋面不足、互動性弱的痛點,更能取得“精準滴灌”和“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2.3重構課程內容
基于“師一生一機”三元交互的項目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知識點和技能點規劃為六大知識模塊,設計十六個項目。采用“點、線、面”課程思政三維設計模式[5],構建“基礎一進階一拓展”三級課程體系。
第一,基礎模塊。以 Mind+ 的各類積木為載體,融入“編程禮儀”(如代碼注釋規范、協作編程規則)等微思政內容。
第二,進階模塊。設計智能技術支持的跨學科項目,融入AI挖掘的思政元素。例如,“Mind+數據分析”創作“垃圾分類”項目,通過智能體收集各城市有關垃圾的信息,對社會熱點數據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數據解讀與社會關懷能力。
第三,拓展模塊。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結合智能工具完成創新項目,推動價值認知的遷移與應用。例如,“Mind+機器學習擴展 + 百度AI”創作“AI垃圾分類助手”,通過攝像頭識別垃圾,語音交互,實現“語音提問 + 圖像識別”雙模式的運用。
2.4創新教學模式
借助AI賦能,構建“技術—價值一社會”三維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實現“師一生一機”三元交互的新型教學模式。
在“師一生一機”三元交互的新型教學模式下,教師依托三級課程體系開展深度混合式教學與翻轉課堂,并運用智慧課程平臺(AI工作臺)對課程教學進行全面管理與評價;AI學習助手起到引導和輔助學生學習的作用,助力學生開展自主評價及規劃學習路徑。
2.4.1課前準備階段智能導航
第一,智能資源準備。教師利用智能技術準備豐富的教學資源,如PPT課件、微課視頻、思政案例等,并上傳至在線學習平臺。這些資源不僅包含編程知識,還巧妙融人思政元素,如通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的智慧結晶(如《九章算術》中的算法理念),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AI助教訓練。借助大量優質學術資源,訓練專屬的AI助教。AI助教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個性化學習建議,同時在預習階段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為教師動態調整教學內容提供依據。
第三,學情分析。利用AI學情分析功能,精準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需求,掌握學生在思政學習方面的動態,從而在課前準備階段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源和指導。
2.4.2課堂實施階段智能輔助
第一,實時反饋與資源推薦。在課堂實施過程中,AI助教提供實時反饋和資源推薦功能,幫助學生及時解決遇到的問題。同時,AI助教可以根據項目內容推薦相關的思政案例,將思政元素自然融入編程實踐中。
第二,情景化教學。教師利用情景化教學方法,將國家科技發展、革命史實等融入項目主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科技報國理想。例如,在講解計算器的編程算法時,引入我國古代數學家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三,多樣化教學方法。采用小組討論、成果展示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AI數據分析功能,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培育其社會責任感。例如,在小組討論中,AI可以展示相關數據,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問題,形成批判性思維。
2.4.3課后鞏固階段智能追蹤
第一,分層鞏固作業。結合AI助教的實時反饋,教師根據學生課堂實踐操作的差異,制定分層鞏固的課后作業。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提供基礎知識鞏固練習及案例引導;對于基礎良好的學生,設計拓展性學習任務,培養其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AI助教可以跟蹤學生學習進度,幫助學生設定學習目標,并監督學生朝著目標努力。
第二,數據追蹤與成長可視。通過智能技術追蹤學生的學習數據,包括作業完成情況、項目參與度等,形成可視化的成長報告。這有助于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情況,同時也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了依據。
第三,持續反饋機制。建立長效反饋機制,跟蹤學生在見習期、實習期的思政領域持續發展情況。通過智能技術收集的數據,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
2.5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構建“過程性評價 + 成果性評價 + 增值性評價”的三維評價體系,通過人工智能形成“人 + 機”評價模式,覆蓋線上學習、項目實踐和社會價值等方面。
第一,過程性評價。利用智能技術的學情分析功能,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并記錄學生在團隊協作、倫理決策過程中的表現。這有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傾向和價值觀念,對其進行量化評價。
第二,成果性評價。通過項目點評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借助學生自評與互評以及教師點評,評估項目作品的社會價值。智能技術可以記錄評價過程,提供數據支持,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公正。
第三,增值性評價。跟蹤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思政領域發展情況,構建“技術一價值一社會”的長效反饋機制。智能技術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為增值性評價提供數據支持,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成長變化。
3課程思政建設成效
為精準評估智能技術賦能可視化編程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借助線上資源庫的各項數據分析,分別對實驗組(智能技術賦能教學)與對照組(傳統教學)開展實驗,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
線上實驗的評估指標涵蓋在線學習時長、學習進度數據、綜合成績等,依托AI學情分析功能對線上數據進行統計。根據在線平臺上的在線學習時長展開數據統計,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實驗組學生的總體在線時長顯著高于對照組學生。
圖1兩組學生的在線學習時長

學習進度數據的統計涵蓋任務點完成率、作業完成率、章節測驗完成率、考試完成率等,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實驗組學生的學習進度完成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表1兩組學生的學習進度數據統計表

線上綜合成績按比例進行折算:章節任務點占比 18% 章節測驗占比 6% ,討論占比 4% ,作業占比 18% ,考試占比50% ,簽到占比 4% 。其中,章節測驗與作業屬于理論知識領域,主要側重于基礎知識及思政倫理認知;考試為實踐操作,著重強調專業知識與思政價值的協同運用,統計結果如圖2所示,實驗組學生的綜合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
圖2兩組學生的綜合成績統計

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數據,得出如下結論:在學習積極性方面,實驗組學生的在線學習時長、任務完成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在思政素養方面,實驗組學生在倫理決策、團隊協作等維度表現更優;在技術能力方面,實驗組學生的項目創新性與社會價值認可度更高。
數據表明,“師一生一機”三元交互的教學新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能夠有效推動學生開展主動學習和深度學習;智能技術賦能的思政融合路徑能夠有效強化教學效果,實現技術能力與價值引領的協同發展。
4結語
本文提出的智能技術賦能可視化編程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為未來教育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參考。在理論突破層,構建“技術一價值一社會”三位一體分析框架,創新課程思政研究范式;在實踐賦能層,借助AI助教實現元認知策略的實時診斷與個性化練習推送,通過可操作的評價體系為教師專業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在前瞻響應層,率先回應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培育數字公民”的核心命題。
未來可進一步探索以下方向:一是智能體的情感支持與激勵功能,二是跨學科融合的深化,三是全球化視野的融入。相信通過持續創新,智能技術將為課程思政建設注人更強的活力,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建,陳媛.圖形化編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Scratch教學為例[J].中小學電教,2025(5):73-75.
[2]馮妍.基于圖形化編程的“三層次五導向”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25(Z1):127-131.
[3]黃紹江.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課堂評價策略:以“圖形化編程”教學為例[J].中小學電教,2025(Z1):110-112.
[4]孫世溫,魏一靜,王志欣.程序設計類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以C語言課程為例[J」.創新教育研究,2025,13(6): 178-184.
[5]鄭述招.課程思政視闕下Python程序設計項目化教學改革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3,19(30):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