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6-0229-0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數千年,其中蘊含的思想精髓與歷代傳承的工藝絕技,無論在哪個時代都綻放出歷久彌新的魅力。這些跨越時空的文化瑰寶,既承載著民族的精神基因,也為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厚的滋養。高校思政教育擔負著“立德樹人、育才鑄魂”的重任,不僅要傳授系統知識,更要塑造學生的精神品格,肩負傳承文明火種、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使命。將傳統文化的鮮活養分注入思政教育的土壤,能產生獨特的育人效應,既能生動延伸教學內容,又能拓展教育方法,為高校師生搭建起文化實踐的新平臺,同時為思政教育提供全新的可能。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歷史積淀中孕育出獨樹一幟的文明體系。它不是僵化的典籍堆砌,而是中華民族在與自然共生、與時代同行中,由無數代人進行實踐探索、傳承革新而凝結成的智慧總和,既包含有形的技藝器物,又蘊含著無形的精神力量[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有著極為廣闊的覆蓋面,經史子集承載的思想觀念、鄉規民約體現的價值準則、詩詞書畫展現的審美情趣以及四大發明折射的科技智慧,共同構成了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文化生態系統。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遞進式追求,更是凸顯了這一文化體系的家國情懷,通過將個人和家國命運緊密相連,塑造了中國人特有的責任意識。同時,誠實守信的處世之道、尊老愛幼的人倫準則、勤勞勇敢的生存智慧等傳統美德,是該文化體系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這些看似樸素的道德規范,不僅維系著中國人日常交往的和諧,更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點,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時代變遷中始終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
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征。它如同一張經緯交織的文化巨網,涵蓋了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科技、教育等諸多領域,每個領域都綻放出獨特的光彩[2]。哲學領域,除儒釋道三家鼎立之外,法家的治世理念、名家的思辨智慧、陰陽家的宇宙觀等,共同構成了多元共生的思想星空;文學長河中,唐詩的豪邁、宋詞的婉約、元曲的市井氣息與明清小說的百態人生,串聯起中國文學的璀璨歷程;藝術領域,書法的筆墨風骨、繪畫的意境營造、木雕的生動氣韻,都彰顯出傳統技藝獨特的審美追求;科技史上,四大發明的突破性貢獻早已載入世界文明史冊,而天文歷法的精密、中醫藥學的智慧、農學技術的積累,同樣展現出古人的創新精神。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接納異質文化。佛教傳入后,歷經本土化演變,與本土文化相融相生,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滋養,匈奴的樂舞、吐蕃的藝術、契丹的制度,都在中華文化的熔爐中轉變為新的形態。正是這種兼容并蓄的品格,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能堅守本源,又能不斷吸納新元素,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都始終保持蓬勃的生機。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為育人工作注入了深厚的精神滋養與實踐動力,其時代價值體現在對學生個人成長、社會認知與家國情懷的全方位塑造中,既回應了當代青年的精神需求,也為思政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3.1助力個人道德養成
傳統文化中修身養性的智慧為高校德育提供了具象化的指引。思政教師將“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價值判斷引入課堂,能讓學生在面對利益抉擇時多一把精神標尺;“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的告誡,能讓學生意識到做事持之以恒的重要性,繼而在學習生活中自覺踐行;“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的警醒,可培育學生明辨是非的道德自覺。這些歷經千年沉淀的處世哲學,比抽象的道德說教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通過將外在的行為規范內化為自我修養的追求,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與堅定的道德信念。
3.2促進社會責任感培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己及人”的倫理觀念為思政教育搭建了個體與社會連接的橋梁[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選擇,引導學生在不同人生境遇中始終保持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準則,強調儒家的“仁愛”和“推己及人”的道德觀,對和諧校園關系、社會關系的構建至關重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則能喚醒青年學生對國家發展的使命意識。當代大學生身處價值多元的時代,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社會倫理能夠幫助他們超越個人主義的局限,理解個體與集體、社會、國家的共生關系,從而在實踐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成為有溫度、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3.3增強國家認同建構
“民惟邦本”的治理智慧,強調政府應以人民的需求為出發點,即使在現代國家治理中仍具有重要意義,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歷史縱深與現實觀照。學生通過課堂了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便能更深刻地理解當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歷史淵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比喻,可幫助學生認識到國家治理中民意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訓,能增強學生對國家政策的理解與認同。這種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政治智慧,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更能培育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認同,讓他們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堅定對國家發展道路的信心。
3.4推動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
從宏觀視角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本質上是文化傳承與價值塑造的雙向賦能。思政課堂賦予傳統文化當代生命力,使其避免淪為博物館的靜態展品;傳統文化也賦予思政教育深厚的底蘊,使其擺脫形式化、概念化的困境,變得更具吸引力與說服力。青年學生在《論語》《孟子》的智慧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在傳統美德中明確行為的邊界,在歷史智慧中增強民族認同感,便能真正成長為兼具文化底蘊與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這是傳統文化融人高校思政教育最深遠的時代價值。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4.1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高校應組建專門的研究團隊,系統梳理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從價值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等方面人手,探究傳統文化的歷史脈絡和時代內涵,為其融入思政教育提供理論支持。高校思政教師需廣泛收集傳統文化經典文獻、歷史典故、藝術作品等資源[4],根據思政教育目標、學生的認知需求進行精準篩選,使所選擇的文化資源既契合高校立德樹人目標,又能兼顧學生生活實際和未來發展。在此基礎上,還應突破傳統文化資源庫的標準化模式,運用數字技術和現代審美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如將古籍典故制作成互動性課件、在實踐課程中融入民間技藝等,讓傳統文化以更生動的形式進入課堂。通過上述方式,使傳統文化資源成為思政教育的鮮活素材,實現從靜態保存到動態運用的跨越。
4.2立足學生需求合理規劃教學
高校思政教育需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個體特質融人傳統文化,使教學內容能精準對接學生的興趣點、專業背景與認知層次。若教學對象為理工科學生,教師可深人挖掘傳統科技智慧,如《天工開物》中的工藝原理、古代天文歷法的測算邏輯等,通過模塊教學與科創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創新思維。若教學對象為文科學生,則可側重《詩經》的人文情懷、宋明理學的思辨價值,借助經典研讀與創作實踐等方式,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在教學方法上,應改變原本單向灌輸的模式,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知行合一”的當代實踐,如通過情景模擬還原傳統禮儀場景、組織非遺工坊體驗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沉浸式參與中感受文化魅力。通過對內容和方法的雙重創新設計,讓不同專業的學生找到文化共鳴點,激發他們主動探究思政知識和傳統文化的欲望,使傳統文化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
4.3開展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
高校應深挖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和實踐價值,通過多元活動載體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例如,設計文化體驗工坊,讓學生在古法造紙、傳統榫卯拼裝等實踐中感受古人“致廣大而盡精微”的造物智慧;組織社會調研活動,帶領學生走訪非遺傳承地,記錄傳統技藝的當代轉化案例,理解“守正創新”的時代內涵。同時,可引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如借助AR技術打造沉浸式展館,讓鎮館文物“開口講述”歷史;開發融合傳統元素的文創產品設計大賽,讓經典符號煥發時尚活力。此外,還可運用新媒體平臺傳播學生的實踐成果,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場景間的智能銜接。這些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成為文化傳承者,學會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讓傳統文化成為連接中外的橋梁,彰顯其生生不息的時代價值。
4.4加強思政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可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持[5]。高校應構建系統化的師資培養體系,開設傳統文化研修課程,組織教師研讀《論語》《道德經》等經典,邀請文化學者進校開展專題講座,幫助教師精準把握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與時代價值;鼓勵教師參與相關學術課題研究,通過論文撰寫、成果轉化提升文化解讀與教學轉化能力。同時,應拓寬師資引進渠道,吸納兼具傳統文化素養與思政教育經驗的復合型人才,包括深耕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非遺傳承人等,為師資隊伍注人新鮮活力。深化與文化研究機構、學術團體的合作,開展跨校師資交流項目,促進傳統文化和思政教育跨學科融合。此外,還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在教師考核體系中納入融合成效,并設立專項獎勵基金,激發教師探索融合路徑的積極性,打造一支既懂思政教育又通傳統文化精髓的專業化師資隊伍。
4.5利用數字手段拓展思政教育傳播渠道
高??善鹾蠈W生的媒介使用習慣,以數字技術拓寬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傳播路徑??梢劳猩缃幻襟w矩陣,打造官方文化傳播賬號,在微信、抖音等平臺推出系列內容。例如,設計文化IP形象,制作融合歷史典故與當代生活的短視頻,用有溫度的講述展現中華風度,讓學生在碎片化瀏覽中感受文化魅力??蓸嫿〝底只幕脚_,整合文物3D建模、AI解說等功能打造虛擬展館,借助VR/AR技術還原傳統技藝場景,實現文化資源共享。加強跨平臺聯動,形成“內容創作一技術呈現一多渠道分發”的傳播閉環,將傳統文化元素數字化,結合線上線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化文化認同,以激活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增強思政教育的滲透力,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文化自信[6]。
5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延續數千年,在當今時代仍可對人們的思維和認知產生深遠影響,將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巨大價值。高校應認識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立足學生需求合理規劃教學,開展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加強思政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利用數字化手段拓展思政教育傳播渠道,推動人才培養事業邁向新高度。
參考文獻:
[1」陳興娜.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研究[J].辦公室業務,2024(7):118-120.
[2]郝曉璐.新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9):187-191.
[3」蘇潔,吳明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邏輯與現實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 72-75.
[4」王正坤,楊漫漫.基于扎根理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機制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8): 39-41.
[5]陳慧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探究[J].齊齊哈爾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24(5):6-8.
[6」姚紅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研究[N].安徽科技報,2025-05-28(14).